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教师述职 > 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建议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建议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来源:教师述职 时间:2019-11-08 08:01:24 点击: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传统观念里,医学的产生就是为了治疗人体的疾病,具体地说就是研究 人体生物学的改变,探索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传统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生物学方面,涉及到的主要学科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以及临 床各学科。传统医学的研究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随着近百年来科学技术 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的研究也日趋深化,许多疾病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或消 灭。但任何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暴露出缺陷来,生物医学也是如此。因而近年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 康4个方面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WHC提出的健康定义,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 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人类健康观的重大发展,对以促 进健康为目的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不够 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院校时间太长了,根深蒂固,很难动摇。新的医学 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尔提出至今已30余年但在医学院校里医学心理学的受重视 程度仍旧不高。医学心理学不仅课时少,而且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考查课。医 学心理学课程远远达不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应有的地位。

在2003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临床医 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将医学心理学分类为人文社科行为类课程,其中 包括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以及 文学艺术类课程等,这一安排淡化了这门课的医学和理科特征,也隔断了它与临 床实践的联系。目前,大学基本都将医学心理学课作为医学基础课,在本科的大 二或专科的大一开设。大多数院校安排36学时,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学时, 比课时最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22学时只多出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很难使 学生对该门课程丰富的内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些专科则只将这门课作为选修 课开设,而实用技术类专业如影像、眼视光、检验等专业则均不开设这门课,这 意味着有些专科毕业的医学生将完全没有医学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的结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 中期其理论体系已渐趋成熟。它的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尤 其后者(包括综合性医院常见的心理学问题、药物与心理行为、心理诊断技术、各种心理行为治疗、医学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等)更应让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 并应用于临床。

30余课时医学心理学课程,充其量只触及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儿 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诊断学的皮毛,甚至在某种分 支学科方面连皮毛也未触及;
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重视这些课程,相应学 生到了医院也就不大可能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来开展工作,其恶果就是 “医患关系紧张”心因性疾病、医源性疾病増加,同时也影响了许多生物性疾病的 恢复。

1.2 开设时间不合适 许多院校将医学心理学作为基础课,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讲授,这本身是不 科学的,而且给教学带来难度。

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是在解剖、生理、生化以及临床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例如:脑的活动极其复杂,每一项心理活动都是一个有许多神经组织参与的 复杂的功能活动过程。人的知觉、记忆、认知、运用、言语、思维、书写、阅读、 计算等都不是孤立的功能,不是有限细胞的直接功能,故而很难机械地定位于一 处的脑区,要阐述清楚这些内容就涉及到了许多基础课程。若第一学年开设医学 心理学课程,与解剖、生化、生理等基础课同步进行,该课程要承载的内容就太 多了。

除理论部分外,医学心理学的操作技术部分也涉及大量的临床技术问题。

如各种疾病的心理问题,尤其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器官移植中的心理问题、危 重症者的心理问题、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等等,都应在有一定的临床知识的基础 上去学习,才容易接受。因而,这门课程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较为合适。这样, 不仅可以促进医学心理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増进学生对心身医学的理解,而且 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理论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 结合临床过程加以运用。

2.教学改革建议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该在精炼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増加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 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加大医学心理学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的结 合和融合力度,并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1 促进对医学模式转变的影响 病因或促发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很多,几乎涉及到了临床各个 学科。有些疾病如传染病等,其病因和促发因素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不大, 但在疾病的整个发病与转归过程中,则可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2003 年S¥RS(非典)流行时,许多住院病人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了疾病的加重 或死亡。北京对进入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干预及与患者心理沟通的培 训工作。专家在培训中建议医生,第一次见到病人要这样说:“我会以我最大的 努力,以现有的最好条件,和你一起努力,我们共度难关”还要求医生,一定要 注视患者一秒钟以上,得到患者眼神和语言的回应后再转移,注视的同时可以点 头或用简短的问候与病人打招呼。抗SRSt,在心理干预、心理沟通方面,专家们 总结出了最能对患者产生鼓舞作用的四种表达方式:①轻轻拍肩;
②扶肩说话;

③向患者伸大拇指;
④向患者打V字手势。前两个动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 表明医护人员并不害怕他们,而是把它们当作亲人、朋友。向患者伸大拇指,表 示患者情况良好,这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増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要离 开病房时,可以向患者打一个V字手势,等患者有表示回应时再转身。有关临床 医生在引用以上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沟通后认为:有92%的患者当医生轻轻 地拍打他的背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正面感受,他们说医生的触摸像一股暖流, 一道激光、一束射线,把SRS病毒驱走了。就是光用眼神和大拇指,也有71%的 患者当天就増加了食欲。

许多疾病从发病到转归治疗都离不开心理学内容,只强调生物医学而忽视 心理一社会因素是不符合目前医学发展规律的。

2.2 重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在人们的习惯认识上,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轻视它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笔者一再强调这门课应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就是强 调它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到医院实习的学生,应该是已经学习过了医学 心理学这门课程或正在学习,这样学生在与病人接触时,就会时时意识到医学心 理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并时时注意使用有关知识与技术。

心理学技术,归根结底都是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除大部分心理测验外) 因此,实习时,应该要求学员重视语言技巧,与病人接触时有意识地发挥语言的 治疗作用。如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分别选用安慰、鼓励、劝说等方式以提高治 疗水平。安慰性语言,可以使病人感到亲切愉快,改善心境。成功的安慰是不容易 达到的,学员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以期达到真正的安慰效果。

鼓励性语言,实际上是医护人员对病人心理积极一面的支持,对调动病人与疾病 作斗争的信心非常重要。劝说性语言对医护人员来说更显重要,因为对病人劝说 能不能达到目的,是对医护人员心理治疗能力的一个重要检验和评估手段。其次 积极的暗示语言的运用,也能显示医护人员心理治疗的技艺水平。好的暗示性语 言,可以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有时还可以起到积极 的治疗作用。

还要让学员避免对病人使用伤害性的语言。因为伤害性语言是一种劣性信 息,会给病人以伤害刺激,从而通过皮层与内脏相关的机制扰乱内脏与躯体的生 理平衡。如果这种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病情。

通过以上临床实践不仅提高了学员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深刻了解,也提高 了自己的实习质量,所以说把《医学心理学》果程和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并重视 这门课程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对学好这门课是有重要意义的。

2.3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结合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充实内容 大学生群体不是脱离社会发展环境而孤立存在的,社会中的各种风气,都 会在他们身上得到反映。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心理 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 质,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学校需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丰富医学心理学教学 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如近几年全国大专院校呈上升趋势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就应该引起重视, 并在这门课中给予涉及。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相对 来说,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理性、素质也比较高的群体。但有研究资料表明, 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 本科生;
同时,自杀占到了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比例较小,但是带给大学生 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非常巨大。因而应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増加 自杀专章或专节,论述自杀的病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

《医学心理学》教学还应配合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等等。这些活动, 既丰富了《医学心理学勘教学,相应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医学心理学课程不仅要与生物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也要更好的为大学生 心理健康成长服务,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对这门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才能使这 门课更富有生命力,更符合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

作者:李小龙(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