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 把准情绪规律敲准课堂鼓点:鼓点怎么敲

把准情绪规律敲准课堂鼓点:鼓点怎么敲

来源:个人总结 时间:2019-10-06 08:01:52 点击:

把准情绪规律敲准课堂鼓点

把准情绪规律敲准课堂鼓点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工具性的学科。在一线教育 教学中,语文教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学生课堂情绪低落,轻 视学习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实大多数教师确实是在兢兢业 业地备课、上课,却仍旧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其原因是复杂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 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 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导致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 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必须要反思自己是否 真正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是否把握住 课堂上的教学节奏,是否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是否 把学生的发展真正放在第一位。

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本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急缓、 行止、强弱等现象。课堂节奏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一 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它是一种解决某些课堂 教学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形成和谐的教学节奏中起 调控主导作用的必定是教师。自学心理学五年来,笔者一直 尝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相关心理学原理,改进着自己的 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发现把准学生情绪规律,把控好课堂 节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时效性的一把金钥 匙。下面以四年级的阅读教材和教学为例,分享自己在实践 中的些许经验和思考。一、情绪缓冲阶段 ——把准心理需求,精心选择导入 技术 上课伊始,学生进入教室,由思维散乱到镇定集中,这 是教学起始点,也是情绪缓冲阶段。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 半,选择既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又贴合教学内容特点的导课 技术,吸引学生眼球,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课 堂经常使用的故事导入法、设疑法、游戏法,以及借助媒介, 如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感性题材引入的方法都不失为符 合小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导入手段。教师可以用好这些导入 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器官,打出具有吸引力的课堂“鼓 点”,提高学生的读书效率。

(一)背景导入,渐入课堂佳境 小学阶段的很多阅读课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 距离,作为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学习盲点,这不仅能为即将开 始的学习创设积极的氛围,还可以更快地形成课堂的学习基 调,促使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

如教学《卡罗纳》一文时,教师先作背景介绍:“意大 利一个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他母亲生日那天,献给了母亲一封长达八页纸的信,来深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信 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边。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自己的 母亲竟然生病去世,从此他失去了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母爱 ……”一段文章背景介绍,简短的情感暖身,一下子抓住了 学生的心,为突破文章重难点做好了铺垫,一举多得。

当然这种导入法必须要重视适当选用新材料导入新课, 必须能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和相关的 教育教学素材有一定的积累,不仅要准确选择与新知识学习 密切相关的材料,更需要对这些素材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不 能弄巧成拙。

(二)难点导入,激发学习内驱 力 很多老师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进行阅读环节设计,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每次都是如此,会导致缺乏挑战 性。因此,在教学导入中,教师应当善于找到学生学习的思 维兴奋点,找到教材中的一处知识或理解难点来进入学习, 也不失为一种逆向的导入技术。

“跳一跳摘到的桃子最好吃。”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 生命桥》一课中,考虑到学生不难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于 是另辟蹊径,对课文中第一段的写作手法提出疑问:青年小钱患白血病,危在旦夕,需要骨髓移植的时候,为什么开头 一段写景的内容却充满着温暖和快乐?一下子引起了学生 的阅读兴趣,大家就文章的脉络和细节,伴随兴奋的状态, 进入未知的探索。老师在课文学习结束后进行解惑,学生意 犹未尽。

当然,难点的导入不是可以随便使用的,使用不当便可 能出现令学生费解的不良后果,进而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

因此,这一招需要教师灵活应用。

(三)原点导入, 激活阅读兴趣 人都具有社会性,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也一样。四年级的 学生还处在社会朦胧期,内心充满着童话色彩,思考问题时 感性理解往往超过理性分析。教师如能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实 例,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事例,如新闻报道、发生 在身边的真人真事等,聚焦热点,引发共鸣,就能使学生进 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周恩来为什 么要在12岁便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 纪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战争历史的铺垫,这篇文章对他们 来说只是遥远的故事而已。如果采用学生熟知的相关原生态事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引入图片呈现大家熟知的 钓鱼岛事件,让学生畅谈对这一事件的所思所想,再引出课 文主题就水到渠成了。

这种导入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主题的 探究兴趣。因此引用的材料要紧扣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 时注意积累相关素材,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和学科发展新动向。

惟有有备而来,才能精彩纷呈。

在情绪缓冲阶段,教师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让学生的 思维从混乱走向集中,由懒散走向专注,必须要突破传统阅 读教学中的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主的被动导课模式,突出 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互动性,打破思维惯性,激活动态思 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然,导入不能占 据课堂很多时间,一般以2~5分钟为宜。

二、情绪最佳阶段——遵循发展规律,讲究课堂节奏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质,课堂情绪的最佳阶段在开课后 的5~30分钟,年龄段不同,课堂情绪变化走向也不同,因 此要遵循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控好课堂节奏。

(一)把准年段特点,安排内容有的放矢由于中段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是非常稳定和成熟,注意力 只有半小时左右,因此关键知识点的容量也要拿捏得当。信 息量的疏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 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局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使人产 生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
如果一味地疏而不 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导致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 也难以集中。

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堂结构和关键知识内容时,要进行合 理组合和布局。一般来说,重难点教学内容要重锤敲打,放 在课中10~25分钟之间,突破关键点,达到一课一得的最佳 效果。如在教学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在第一课时 中,把探究叶圣陶如何为肖复兴修改作文、提炼作文修改的 三个策略作为小组讨论的重点;
在第二课时中,把“为何三 次描写爬山虎的样子”作为课堂上小组探究重点,充分运用 各种学习方式进行突破(如读文质疑、联系上下文、比较拓 展等),不作过量讲解,而是敢于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精 讲精练。

(二)善用变式教学,调控注意力 学与教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提高 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教学活动有节奏地 进行。如学习《白鹅》和《白公鹅》单元整组中的例文时,采用初读理解两篇文章的大意,再交流梳理找出两篇文章的 共同特点——幽默,然后分组对比,解读两篇文章中幽默写 法的秘诀,进行幽默朗读竞赛,体味该文语言的亮点。讲练 结合,动静相生,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 节奏变化。在阅读过程中,更要实现课堂上师生的同步交流, 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优势,加深学生的个性化情感体验, 增强心灵的沟通。达到成长性学习、发展性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中还可穿插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小幽 默、经典的小插曲,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 穿插讲了《肖复兴教儿子写作文》的小故事,不仅让学生懂 得了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和应邀做客两件事对其一生的 深远影响,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放松心 情,调整注意力,加深理解。

(三)找准动情点,助推思维高潮期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阅读教学不能像以前常态 化的“温式”教学一样,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拉长至两 节或两节以上的课来完成。这种慢性刺激会导致大脑进入无 兴奋状态,思维停滞,从而大大降低学习效率。

其实,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有其精华之处,教师在课堂 教学中,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在备课过程中要找到能呈现教 材特点和学生年段知识需求的最动情处、最关键处。如在学 习《长城》一文中,在品读了长城的长、坚固、雄伟等特点 后,紧紧抓住第三节的“联想”片段,拓展建造长城时的故事民谣,咬文嚼字,图文结合,深刻体会“没有……没有 ……没有……没有……只有”句式的震撼力,想象当时劳苦 大众的艰苦卓绝和杰出智慧,把全班学生的所有注意力和关 注力投射到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角度和同一个基调上。当 学习进入最佳状态时,可让学生体验较重的负担、较大的容 量,或讲或辩,或练或议,或观察或参与,使课堂达到最高 潮。当然“大密”之后,定要导之以“小疏”,让每一个学 生有回味再三的空间,时间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

三、情绪下降阶段——巧搭练评平台,点燃课堂星火 阅读课堂最后的5~10分钟是学生学习情绪下降和低潮 的阶段,教师如果在这个时间段还是滔滔不绝,那么学生必 然会惶惶不安。特别是四年级的男生已经达到了他们注意力 的极限,开始分心、开小差、做小动作或发呆……不是他们 不愿意听,而是已经身不由己。这时教师如果还在讲解,就 会事倍功半,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效率。

(一)以动促静,动静结合 想要充分发挥并利用好最后的课堂时间,学习内容的安 排要尽可能地以动代静,以动促静。首先提倡动笔,这与《语 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不少于10分钟的动笔时 间”不谋而合。

如在学习《七月的天山》时,利用最后三分钟拓展作家 碧野之外的一段精美语言: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 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不论草原,不论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可真说不完…… 在 共同欣赏了碧野笔下天山的水、林、花的美景后,学习了比 喻、排比等表达方法。在学习的疲惫期,给予学生新鲜的阅 读材料,推荐碧野其他名篇中的美文,并尝试练习写法,在 咀嚼实践共享中结课。不仅把课上学习的表达方法举一反三, 也顺利地把住了阅读课堂节奏,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动 脑动手,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然,还可以动学生的“身或嘴”,让课堂最后五分钟 动起来。如在学习《古诗两首》《桂林山水》等时,留出最 后的课堂五分钟让学生进行现场朗诵、背诵、积累;
在学习 《寓言两则》等说理性小短文后,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寓 言故事,观看拓展视频等。在动手、动嘴、动笔中提高阅读 效率,改善由于心理极限带来的不良学习影响。

(二)以评代导,挑战心理极限 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 激励、唤醒和鼓舞。”重视教师的激励功能其实在课堂教学 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都很重要。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往往在开课前十分钟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 而忽视十分钟后学生的学习情绪下降阶段,因为教师也到了 疲惫区。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看到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后, 往往会采取批评和监督的被动性策略,效果并不明显。而即 时性的评价和激励在最后的结课时间显得更为有效,由于学 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自控能力的不足,在他们最需要精神营养的时刻,教师更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 态,即时反馈,依据课堂动向进行随时的评价调控:看见自 控力强的学生自主学习时,及时表扬;
看见自控力弱的学生 分心时,抓住学生的亮点进行语言鼓励或用肢体语言提醒, 在学生思维困难处即时点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唤醒 和鼓励功能,实现师生最终的心理极限挑战。

当然,教师语言的情绪性对一堂阅读课的节奏生成来说 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例文多数都是文艺性作品,其中多半又 是名家名篇。学生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沉浸在一种激动、 欢乐、忧伤的心理情景中,有时像“电闪雷鸣”,有时像“和 风细雨”。形成高低结合、轻重交替、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 风格,毫无疑问会将知识的甘露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田,课 堂的节奏也随之更加细腻和多变。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流连 忘返。

总之,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准规律、敲准“鼓 点”,那么,“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也就能在教学实践中融 会贯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