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纪委 >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体系思维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体系思维

来源:纪委 时间:2019-10-07 07:54:12 点击: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产学研合作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成为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如何有效开展产学研合作,什 么样的产学研合作才是成功的,其评估体系如何,对这些问 题还有待研究。笔者利用系统思维的方法确定了制约产学研 合作创新的核心因素,并提出构建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 的策略。

一、系统思维的内涵 (一)系统思维的分析方法 系统思维是纵观全局看清事件背后的结构及要素之间 的互动关系并主动构建和解构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由 三个阶段组成:发现该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绘 制影响图形,以图说明和分析这些关系,并验证它们的关 系;
在不同情况下,对系统进行建模并分析。该方法能全面 地分析系统,得到一个更为中肯的评价结果。

(二)运用系统思维评估产学研创新效果 1.产学研合作效果影响因素 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 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说明对产 学研合作的效果有诸多因素影响,如国家产学研创新效果关 键取决于技术基础设施的质量,政府对于产学研的支持程度, 研究型大学和产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培训等。

2.绘制影响图,分析产学研合作效果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和培训经费有限、缺乏活力的教育机构设置导致研 究质量低,技术和市场为导向的活动互动少,从而导致技术 基础设施建设少。技术基础设施是为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提供 便利和基本服务,由技术性要素和非技术性要素构成公共技 术服务设施和条件的总称。提供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有助 于企业提高技术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建设好一个国家的技术基础设施,涵盖了教育体系、 质量研究、研究机构的网络,并在法律框架保护知识产权和 提供激励措施、打造交换技术、打造技术转移体系,将有效 扩大产学研创新效果。开发研究高质量的科技基础设施,刺 激不同企业主体之间良好合作。教育水平和科研质量是一个 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缺乏教育培训和技术基础设施少, 严重制约了国家产学研的创新能力。运用系统思维绘制缺乏 教育培训和技术基础设施少两个因素之间的影响图,分析两 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3.系统建模,建立产学研创新效果评估体系 通过对各因素分析研究,找出约束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因 素有文化差异、时间约束、缺乏互动、基金与财务问题、技 术缺失、知识产权冲突、缺乏教育培训,这些因素对产学研 创新有制约作用。由于企业与学校文化的差异导致缺乏研发、 销售部分的参与。由于缺乏互动和时间的约束,导致研究成 果多、专利多,但商品化少。由于知识产权的冲突,很多成果难以商品化。教育和培训的缺乏导致专利和出版物少,科 技基础设施少,培养的拔尖人才少。技术能力的缺乏使学习 获取能力低,基金和财务的问题导致产学研合作对于企业的 投资依赖性高。核心因素的影响结果具体见图2。

提高产学研的创新合作效果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加强研 发、销售部分的参与;
加强咨询和时间精力的投入,将专利 商品化;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产业与研究的深度融合;

加大教育与培训力度;
多建设技术基础设施,增加对出版物 研究和投入,注重培养专业的尖端人才;
加大外商对科研的 投资,保证产学研的长足发展。图2表示出产学研创新效果 的评价模型。

三、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一)产学研合作的前提保障条件 1.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石,企业提供项目是产学研合 作的核心 真实的项目给予学生实战的情景。学生不再是模拟训练, 不再是只为考试拿高分,他们需对项目的成果负责,需保证 研究成果的真实性。所以,企业能给予学校的项目质量是评 估其效果的主要因素。企业给予项目越多,学生训练机会越 多,学生能力提升越快。企业给予优质项目,学生解决问题 时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多,学生学到的知识越多。

2.知识共享与文化发展是产学研合作的结果 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开展的工作内容截然不同,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是知识创新主体,主要从事 科学技术研发工作。企业是产业技术创新主体,从事产业技 术创新,将技术转化为利润。因此,只能在高职院校与企业 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即知识共享。企业主动将最新技术转移 给高职院校,使之培养出“零距离”上岗的学生。高职院校 主动将高新技术转化为商品,分享给企业,为企业增加利润, 达到双赢。

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开展,企业工作师徒制,企业技术 人员到学校收徒,学校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学校教授到企业 宣讲高新技术,知识共享,技术共赢。

3.合作协议与金融支持是产学研合作的有力保障 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校收费是必然的。根据市场 经济“谁受益谁负担”的受益原则,企业作为教育最直接的 受益者,应当成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投入者。在德国,企业为 培养一名高等院校学生平均要支付5~8万马克的费用,但企 业仍将高等院校的培养视为一种费用优惠的获取人才的途 径。法国在教育经费方面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 须承担两项支出:一是要求企业按上一年职工工资1.5%的比 例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职业培训;
二 是按上一年职工工资的0.5%的比例缴纳学习税,用于支持各 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转变思想,建立与 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融资体制,把企业、社会团体的资金 吸引到高等教育中来,鼓励他们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合作协议有效保障了产学研的顺利开展。

4.技术交流是产学研发展的源泉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 的掌握相对滞后,聘用在各个行业第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 师可弥补这一缺陷,有利于将企业最新技术传授给学生。学 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 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有利 于学院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创新。

(二)产学研合作成功的标准及有形成果的确定 在系统思维评估产学研创新效果的基础上,对部分高职 院校进行调研,分析产学研成功标准参数,分析影响成功标 准参数的标准差及标准偏差,如表1所示。

通过调研的方法确定了产学研合作主要从企业、知识共 享、文化发展、合作研发协议、金融支持、共同交流等六个 方面评价,并得出成功产学研的有形成果,作为衡量的标准, 如图3所示。

(三)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对策 1.产学研合作效果评价“标准化” 通过对五邑大学、获得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和 合作创新奖的河海大学等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进行分析,对我 国产学研合作的有形评估成果进行考核,主要包括发表的研 究成果、硕士/博士论文、专利产品、商品化成果、国家或 国际项目、其他有形研究成果,使产学研的评估标准化。2.企业科研考核“常态化” 3.校企知识共享,文化发展“理论化” 现阶段,企业与学校的知识共享大部分是通过讲座、现 场教学的方式,不能反复地系统地学习,故我们可根据企业 文化编写相应书籍。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制定企业教材,院校 将最新技术编写成册,对企业的技术、经验进行提炼总结, 便于产学研合作的实行。

4.企业产学研金融支持“法律化” 近十几年来,我国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陆 续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目 标、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对 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保障 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有关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方面 的规定不够系统和完善,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对积极参 与高等教育的企业的激励不够,对不履行高等教育与培训法 定义务的企业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如此等等,给企业参与 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应明确赋予企业在职 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5.技术交流“信息化” 对于产学研的知识共享,我国需加强企业人员定期顾问 环节。因为企业专家的现场授课有时是一次性的,如能让企 业专家定期给学生和教师答疑,即可发挥长期效应。在课堂上可通过网络与企业专家交流互动,消除地域和 时间的约束。利用微信公众号、QQ等网络应用途径建立交流 平台,扩大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beda Muhammad Iqbal.An Efficient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Malaysia[J].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15,10(3):298-306. [2]Rodrigo Arocena.Lat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From an original revolutiontoan uncertain transition[J]. Higher Educ,2005,50(4):573-592. [3]Manuel Crespo.Intensific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its impact on academic research[J]. Higher Education,2007(1):
61-84. [4]Doris Schartinger.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ustria[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1 (3):255-26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