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人大代表述职 > 【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学生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学生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来源:人大代表述职 时间:2019-11-04 07:54:41 点击:

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传统文化“重义轻利”“德本财末”等思想观念, 在客观上促成我国中学生经济素养的欠缺。随着我国经济社 会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中学生接触的经济活动、参与 的理财活动越来越多。加强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应通过家 庭教育培养中学生经济观念,通过学校教育使中学生养成经 济能力,通过社会教育为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提供环境保障。

关键词:中学生;
经济素养教育;
文化;
理财 一、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内涵 “经济素养”一词在西方早已出现。“经济素养”通常 被称为财商,与情商、智商并列,共同构成一个人必备的基 本素养。在现代社会,经济素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 色日益突出,经济素养教育已经成为西方各国对学生进行教 育的主要内容。美国经济素养教育的成效比较显著。美国学 者安德森(Anderson)明确定义了经济素养教育,并把经济 素养教育视为一个人理财能力发展的全过程。他认为,经济 素养教育是人们借此管理财政资源、制订财政计划,从而影 响财政福利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设立理财目标、制 订理财计划等[1]。经济素养是学生对于经济的理解以及现 实运用的程度和水平,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必备的一种知识 和能力[2]。经济素养主要包含经济观念素养、经济知识素 养、经济能力素养等三个维度[3]。经济素养教育就是对学 生经济素养三个维度的系统化培养。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是根据学生对于金钱的意识水平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教育 内容和目标,并实施的以消费、理财和投资为核心的经济教 育,以形成必备的知识体系。经济素养是建立在经济观念与 经济知识基础上的能力培养,侧重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 力,重视培养中学生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本领,为中学生将 来跻身商品经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属于教育实践层面的 内容。

二、经济素养教育现状及文化归因分析 1.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手中可供支 配的零花钱越来越多,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近 年来,校园中出现的“炫富”、非理性消费、盲目消费等现 象,彰显了我国中学生由于经济素养教育欠缺而导致的理财 能力的缺乏。我国中学生经济素养水平低下,与以下两个原 因关系密切。第一,思想上不够重视。现阶段,我国中学生 经济素养教育在我国整体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无足轻重的 地位。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家长、社会往往把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摆在首要位置经济素养根本得不到足够的重 视。经济素养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的表现是:学校开展的经 济素养教育不系统,仅停留在简单的批评和说教上,无法使 中学生经济素养能力得到根本提升;
经济素养教育内容空洞, 缺乏具体实践的指导功能;
教育形式单一,仅仅采取封闭的 课堂教学,缺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形式;
师资队伍不健全,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理财教 师,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内容不足,中学阶段并没有 设置专门的与经济素养教育相关的教育内容,仅在初二“公 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二,经 济素养教育缺失。中学生不具备成熟的金钱观,自我控制能 力也较差,而他们可以支配的钱财却是无偿获得的,如果得 不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其盲目、浪费、攀比等不良经济行为 将难以避免。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都把精力主要集 中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上,而忽略了生存能力、消费能力等基 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经济素养教育”严重 缺失。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的有关消费、生产、价值规律等 知识,抽象有余,具体不足,不能在现实中加以应用,不能 对学生经济行为起指导作用。经济素养教育缺失的直接后果, 是学生理财能力较差。虽然大部分中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可 供支配的资金,但是,在他们头脑中相应的消费规划尚未形 成,更谈不上理性消费和合理的理财之道了[4]。

2.文化归因分析 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职业观。在我国 传统文化中,读书、考试被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读书被崇 尚、被追求。儒家大力宣扬和倡导读书,“万般皆下品,唯 有读书高”。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影响极大,波及天下, 震古烁今。通过读书、科举考试实现自身命运的改变,是古 代士子孜孜以求的梦想。在传统中国社会,通过“读书”以外的渠道获取经济利益的观念是受压抑、被鄙视的。现行教 育体制下“分数至上”的考试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万般 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考试依然 是大多数人实现命运转变的主要方式。因此,学校往往把主 要精力放在升学考试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包括理财能力和生 存能力在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第二,“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自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的义利观之后,义利之辨便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家追本 溯源的命题。孔子将“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如果一 个人一味地追求个人私利,社会便会动荡不安。在孟子看来, 一切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现象,都是由逐利造成的。孟子认 为,只有讲“义”,而放弃对“利”的追求,国家、社会才 能安定。汉代董仲舒发挥孔子和孟子“重义轻利”的思想, 主张“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里不急其功”[5]。董 仲舒之后,宋代朱熹又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加以引申 和发展,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新型“义利观”。他有 感于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在其著作中 疾呼:“小人则只计较利害,如此则利,如此则害。”[6] 不可否认,传统文化“重义轻利”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味地以言利为耻,用“义”去绑架正当利欲的需求,势必 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三,“德本财末”的经济观。

道德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道德在传统文化中是高于一切的,道德是衡量、评判一切人或事情好坏的重 要依据。因此,在道德与财富二者关系的问题上,“德本财 末”的价值观便是必然的选择了。“德本财末”最早见于《礼 记•大学》,其中讲“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 也”。自此开始,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德本财末”是 一以贯之的倾向。无论是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还是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抑或是朱熹的“存天理, 灭人欲”,均将道德置于财富之上,均体现了“德本财末” 的经济价值观。在“德本财末”经济价值观的长期影响下, 整个国家与社会以谈仁说义为根本,人们追求物欲的需求被 压抑,国家不思进取,社会不发展生产。更重要的是,在“德 本财末”思想影响下,我国社会出现了仿佛离物质利益越远 道德品质就越高尚的道德假象。第四,“享乐至上”的人生 观。狄德罗•伊壁鸠鲁把“纯粹的”享乐视为人生最高的目 的。这种享受主义在西方有庞大的市场,在当代对我国民众 的冲击也很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文化崇尚享乐,追 求刺激性、炫耀性、奢侈性消费。给人带来感官刺激和快感 体验的以享乐主义和消费至上为核心的消费主义文化,作为 一种价值观,与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背离。

在消费主义文化中,人的价值是根据其所消费和占有的物来 衡量的,这给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青年人传递的信息是:生 命的意义不再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是一个尽可能奢华地消 费和享受的过程;
人生的价值也不在于奉献,而在于从社会中索取物品和服务的多少和档次。在我国,消费主义文化已 极大地影响并改变了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使其价值观 念功利化、生活方式低俗化,使他们缺乏道德责任感。

三、我国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路径探析 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只有从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三个维度共同发力,才能 取得实效。

1.家庭教育――经济观念培养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曾 经预言,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展开,人类的“工具理性” 将压倒“价值理性”。也就是说,人类在日益清醒的自我意 识下,“理性”将表现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欲望。当前, 我国许多人都已习惯于将幸福定义为物欲的最大满足。这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造成中学生价值 观念功利化、生活方式低俗化及道德责任感的缺失。因此, 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财富价值观已成为中学经济素养教育 有效开展的首要任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中学生的 观念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观念萌芽于家庭中。这个阶段 的孩子虽然已经开始独立,但是其行为、观念仍深受父母的 影响。家庭教育要有的放矢地端正中学生的财富观、义利观、 消费观和劳动观,使他们形成对金钱的正确的思想认识,培 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校教育――经济能力养成经济素养教育内容广泛,知识体系庞杂且时代性强,将 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现行 的将经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的做法,已不适应 市场经济发展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必须设置有别于思想 政治教育的独立的经济素养教育目标体系,即将经济素养教 育课程纳入学校正常课程体系,设置独立、系统的经济素养 教育课程,严格规定课时、学习任务、考试形式等。常规教 育的形式将使中学生掌握理财方面的基本知识,如金钱知识、 储蓄常识、消费知识、基础金融知识以及经济学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等,将培养学生理财能力,包括钱币识别能力、 通过合法劳动赚取金钱的能力、储蓄能力、基本的投资能力, 以及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3.社会教育――经济环境保障 社会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比如,宣传正确的消 费观念,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推崇积极向上的精神文 化消费,杜绝违法犯罪的消费行为;
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 费,反对只注重娱乐性、消费性消费;
强调勤劳节俭,反对 奢靡浪费等。这无论对于国家发展,还是对于中学生的个人 生活,都具有积极意义。在社会生活的诸环节,可以设置一 些中学生可以安全介入的经济通道,以锻炼他们的经济行为 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经济习惯。经济素养教育,学界的 提倡、宣扬固然重要,但不能仅靠学界的努力,它更应该得 到全社会甚至政府的关注。1998年,美国曼德尔(Mandell)经济素养教育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理财素养的社会调查。得 到美国各州民众大力支持的这项调查的大量翔实的数据与 案例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和大学生依然不了解银行业务、信 用卡、税收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有鉴于此,2002年,时任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 案。该法案首次提出,将经济素养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设置,将学生的经济能力培养作为全 社会的问题进行整体考量。这种对学生经济素养教育进行顶 层设计、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做法,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