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春节 > 【乐学有才学生教师学校共同需求的必须】 教师需求

【乐学有才学生教师学校共同需求的必须】 教师需求

来源:春节 时间:2019-10-05 07:51:26 点击:

乐学有才学生教师学校共同需求的必须

乐学有才学生教师学校共同需求的必须 摘 要:在“乐学有才”的育人理念下建构起来的立 体拓展课程,让学生需求、教师需求和学校需求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的需求整体:学生幸福未 来的需求需要学校作出开发立体拓展课程的决策;
立体拓展 课程的决策又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进行深 入研究,对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让教师逐步从照本宣科 的“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 得到满足,最终在课程实施中让学生“乐学有才”;
学生需 求、教师需求的实现,也就促成了学校需求的实现,为学校 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湘郡未来实验学校,是湖南未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创办, 交由长郡中学全面负责管理的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学校秉 承长郡中学“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把“理念 +质量+服务”作为立校之本,全力打造“学校有特色,教师 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既具传统优势又有时代特点的现代 化实验学校。近年来,湘郡未来实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呈现 出“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一个大变样”的向上发展态势。

吴哓苏校长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做好校本课程体系建 设的“顶层设计”,在校本课程研究理论与实践层面研开出 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菜单”,提出在“乐学有才”育人 理念下,开发立体拓展课程,为师生发展搭建全面与个性发 展的舞台,彰显学校的教育追求,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让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而正确处理学生需求、教师需 求和学核需求三者之间在立体拓展课程中的关系,成为立体 拓展课程成败的关键。

学生需求、教师需求和学校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乐 学有才”育人理念下立体拓展课程总揽全局的关系,处理好 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学校“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未 来奠基”的办学理念。

一、立体拓展课程,让学生需求成为教师需求、学校 需求的追求目标 湘郡未来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 未来奠基”,而要实现这一办学理念,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必 须符合学生的幸福未来的需求,这一点也恰是学校教育的 “原点”,是教师为之努力终生的愿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学生的需求实现了,教师需求和学校需求也就实现了。也可 以说,这三者的关系中,学生需求是核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学校 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 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课程的开发首 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湘郡未来实验学校的立体拓展课程正 是基于这一点开设的。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 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 立性和创造性。“把集体中的第一个孩子当成个体,具体了解学生的个性,把握其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服从他们发展 的需要,提供丰富的成长土壤,匹配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并 为他们制定符合他们特点的培养方案。”我校开发立体拓展 校本课程,就是为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 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可选择 性和丰富性上。我们在小学初中两个阶段,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点分别开设了“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 大板块,共开设有58门课程,涉及时事专题、主题班会、少 先队活动(团组织活动)、心理和社会实践、学科类和活动 类多个课程类型。从不同角度满足学生的个性选择。立体拓 展课程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发 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 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提供了差异性 课程,体现了差异性教育的原则,做到了因材施教。

雅斯贝尔斯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 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 英国著名作家肯·罗宾逊在《展开学习的革命》中说:“人 的潜能犹如矿石资源,埋得很深。”学生在学校立体拓展课 程里,他们的潜能得到了挖掘,尽情地释放自己的个性,最 终实现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 为自己,使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 样,教师成长的需求,学校发展的需求也就同样得到了满足。

二、开发立体拓展课程,学生需求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引擎 开发立体拓展课程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 立体拓展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了 教研之风、学习之风的形成。教师具备了精良的文化素质、 高尚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不断提升了教师自身的 修养。随着立体拓展课程的不断开发和深入,教师的观念在 不断转变,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为此,学校制定了相 关制度来保证课程开发落实到位:一是制定了《湘郡未来实 验学校拓展课程·课程开发标准》,进行课程开发体系的理 论和实践研究:包括课程开发目标的建构、课程开发选择流 程的建构、课程开发标准的制定、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和课 程开发的评估机制。强化“拓展课程”服务于“国家课程” 的目的,经过严密而科学的论证,学生选课的调研,开发适 应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拓展课程;
在淘汰竞争机制下, 推选精品课程。二是组织课程实施(构建拓展课程监控体系), 制定《湘郡未来实验学校拓展课程·课程实施监控手册》, 要求全校、全员、全力参与拓展课程的组织实施,建立符合 校情、学情的拓展课程“走班制度”“选课制度”“定课制 度”和“考勤制度”。三是建立课程效果评价(构建拓展课 程评价体系)机制,制定了《湘郡未来实验学校拓展课程· 评价标准》,拟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了“以目标 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评价、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评价和以 结果为中心的课程效果评价”的基本框架,从而促进了课程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结合“发展性、主体性、多主体、多样 化”等原则,对学生实行“自我、实验操作、代表作、活动 记录、家长与社会”等方面的评价。四是反思改进课程(建 立拓展课程创新机制),制定了《湘郡未来实验学校拓展课 程·精品课程标准》。每学期进行一次课程“复选率”调查;

进行优秀拓展课程个案研究,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重组、 整合与优化,推荐“精品课程”;
以鲜明的原创特色、学生 参与度高、学情反馈优秀、家长满意度高为参考,制定相应 的奖励机制;
力求避免课程同质性强的问题,鼓励原创,形 成真正的湘郡特色课程。多种举措齐头并进,目的就是让课 程成为学生“乐学”的课程,最终让学生达到“有才”,也 就是让学生需求达到最大化。立体拓展课程的开发,一方面 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和思考学校 “乐学有才”育人目标的内涵。教师以课堂师生互动的自然 情景为研究对象,进行行动研究。另一方面,立体拓展课程 开发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课程资源, 小学部和中学部两个之间的课程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这就要求教师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

立体拓展课程的开发,让老师向“新教师”转变,树立起了 新的“教育观”,“从儿童出发”对学生尊重、发现、认识、 接纳、包容;
树立起了新的“教学观”,以“学中心”来围 绕学、设计学、服务学;
同时,也树立起了新的“学生观”, 学生第一。我们的教师得到了成长。一句话,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学生需求,而学生需求同时也成为教师需求的引 擎。

三、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学生需求和教师需求同时促 进学校需求的达成 正如前文所述,湘郡未来实验学校承长郡中学“以人为 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把“理念+质量+服务”作为立 校之本,全力打造“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的既具传统优势又有时代特点的现代化实验学校。“学校有 特色”就是学校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前提的内容就是学校立 体拓展课程的落地,就是“学生需求(学生‘乐学有才’) +教师需求(专业提升)”结出果实。

湘郡未来实验学校立体拓展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功 能的重新定位。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必须顺应现在的 社会价值规范和文化传统,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承文化。而特 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则认为,学校除了传承文化之外,同 时肩负着改造现存的教育弊端,冲破不合时代的落后的文化 传统的任务。湘郡未来实验学校的立体拓展课程具有研究性、 学习性、发展性、开放性,支持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为 每个人的发展创造机会和空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形成 一种交流的思想,在合作交流中进步,让从事教育事业的基 层教师有机会参与决策,分担责任,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 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立体拓展课程开发强调自主决 策、自主开发,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 的需求,逐步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学校里,如果有越来越多的适合不同个性学 生的课程,有不同成长需求的学生鸟飞鱼跃的空间,我们才 可以认可这些学校特色的成功。湘郡未来实验学校立体拓展 课程正是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帮助而形成的课程特色,而 这一满足学生需求、教师需求的课程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 校特色的形成,满足了学校需求的达成。

总之,在“乐学有才”的育人理念下建构起来的立体拓 展课程,让学生需求、教师需求和学校需求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形成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的需求整体:学生幸福未来的 需求需要学校作为开发立体拓展课程的决策;
立体拓展课程 的决策又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进行深入研 究,对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让教师逐步从照本宣科的“教 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得到满 足,最终在课程实施中让学生“乐学有才”;
学生需求、教 师需求的实现,也就促成了学校需求的实现,为学校文化提 供了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建平.中国教育寻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2]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 题、省级一般资助课题(项目编号:课题批准号:XJK013BZXX027)研究成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