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建党节 > 于细节处探旨趣要要赏析高中古诗词中的几处细节描写_旨趣

于细节处探旨趣要要赏析高中古诗词中的几处细节描写_旨趣

来源:建党节 时间:2019-10-13 07:59:16 点击:

于细节处探旨趣要要赏析高中古诗词中的几处细节描写

于细节处探旨趣要要赏析高中古诗词中的几处细节描写 文学作品的细节是多种多样的,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 个动作、一颦一笑;
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个瞬间、一个 片段。精心品味这些细节描写,往往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 作品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古代诗词的细节和小说、戏剧中的细节毕竟是有区别的, 它不可能有连续的细节,也不可能有过多的细节。诗词中的 细节常常是孤立、跳跃的,更典型化的,往往含有更丰富的 内容。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高中语文5》)一文中, 深刻精辟地总结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其一就是富有暗示性。

用钱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 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映射着说不出 的话……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又说,‘解 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际涯 ……”这“怀孕的静默”体现在细节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有包孕的片刻”。由此可见,诗词中的细节应该是最有含 义、最耐人寻味、最能引发人们联想和想象的片刻。

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激发学 生的阅读兴趣,避免一字一句枯燥低效的讲解,在探幽索微 中,把握人物性格,解读诗词的主旨,逐步养成精读的良好 习惯。

古诗词中的精彩细节常常能多层次地展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焦仲卿向母亲申述要挽留刘兰 芝却遭拒之后,兰芝决定回娘家。此时,课文是这样写的: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严妆”,课后的注释是:
“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细节。教 学时,我就追问了这样一句:“在那个时代,离婚是十分痛 苦而又特别不光彩的事情,避人唯恐不及,被弃的媳妇刘兰 芝应该是赶紧夹着包裹,低头跑回娘家才对,可是她为什么 偏偏要‘仔细地梳妆打扮’起来呢?这么在意离开婆家的形 象,是她不知羞耻呢,还是她有意在气婆婆呢?”问话刚落, 争论之声四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根据前文“十六诵诗书”及婚后在婆家的一贯表现,可 以肯定地说,刘兰芝绝不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人,她清楚地知 道被休弃回娘家绝不会被别人认为是光彩的事情。她对婆婆 一直孝顺尊重,也不会去做特意气婆婆这种村妇所为的不孝 不敬的事情。深入探究后,我们发现,这个细节特别精彩地 表现了刘兰芝性格中极其感人的一面,即刚毅与自尊。嫁得 体面,走得也要有自尊。不是因为“我”刘兰芝无才无德才 被休的,实在是“君家妇难为”。既然我没有过错,那么为 什么要狼狈逃窜呢?刘兰芝要让婆婆及婆婆的一家,还有左 邻右舍、父老乡亲,都能看到她正如来的时候一样,从容自 信,自尊自爱,不给自己,也不给娘家丢脸。一个梳妆的细 节能这样生动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鲜明性格,作家的写作功力确实令人叹服。

诗歌在描写盛妆的过程中,还展现了一个更精彩的细节。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阳光初照的房间里,丈夫焦 仲卿悲伤地坐在炕的另一边,一个被休弃即将回娘家的小媳 妇刘兰芝,一件上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一件下裙也要在 身上左比划右比划,几次三番的,这是何等催人泪下的场 景!这表面平静重复的动作里,含有多么激烈的内心斗争! 其一,这毕竟是自己的家,曾经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处处 都留有许多美好的记忆,现在马上要离开了,自己是多么舍 不得;
其二,丈夫是很爱她的,想到就要和他离别了,心绪 自然烦乱,抓起哪件衣服,似乎都觉得不合自己此刻的心 意;
其三,自己这样被打发回去了,家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自己心里实在是不托底,妈妈也许还行,那个脾气秉性不太 好的哥哥能容留自己吗?其四,憨厚孝顺的丈夫,能有办法 争取到婆婆的同情,进而转变她对自己的看法吗?夫妻还有 团圆的机会吗?其五,依据对婆婆性格人品的了解,聪慧的 刘兰芝心里早已判断出,此次一别,应该是再难登此门了。

虽然新婚不久,兰芝对丈夫、对这个家的情感却是深厚的, 这又使得她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存有种种的幻想,这二者之间 的尖锐矛盾,使她无法摆脱,烦恼无比,这一切外化出来, 就是“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一个刚强又柔情的小媳 妇形象,全在这“事事四五通”里鲜活起来了,仿佛我们就 站在她的身旁,看着她收拾完这里收拾那里的情景。这正如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典型的 细节描写,作用胜过一大片笼统的叙述。细节的作用在于给 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 后的印象更深刻。” 诗词中的细节就是这样,它常常含有丰富的意蕴,特别 耐人寻味,往往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启迪, 引人去探索。

诗词中精彩的细节,常能更生动地再现出人物的丰富内 心世界。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还有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细节。

当所有生存之门都被堵死之后,这个对爱情忠贞,对长辈孝 顺,对丈夫留恋,才貌双全的女子,被逼上了绝路。这时课 文是这样写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揽裙,就 是收拢、拉紧自己的裙子;
脱丝履,就是脱掉脚上丝绸做的 鞋子。跳河之前,兰芝为什么要做这些举动呢?这个细节表 现出了她怎样的心理活动呢? 再婚仪式已经结束,刘兰芝已经进入洞房,此夜正是新 婚之夜,男方又是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可以想见,参 加婚礼的亲朋有很多还没走,家丁仆人也不会少,眼见着新 娘子这个时候往外跑,一定会有许多人呼喊追赶,身处深府 大院之中,本应该是以最快的速度跳入河中才对,这样紧张 慌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做这些繁琐的动作呢,答案只有一 个,那就是刘兰芝下定决心,今夜必须死,决不能辜负了自己的丈夫焦仲卿,自食与其共死的承诺。

系紧裙子,一则不兜风不绊脚,跑起来快,也不容易被 后面的人踩住,二则会挤出身上的空气,跳到水里的时候, 裙子就不会散开而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能减少整个身体在 水中的浮力。同样,脱掉紧系在脚上的丝履,也是为了跑得 快,又能减少下身的浮力,这样就能更快地下沉,也能沉得 更深,最终最大程度地减少被抢救的机会,这个动机十分确 凿地证明了,刘兰芝就是要堵死自己的活路,绝不能被新婆 家的人救起来。死,就死得彻底干净,死得有尊严。

刘兰芝对死竟然早就有着这样精细的考虑和准备,其死 的决心真的是如铁一般。恰恰是从这赴死的细节里,一个光 辉的形象站起来了:不为富贵引诱,不为权势胁迫,忠贞于 爱情,坚守尊严。

再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的一个精彩细节:浔阳 江头,晚风习习,一轮明月高挂天空,白居易正要和客人道 别时,一曲琵琶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移船相近邀相 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时候,诗中写到:“千呼万唤始出 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教学时, 我就紧紧抓住了这一句,引导学生做深度的挖掘,还原琵琶 女的现场心理。

通观全文,我们发现这个细节包含的信息量其实是很大 的。其一,“千呼万唤”,表明了白居易和客人实在是喜欢 琵琶女的弹奏,听者很坚决,非听不可。这正反衬出了司马青衫确实是很长时间没有耳福倾听优美的音乐了,此刻正如 饥似渴。这也很好地照应了后文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 嘲哳难为听”两句诗。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艺 术是高超的。其二,这般的千呼万唤之后方才出来的琵琶女, 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什 么难言之隐吗?是演技不好,只能够弹奏好刚才的这支曲子 呢,还是她颜值太低,怕吓跑了听众呢?这一切都令读者揣 测不已,急于要阅读下去。其三,人都出来了,本应该大大 方方地演奏曲子,为什么还要把脸半遮半掩上呢?这种似隐 似现,朦朦胧胧,绝不是为了追求现场表演的特殊艺术效果, 而是另有隐情。耳音很强的琵琶女很容易从谈吐判断出白居 易一行人的身份。这个昔日“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 善才服”的大红大紫的京城琵琶演奏家在这样一个小地方遇 到了这样的人,其内心的反应是极其复杂的:他会不会是“五 陵年少争缠头”中的一位五陵少年;
他会不会是“钿头银篦 击节碎”的一位粉丝;
他会不会是“血色罗裙翻酒污”的一 位发烧友;
他会不会是……那时的我是风光无限,而此刻的 我人老珠黄,孤独悲伤,一想到这里,她的心颤抖着,刚刚 要斜伸出去的琵琶琴板马上被拉了回来,紧紧地遮挡住了自 己的半边脸。平直光滑的琴板后面,跳动着的是一个极其不 平静的心。

在还原琵琶女心理状态的过程中,读者只有一次次精读 文本,一步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才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这样的精彩细节就像是散落在作品中的颗颗宝石,晶莹 剔透,熠熠闪光。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 往不善于引导学生去捡拾这些宝石,错过了激发学生思考探 究的好机会。

精彩的细节还能更形象地揭示出诗词的深刻主题

选在《高中语文4》第二单元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是辛弃疾早年的一首佳作。上片中的“把吴钩看了,栏 杆拍遍”,看似随笔而至、平凡普通的两句词,却包含着丰 富的内容。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剑,它锋利无比,削铁如 泥。“把吴钩看了”这一细节里,显然有这样的几个意思, 一是,表明武器已经拿在手里,意味着早已做好战斗准备, 随时出发,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二是,选的是吴钩拿在手 里,这锋利无比的武器,表明了一定要致敌人于死地。其无 比坚定的决心,其战之必胜的信念都在尖锐的刀刃上闪闪发 光。三是,形象地表现出了急迫的心情,“看了”,就是无 数次地凝视宝剑,暗示了英雄按捺不住,急于和敌人拼杀的 昂扬士气和饱满的斗志。

而“栏杆拍遍”,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此处的栏杆 是建康赏心亭高处的栏杆,站在这样的栏杆旁边,遥望自己 的故乡,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此刻美丽的家乡,正被 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着,亲人们正日夜遭受痛苦的折磨,生命朝不保夕,作为儿子,作为一名军人,他就感到了无比 耻辱,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一个备受折磨的热血军人,就 像疯了一样,双手猛击这些栏杆,一遍又一遍。义愤填膺, 怒发冲冠。但朝廷无能,安心偏于一隅,根本无心北上抗金。

万般无奈,他徒有一腔报国热血,无处倾洒。那啪啪的拍击 声,就是心肝撕裂而喷血的声音。

古诗词中描写的细节,往往是开启大门的钥匙,拉开大 幕的按钮。它具有见微知著,言简义丰,点石成金的神奇表 达效果。教学中善于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展 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能更好地把握住人物或抒情主人公 的性格特点,进而揭示作品的主旨。如果能长久坚持这样做, 就一定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使他们逐步养成 品读作品的优良习惯。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