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销售计划 > 教材概念 合理挖掘教材袁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概念的思维能力《比热容》说课教案与评析

教材概念 合理挖掘教材袁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概念的思维能力《比热容》说课教案与评析

来源:销售计划 时间:2019-10-13 08:02:07 点击:

合理挖掘教材袁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概念的思维能力《比热容》说课教案与评析

合理挖掘教材袁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概念的思维能力《比热 容》说课教案与评析 执教者: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谭 会 评析者: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丽英 【说课教案】 《比热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 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内容和内容解 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目标检测设计五个方面阐述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 概念的建立。

2.内容解析 “比热容”是在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热容是物质的诸多特性之一,这一 概念的建立再次体现了比值定义法对于建立物理概念的重 要性。

在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之前,需要 先在理论上分析清楚“如何比较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物 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过程体现了控制变量 法、转换法。科学方法是实验及其结果是否科学的关键,是 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比热容”概念对于后续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比热容” 的现象及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 引入过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加热时间”的作用,会用停表记录“加热 时间”,体会转换法的思想。

(2)经历“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设计 过程,理解控制变量法。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通过对实验数据、现象的分 析,建立“比热容”概念。

2.目标解析 达成(1)的标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分析“物 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比较不同种物质的 吸热能力”的实验方案时,知道要用“加热时间”来反映“物 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达成(2)的标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要探究 的问题是“物体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能运用控 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思想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探究步骤。

达成(3)的标志:学生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合理 分工、有条理地记录数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实验 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分析、组间交流,找出数据间的联系,发现同种物质的共性、不同 种物质的特性,并最终用相关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出来。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物体的吸热能力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吸热 能力的强弱如何比较,以及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等 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不易直接得出结论。

而且,“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涉及加热时间、物体质量、温 度变化等三个物理量间的运算,即使顺利完成实验,实验数 据间的数量关系也不明显。

克服第一个难点:教师结合学生的烧水经历,并借助学 案,帮助学生理清这五个物理量(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物 体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间的逻辑关系。

克服第二个难点:先回忆“密度”定义的得出,然后铺 设台阶,循序渐进,将讨论变量的个数由一个逐渐增加到三 个,最后借助Excel表格处理数据,通过数形结合,深化学 生对“比热容”概念和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比热容概念 的建立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离开教师必要的引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需要用合理的教学设计, 一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二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本节 课的教学将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 学们去过海边吗?炎炎夏日,站在海水里的小女孩与站在沙 滩上的小男孩感受相同吗?为什么同样在太阳的照射下,海 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不同呢?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对海水与沙子的温差有比较深刻 的体会。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环节二: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教学内容】给出概念:在这个情境中,沙子与海水都 吸收了热量。在物理学科中,如果物体吸收热量越多,我们 就说物体的吸热能力越强。

提出问题:物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以烧 水为例,来研究同种物质的情况。结合情景①烧一壶水与烧 半壶水;
情景②将一壶水烧至100℃与50℃。完成学案上的 问题: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得出:物体的吸热能力与质量、 温度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降低难度,首先引导学生研究同种物 质的情况。学生普遍都有烧水的生活经历,对加热时间、水 吸收的热量都有亲身体验,不难找出情景①和②中要凸显的 影响因素——质量、温度变化。学案的设计有助于学生进一 步梳理思路,体会转换法的作用,明确相关物理量间的逻辑关系,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打基础。

环节三:明确实验探究方案 【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加热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使 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吗?你有什么猜 想? 学生合理猜想: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 关?引出新的实验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怎样探究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与物质的种类 有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个实验的设计方 案。

各小组踊跃发言并相互补充,在实验器材(尤其是测量 工具及其作用)、实验步骤(尤其是控制变量法如何体现) 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学生阅读教科书,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材上的表格, 利用的是哪个方法?如何利用这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分工、步骤以 及需要收集的数据。

【设计意图】联系上课之初所举的例子,引导学生步入 本节课的主题——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方案的设计离不开控制变量法。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因 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在学习小组内部讨 论出实验方案,还可以通过小组间交流,使实验方案得到补 充、完善,在分享中收获到学习的快乐。本实验涉及三个测量工具,较为复杂。为了在后续实验中利用好实验记录表格、 了解实验操作要点,在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 讨论,明确实验表格的使用方法,为后续实验铺垫,确保实 验探究有序、有效地进行。

环节四:分组实验小组汇报 【教学内容】大屏幕展示“温馨提示”,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数据,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一致得出“水比铁砂吸热能力强” 的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为了节约时间,教师事先调试好实验装置, 同时对水和铁砂进行加热,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学 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借助投影设备随机选取各小组的实验数 据进行汇总,学生更容易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也更能体 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环节五:定量分析建立概念 【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水 的吸热能力比铁砂强”。那么,水的吸热能力究竟是铁砂的 多少倍呢?你是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哪些数据得出结论的?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学生们发现,可以选取不同组数 据进行比较,方法较多,但是不同组数据对应的数量关系相 似:质量相同时,加热时间与升高温度的比值,对于水或铁砂而言相同、水与铁砂相比则不同;
升高温度相同时,加热 时间与质量的比值,对于水或铁砂而言相同、水与铁砂相比 则不同。

提出问题:如果质量和升高温度都不同,你还能比较水 的吸热能力是铁砂的多少倍吗? 想一想,要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密度,它们的质量也不同, 体积也不同,我们怎样处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无论通过理性思考,还是数据验 证,都不难发现,可以比较,即使质量和升高温度都不同, 对于水或铁砂而言相同,水与铁砂相比则不同。

提出问题: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什么性质? 大屏幕展示excel表格,教师输入数据:同学们有什么 发现? 学生张口就答:“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过分析图 像,学生进一步发现,以加热时间T为纵轴,质量和升高温 度的乘积m·?驻t为横轴,水和铁砂对应的图像分别是两条 经过原点、且倾斜程度不同的直线,为两个正比例函数。学 生在确认了答案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拟合出的图像仍感到惊 叹。

【设计意图】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是为 了引导学生了解“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由于初四学生 的理性思维还不强,为了从定性分析顺利过渡到定量分析, 教师可以换用一个数据成倍增加的实验表格,降低思维难度;
在理性分析过程中,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变量个数,将 已学过的“密度”的定义方法迁移过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物 质的吸热能力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比较。通过数形结合得 出正比例函数,直观地体现这一比值对应着物质的一种特性,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环节六:引出概念了解内涵 【教学内容】给出概念:这个比值对于不同种物质是不 同的,对于同种物质是相同的,但是不要忘了,加热时间并 不是我们的研究目的,而是为了反映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于是,我们就把这样一个比值定义为“比热容”,符号c, 公式c=。

提出问题: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什么? 学生张口就答:“物质的一种吸热能力。”“1kg的某 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 教师补充: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1℃所 吸收的热量与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因此,比热 容的大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吸放热能力,即1kg的某种物质 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

大屏幕展示比热容表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教师提出 的问题:从表格中,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并补充:“水的比热容最大”“比热容与物质 种类有关”“比热容与物质状态有关”等。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的计算、比较比值的过程,为比热容概念赋予了个性的理解和感悟,使它不再是一个空洞而 生硬的物理概念。学生对比热容物理意义的流利阐述为之前 的科学探究过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一环节也拓展了 学生对比热容概念和内涵的认识。

【评析】 立足教材适度挖掘大胆创新 这节课是执教者在深入理解和挖掘新教材的基础上,选 取并组织适合的课程资源,经过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以后, 呈现在我区教研活动上的一节展示课。

1.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本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 个方面:
(1)实验探究方案 ①从实验装置上看:新教材用2支相同的试管替代了2个 相同的金属盒,用铁砂替代了沙子,去掉了铁板,用同一个 酒精灯先后直接对装有水和铁砂的试管加热;

②从设计思路上看:新教材更为具体,不但指出了温度 计的作用,而且明确地将实验需要收集的数据以文字、表格 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2)比热容的定义 新教材改变了原来“文字”定义的形式,凸显了“比值” 定义法。

2.备课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比热容》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新 教材在“实验探究方案”“比热容的定义”两方面的变化。

执教者在设计本课时遇到的困难,也不外乎这两方面:
(1)实验真心难做 困难①:铁砂难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沙子随 手可得,但是铁砂却不好找,学校也来不及配备,只能放眼 器材市场与铁制品工厂。难道放弃铁砂?查一下比热容表格, 铁砂的比热容是沙子的一半,用铁砂做实验,现象肯定更为 明显!而且,由于金属的导热性好,即使不搅拌,也能得到 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铁砂值得寻找…… 困难②:实验数据毫无规律。教者采用新教材的实验装 置和实验表格,在办公室里亲自动手实验,加热试管中的水 时,发现火苗左右摇摆,热源极不稳定,根本无法保证试管 底部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导致一定质量的水在 升高温度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所测得的加热时间也毫无规律 可言;
而且,温度升高得很快,在记录数据时非常不方便。

困难③:实验在短时间内无法重做。执教者对数据很不 满意,打算重新实验,结果发现试管中的水温度降低得很慢, 除非借助冷水降温或者在试管中重装等质量的水,否则要等 待很长时间。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实验时,一旦 实验失败,很难有时间或机会重做实验。这无疑是对学生实 验能力的挑战。

困难④:使用秒表难。本实验涉及天平、温度计、秒表三个测量工具,其中秒表的使用最为困难。体现在:如果累 积计时,就会遇到分、秒及后两位数字间的单位不同的麻 烦;
如果连续计时,就要迅速读数、迅速复位,得眼疾手快, 并且配合协调。

这些实验操作困难,①、③、④属于人为因素,可以解 决,但是②则是由于新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本身不完善导致的, 需要执教者加以改进。

对策:为了解决热源不稳定、加热时间短的困难,执教 者与同组老教师(李臣老师)交流后,借鉴水沸腾的实验装 置,增加了一片石棉网(如图2),立刻得到了令人振奋的 实验效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升高5℃、10℃、15℃、 20℃所需的加热时间稳定地成倍数变化! (2)比值法难定义 新教材在实验探究结束后,直接给出了“比热容”的定 义式。比热容涉及了三个物理量的运算关系,是初中阶段最 为复杂的物理概念之一。

新教材一改旧教材用“文字”定义物理概念的方式,显 然是要凸显比值定义法对建立物理概念的作用,并希望学生 初步形成用比值来描述物质特性的意识。也就是让学生不但 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能知道“为什么”。

因此,执教者须引导学生经历建立“比热容”概念的过 程,而这一过程就是运用比值定义法比较同种或不同种物质 的过程。但是,初四学生的理性思维还不强,直接用物理符号进 行理论推导是行不通的。又由于升高规定的温度(5℃、10℃、 15℃、20℃)所对应的加热时间不是整数,它们之间的数量 关系很难直接看出,所以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 析也很困难。

怎样才能降低思维上的难度,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这个比 值的来历,明白建立“比热容”概念的意义所在呢?教材没 有指出,这显然需要执教者对新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表1)。

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执教者通过亲身体验感到:物理 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努力用新教材的新理念、新要求来指导 教学,应该尽量贴近新教材,用心体会新教材的设计意图, 却又不能完全依赖新教材,执教者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 平、认知规律、认知习惯,对教材做必要的改进和补充,正 所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教学实施中的亮点与不足 (1)亮点 ①分组实验.学生们都能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物理概 念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得了直观体验,又锻炼了实验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手段丰富。本课采用了实验、定性分析、比值定义、 图像等多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找到“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 热能力”的办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降低了学生学习抽象概念的难度,调动了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同一个物理问题的兴趣,将生硬的物理概念加入了 自己的个性理解。可以说,在这一节课的时间内,学生学到 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更学到了物理方法,并且收获了鲜活的 生命体验。

③学案引领。学案帮助学生梳理各物理概念间的联系,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将知识与方法加以落实,为后续学习 打好基础,为物理学习注入持续动力。

(2)不足 ①由于借班上课,教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了解不足,没 有在课前让学生对秒表的使用加以练习,导致部分学生对加 热时间的数据收集和处理不准确。

②在定量分析时,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有些复杂。如果能 够分别对水与色拉油进行分析,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对于水 或色拉油而言,是定值,比较水与色拉油,却是不同的。既 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又能大大降低难度。

③图像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一些物理规律,而且可 以鉴别错误数据,为此,如果能将错误数据也输入电脑,引 导学生从图像上将其与合理的实验数据加以区分,对图像的 利用就更充分了。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