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转让协议 > 互联网思维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_

互联网思维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_

来源:转让协议 时间:2019-10-05 07:51:36 点击:

互联网思维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互联网思维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政治发展 和国家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 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1\]互联网思维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特性基础上形成的思 维方式。网络技术改变了现实社会关系,重新构建网络交往 模式,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全新的虚拟环境,带来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范式的转变。

一、互联网思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转向 1.虚拟符号化环境 意识形态要成为现实物质力量,必须深入考察分析社会 环境,并从社会基础出发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实现意识 形态的社会目标。现实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教育以现实社会关 系为基础,教育对象为现实性的人本身,教育活动从现实因 素出发,考量教育效果。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 境呈现出流动性、不确定性、多变性特点,技术更新代替自 然因素,信息传输打破地理距离,网络据点替换居住空间, 文化背景重于生活习性,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实现从现实到虚 拟的转换,决定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节奏。“一切技术都具有 点金术的性质”,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2\] 互联网思维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注重作为主体人 的主观能动性,更要重视作为客体人在虚拟环境中的符号化 演变,也就是说人在虚拟环境中符号化特质凸显出来,对人的主体性产生反作用。网络空间中人的符号化形式由主体人 选择和支配,主体人根据技术水平、个人取向、社会需要等 变换自身在虚拟环境中的行动,并通过符号来体现出自己的 情绪心理、价值判断、交往倾向等。符号就是主体人意愿和 期待的表达,网络空间中的符号轨迹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 体的行为模式,给主体自身带来言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符 号化是将人的现实性存在转变为虚拟性存在的关键,虚拟化 的符号实质就是人的存在性分化的开始,由此人以符号为依 托从事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在虚拟环境下的主体活动方式、 交往模式与心理体验产生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随 之变化。

2.双向度教育理念 3.用户型教育模式 互联网思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要以问题为导 向,通过创设情境、感官体验、互动交流、案例剖析等综合 化教育手段,实现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思维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把人放在中心位置。而且,要意识 到网络空间中人的存在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群体性存在的 人。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服务和价值观念面临着用户的选择和 判断,要接受用户的挑剔和责难。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网络 空间中凸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就要尽可能地吸引和感化用 户,需要跨界思考,从用户心理出发输出理论信息,设计理 论传播,推销理论观点,在网络空间中重建理论话语权力,才有可能把握主动,占据先机,成为网络空间的理论主导者。

互联网思维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要学会运用受众 接受模式,对受众关注、关心的现实问题及时作出理论阐释 和分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灵活应 对形势变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语 言,特别要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适应互联网传播 规律的教育平台,\[3\]整合优秀师资力量、教学案例、教 育资源等,塑造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范式, 从而占领虚拟空间中知识普及和思想启蒙的阵地,更好地适 应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新方向,进一步释放出马克思主义 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追求的理论魅力。

二、互联网思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关系 1.国家主体 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为政权辩护,提供政权存在的合 法性依据。不同性质国家的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争夺话语 权,意识形态主体必须要适应网络空间传播规律,充分发挥 自身优势,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手段,在网络意识形态竞争 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作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 体,其存在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有:第一,国家共同 体变化。国家共同体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 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国家。在现实社会中,国家共同体建立 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但是在网络社会中,不仅有基于现实 生产关系的社会基础,也出现了基于网络关系的社会结构,国家共同体构成的关系基础更加复杂多变。第二,国家影响 力变化。国家实力基于生产规模和效率,国家实力越强,越 有利于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但是,国家实力并不等同于 国家影响力,尤其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影响力,国家需要将 现实实力转换为网络意识形态主导力,才能进一步延伸自身 网络话语权。第三,国家治理变化。国家权力行使方式随着 网络空间出现而改变,要巩固国家权力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必须要变换治理方式。现实社会治理更多地依赖于纵向权力 结构,网络社会治理必须转向横向多元结构,意识形态传播 机制发生变化。第四,国家关系的变化。国家关系根本上是 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网络空间中的国家关系不仅受现实利益 所影响,而且受网络空间利益关系所驱动。要打造网络空间 命运共同体,必须要协调不同国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利益需 求,寻求最大公约数。

2.受众客体 3.传播机制 “网络空间中虚拟主体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 主体际意义上的新型的主客体关系”。\[4\]网络意识形态 教育是横向的传播机制,传播主体无法控制所有传播环节, 只能在传播技术和交流互动中诠释信息,通过对受众的认知、 情感、意志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达到转变其思想,认同主 流意识形态的过程。在认知上,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要尽可能 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展现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了解网络受众的思想需求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契合点。在情感上,意 识形态教育主体要回应网络受众的情绪心理,摆脱意识形态 高高在上的单调形象,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来贴近被教育 者,充分考虑民众网络情感表达的个性化,找准情感共鸣点, 激发其内在情感动力。在意志上,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不仅要 在网络空间让受众接受思想观点,而且要从内心产生持久地 认同和坚持,这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既取决于意识形态本身的价值主张,也在 很大程度上受受众对意识形态的理解看法所影响,教育者要 在网络空间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就要将意识形 态与受众的网络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发挥认同作用。

在行为上,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要通过其网络行为推动意识形 态在网络空间的普及化,这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和归 宿。要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受众的利益需求相互联系,让 其在实践意识形态行为中逐渐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 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权。

三、互联网思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 1.动态场域 在网络话语系统中主体之间的对话语境不再是主体间 的场域关系,而是多维关系的组合。网络话语系统不是“我 ——你”之间的对话,而是“我——你——他”之间的对话 语境,这里的“他”不仅单指某个人,可能是其他多数人。

也就是说,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能是两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必须要面对教育过程中来自他者的话语干扰, 这种干扰对于对话本身既可能有推动性,也可能有侵蚀性。

在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场域中,对话空间是动态空 间,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争夺话语权力的过程,彼此都在扩张 自身的话语建制逻辑,设计对话进程。网络话语系统具有封 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性,封闭性是指网络话语在独特的虚 拟空间中形成的话语规则和话语逻辑。开放性是指网络话语 与现实话语系统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从网络空间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育场域的构成来说,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场域中 信息知识的普及化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对信 息知识获取和存储量有限,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占据着知识普 遍化优势,可以利用信息知识优势来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意识 形态教育,引导和控制被教育者的认知思维方向。但是,在 网络空间中,个体可以同时拥有对普遍化知识或信息认知和 运用的权力,信息知识优势对于教育主体来说已经消失,无 法通过信息知识垄断来操纵受众思想,支配受教育者行为。

而且,在网络空间教育场域中,新技术在不断更新创造民间 话语体系。论坛、贴吧、QQ、微博、微信等都是随着新技术 的出现,而不断建构出的舆论场域。在网络舆论场域中,教 育主体不再是话语规则制定者,其必须要适应网络舆论生成 的规律,把握舆论发展的节点和关键,顺应舆论发展方向, 疏导民意,达成共识。

2.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语言形式, 最大特色是打破传统语言习惯,超越常规语法,体现出网络 表达的生动、活泼、自由、随意、便捷等特点。在网络空间 中意识形态教育语言要从自己的话语体系中解放出来,从几 个方面考虑语言转换:一是语言的碎片化。网络空间中信息 以碎片化形式流动,对于知识系统来说,碎片化不利于知识 积累和完善,但是有利于网络传播,尤其是在不同网络场域 空间中实现流动。意识形态语言碎片化是要将系统的理论化 语言转化为口语化语言,与网络生活特质紧密结合起来,用 通俗化的网络口语解释社会现实,宣传政策观念,提出发展 愿景等。二是语言的娱乐化。意识形态语言要想得到网络民 众的广泛认同和传播,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意识形态语言 娱乐化。娱乐化不是要改变意识形态的本质取向,而是从形 式上加以调节,充分运用幽默、讽刺、调侃等喜闻乐见的风 格,使得意识形态面貌更为亲近民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 身是为广大民众服务,从群众网络语言中汲取精华,还原到 群众网络生活中去,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三是语言 的青年化。网络语言在不断变动之中,意识形态语言不能固 守不变,尤其要与年轻网络人群语言相互结合起来,成为网 络青年群体的思想主流。网络青少年群体语言与其群体文化、 思想动态、榜样偶像等联系在一起,网络意识形态语言要摆 脱千遍一律的宣传模式,要将个性化、立体化、新锐化等符 合青年需求的语言特色充分展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多维文本 “价值观的正确、合理和科学固然重要,但传播的技艺 也很重要。”\[5\]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文本的内 涵被大大拓展,动漫、音频、视频、游戏、图片、表情、符 号等都可以成为教育载体。只有摒弃对意识形态教育文本的 狭隘理解,运用网络化文本来开展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才能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网络化进程。具体来说,应该 注重发展以下网络教育文本:一是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对青 少年群体有着几乎难以阻挡的吸引力。要进行网络意识形态 教育,必须要将网络优秀游戏的开发和推广,提上重要的议 事日程。国家不能任由市场因素决定游戏方向,政府要大力 投资开发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网络游戏,扶持社会效益高于经 济效益的游戏开发活动。二是网络视频。网络视频不仅是将 文字转换为图像,更为本质的是将文字材料具象化,通过生 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来传递意识形态,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开展 价值观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和国家精神。三是网络动漫。动 漫在网络空间传播中具有强烈的娱乐性,能够迅速地通过合 适手法来吸引公众,教育人民。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中利用动 漫技术来对意识形态进行艺术化处理,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提 升意识形态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四是网络数据。大数据时代 来临,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大数据收集、捕捉、处理、分析, 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充分发掘网络行为数据,可以观察网络民众行为轨迹和活动区域,分 析民众兴趣爱好及价值取向,进而行之有效地进行意识形态 传播设计。

四、互联网思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路径 1.优化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环境 2.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影响 “网络对国家政治秩序与政治稳定提出了挑战”。\[7\] 在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关键在于提升主流意识 形态的影响力,占据网络空间的主流声音。尤其要重点着眼 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意识。网络空间中国家的存在形式发生 变化,其与个体之间的连接手段改变,个体在虚拟场域中的 国家意识逐渐被消解和重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要将提升网 络国家意识作为核心内容,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 值优势,树立爱国主义价值导向的网络主流倾向。二是群体 意识。网络空间中群体的聚合力大大超越现实社会,网络群 体是以内在需求为基础,超越地理距离的虚拟群体。虚拟群 体意识对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关键是 群体意识的价值取向如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要把握不同虚 拟群体的价值倾向,从虚拟群体的人员构成、群体结构、舆 论话题等不同层面掌握特点,要将价值引导与解决需求相互 结合起来。在网络群体意识形态教育中,要树立主体间平等 互动意识,既不能无视虚拟群体意识的酝酿发展,也不能简 单粗暴地开展压制干涉措施。三是个体意识。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需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更需要培 育网络个体责任意识。网络个体教育的核心是权利与义务教 育,就是要求个体在网络社会中既要学会主张自身的权利, 更要学会承担自己的义务。也就是说,公民需要充分理解网 络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自觉努力。网络个 体责任意识的发生既需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需要国家的 规训引导。

3.掌握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机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 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4. \[2\]\[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麦 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36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