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建党节 > 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新型与传统型社区的发展策略|资本视角

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新型与传统型社区的发展策略|资本视角

来源:建党节 时间:2019-10-06 07:47:41 点击:

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新型与传统型社区的发展策略

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新型与传统型社区的发展策略 一、社会资本概述 “资本”一词最早运用于经济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逐 渐将其引入社会领域,出现社会资本一词。一般认为,当代 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第一个系统表述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 尔·布尔迪厄(P. Bourdieu)提出的[1]。布尔迪厄认为, 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 合体,它主要是由确定社会或群体成员身份的关系网络所构 成[2]4。之后,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进一步阐释了社会资本 这一概念,他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性地吸收 了布尔迪厄的某些观点,他指出“社会资本与作为其他形式 的资本一样,也具有生产性,而这种特性可以使某些目的得 以实现,而这些目的在缺少它时则不会实现”[3]。哈佛大 学社会学教授帕特南有关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才真正引起 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先后于1993年和2000年出版了《使民主 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4]和《独自打保龄》 [5]两部著作。他指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所具有的信任、 规范和网络等特征,具有这些特征的组织能通过合作行为提 高社会效率”[6]。然后帕特南又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了 政治领域,运用社会资本概念试图解释美国公民政治参与行 为变化所做的努力,大大拓展了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研究 视角。著名的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 20 世纪最后十年出版了《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他在书中指出“社会资本主要是一种 公民参与”[7],并从信任的角度阐述了社会资本。美籍华 裔教授学者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研究社会资本,强调其 差异、变化和建构,建立了将社会资本置于宏观、中观、微 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资本理 论。林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 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 (purposive action)中获取的,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 结构中的资源。”[8]即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社区嵌入性资 源以增强工具性行动或情感性行动中的期望回报而在社会 关系中进行的投资。综上所述,社会资本概念被提出并正式 使用后,经过学者的进一步应用和研究,其理论触角已经延 伸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中,对于 社会学而言,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集中分析社会规范问题 的重要理论视角。

二、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研究缘起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的步伐日 益加快,对基层社区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政 府机构的改革和“单位制”被打破,城市居民逐渐由“单位 人”向“社会人”转变,这就对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入度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实现社区和谐和有效的社区治理而言,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推动社区成员之间形成必要的 信息共享和共同的行为规范,这也是确保社区居民集体行动和自我组织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 宣传和教育,这无疑对政府而言成本较高,而且效果并不明 显;
另一方面是要通过成员内部互动和交往自发形成,使社 区成员之间形成比较密集的结构网络,从而承载起彼此间的 信息沟通、流动和互动功能,在互动中逐步相互信任,产生 出共同的行为规范,这是降低政府成本,实现社区高效治理 的重要路径。但是,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之 间的关系日益疏远,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和互动逐渐减少,难 以架设彼此信任的桥梁,这种情况在新建的商品房小区尤其 常见,和以单位制为基础的传统型社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社区社会资本源自于社区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的 规范和通过社区组织所建立起来的紧密的社会参与网络,它 们既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也是实现社区发展的社会资源。中 国社会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社会, 在社会资本的研究中,“关系”应被视为社会资本的一种表 现形式和存在方式,只不过它是一种特殊的“非正式”的社 会资本[2]15。而社区邻里关系既是形成社区共同体关系网 络的基础,也是生成社区社会资本的基本场所,他们日常有 很亲密的接触并且相互帮助,他们互相承担着特别的社会义 务。可以看出,邻里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网络,直接关系 到社区居民信任规范机制的形成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影响到社区自治能力的培养和社区建设的发展。然而, 已有的实证研究一致指出,随着商品房社区的日益增加,单位制社区的减少,社区居民异质性的增强,邻里互动日益减 少,邻里关系逐渐从个人社会关系网中脱离,社区居民关系 逐渐淡化。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两种社区的实地调研和比较, 进而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剖析两种社区内部的异同点,以期为 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三、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实证比较——以天津市两个社 区为例 (一)研究设计与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社区构成方式和社区居民人群类型为依据,从 社会资本的角度对新型社区和传统型社区两种社区类型进 行比较,传统型社区指在“单位制”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其 特点是社区内大多数居民都是同一单位的员工。这类社区形 成时间较长,邻里间相互熟悉,具有长期共同生活史,如果 存在居民迁入迁出的情况,新迁入居民与原社区居民的收入 基本属于同一水平。新型社区主要是指随着住房体制改革及 城市化的推进,人们因商品住房关系而聚集到一起形成的社 区,这类社区的居民多数相互不熟悉,没有共同的生活背景, 异质性较强。本研究从社区居民关系的角度对两种社区进行 比较分析,旨在通过量化比较,从中透视出两种社区人际交 往方式的不同以及两种社区分别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为 社区治理提出针对性意见。

(二)城市新型社区与传统型社区社会资本各维度比较 分析本次调查的100份有效样本中,男性受访者占总人数的 49%,女性受访者占总人数的51%。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
在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中,笔者借鉴了桂勇和黄荣 贵设计的一份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问卷模型,此问卷提出 了社区社会资本的多维度测量方法,主要围绕社区社会资本 中的三个主要因素:规范、网络与信任,具体包括地方性社 会网络、社区归属感、社区凝聚力、非地方性社会互动、志 愿主义、社区居民互惠、社区信任这七个维度,每个维度都 有其具体的测量指标。由于本研究主要探讨社区居民关系的 相关问题,所以主要围绕地方性社会网络、社区居民互惠、 社区信任这三个维度进行重点比较分析。

1.地方性社会网络 地方性社会网络是指社区居民在所属社区地域范围内 的社会网络状况。本研究从社区居民的交往意愿和交流深入 程度进行考量,调查显示,与传统型社区相比,新型社区的 地方性社会网络较不发达。新型社区居民关系更加疏离,相 比而言传统型社区居民更加乐于主动和其他居民打招呼,而 不仅仅限于被动回应。另外,传统型社区居民除打招呼外, 更加愿意和邻居进行深入交谈,从而增进居民间的感情,具 体统计数据见表2与表3。

从表2中可以看出,传统型社区中“经常主动和邻居打 招呼”比例高于新型社区,而新型社区被动回应的比例远高 出传统型社区,由此可见新型社区居民交往时存在区隔,都希望别人先迈出第一步,自己随后附和,长此以往居民都处 于被动接受状态必然影响社区居民关系和熟悉程度。

从表3中可以看出,传统型社区居民交流频率比新型社 区高出2倍,而新型社区居民交流较少,有的人甚至从来没 有和其他居民交流过,社区居民处于松散的原子化状态。在 发放问卷过程中,深入到居民聚集在一起的非正式组织中, 一位传统型社区居民说道:
我们每天早晨送完孙子、孙女就会来周姐①这看看她出 没出摊,然后就坐在一起聊聊天,她活儿忙的时候我们还能 帮她搭把手,差不多每天都有七八个人在这,要是有吗事不 知道,一问就都知道了,聊到下午四五点大伙要不去接孩子、 要不去买菜就都散了,每天来这和大伙说说话还觉得挺高兴 也挺充实的。② 在调查中发现,传统型社区居民地区性社会网络的形成 主要是通过社区居民非正式组织来巩固,在和其他居民的交 流中扩大交际范围,使社会资本存量保持稳定上升的状态。

2.社区居民互惠 “资本”一词本身就具有投资-回报的内涵,社会资本 必然也蕴含这种特质,社会资本的拥有主体在实施这种策略 时首先要确定在短期或长期内直接用到的、能保证提供物质 利润和象征利润的社会关系,然后再通过“象征性的建构” 将这种关系转化为双方都从主观上愿意长期维持的稳定关 系,在互动的过程中,互惠关系得以产生,也是居民为了保持社会资本长期积累的一种“义务”行为。在本研究中社区 居民互惠主要通过两个维度进行考量。第一问题是“如果你 要出远门,你能不能指望小区内其他居民帮你收挂号信、拿 牛奶和报纸等”,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是”这个选 项的传统型社区达到73.17%,而新型社区是54.24%。第二个 问题是“你是否可以顺利地从邻居家借到需要的东西”,几 乎100%的传统型社区居民选择了“是”,而新型社区为76.8%。

由此可见,两种社区的居民互惠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其 实在社区居民互惠的问题中,受惠者是否愿意主动寻求帮助 是一个重要问题,另外居民互惠还与社区背景和居民构成情 况有着重要联系,在调查中,有几位社区居民都谈到这一点:
我们不太愿意求人,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了,也没 什么事非得麻烦邻居,而且我的邻居是租房子的,他们总在 换,都是20多岁的小孩,根本不可能找他们帮忙,顶多就是 他们晚上太吵的时候我敲敲门让他们小点声,但是要是看到 别人要帮忙,邻里邻居的肯定要搭把手。③ 3.社区信任 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特别强调了社会信 任是社会资本的最关键因素。在一个重复博弈的稳定群体里, 大家经过“利己”与“利他”的博弈过程达到互利的统一, 形成了对共同规范的内在信任和对互惠利他行为的稳定预 期[10]。建立信任关系在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中是尤其重要 的,城市社区建设如果不能合理解决居民之间的信任危机,那么社会成员的疏离感就会进一步加深,社区行动效率也会 降低。

从表4中可以看出,传统型社区居民对邻居的信任程度 较高,而新型社区对邻居大部分持基本可以信任的态度,在 调查中也发现,居民对于这个问题面临很多复杂的情况,如 周围邻居大多为租房户,流动性较大,不能形成稳定的群体, 信任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所以信任的培养和维护与社区构 成和整体氛围息息相关。

(三)主要结论 由于抽样调查规模有一定局限性,实证研究中的调查数 值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能体现出新型社 区与传统型社区居民交往方式和程度的差异,尤其在居民互 惠和信任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值得思考,并且在调研中也发 现,对于年龄较大的居民来说,他们经历过两类社区甚至三 类社区的变化(从单位制到商品房或从胡同到单位制到商品 房),对于邻里关系的变化有更加明显的感受,直接影响到 他们对于不同时期社会政策的看法。总体而言,通过以上对 于新型社区和传统型社区三个维度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 种社区居民的信任程度和交往意愿均有很大差别,这是由长 期历史积淀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形成的,也受到经济发展和 社会氛围等外部条件的影响,除此以外,社区居民的内部构 成差异以及两种社区中社会资本类型的不同则是两种社区 居民关系状况差异的内在动因。四、城市传统型社区与新型社区社会资本差异原因 分析 (一)两种社区的社会资本形态差异 (二)两种社区的互动方式差异 社区中的互惠与信任需要在互动中积累和发展,社会互 动需要行动者参与,并相互交换嵌入在行动者的结构位置和 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社会互动主要有两类,即同质互动和异 质互动,在本研究中,两种社区中居民互动方式明显有着较 大差异,不同的互动方式直接影响到社区社会资本的建构。

传统型社区最大的特征就是“空间重叠性”和“群体一致性”, 这也正符合中国“熟人社会”的特征,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 的“差序格局”概念,“在这种格局中,虽然我们也说内群 体,但这种意义上的内群体不是指一个体将其所属的群体作 为内群体,将他不属于的群体视为外群体,而是说以他为中 心的不同的差序关系既可以作为其内群体,也可以作为其外 群体。”[13]尤其是在传统型社区中,特殊的亲缘、业缘关 系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逐渐产生基于伦理道德基础上 浓厚的信任机制,社区居民的同质性提高了居民互动的频率 和程度,在拥有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生活方式和态度 的参加者之间的互动,不仅经常发生,而且是更令互动者满 意的[14]57。而新型社区居民异质性程度较高,其目标也往 往比较广泛,基于亲缘、业缘的交往远远不能满足新型社区 居民的交往目标。因为异质性互动要求付出努力,互动参与者意识到,行动者对资源运用的控制是不相等的、存在差异 的,需要评估每人参与交换的意愿。资源贫乏的参与者需要 考虑他人从自己身上抽取资源的意图与能力。资源丰富的参 与者则需要考虑,他人是否能够给本来已经很丰富的资源库 还以有意义的资源回报。因此,在异质性互动中,参与双方 都要比在同质性互动中付出更多的努力[14]46。新型社区居 民互惠和信任的存蓄主要属于共通性社会资本,但是这种社 会资本形式要求互动双方付出的成本和角色扮演门槛更高, 造成新型社区居民互惠和信任程度相对较低。

五、结论 参考文献:
[1]Portes,Alejandro.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24). [2]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4. [4]Robert D.Putnam.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5]Robert D.Putnam.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M].New York:Simon&Schuster,2000. [6][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 还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7][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 造[M].李宛蓉,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23. [8]Nan Li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253. [9]桂勇,黄荣贵.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 数据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8(3):13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