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教育功能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例如,我国教育 家孔子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 蕴含着寓教于乐的游戏思想;
而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 “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则明确提出了游戏的育人 功能。随着游戏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游戏的理论建构 与实践应用已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
在希腊语中,游戏(Paidiá)和教育(Paideia)具有相同 的词根——“儿童”(Pais),说明两者的关系一直被关注。
在哲学领域,人们侧重于分析游戏对人类存在和社会生活的 本体价值。然而在教育学领域,“对游戏进行本体论理解的 思想却不多见,许多人仍然站在工具理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即将游戏仅仅视为实施教学任务、达成教育目标的手段和方 法。”(高洁,2010) “教育游戏首先是一种游戏,其次才是一种教育游 戏。”(张文兰等,2007)教育游戏研究不仅应该根据教育理 论,而且需要参考游戏理论。然而,近年来教育游戏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开展研究,采用丰富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 却较少关注教育游戏自身的游戏特性。北京大学尚俊杰等学 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教育游戏面临表层(时间、技 术和观念)、深层(教学成效)和本质(游戏特性)三层困难, 其中游戏特性是教育游戏发展应用的本质困难。(尚俊杰等, 2008)因此,教育游戏研究应关注游戏理论,并从中寻找启 示,借助游戏的特点,构建更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有效满 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伽达默尔游戏理论分析教育游戏:为什么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胡伊青加和伽达默尔等先哲大 师从各自角度阐释了游戏的特征,探讨了游戏的本质,形成 了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游戏理论可以为分析教育游戏的本 质问题提供启示,为如何应用游戏促进教育提供参考。其中, 伽达默尔根据其解释学思想,在反思康德、席勒等游戏理论 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游戏理论,对分析教育游戏具有重 要价值。
1.游戏与教育如何融合:教育游戏研究的重要命题 “教育游戏秉承‘寓教于乐’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和 游戏有效结合,体现游戏的教育价值,同时使用游戏的手段 更好地进行教育。”(李彤彤等,2010)无论是将教育融入游 戏中,还是将游戏融入教育中,教育游戏既不是纯粹的娱乐 游戏,也不是教育与游戏的简单相加。“从本质上讲,教育 游戏吸取了教育的外在不独立性和游戏的内在自由性,因而同时具有教育和游戏两种活动的特征。”(张文兰等,2007) 如何将游戏形式与教育目的有机结合,则成为教育游戏研究 的重要命题。例如,马颖峰等在探索游戏与教育结合途径的 基础上,提出开发寓教于乐的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是游戏与 教育结合的最佳平衡点。(马颖峰等,2005) 从理论认识看,一方面,许多人将游戏理解为消遣, 认为游戏是对学习时间的荒废,因而排斥学生游戏。“这种 观点从消极意义上对待游戏,只看到游戏形式上的娱乐和戏 耍,而未体认到藏匿于游戏形式背后的意义与价值。”(高 洁,2010)而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将游戏的活泼形式引入 教育活动中而缺乏对游戏内在精神的关注,就会使教育中的 游戏沦为知识灌输的工具。”(高洁,2010)在这种观点影响 下,人们更倾向于从工具角度分析游戏对教育的一时功用。
从实践应用看,虽然有不少教育游戏已经被开发并应 用,但事实上却没有被普及到课堂教学中。早在2007年,南 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就关注到游戏制作公司开发的教育游 戏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认同,打不开市场;
而某些教育者和 教育专家却不敢使用教育“游戏”一词,而改用教育“动漫”。
究其原因,很多游戏公司开发的教育游戏,要么是娱乐特征 明显但教育特性不足的游戏产品,要么是具有教育特性但缺 乏游戏性的学习软件,很少有教育和游戏结合得非常好的优 秀的教育游戏。(尚俊杰等,2008) 教育游戏以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以教育作为游戏的目的,需要在教育性和游戏性之间保持平衡。“既要保留游 戏‘投入性’的特点,实现‘乐学’,又要使游戏承载着学 习策略,使游戏任务伴随知识探究的过程。”(张琪等,2009) 面对实践应用的现状和问题,教育游戏需要“用游戏的感性 迎合学习主体的心理特征,用教育的理性不断地把学习主体 引向理性”,(张琪等,2009)从而摆脱游戏价值高而教育价 值低的现象,更好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2.传统游戏理论的反思:过于强调游戏者的主体性 人们对于游戏的认识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步深入。柏拉 图是第一个研究两者关系问题的人。不过他仅仅把游戏作为 一种活动来看,认为游戏是培养动物或人幼子生存和生活能 力的活动。其后,亚里士多德把游戏视为紧张劳作后的休息 与消遣,认为游戏是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行为活动。
哲学家康德最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游戏问题,将“游 戏”解释为“活动的自由和生命力的畅通”,认为游戏是为 了展示人的主体性自由。后来美学家席勒把对游戏的认识提 高到人的本质的深度,提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 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的观点;
认为游 戏冲动可以消除人们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压力,促进人们从主 客对立分裂的状态重新回归和谐统一。游戏研究的先驱胡伊 青加则把游戏作为“生活的一个最根本的范畴”,得出“人 是游戏者”的结论,强调人的游戏本质。
整体看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席勒和胡伊青加等的游戏理论都是建立在主体论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 的主观主义倾向。这些传统游戏理论认为:游戏的核心是人 的主体性自由,人在游戏过程中实现了主体的自由;
人在游 戏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游戏活动的主导地位;
人通过参 与游戏活动,展示自身的创造力。
传统游戏理论过于强调游戏者的主体性,具有哲学上 的主客二分的问题。如果局限于这种认识,游戏的本体价值 便会被淹没在功利追逐中,本真的游戏就会在教育中名存实 亡。教育游戏研究必须走出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透过实体 的游戏行为分析抽象的游戏特征,进而从本体论层面把握教 育游戏的本质,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3.伽达默尔游戏理论的超越:侧重游戏与游戏者的统 一 伽达默尔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哲学 家,也以谈论游戏著称。作为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 游戏理论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他在阐述解释学 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游戏观,在反思批判康德、席勒等游 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游戏理论。
伽达默尔把游戏者的行为与游戏本身区别开来,认 为:游戏独立于从事游戏的人的意识,游戏的主体是游戏而 不是游戏者;
游戏不是由游戏意识决定的,具有自己的存在 方式;
必须有观者始终存在,游戏才能形成意义。伽达默尔 的游戏理论实现了由主体论向存在论的转变。此时,游戏不再是游戏活动中的态度或主观的情绪,而是作为自我表现的 存在方式;
游戏不再是游戏者认识的对象,而是在存在的去 蔽中表现自身;
游戏者和观者共同参与游戏,主客体均已消 融在游戏里。
伽达默尔游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游戏主客体 分离的问题,实现了从个体立场到共同体场的转换。准确地 说,伽达默尔所探讨的游戏是一种主体间的理解活动。此时, 作为理解活动的“游戏”更是一种思想交流活动,游戏者与 观者实质上是参与游戏者的意识,而不包括作为意识承载者 (游戏者)的肉身。可以说,伽达默尔游戏理论冲破了近代认 识论模式的束缚,深刻把握了游戏者与游戏的关系,是对游 戏者和游戏内在联系的更准确认识。
相对于传统游戏理论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伽达默尔 游戏理论可以引导人们反思过分强调游戏者的问题,对深陷 主客二分的教育游戏起到纠偏作用;
能够促进教育游戏在游 戏者与游戏之间保持张力,更好实现教育游戏的育人目的。
三、伽达默尔游戏理论阐释教育游戏:是什么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独特的游戏形式,整合了教育的内 容和游戏的特点,在教育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 “教育游戏无论从内容、技术、应用和评估方面来说,对教 育界都是巨大的挑战。故步自封、一味进行理想化的研发很 难使教育游戏取得质的突破。”(张琪等,2009)伽达默尔游 戏理论冲破了近代认识论模式的束缚,从本体论层面分析了游戏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在哲学层面分析教育游戏的特征, 探讨如何发挥教育游戏的价值。
1.教育游戏的真实主体:游戏自身 为了解释教育游戏的概念,有必要辨析“游戏”一词 的词性。在中文中,“游戏”的词性有动词和名词两种。动 词的“游戏”是指一种行为、动作,即游乐嬉戏。名词的“游 戏”则指作为活动的游戏行为以及作为实体的游戏工具。在 传统观念中,人们一般认为游戏的主体是从事游戏活动的人, 预设了从事游戏的主体存在。
然而,人们常说的“玩游戏”或“做游戏”实质上是 同义复指结构。这说明游戏是内在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外在 目的的活动;
不是外涉的,而是自足的。往返重复运动对于 游戏的本质规定来说非常重要。伽达默尔用光线游戏、波动 游戏等说明游戏是一种不断往返重复的运动,而且在每次的 重复中不断地更新自己。其中,重要的是游戏往返运动本身, 而不是必须有一个主体存在。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游戏的 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游戏只是通过游戏者才得以表现。”(汉 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2004)在游戏活动中,个体意识形 成交流关系,并且互相参与、融合,从而形成彼此交融的意 识融合体。此时,融入意识整体的个体意识不再独立存在, 不能具备主体的资格;
而个体意识间的融合活动(即游戏本 身)才是完整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游戏主体。
伽达默尔对游戏主体的判断并不违背人们的经验,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符合了教育游戏的实际。因为在本真的教育 游戏活动中,游戏者总是全身心地沉浸于游戏中,根本没有 把游戏作为自己的对象。“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它意味 着游戏的意义指向自身,而不是指向主观美学中游戏者的主 观性。”(秦佳,2008)于是,在教育游戏活动中,学习者“甚 至连身体都摆脱了世俗的负担,而和着天堂之舞的节拍轻松 摇动”。(托马斯·古德尔等,2000) 可见,教育游戏就是由个体相互融合、共同参与构成 的存在。当学习者从事游戏活动时,原有的个体主体性已不 再存在,存在的是由个体组成的游戏整体。学习者的个体行 为不能被称为游戏,而只是游戏的组成部分。此时,学习者 在游戏中并不是怀着特有的目的,而是忘我的投入,甚至将 思想与行为彻底融入游戏中。
2.教育游戏的存在方式:自我表现 在伽达默尔看来,“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
而自我表现乃是自然的普遍的存在状态。游戏的活动绝没有 一个使它中止的目的,而只是在不断的重复中更新自身。”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2004)根据伽达默尔的解释学 思想,游戏的循环往复性实际上是指理解活动的循环特性。
游戏能被反复表现,并在表现中被理解。“在游戏表 现中,所出现的就是那种属拯救和复归的东西,被揭示和展 现的就是不断所遮掩和摆脱的东西。”(H.G.伽达默尔,1987) 此时,游戏的自我表现不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游戏者与游戏相互表现的过程。游戏通过游戏者来实现自身的表现,同 时游戏者也通过游戏来表现自身。尤其是在多媒体环境下, “游戏中的信息已失去了与游戏者无关的‘他性’,而具有 了让游戏者体验、进行会话交流的‘你性’乃至‘我性’。” (赵慧臣,2008) 对于教育游戏而言,它的自我表现是建立在游戏者过 去和当下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的。教育游戏自我表现的最终 目的不在于意图的实现,而在于实现意图的过程。因此,游 戏者的每一次游戏都是通过自我表现来揭示游戏被遮蔽的 内涵的。从此意义上说,教育游戏中的重复不是单纯的多次 展现,而是不断的自我更新。
教育游戏是在重复中不断更新的,说明其自身具有创 生的特质,能够容纳无限的可能,可以为游戏者提供创造的 空间。“面对游戏中的种种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多样性和可 能性,游戏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由展开 想象,大胆进行各种尝试,从而可以尽情享受创造所带来的 乐趣。”(高洁,2010) 3.教育游戏的意义产生:观者在场 游戏的魅力在于让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得到自我表 现。游戏的表现是为了被观看,因此必须有观者存在。此时, 游戏的观者浮现而出,而且构成游戏不可缺失的部分。正如 伽达默尔根据解释学思想所认为的:游戏的自我表现需要观 者,游戏者只有作为观者才能理解游戏的意义。此时的理解并非是对游戏原意的复现,而是游戏者的精神世界与游戏世 界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你我共生的新精神世界的过程。
具体到教育游戏,教育游戏的自我表现并不是无目的 的表现,而是指向观者的表现。在教育游戏活动中,如果没 有观者的品味,自我表现就变得毫无意义。通过观看,游戏 与游戏者之间形成互动、融合,使得游戏活动表现出创造性 或再创造性。
首先,观者是游戏者。一方面,只有当游戏者加入游 戏、承认游戏规则时,他才能成为观者。另一方面,游戏者 以自身的游戏活动为观看对象,从而成为观者。最能真实感 受游戏的,正是那种观赏游戏的人。“观赏者和游戏者共同 参与游戏,游戏本身乃是由游戏者和观赏者所组成的统一整 体。”(管宁,2006)在教育游戏中,学习者玩家之间可以通 过协作完成游戏活动,并通过观看活动过程获得游戏意义。
其次,观看不是超然的旁观,而是思想的认同。“认 同就是参与。认同于某个事物的人,他就完全地知道该事物 本来是怎样的。观看活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参与方式。”(H.G. 伽达默尔,1987)在游戏活动中,观者既沉醉、忘却,又反 思、创造。在为观者而表现时,游戏的认同才得以实现。
最后,通过观看形成游戏的意义。“最真实感受游戏 的,并且游戏对之正确表现自己所意味的,乃是那种并不参 与游戏而只是观赏游戏的人。”(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2004)尽管游戏的主体是自身,但观者参与了游戏意义的形成。因此,“游戏意义并不是在游戏者将之表现后,就得以 确定。游戏意义的形成也有观者参与,只有到了观者这里, 游戏意义才最终形成。”(秦佳,2008) 四、伽达默尔游戏理论建构教育游戏:如何是 “在设计教育游戏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它的教育特性 和游戏特性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尚俊杰等,2008)长 期以来,教育游戏始终未能摆脱“教游难融”的困境。尽管 人们通常认为游戏可以用来帮助学习,但却很少有可供广泛 推广的教育游戏产生。伽达默尔游戏理论倡导游戏主客体的 和谐统一,不仅在理论层面对深陷主客二分的教育游戏起到 纠偏作用,而且在实践层面引导教育游戏的构建,进一步发 挥游戏的教育功能。
1.娱乐与严肃紧密结合:引导学习者融入游戏 “游戏虽然是娱乐性的活动,但却不是一项轻松的工 作。”(孙媛,2012)游戏的严肃性表现为游戏的“意志”通 过“忘我”的游戏者来充分展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者并 非完全感觉轻松,也存在某种程度的紧张、困难和压力。“只 是这种困难和压力不是外在强迫的,而是游戏者出于内在需 要而主动接受的,因而能够在其中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愉悦。” (高洁,2010) 教育游戏的本质功能只有通过学习者的需要及其满 足状况才能体现。当学习者沉浸于某种游戏时,原有的个体 主体性已不再存在,存在的只是由这些个体组成的作为整体的游戏。学习者在游戏中并不是怀着特有的目的去游戏,而 是忘我的投入,表现出特有的喜悦,甚至忘却了自身的存在。
只有当学习者全神贯注于游戏时,游戏活动才会实现它所具 有的目的。
建构教育游戏时,需要将娱乐与严肃紧密结合,引导 学习者融入游戏。在设计开发教育游戏的过程中,一方面, 需要体现教育游戏的娱乐特征,而不能设计成游戏性不足的 教学软件或CAI课件;
另一方面,“要注重游戏内容的科学 性和教育性,不能像设计普通娱乐游戏那样随意,更不能为 了吸引学生兴趣而设计一些趣味低级、缺乏正确价值导向、 甚至是虚假错误的内容。”(张文兰等,2007) 2.规则与自由保持张力:优化学习者游戏过程 游戏者参与游戏的过程就是自由选择可能的意图的 过程。正如伽达默尔所认为的:在游戏中没有先验的意图或 中心,只有无数的可能性。尽管游戏者有选择的自由,但也 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我们只能与严肃的可能性进行 游戏。我们是在享受一种做出决定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同时 又是要承担风险的,而且是不可收回地被限制的。”(H.G. 伽达默尔,1987) 无论游戏者玩耍哪种游戏,都必须遵守该游戏规则的 限制和约束。“凡在涉及游戏规则的地方,不可能有怀疑主 义的余地,因为包含在这些规则中的原则是一种不可动摇的 真理。”(胡伊青加,1998)游戏者破坏了规则就等于破坏了游戏本身。“游戏是规则至上的人际互动活动,是构建公平、 公正的和谐秩序的意义交流。规则的至上性决定了参与游戏 的游戏者在规则面前的平等性,进而决定了互动的充分和活 动整体内部的和谐。”(肖尧中,2005) 具体到教育游戏而言,游戏规则是对游戏者行为约束 的规定。学习者有选择各种可能性的自由,以及进行计划和 安排的自由,但是这些自由也受到游戏规则的制约。“任何 一个游戏,即使是自由度非常高的诸如《模拟人生》这类游 戏,依然有完善而细致的规则,每一个玩家要想在游戏中顺 利前进,就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孙媛,2012)可见, 教育游戏需要按照独特的规则,引导学习者自由参与游戏活 动。此时,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教育游戏的魅力, 吸引学习者不断沉醉到教育游戏中去。
在教育游戏中,学习者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才可 能进行下去。学习者制约不是无限制的,他有选择这一种而 不选择另一种游戏的自由。通过选择,游戏者将相对封闭的 游戏世界与其他世界区分开来。教育游戏应该在规则与自由 之间保持适当张力,充分体现游戏进程的开放性、多样性, 这样“更容易使师生双方作为真实的个体投入到教育过程之 中,进行积极对话,敞开自我、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 吸引,从而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一场‘游戏’”。(张 琪等,2009) 3.观看与参与相互渗透:促使学习者获得意义教育游戏蕴涵丰富内容,期待着被理解。它的理解过 程是游戏者的思想观点与教育游戏相融合的活动。观察作为 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贯穿于教育游戏的整个过程。
学习者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游戏,包括对游戏材料(如道具) 的观察和对游戏环境(如场景)的观察等方面。在观看参与中, 学习者外于自身、忘却自我;
既沉醉、忘却,又反思、创造。
例如在游戏的参与中,学习者会先观察游戏材料的形状、颜 色、大小等,然后思索能用它们做什么,以及怎么样来做。
因此,教育游戏的设计应以尊重游戏者观看的能动性 为基本原则,以引导游戏者获得游戏的意义为最终目的。
“教育游戏应该一改单调的图文呈现和变相的幼稚说教,而 应该使其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主动投入其 中。”(张琪等,2009)唯有如此,学习者出于观看兴趣与游 戏结下不解之缘,在游戏活动中有所创造,不断追求内在潜 能的展示,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