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实习总结 >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论文】 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论文】 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来源:实习总结 时间:2019-11-07 07:55:47 点击: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论文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论文 一种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便会在代代传承和延续中创 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人民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和种种价值观念,它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 纽带[1]152。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自信来把握前进方向, 凝聚奋斗力量,这是百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关于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的学者主张要尽快实现传统文化 的现代化转换;也有学者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入手, 剖析两者的密切关系,提出文化的全球性与民族性是相互依 存和相互影响的;还有学者将民族文化的复兴和重新认同看 作是对文化全球化的反应。关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 载体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选择和 文化渗透的过程。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的重要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使我们更深层地感知到大学生所面 临的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和思想事实[1]3。对于大学生而 言,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真切体悟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对民 族文化产生虔诚之心和敬畏之感;提升他们的文化认知水平 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 当,使之成为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和践行 者。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辩证关系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和范畴,文化在变迁的过程 中既遵循历史的发展脉络,又彰显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民族 特色和时代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既包括传统文化的历 史延续,也包括立足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 文化与现代文化。毋庸置疑,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 分,也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丰富历史遗产。作为世代相传的传 统文化,其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既渗透 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也制约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和 思维方式。在同一传统文化滋润下的文化主体,其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与历史上已经形成或当下正在形成的某 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保持一致或者基本一致。

不仅如此,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既内含于自身,也蕴涵于作为 其内在否定性的创造性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 客体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存在物,因此我们在考察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育教学时,也需要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 从文化视野来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启 迪和引导。从育人功能入手,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具有一致的相通性和共 同的指向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 要渠道,而传统文化则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新 向度。二者内在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目标的一致性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扬弃,已成为 中国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彰显其育人功能,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壤之中,并从传统 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相互激荡中获取发展的内驱动力。由此可 见,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传统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挥 着“隐功效”,如果说传统文化的本质在于构建大学生的精 神,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则是提升大学生的 道德修养与人格境界,二者具有育人功能的一致性。传统文 化旨在“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即“文化人”;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育教学旨在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 的的塑造规定性的自我。二者的指向都是人,二者的核心都 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功能的互补性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 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昭示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尊重和认同是大学生形成民族共识的基 础,也是大学生寻找自己“根基”之所在。传统文化注重人 的精神建设,这种育人功能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中抽象的道理通俗化,深刻的思想生动化,因而将传统文化 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育教学的时效性,而且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当代价 值。

(三)现实的关照性“传统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 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 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育教学应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进 行扬弃,并以此为基础在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和思想观念层 面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 认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提高大学生的 思想认识,还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都离不开传统文 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四)传统文化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育人 功能“文化意义上的民族身份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 行为规范”,“一个民族正向的身份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力 量,给个体带来安全感、自豪感、独立意识和自我尊重。” [3]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 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博大精 深的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教学资源;传统文化 倡导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爱国主义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素材;历史遗迹、传统节日等是思想政 治理论课的宝贵素材。

(五)传承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 使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中心任 务,同时,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 要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就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 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视域下传统文化的双维性 解读 如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文明的源头活水,这是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传统文化历久弥坚,如何 去粗取精?这就需要我们回到传统文化的历史文本中去审视 和解读。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具有双 重性,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 富有生命力的永恒主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的重要资源。例如,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明清之际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等,都表达了中华民族最朴素的爱国 情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 中山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则表达了近 代仁人志士心系民族、国家安危的大无畏精神,由此可见, 爱国主义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传承、弘扬和发展。

其次,传统文化彰显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既是对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的理论概括,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价值取向的重要素材。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 中所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传 统文化所倡导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依然是当今 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所要追求的。再次,传统文化所倡 导的人格修养,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情操,也为思想政 治理论课塑造学生人格,提升其精神境界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理想人格的实现,离不开个体道德素养的培育,而人格修养 又是人立身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依然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准则。传统文化倡导 的“慎独”“自省”“养心”等修身理论和方法,也为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启示和帮助。传统文化在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具有承载、传导和濡化的功能,是一种 丰富的、潜在的教育资源,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 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难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局 限性,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 影响,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传统文化中保守、狭 隘、陈腐的文化观念和人伦信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传统文化与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宗 法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使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保守、 狭隘、陈腐的文化观念和人伦信条。这些消极内容及其不良 影响会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为此,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让他 们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会发生变化,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不能用当今的价值标准去苛求古 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为大学生筑起牢固的思想堤 坝,以抵御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其次,传统文化中的泛道 德化倾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正向影响造成了一 定的冲击。所谓泛道德化倾向,即将现实问题诉诸于道德途 径予以解决。传统文化之所以重伦理道德,源于传统文化对 “真”“善”“美”的独特理解和把握,这一点在我们所熟 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表现明显,如盘古、女娲、黄帝、尧、 舜、禹等等,几乎都是美德的化身,都具圣人、君子的风范。

正是这种对“德”的尊崇,对伦理的独特关注,形成了中国 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后续文化的发展。

这种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正向影响会造成一 定程度的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 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但是,每个人的道德境界和 水准存在差异,每个人境界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事实上,从古到今,这种重道德的文化传统并未泛化成所有 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并使之成为道德楷模。因为理想人格并不 等同于现实人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正视传 统文化中的泛道德化倾向,积极引导大学生辨析这种泛道德 化倾向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遵循约定俗成 的道德行为规范,使现代伦理道德理念深入他们的心智,并 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再次,传统文化现代化向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育教学发起了挑战。引领社会的前进方向,为当今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历史资源,为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提供不同的 解读方法和思维模式,是传统文化的艰巨使命。由于传统文 化过分注重道德,导致道德建设一直处于社会生活的核心位 置,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等级制度是紧密联系的。

而在现代社会,人的个体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这种现 代社会观念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整体主义或整体至上的观 念形成了鲜明的冲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整 合传统文化资源时,对传统文化必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在 传统文化的“化现代”进程中,传统文化固有的价值观念、 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必定会和当今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念产 生冲突和碰撞,因此,传统文化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呈 现出一定程度的“现代化”特色。社会的发展与观念的变革 使得当今的社会主体更多的从“现代性”思维角度去解读传 统文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这种文化冲突中, 要善于整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而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 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路径 传统文化并非一种先验的文化模式,也非亘古如斯的僵 化存在。相反,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将传统文化融入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 重要路径,也是全球化语境下提升我国文化话语权的一项重 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提高教师传统文化功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仅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现实发展,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走 向。高校要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持之以恒地 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 文化持续的渗透性和感染力,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 备较强的传统文化功底,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为此,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 高认识,明确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自觉萌发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情;通过研读经典,提 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其次,高校应有计划、分批次选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培训,进而打造 一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二)开拓网络“新”课堂高校应在网络上搭建传播传统 文化的教育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学、影视、动漫等学 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开发大学生欢迎的、积极健康的校 园网络传统文化精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传统文化氛围;
建设并完善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以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网站,努力使抽象、枯燥的传统文化 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使当代大学生从中感受 其魅力。

(三)积极引导,提高教学实效性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 导致民族的倒退,民族的振兴,首先始于文化的复兴。然而 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立足现代、贴近生活,才能真正鲜活起 来,才能实现其当代价值。每个大学生身体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这种血缘关系使得每个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 时具有本能的亲切感,因而容易吸收、认同和内化。但是, 由于古今时间跨度大、语言文字差异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对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普适性意义关注不够,未能理 性把握和准确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因此,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师首先要树立“融贯经史子,汇通文史哲,涵化中西 东,参究天地人”的学习理念,厚实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 备,以应对学生的困惑和不解;其次,通过课堂教学、专题 讲座、实践教学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 理论课课堂教学并向课外延伸,以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

四、结语 传统文化铸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 精神品质。传统文化的双维性特点决定了其对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双重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 发展历程以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自觉进行揭示和阐释,进 而让他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持“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 掘和阐发,增强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