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业讲话 > 精神护理实践发展现状分析的重要性论文(共5篇)_风险现状的重要性

精神护理实践发展现状分析的重要性论文(共5篇)_风险现状的重要性

来源:开业讲话 时间:2019-10-29 08:00:29 点击:

精神护理实践发展现状分析的重要性论文(共5篇)

精神护理实践发展现状分析的重要性论文(共5篇) 第1篇:论男护士在精神科护理的重要性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护士加入了护理队伍的行列,他 们具有性别和能力的巨大优势,已逐渐成为护理行业新兴的生力军。而在我国, 近年来很多医院对男护士的岗位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特别是精神科,由于精神 病患者的特殊性,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男护士队伍,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救治患 者,因而对男护士的需求更为迫切,杨磊等[1]曾对9所医院进行调查,认为最需 要男护士岗位的科室为精神科,占81%。

1.男护士在精神科护理的重要性 精神科是综合性医院比较特殊的科室之一,从狭义讲,由于患者的特 殊性(主要针对一些躁狂型精神病患者),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男护士队伍,才 能保证安全有效地救治患者。男护士在精神科护理的重要性体现在:
1.1体力优势较明显,具有震撼力。精神疾病是指由内外各种致病因 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 异常的一类疾病,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女护士们在面对危险或 具有攻击性病人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很难对他们实施“保护性约束”和自我保护, 每当这时候,冲在最前面的往往是男护士。在某些急救措施的保障时,男护士在 体力上具有较大优势,如抢救心脏骤停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节律 要一致,时间上至少要半个小时以上,对于女护士而言,完成操作后已是腰酸背 痛、手脚发软,而男护士做起来便得心应手;
对于兴奋躁动、拒绝服药及治疗的 病人,男护士的震慑力强于女护士,病人会相对服从,配合度更高一些。

1.2遇事冷静沉着,处事果断,应急能力强。精神病人发病时往往受 幻听、幻觉支配,所以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往往有许多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如 冲动、毁物、自杀等,除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外,男护士往往比女护士具有更胜一 筹处理能力,凭借冷静沉着、敏捷和刚毅,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控制住局面,防止 事态恶化。这是男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具有女护士不可比拟的优势。

1.3心胸豁达,心理承受能力强。精神科护士难免遭受来自患者的打 骂,女护士往往甚感委屈,心理阴影较大,精神病人出现意外情况时,护士在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的同时,也经常被病人攻击,攻击行为会对护 士产生短期的、长期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冲击,被攻击后产生的各种情绪反应、 心理精神压力,在每个护士身上的表现均不同,甚至有个别女护士因此要求转岗。

男护士的包容性强、心胸豁达,即便受点委屈或一般性的伤害,男护士往往不以 为然,更不会计较,心理承受力远远大于女护士。

1.4男女搭配,具有安全感。精神科派班为双班制,女护士跟男护士 一起配班,后者能承担患者及病房安全设施的管理,更能确保病人的安全,减少 意外事件的发生;
其次是对病情稳定的男性精神病人在生理上的需求可以有效照 顾,避免了女护士受到性骚扰或尴尬场面的出现;
男女护士搭配上班,及体现“男 女搭配干活不累”提高护理质量,又让女护士更有安全感,减轻心理压力,同时 也避免了女性之间的矛盾。

1.5精力旺盛,家庭负担少。女护士因为怀孕、生产、哺乳、生理期 等不可避免的因素,势必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工作或工作受影响;
同时,作为女性 在家庭中要担任较多的角色,在精力、时间上均受到制约,而男性则因家庭负担 少,精力充沛,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1.6思维理性化。男护士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动作迅速,不光在现 场抢救、重症护理需要男护士,即便是一些医疗仪器的维护操作上男性的优势力 也十分明显。遇到紧急情况时,男护士往往临危不乱,具有较强的理性判断能力。

男护士思维更活跃,善于学习新知识。男护士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护 理群体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使护理工作更加理性和创新性。

1.7男性患者的需求。因为性别差异,在某些心理问题及困惑上,更 倾向于跟男护士诉说;
同性之间兴趣爱好接近,因而男护士更易走进男患者的心 灵世界,易开展疾病康复指导,利于患者的康复;
涉及男性隐私的疾病,如果由 男护士来操作就可以避免由女护士来操作而造成的尴尬,同时对其疾病能更好的 进行安慰和健康指导,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加大男护士培养管理力度 2.1帮助新进男护士适应环境。精神科封闭式的环境容易使人产生压 抑感,患者的病情反复无常及不配合和自身心理的落差,这都很大程度影响了男 护士对新环境的适应。因此精神科首先要热情接待新报到的男护士,介绍科室的 基本情况,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
其次应安排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其带教老师,有工作经验的男护士应是首选,男性的思维方式与女性有所不同,经验 丰富的男护士更容易把感同身受及处理各种状况的方法传授给新进男护士。

2.2加强理论与操作。基于多数护理大专院校对于精神科护理学未列 入考试项目,来院的新护士相对缺乏精神科护理知识,更无实践体验。可以通过 自修、统一学习、交流心得体会等方式加强新护士对于精神科理论知识的学习;

采取组织操作培训课、科室操作质控员强化训练结合的方法,提高新进男护士的 护理操作水平。新护士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关系着护理专业人员的成长和整个护理队伍素质的提高[2],也是男护士整 体素质提高的必经之路。

2.3消除偏见,营造关心与爱护的氛围。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和偏见的 长期积累,人们觉得护士就该女性干的,医院和患者在完全接受男护士还需要一 个适应过程。在社会对于男护士缺乏理解的大环境下,科室应做好舆论导向,对 于男护士的出色代表予以表扬宣传,消除社会和病人的偏见,经常性通过座谈了 解男护士的思想,多关心男护士的学习生活。

2.4建立有效的心理减压渠道,提高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调适能力。

精神科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制定护理人员的减压计划,尤其对精神科 男护士要定期开展减压训练,帮助男护士合理宣泄自己的工作压力和不良情绪, 提高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每年为精神科护士开展心理体检,加强心理调适能力的 培训,动态监测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 干预,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郊游、外出学习、文艺演出等,以减轻男护 士的工作压力,放松身心. 2.5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精神科男护士多元化发展。应加强对 护理队伍的教育和培养,重视对精神科男护士的正性诱导,制订系统的人才培训 计划并落实,创造各种继续教育机会,提供多元化发展平台。如鼓励男护士进修 深造;
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创新性工作;
对于工作优秀的男护士,大胆 使用到管理岗位上锻炼,挖掘他们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促进他们的多元化发展。

男护士在精神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 展,单纯的依靠女护士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男护士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取得了 良好的情况。鉴于男护士在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未来男护士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扩 大[3]。男护士为精神卫生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他 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作者:覃德线 第2篇: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探讨与实践 1.前言 为评估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中落实人性化管理相关措施的必要性,研 究筛选2014年1月—2016年5月入住该院精神科接受救护的113例患者,予以随机 分组的同时,在两组中分别实施不同管理措施,期待提升精神科护理管理整体质 量,现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研究随机筛选2014年1月—2016年5月入住该院精神科接 受救护的113例患者,分析所选患者临床资料,再参考随机数字标准进行分组。

分析组,共58例,性别男30人,女28人;
年龄16~70岁,中位值(47.2±6.0)岁。

常规组,共55例,性别男28人,女27人;
年龄17~68岁,中位值(45.5±5.2)岁。

将两组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对比。

2.2护理管理方法 2.2.1常规组:常规组55例管理工作中实施基础性管理措施:给予患者 输液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

2.2.2分析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分析组加以人性化专业管理措施:(1) 人性化健康指導。耐心将精神类病症专业病理知识、预防方法、治疗常用药物、 注意事项、应激处理等等告知患者家属。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详细查阅患者病例 资料,告知患者家属发病前后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而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依从 性。(2)人性化心理支持。精神类病症往往给患者生理、心理造成较大的负担, 致使患者产生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严重情况下甚至失去持续治疗的信心。因 此,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详细为患者及看护家属讲解成功案例,进而消除 患者的恐惧心理。(3)人性化放松训练。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精神科患者心理 状态,根据不同评估结果给予患者放松训练,如对于存在自杀倾向者,护理人员 应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包括打扑克、唱歌、看电视等;
对于有严重恐惧及焦 虑者,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参加文体活动,如合唱表演,以扩大患者活动的范围。(4)人性化家庭支持。精神科内患者较为特殊,患者家属大多会出现紧张、焦 虑,甚至是绝望的不良心理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而 且还会增加患者家庭的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家属心理干预和疏 导,告知患者家属的陪伴、鼓励和安慰,对患者病情恢复的重要性。

2.3效果指标向患者及其看护家属发放该院自拟的满意程度调查卷, 以评估两组病例对该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评分的内容包括服务态度、病房 环境、管理规范性、服务及时性以及综合素质5项,每项分值为20分,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越高。

2.4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版统计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 (±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管理工作中落实不同管理措施后,分析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管理工 作的满意度评分是(95.06±1.28)分,常规组为(80.46±1.98)分,表明分析组患 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4.讨论 作为医疗机构中具有特殊性的一个科室,精神科所接收的患者病情危 重、风险较大且流动性较强;
加之,精神疾病患病原因复杂,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较差,使得单纯靠药物治疗的疗效欠佳。不仅如此,患者大多存在着发病诱因复 杂、疾病种类繁多以及临床表现各异等问题,同时护理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普遍偏 大,不仅影响患者救治效果,而且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性因素,所以 需要优化管理手段。

“人性化管理”强调充分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权利并关心其情感变 化曲线,立足于护理人员角度思考各个环节的管理运作问题。在展开护理服务工 作时,始终以患者为中心,除了要为患者排忧解难以外,还要为其提供心理安慰, 并充分尊重患者隐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将患者放于服务工作的 第一位,同时尽可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合理需求,在尊重患者生理条件以及心 理特征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患者的担忧与隐患,使得患者的身心健 康以及自尊、人格等多个方面均得到尊重,通过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同时 为精神科患者提供细致性、及时性、充分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有针对性为一 体的护理服务。除此以外,“人性化管理”工作还强调减少外界对精神科患者的刺激,通过提升患者心理应激应对的能力,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大幅度提高患者 及其陪护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此次管理工作中落实不同管理措施后, 分析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是(95.06±1.28)分,常规组 为(80.46±1.98)分,表明分析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常 规组(P0.05)。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临床精神科展开护理管理工作时,实施人性化的专业管理 措施效果突出,有助于提升精神科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因此值得推荐。在今 后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人性化护理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 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作者:唐学军 第3篇: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 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一 定程度的影响[1]。患者一旦患上老年病,难以治愈,周期非常长,生活质量较 差,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思维缓慢、兴致丧失等症状的抑郁症的出现,病情严 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威胁[2]。为探讨 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应用效果,特选取90例老年病诱发的抑郁 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老年病诱发的抑 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根据护理干预分为观察 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61-87岁, 平均年龄为(66.21±1.26)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2.25±0.35)年;
观察 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为(66.24±1.25)岁,病程为1-6 年,平均病程为(2.25±0.25)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基本资料、年龄基本资 料、病程资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除了常规治疗外,还要给予患者适当的饮 食、用药的指导,保持病房内部环境的卫生和整洁,做好室内通风,控制好室内 温度和湿度,以便使患者身体状况能恢复到最好,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他们情绪 的释放,对治疗抑郁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观察组患者采用精神护理,精神护理:①健康宣教:对患者实施疾病 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提高治疗配合度。②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状况,给予患者暖心的护理, 温馨、舒适的环境,对患者的负面心理进行疏解,提高積极乐观的心态和战胜疾 病的信心。③家庭支持:通过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提高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疾病 的重视度和配合度,让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提高患者的心理的正能量,让 患者体会到家人对其的关心和爱护,提高治疗依从性。④药物、饮食护理:根据 医嘱,给予患者合理、科学的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

此外,护理人员或者患者家属还要尽量丰富两组患者的业余生活,鼓 励患者参加户外活动,多进行锻炼,不能进行户外锻炼的可以多在室内活动,不 能每天躺在病床上,不利于他们情绪的释放,可以鼓励患者打打牌、下下棋,多 跟人交流,缓解他们抑郁的情绪。

1.3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焦虑、抑 郁量表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 高,表示患者负面情绪越高,症状越不好,反之,负面情绪越低,症状改善越好。

1.4统计分析 将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用SPSS18.0软件此次研究得到的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用(±s)表明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数据计量资料,用检验此次研究中 得到的数据计数资料,P值0.05,表明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数据有一定的统计学意 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改善程度相比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精神 障碍疾病,患者表现为焦虑、悲观厌世、情绪消沉、认知功能衰退等,病情严重 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妄想症的症状,每次发作至少两周以上,有些严重的 患者可能发作时间为数年,且大多数病情具有反复性,难以治愈,对患者的生活 质量和生存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3]。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抑郁症的 病因还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患者患有抑郁症肯定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比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还有社会的因素等。我们现在知道的是患者在成年期 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触发原因。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 诊断抑郁症的标准是ICD-10和DSM-Ⅳ,我国主要使用的诊断标准是ICD-10。现 在,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最好的标准就是: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降低病残 率和致死率,尽可能消除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恢复基本的社会生活;
预防 再次复发。

目前,对抑郁症公认的治疗原则是:个体化治疗,由于每个患者抑郁 症发作的原因都不同,所以不能统一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要针对每个患者自身 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有利于患者身 体的恢复;
在用药时最好采用剂量逐步增加的原则,尽可能用最小剂量的药物达 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毕竟“是药三分毒”,再加上老年人身体素质本来就不是很好, 抵抗力较弱,所以我们力求将不良反应降到最少,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尽可能单 一用药,避免因用药种类过多,过复杂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还 是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
治疗前还要多跟患 者进行沟通,以便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期间也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 变化,出现不良反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解决,然后调整治疗方案,力求达到 最好的治疗效果;
在用药治疗时最好辅以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缓解患者内心的 焦虑和抑郁,这将对治疗抑郁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抑郁症患者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群,老年人随着身体素质的下降,对 于外界的抵抗能力下降,极易产生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病症的出现, 这些典型的老年病,治疗周期比较长,难以治愈,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时间一长,患者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形成抑郁症[4]。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采用 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或精神治疗就可以,对于病情较严重,有强烈自杀倾向以及 使用抗抑郁药却无效的患者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方法,主要指的是改良电抽搐 (MECT)治疗。但是在电抽搐治疗后,还要使用相应的药物帮助治疗。近年来 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但这种方法主 要对轻中度的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对于预防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避免老年病的 发生。老年病通常包括三方面:老年人特有的疾病,比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 神病、老年性耳聋、脑动脉硬化、脑卒中等;
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比如高血压、 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白内障、骨质疏 松症等;
青、中、老年皆可发生的疾病,比如肺炎、消化性溃疡等,但因老年人 体质较弱,所以病情又会有所不同,而且老年人易发生并发症和癌变等。老年病 的病因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和不明显性,在临床初期不易被发觉,而且一个老年病 患者往往患有多种老年病,就算是同一种老年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也有很大差异, 这不仅给治疗增加了难度,也大大增加了患者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患者的生 存水平和生活质量。

针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精神护理的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 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清楚的认识到治疗疾病所需要的过程,缓解因疾病所带 来的不利影响,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解,提高积极心态的影响能力,再加上家属 的关心和爱护,都会对改善患者情绪有很大的作用,再多鼓励患者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增加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和途径,加强患者与人 的交流沟通,有利于缓解抑郁情绪。治疗完成后,家属还要不定时关注患者的情 绪变化,多陪伴他们,多与他们交流沟通,以防病情复发[5]。

综上所述,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患 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到了显著改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 提高,治愈率得到提高,使患者能够重新融入社会,能够恢复正常生活,值得在 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吕江玲等 第4篇:国内外精神科护理现状与分析 国内外关于精神科护理的研究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应的保护精神病患者权益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加快精神科 护理的发展。

1.精神卫生工作与法律 随着生活工作的压力,精神病患者的人数在逐步地增加,而且数剧的 增加每年都会达到一定新高度,据统计,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关 于各类精神病患者的数据已达到1亿人,这个数据说明每14人中就有一个是精神 病患者,2014年这个数据又到新高度,达到1.2亿,仅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病患 者的数量已达到429.7万,数量的递增,自然需要对相应的精神卫生工作和法律 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外率先对精神病患者的权益、财产、尊重权利等提出了保护措施, 并出台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法律,逐步形成精神卫生服务与法律体系。早在1986 年,澳大利亚就出台了相关的精神卫生法,并扩大了关注精神病患者的范围,并 把关注点逐步拓展到社区;
1992年,澳大利亚又发布了关于精神卫生政策及服务 计划,把精神病患者的权益和所得到的服务等作为研究重点,并成立了相应的管 理机构,加强管理工作;
之后又给予精神病患者更多的权益和福利,比如,将精 神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报销的范畴。

日本关注精神病患者也比较早,在1990年就开始出台精神病患者监护 法,之后又提出精神保健福利法,着重对精神病患者相关的福利、权益、保障等 做出详细的说明,着重强调要保护精神病患者的相应权益不受侵害。

我国提出相应的精神卫生法律法规较晚,近年来,国家相继开始重视 精神病患者的保障,各省市也开始重视精神卫生的建设,2001年,北京市关于加 强公共卫生建设中涵盖了精神卫生建设,2002年,上海市颁布了精神卫生条例, 这是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政策性地方法规。之后,全国各省市也极强了关于精神 卫生建设的步伐。

2.现阶段国内外精神科护理现状 2.1精神科护理服务现状 2.1.1精神科医疗护理精神科医疗护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比较专业, 医院提供专业医护水平,并及时跟踪用药后观察,随时掌握患者动态。国内外关 于精神科医疗护理除了护理方式、服务理念等有所差异外,其他关于护理内容并无明显区别。

2.1.2精神科社区护理由于精神病患者数目的增加,医院床位有限,大 量患者开始进入社区,精神科社区护理率先在国外进行,已经进展30多年,西方 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我国香港对于精神科社区的关注点比较高, 在社区中建立相应的社区精神康复机构,为患者回家后提供更多的精神护理服务, 比如提供职业训练,帮助患者快速康复,还为一些患者提供就业,减轻家庭压力, 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康复。我国关于精神卫生社区护理发展比较缓慢,相应的护理 中心、护理人员比较紧缺,医院与社区之间没有紧密的对接,缺少专业的康复服 务体系。

2.2精神科病房管理现状关于精神科病房管理,国际上习惯用风险评 估的方式进行管理,可以采用颜色来对患者进行区分,主要分为红色、黄色、绿 色,红色表为严重精神科患者,需要专科治疗,黄色表为一般精神患者,需要到 防治机构进行治疗,绿色表为轻度精神科患者,可以回家或者社区进行治疗。国 外对于研究精神科病房管理较早,早在20世纪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开放式 管理模式,而国内关于精神科病房管理发展较晚,受资金、专业人员、管理方式 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国内仍然以封閉式管理为主,这种封闭式管理的方式 使得患者缺少关爱、锻炼等,进而康复效果不明显。

3.我国精神科护理展望 3.1法律助推精神科护理的发展法律的重视和相应制度、政策的出台, 有利于精神科护理的有效发展,目前国内外虽然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措施, 但是在精神科护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得到法律的支持和助推效 力,尤其是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所以法律角度仍然是目前精神科护理 快速发展的方向。

3.2注重精神科社区护理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精神卫生服务还不够成 熟,相应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而且仍然还是以医院为主要的康复单位,医院 护理的弊端不仅是患者负担加重,还对其后期康复治疗产生一定的制约。而社区 护理不仅可以缓解医院的工作压力,对于患者的康复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 以,社区护理应该作为精神卫生服务建设的主要方向,加大社区康复机构、中心 的建设,加强与医院的对接,及时有效地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加快精神科护理 的发展。3.3开放式精神科管理模式的发展开放式精神科管理模式必然是未来 精神卫生护理建设的重点,精神病的治疗不仅仅依靠医院与医疗中心、专业医护 人员,更需要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患者积极的心态参与配合治疗,患者 家属精神关爱和物质上的全力支持,更有助于患者加快康复,这种开放式的管理 模式,主要反应在治疗系统、组织管理系统、患者等几个层面。同时也要积极地 宣传如何预防精神病,以及治疗康复措施,加强相关卫生知识和护理技巧等的普 及,对患者采用开放式的自由管理,给他们创设良好健康的环境,给予来自社会 多方的关爱,加快患者康复,同时减少复发的概率。

3.4注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培养目前国内关于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 较少,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病患者数量的需求,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阻碍 了我国精神科护理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培养,对专业的护 理知识以及工作标准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同时加强对精神科护理专业的重视, 注重高校培养专业人才;
而且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更要具体化,细分到精神治疗科、 康复科、儿童科、成人科等护理人员的培养,培养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才是目 前精神科护理快速发展的需要。

4.结论 现阶段,国内的精神科护理发展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国内 必须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管理模式,加强全国各省市对精神科护理的重视,加深 研究力度,不断加速精神科护理的发展。

作者:于越洋 第5篇:层级管理模式对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服务有了 更高的要求,优质的护理服务成为临床护理的发展方向[1]。精神科的护理对象 主要为精神疾病患者,受疾病的影响,患者经常出现自杀、暴力倾向等伤害自己 或他人的动作行为,为护理工作增加较大难度,同时极易引发护患纠纷。如何提 高护理质量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研究重点[2]。层级管理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护理 管理模式,能够帮助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实现最大化价值,满足临床护理的时间 需求。另外,层级管理模式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医护体系,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 积极性,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3]。该文选取2015年1月—2016年 11月精神科基础护理人员120例,观察层级管理模式对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精神科的护理人员120名,每组60 名,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观察组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7.5±1.7)岁, 工龄1~15年,平均工龄(6.2±1.4)年。对照组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7.6±1.5) 岁,工龄1~15年,平均工龄(6.1±1.5)年。两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安排岗位及分工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以及业务能力将其分 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以及护士3个层级。责任组长的工作职责是评估患者的病情, 在了解患者的病情与思想情况后,综合科室的护理情况制定计划,并组织人员实 施,同时,组织所有人员学习护理技术业务,积极参加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护理 人员的素质,指导下级护士开展工作,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与意见,做好工作 总结。责任护士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帮助责任组长开展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做好护理记录,积极参与到护理技术的实践中,组织患者参加医院举办的活动, 顶住患者按时用药,并做好健康教育;
填写相关的护理文件。助理护士工作内容 主要是在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的领导下落实工作,管理相关医疗文件和物品,同 时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

1.2.2责任包干和分组护理将精神科所有护理人员分为两组,每组各安 排1名责任组长,已经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若干名,由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开展 患者的护理工作。实行责任包干制,将所有患者平均分给两组,由同组的护理人 员分配不同人值班的时间,提供全程无间断的护理服务。

1.2.3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应根据不同的层级制定不同的 考核分值,责任组长10分、责任护士5分、助理护士5分。通过护理工作的质量标 准和规章制度考核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责任组长每日要向护士长汇报工作,就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解决,每个月的考核分数应与当月的工资挂钩。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变化情况,使用该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 价量表,包括基础护理、护理安全、健康教育、病房管理、院内感染以及护理文 书6个方面,每个项目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高。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 方式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资料;
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 示,并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結果 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后,护理工作的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对比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0%,对照组为80.0%,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转变以及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提高,传统的护 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4]。精神科的治疗对象主要为患有精神疾病的 患者,由于患者受疾病的影响,经常会做出有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带给临床 护理工作较大的难度,稍有不慎还会引发医疗纠纷。层级管理模式是近些年来提 出的新型管理模式,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将护理工作更加具体化和责 任化,在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的同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激情,发挥不同 层级护人员的优越性[5]。在层级护理模式中,每组的都需要配备一名责任护士 作为整个组的组长,而责任护士通常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以及较强工作能力的护 理人员承担,她们在工作时可以对资历浅的护士进行指导,帮助她们纠正工作中 出现的错误,同时还拥有较强的责任感与沟通能力,能够协调整个组的工作[6]。

而资历浅的护士通过岗位实践联系能够实现自身的工作价值,在不断的护理工作 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通过互护理岗位的合理规划,可以使不同的 资历护士相匹配,缓解人员配置紧张的问题,同时也能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护理 人员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供优质、连续的护理服务打下基础。从该 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均 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从该次研究结果还可 看出,层级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促进作用,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0%,对照组为80.0%,对比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病患者大多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 生活,受到疾病的影响还会出现异常的行为,因此,基础护理也是精神科护理工 作的难点问题。常规护理管理方式的应用效果不理想,在实行层级管理后,在责 任组长的带领下,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可以保 证患者的清洁卫生,提高安全性[7]。另外,责任组长在了解患者病情后,针对 病情制定了相关的护理方案,使责任护士与助理护士能够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用 药指导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组织活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 环节,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中,由于班次人员设置的不均衡,护理人员的工作强 度较大,职业压力大,大部分人员只做好自己的工作,且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化不 够明确,很少组织患者开展活动,使得患者与外界隔离,不利于病情康复。实施 层级管理后,责任护士能够主动组织患者进行文体活动,加强患者与外界的沟通, 丰富了患者的生活,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精神科实行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 进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从而改善医院的社会形象,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桂芹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