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护士节 >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趋势分析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趋势分析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来源:护士节 时间:2019-10-13 07:59:25 点击: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趋势分析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它代 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为 社会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教 育”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形式的不断变化、教 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化。在新形势下,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 教学的融合,教师要看清“互联网+教育”的本质,认清信 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功能定位,准确把握融合的内涵,不 断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5年,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信息如同潮水一样 向我们涌来,无处不在的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高品质的数 字资源以及支持资源互动与协作的平台等,也为传统教育变 革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持。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 新(即创新2.0),创新形态的演变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形态、 政府形态、社会形态、城市形态的演变。信息技术以及互联 网平台与传统行业不断进行深度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的教育变革方向 何在?身为教育大军中的一员,面对信息化革新的浪潮,教 师要看清“互联网+教育”的本质,认清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功能定位,深刻把握“融合”的内涵,不断创新教与 学的方式。

一、看清“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1.什么是“互联网+”?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发 〔2015〕40号)中已明确指出,“互联网+”就是把 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 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 发展新形态。

2.“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互联网+”不是简单的相加,加完之后的一切都会发 生变化。形象点儿比喻,就是“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 “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传统运输”=嘀嘀 打车;
抽象点儿说,“互联网+”是刀、斧、锯,是将原来 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的工具,分解后再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 组建起来,成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因此“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就是先将教育碎片化,再以互联网为核心重新构建新 教育的过程。“互联网+”的新形势必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带 来新的冲击,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二、明确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定位 信息技术的“手段”与“平台”要准确定位。现代信息 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手段和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的准确定位,是服务教育教学本质的需要。教师应从教学实 际出发,因地制宜,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最广 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功能与作用。

应用信息技术要贯彻以下原则:辅助性原则——把信息 技术作为教学行为的辅助手段之一,发挥多媒体直观穿越的 优势,配合板书的使用,强化教学行为效果;
有效性原则 ——确实对教学效果有相对提高作用的时候才用;
启发性原 则——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对学生参与教学、深入思考、求知 生成等有刺激、调动、激发、触动作用;
直观性原则——信 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呈现简单的传统教学工具或媒体无法呈 现的具象和动态的内容。

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强化专业 素质,正确辨析、选择、加工、借鉴、分享资源与信息,并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要运用先入为主的原则,以积极因素克 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平台,强化自主学习, 自觉抵制网络中的错误、不良、低级、反动的有害信息。

三、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 新型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 势。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 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开明 主任认为:“所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就是通过将 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信息 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 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 与学的新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 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 结构。” 基于以上两位专家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信息技 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结构包含“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三 个基本属性。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能正确理解信 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质。

四、“互联网+”时代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努力探索新型教学 方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的 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 和创造性,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为实现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教与学的观念创新,转变教与学的运行机制 (1)重塑教师角色。教师要扮演好知识传递者、学 习支持者、学业指导者的角色,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努 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追求深度学习。以创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 核心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校内外获得更好的主动学习的经历, 尤其是利用各种网络信息化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化学习。

(3)增强混合学习设计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在校时 间开展基于项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上网阅读,观看 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料,使线上线下两种环境下的学习优势互 补。

(4)加强直觉技术教育。由于触摸屏和其他自然用户 界面的普及,如今的学生无需技术专长也可以操控信息技术 设备,并借此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因此,加强直觉技术教育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2.学以致用,有机融合,无缝对接 (1)关注交流,促进融合。在教学中我们应侧重师与 生、生与生、生与资源、生与支持系统之间有意义的交流, 并逐步向家庭信息化、个人信息化、社会信息化过渡。通过 扩大多方交流,促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

(2)关注特性,促进变革。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具有主 体个性化、时空开放性、技术多元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发 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信息化能力最理 想的教与学的环境。教学中应对影响和制约信息化媒体应用的一系列因素进行整理、优化和重组,扫除障碍,突破难点, 促进发展。

(3)关注具体,强化融合。应根据学科特点、能力培 养规律和教学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进多媒体在教学中 的深度融合。

(4)关注差异,放大融合。应考虑个性化、适应性和 选择性这一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差 异,进行分层设计,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于教学过程中,通 过创设情境、激活表达欲望、拓展指诉对象、强化审美情感、 放大信息交流等,促进有效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5)关注难点,拓展融合。在学科教学设计中,应关 注教学难题的突破和解决,有效设计教学课件,促进学科教 学与信息技术的拓展融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总之,在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探索,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利用好“互 联网+”这一利器,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1]申毅鹏.多媒体运用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分 析[J].才智,2012(0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