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人大代表述职 >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基于教师有效性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基于教师有效性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来源:人大代表述职 时间:2019-10-06 08:01:59 点击: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基于教师有效性视角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基于教师有效性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所在。高 校思政课是对国家的建设者——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的主战地。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使我们研究思政教 育有效性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基于教师有效性的视角试图 找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
教师有效性 ;
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社会主 义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如何实现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实施者)有效性 的角度来探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教师有效性的研究论域 沈壮海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一书中对“有效 性”是这样理解的“正如效用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项基 本尺度一样,有效性意识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内含的一项 基本认识,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沈壮 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 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 效性的基本研究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中囊括了丰富的内 容,如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政教育内容、 思政教育目的、思政教育方法和情景。二、提高思政有效性的思路 (一)思政教师素养 早期学者有的从德育角度阐述了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教育者是德育过程中的促动者、 品德发展的指导者、道德理性的培养者和道德个性的发展 者。”西方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 体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就提到了“教师是学生的向导、 指导者、领导者,也是道德价值的学习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上述观点虽然都是从德育的角度阐述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 和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素养提出较 高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师素养主要包括政治和理论素养、能力素养 和人格素养三个方面。

1、思政教师的政治和理论素养 思政政治教育是意识教育形态较强、有着鲜明政治特性 的教育活动,“这种政治指向性得以具体贯彻的最关键的途 径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只能作 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这就要求思 政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思政教师能够以坚定的政 治信念、正确的政治视角能够及时的把握学生是思想动向, 就其政治信仰上的困惑加以解答,这是思政教育能否做的深 入、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所在。

2、思政教师的能力素养沈壮海认为思政教师的能力素质所指地的是“教育者将 自己的理论准备成功的运用与实际并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 育所应具备的实践能力的总括。它包括教育者确立确立思想 政治教育关系的能力;
激发、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意 愿、需要帮助的能力;
根据社会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 实际,确立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编制思想政治教育内 容的能力;
引导、调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能力等多个 方面。” 3、思政教师的人格素养 思政教师的人格素质是思政教育者作为一个人格健全 的个体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对思政教师素质要求中 的基本素质。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递活动,一种 品德塑造活动,以教育形式为手段,同时更以人格感染为有 效途径,尽量做到教师的人格与其宣讲的内容达成较高的一 致性。在我国古代先哲中就尤为重视提高自身修养,推崇“其 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理念,以实现“我无事而民自化” 的教育效果。具有高尚品行的教师,给予学生的是一种价值 方向上的指导,以教师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会让思政课的效 果事半功倍的。

(二)思政教师教育思想的有效传播 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们面对的是对知识面 较宽、信息获取能力强并已经具备一定辨别能力的大学生, 于是传统的“一面法”即只提出有利于正视自己观点的证明论据的方法,这很容易被理解为有着很强政治目的的意识灌 输,反而会增强学生是反感心理。如果我们取而代之的是由 思政教师提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 择的空间,加之以思政教师的适当引导,协助学生作出价值 判断而不是强加于学生,这样的有着平等师生关系的、给予 学生充分的价值选择自主性和选择性的思政课堂会对思政 课有效性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给予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二版)[M].武 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上海:学 林出版社,2002. [3]鲁杰、王逢贤等:道德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0. [4] [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 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