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租赁合同 > 杜威的哲学思想 [人的问题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

杜威的哲学思想 [人的问题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

来源:租赁合同 时间:2019-10-13 07:59:48 点击:

人的问题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

人的问题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 “杜威对教育问题的考察和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的 批判进行的。”【1】89而且,他深悟批判的真谛,“批判 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分析与思考”[1]89,是一 种修补和建构。他在其经典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 过对历史上三种教育哲学的批判,不但实现了对前人思想的 继承和超越,更在康德式的调和论中构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

他的教育哲学反对任何极端化倾向,具有“左右逢源”的和 谐意蕴。因为,“一种教育哲学实际上是建构在一种个人的 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基础之上的。人生和社会是建构教育哲 学理念的两大参照系”[2]。杜威的教育哲学鲜明地凸显了 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视野。本文探讨的是杜威教育哲 学的人生视野,即杜威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活, 以及人的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思想,人的问题是杜威教育哲 学的逻辑基点。

一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杜威首先批判了传统二元论哲学的 立场。自笛卡尔以来,传统哲学一直推崇人至高无上的理性, 强调入在世界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 坚持的就是征服、控制、独立。杜威反对这种把人与自然对 立的认识,他对传统哲学的这种观点做了系统性和发展性的 改造,以调和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
,他说:“人的家乡是 自然界;
人要实现它的目的,就要依靠自然的条件,离开这种条件,他的目的就变成空想和没有根据的幻想。”[3]303 由此,他进一步说,“假如一个银元放在箱子里面,一定与 在外面时不生变动,这就是银元和环境的关系。人对于自然, 却不是如此。人与自然,犹植物与所栽的泥土:植物的生长, 与泥土的厚薄、肥瘠及日光、水分有密切关系,人的生长之 过去与将来,也与自然有密切关系。……人与自然的分开, 便不能知道人的真相。”【4】可见,杜威认为,人与自然 的关系并不是人征服、控制自然,也不是自然制约人的存在 和发展,两者之间是“植物”与“泥土”的关系。人深深的 依赖自然,自然提供了人之生长和发展的能量,二者是“交 互作用”的关系。他说:“即使一个人作建立空中楼阁的空 想,他也是同他想象的事物发生交互作用。”【5】杜威“交 互作用”理念的提出,超越了传统哲学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 认识,是构建其教育哲学理念的重要基点之一。

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经验的诞生,经验是人 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结果。杜威说:“一方面,事物改变 着人们的行动,促进其中的某些行动而阻止另一些活动,对 他们做了什么;
另一方面,人们能对事物做什么,从而引起 新的变化。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经验。”[6]220杜威 在思考和阐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经验的概念。

按照他的思路,既然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 “交互作用”,也就意味着人的理性并不高居不可撼动的地 位,人与自然、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经验与理性之间也并不对立。由此,杜威在系统地考察了古希腊的经验概念、近代的 经验概念基础上,提出了“作为实验的经验”。“‘作为实 验的经验’概念不但综合了古希腊和近代经验概念中的合理 要素,而且摒弃了理性与经验之间的抽象对立。”【7】16 “由此产生的逻辑结果是一种新的经验和知识的哲学,即不 再把经验放在理性知识和解释的对立面的哲学。”【6】221 如此一来,杜威不但调和了传统哲学人与自然、环境的对立 关系,而且经由“作为实验的经验”这一概念调和了理性与 经验对立的关系。

杜威在思考人与自然及经验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忽略教 育的特殊角色。他认为,既然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那么, 自然之于教育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 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3】25以此延 展,学校就是一种典型环境。“学校当然总是明确根据影响 其成员的智力和道德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3】25在 人与环境、典型环境——学校的交互作用中,环境的教育意 义也自然得到凸显。也正是人与环境的这种交互作用的发生, 教育经验得以生成。杜威认为:“人们正是通过积极的试验, 认识到哪些东西硬,哪些东西软,以及它们各自起作用的方 式,可以同它们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等。”【6】220这 一方面说明教育经验的生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积极 试验,而不完全是理性的思考;
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教育的本 质,即“教育是一个对经验不断重组或重构的过程”【6】65,是依赖人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生成经验的过程。由经 验出发,杜威构建起自己的教育哲学理论体系。他自称他的 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的、操诸经验的和为着经验的教育哲 学”【3】14。

二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杜威依循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认 为人与社会同样不是对立关系,社会是个人的有机结合,社 会是个体发展的环境和媒介。杜威对历史上三种教育哲学的 批判,就深刻揭示了人与社会关系的系统认识。对于柏拉图 教育哲学,杜威赞同国家的存在,强调个体应与国家一致, 但是却反对国家对个体的完全控制,主张给予个体自由的空 间。因为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核心就是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 而建立这样的国家需要教育挑选哲学家;
对于18世纪的“个 人主义”教育哲学,杜威在肯定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同时, 也对自然思想提出了批判并对其可行性提出了质疑。杜威指 出:“强调自然的观念是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作利用与被 利用的关系,个体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样将自然观念与 社会对立起来,是一种极端化的‘反社会’的观念”。【1】 92同时杜威认为,“个人主义”强调“自然”教育排斥了其 他条件,把自身与国家和社会对立起来,会失去教育发展的 基础。对于19世纪的教育哲学,杜威同样赞成社会在个体发 展中的作用,但却反对把社会等同于国家,使个体再次坠人 制度的“牢笼”。在杜威对历史教育哲学的系列批判中,个体与社会(或国家)的关系始终是杜威围绕的主题。

为了调和个体与社会(或国家)的关系,杜威提出新个 人主义以与旧个人主义对立。旧个人主义削弱了生存的普遍 性和公共性基础,造成了人们社会责任心的沦落,公共意识 淡漠,民主发展受到了限制。“杜威正确地将旧个人主义与 新个人主义对立起来,旧个人主义是自由放任的、倔强的个 人主义,而新个人主义则是具有社会责任心的个人主义。” 【8】所以,杜威强调“一种合理的理智的个人主义,也就 是进步所不可缺少的对过去种种信念的批判改造态度,可以 明确地表述为道德的和社会的个人主义”[3]315]。杜威不 但对旧的个人主义提出了修正,同时为了调和个体与社会的 关系,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其教育哲学的另一个前提性概念 ——民主。为了认识民主,杜威说:“我们选取两个要点来 衡量一种社会生活形式的价值:其一,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 在何种程度上共享这个群体的利益;
其二,这个群体与其他 群体互动时的充分性和自由度。”[6]73换句话说,在民主 社会中,个体能够平等的分享公共的利益,同时能够充分自 由的参与社会生活,个体发展与国家的发展不存在对立关系。

所以杜威认为,民主并不只是理解为一种治理形式,而是首 先阐释为一种联合生存的模式,一种共同沟通经验的模式。

也就是说,民主不仅是杜威的社会理想,也是理想社会中个 体的理想生活样态。

与其他非民主社会形式相比,杜威认为“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沃壤”【61】74。他指出:“人们对以下这个事实 并不陌生,即民主热衷于教育。”【6】74因为民主教育与 民主社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民主是教育发展的最佳助推器, 教育促进社会个体间的自由交往和利益共享。所以杜威批判 了阶级教育、贵族教育以及国家主义教育,指出在无种族隔 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社会,不容许少数人垄断受教育 机会,要通过教育使每个个体都能按照自身的兴趣开发其潜 能。在推动个人平等地接受教育发展的同时,推动民主社会 的发展,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实现。由此我们可 以判断,杜威对民主的理解不仅是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一种 调和,也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前提性核心理念。“事实上,杜 威一生在教育哲学中的理论诉求都是以民主的引导作为前 提的。”【7】19 三 关于人的生活,杜威同样以连续性的认识论重构了人们 传统的对立认识。杜威看到了当时实际存在的教育与生活脱 离、教育与生活对立的危险。他认为,“现在正处于正式教 育和实际生活的分裂愈演愈烈的前所未有的危险时代”【3】。

学校教育生活不但内容僵化、而且程式死板,毫无趣味可言。

之所以出现这种对立危险关系主要源于二元论的对立思维, 对人和生活本质的错误认识、人与生活关系错误地割裂。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杜威看到了生命和生活的连 续性。生命的连续性也就是人的连续性,即人的生长。对于生长,杜威说“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3]49,所 谓“未成熟的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3】49。未成熟 状态“表示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即发展的能 力”,同时杜威批判了人们“往往把未成熟状态只当作缺乏, 把生长当作填补未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之间的空缺东西”。

[3]49在杜威看来,成熟与未成熟都是独立生命个体的动态 上的不同表现而已,不存在某一种状态的优势,每一个状态 都是完满和自足的。这种未成熟状态表现出的势能非但不是 缺乏的表现而且是生长的前提。由此,经由“生长”的这一 概念,杜威重释了何谓“未成熟”,调和了人的“未成熟” 和“成熟”两种状态,为教育本质的揭示做了充分的前提性 准备。关于生活的连续性,杜威认为“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 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3】7。“生活就是通过对 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3】6。也就是说,生活就是 个体与环境互动不断发展的过程。杜威以“更新”“适应” 等概念强调了生活的连续性。因此,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

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3]58。在此基础上,杜 威认为,“因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 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的,同样积极的,这两 个阶段的生活,内部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3】。那 么具体来说,什么是生活呢?杜威认为,所谓“‘生活’包 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3】7。

在生活连续性的认识中,杜威调和了人们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对立的矛盾;
让人在连续的生活中生长,在生活中与环境 互动形成经验。不但个体的生活如此,社会群体的生活亦如 此。

从“生长”和“生活”两个前提性概念出发,杜威对“教 育即预备”、“教育即展开”、“教育即官能训练”、“教 育即塑造”、“教育即复演”等观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批判, 创造性提出其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杜威认为,既然个体生 命的连续性就是生长,“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 东西是和生长有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 是教育所从属的”[3]59。因此,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 长本身,“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训练,也不是塑造。同 样,杜威认为既然个体生活就是个体的不断生长,因此,“教 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 业”[3]56,教育不是预备,“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 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3]7,“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说, 在杜威看来“教育不仅是关于生活的,而且是生活之内的;

教育不仅是关于人的,而且是人之内的,即关系之内的”[9]。

在人、生活和教育的关系重释中,杜威不仅回应了教育现实 的问题,而且构建了教育哲学的核心即教育本质的认识。

四 杜威对人的知识与行动关系的思考是与其实用主义哲 学观紧密关联的。实用主义一词出于希腊文,意为行为、行 动。作为实用主义的创始者之一,杜威的哲学思想以行动为对象,与实践密切相关。在他看来,传统哲学主体和客体二 分框架,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分裂。在《确定性寻求》-书 中,他对传统哲学将理论与实践,即知行分裂开来的社会和 认识根源做了相当具体和深入的分析。他指出:“理论是为 了指导应当的行为举止而剖析当下既定的行动状况;
实践是 对由此获得的观念的实现:实践是被付诸行动的理论。”[10] 于是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广泛统一,他主张要对传统哲学 进行改造,实现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借由传统哲学的批判,杜威提出了行动的概念。杜威认 为,“行动是解决问题情境的手段。这完全是科学方法的结 果。这个结论并没有任何怪诞之处。交互作用是自然存在的 普遍特征。‘行动’一词是用来说明一种交互作用的方式的 名称,这是从有机体的立场出发而命名的”[11]。所以,杜 威进一步阐述行动的意涵,认为“人类行动总是人作为元素 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互动。”[12]在杜威看来, 这种互动就包含了人对环境采取的某种行动;
同时也包含着 环境对人行动的反应。这种互动中诞生的就是经验。“经验 是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人(生活、生命)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 作用,或者说互动过程。”[13]因此,杜威的“经验”概念 本身就蕴含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在《哲学的改造》中指 出:“经验变成首先是做的事情。有机体绝不呆在那儿,像 米考伯一样等着什么事情发生。它并不是被动无生气地等待 外界有什么东西给它打上印记。生物体按照自己的或繁或简的机体构造作用于环境。作为结果,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化又 反作用于这个有机体及其活动。这个生物经历、感受它自己 行为的结果。这个做和遭受或受的密切关系就形成我们所谓 的经验。”13]他虽然强调经验经常与生活同义,但是经验 并不是现成的事物、知识或理论,而是互动、行动、行为。

因此,他的经验论具有实践论的意义。杜威对“知行关系的 重构和变革,使哲学实现了从主客二分的旁观者到知行合一 的参与者的角色转换”[14]。

维特根斯坦说:“洞见或透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 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 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 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 思考。”[15]杜威的教育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 刻的解释力,主要源于其对教育问题“连根拔起”式的彻底 思考和探索。这种思考不是单纯的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那 样只会让问题进一步的肤浅化和正当化;
也不是进行纯粹的 哲学思辨,那样只会让问题进一步的被遮蔽和形式化。杜威 构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他将教育作为哲学研究之事业, 把哲学看作一般的教育理论,从而完成了对教育和哲学问题 的重构和重释。所以,教育是其对传统哲学改造的试验场, 哲学是其对教育思考的独特前提。虽然有评论家批评其“过 多地沉浸于教育方面的兴趣之中”。对此,杜威解释说:“实 际上,任何有理性的人都能想到,哲学研究可能集中在作为人类最高利益的教育上;
而且,其他一些问题(宇宙的、道 德的和逻辑的问题)在教育中也达到了顶点。”[16] 杜威教育哲学对任何教育问题的探讨,并没有单纯的囿 于教育的范围,而是回到时代和社会中的人面临的问题。杜 威把“哲学问题”和“教育问题”首先转化为“人的问题”。

在杜威看来,“人的问题”,不仅关注人的生存问题,更重 要的是关注“关系中的人”,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 会的关系、人与生活的关系、人的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等等。

在对这些“人的问题”研究和探索中,杜威以整体、全面、 连续性的认识论弥合了传统哲学二元论中的种种对立,解决 了现实中“人的问题”,进而完成了对传统哲学的改造以及 对教育的改造。与此同时,从“人的问题”出发,杜威构建 起独特的教育哲学,“人的问题”是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 点。

参考文献:
[1]郭法奇.传统教育哲学批判:杜威的思辨与逻辑[Jl.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 [2]刘文霞.中国教育哲学发展趋势之思考[J].山东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l(2):121.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 01. [4]杜威.杜威五大演讲[Ml.胡适,译.合肥:安徽教 育出版社,2005:139.[5]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1:267. [6]杜威,杜威全集(第九卷)[M]__L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2. [7]俞吾金.教育是经验的传递——杜威教育哲学理论 探要[J].天津社会科学,2014(2). [8]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 版社,1998:79 [9]李春玲.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念[J].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15. [10] John Dewey, Moral Theory and Practice,EW, Vol.3[M].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69:10l). [11]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 傅 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47. [12] Dewy,J. Human Nature and Conciuct [Ml. In TheMiddle Works(1899-1924).Vol. 14, edited by Jo Ann Boydston.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22:9. [13]刘放桐.杜威的经验概念重释[J].江海学刊, 2013(1):1 6. [14]余泽娜.以行动追求安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