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会议 > 精彩时刻生成条件【在三派鼎立中生成精彩】

精彩时刻生成条件【在三派鼎立中生成精彩】

来源:会议 时间:2019-10-13 08:02:02 点击:

在三派鼎立中生成精彩

在三派鼎立中生成精彩 江苏省滨海中学 丁爱华 在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追求“字字落实, 句句翻译”,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能做的只有记录和 背诵,这样会消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 损害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那么文言文应该怎样教?答 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成课堂的文言文教学中,诸多“陌生” 和“意外”会带给你别样的惊喜!特级教师李仁甫执教的《师 说》一课别开生面,在“三派鼎立”中生成精彩,令人叹服。

一、确立派别,打开教学引擎 引擎,指发动机,其功用是带动其他机械工作。也就是 说,有了引擎的带动或推动,其他机械才可以运行起来。笔 者由此联想到语文课堂——无论是传统课堂预设的教学流 程,还是“生成课堂”现场自然产生的教学流程,它们都需 要“引擎”来带动或推动。这种用来带动或推动其他教学环 节的先行性、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我们可称之为“教学引擎”。

它的归属权属于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来操作教学引擎呢? 李老师总结出了“提问与讨论”“分享与交流”“表态与辩 论”“朗读与议论”“主持与讨论”“讲课与讨论”“批注 与交流”等若干种课堂启动模式。

在上课之初,李老师就把《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 放在一起,先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用“请同学们将这 两篇文章比较一下,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篇”这一问题进行现场调查,连同自己,举手表决,最后确定了“荀派”“韩 派”和“辩证派”这三个派别,运用“表态与辩论”这一启 动模式,使课堂获得最初的动力,学生很期待接下来的各派 在文中寻找理由并且进行辩论的过程。为了捍卫自己的立场, 学生会对文本投入极大的学习热情,积极亢奋地解读文本, 这样他们就处于“愤悱”的状态,课堂教学引擎就此打开, 很自然地带动起后面的教学环节。

二、自然生成,顺势解读文本 教学引擎打开后,课堂才真正开启风景之旅。在那个“辩 证派”的学生表态说“两篇各有利弊”时,李老师顺势而下, 问他两篇文章的“利”分别是什么、“弊”分别是什么。这 个问题很开放,学生的回答,无论是内容上的还是写法上的, 都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走向,而学生怎么回答是老师不可 预期的,也是师生所期待的,这是生成课堂的一大魅力所在。

该生的答案是这样的:《劝学》用了许多比喻,读起来比较 容易理解和接受;
《师说》大篇幅地运用议论和说理,还夹 杂了一些例子。一看便知道是针对写法的,老师以“什么地 方有例子,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一问,让这位同学在文中 找出例子,在辨析中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举例,就此顺势解 读文本中所用的举例论证,指导此论证的答题方法。由举例 论证再联系到引用论证,师生共同研讨引用论证的特征和作 用。

在解决辩证派学生问题之后,李老师不忘“荀派”的存在,用“难道荀派这么容易就被打败了?那我们韩派和辩证 派就不战而胜了啊。有没有哪位同学来和我们辩一辩,你们 支持《劝学》总归是有理由的吧,除了刚刚说的那些,还有 没有其他的理由?”这些话来激励“荀派”学生起来发言, 借此形成辩论的第二波。果然有学生回答:“《劝学》朗朗 上口,读起来像顺口溜一样。而《师说》是一大段一大段的, 很拗口,背起来很吃力,所以我觉得《劝学》比较好。而且 《劝学》在讲道理的时候都是一环扣一环的,还大量地使用 了正反对比论证,很有说服力。”李老师就着“正反对比论 证”又抓住了一个教学契机:“照你这么说,《师说》就不 善于用正反对比啦?”这一问很自然地让回答问题的学生从 文中找出对比论证的内容,做到有理有据。而“荀派”继续 辩论,用“比喻贴切”来证明其好,李老师则抓住学生所说 的“朗朗上口”,提问“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在学生找 到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后,李老师由文本中的偶句引 出“赋”这种文体,为后面教学内容的展开埋下伏笔。

有人说过,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李老师的这场“即席创 作”,就是在教学现场的不断生成中,给我们带来一帧又一 帧美丽的课堂风景! 三、互联聚焦,彰显教学机智 所谓“互联”,是指教者于助学之时,在文本的不同信 息之间(通常是两个方面的信息)发生的有意义的多维(通 常是双向)联结。而学生在深度学习文本时,头脑里也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互联现象。要让思维互联的学生主动提问、 自由探究,语文教师自身更要深度备课,让文本信息建立复 杂的联系,以便使自己的思维同样处于互联状态,在课堂上 随机切人文本,自然生成教学内容。在生成课堂上,互联也 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展开的双向互动。

在这两节课中,李老师让学生在已经学习《劝学》的基 础上进行《师说》的学习,温故知新,学习这两篇文章形成 前后互联的状态。由找出“更喜欢哪一篇”的理由人手,学 生在比较辩论中,赏析两篇课文在文体特征、思想内容、论 证方法、语言特点、文学主张等方面的异同点,从中重点学 习《师说》。在学习过程中,李老师引导学生以《劝学》中 的偶句为起点,回溯骈文的发展概况,抓住其浮华空洞的缺 点,引出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缘由,形成相关信息的彼 此互联;
在探讨韩愈“注重语言的创新性”这一问题时,李 老师由文中的一句话联系到当年的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表达 出自己对青春的创新理解,再联系到秦少游对爱情的看法, 超出了一般人的眼光,又联系到王勃对知己的不落俗套的表 达,用这样的发散式思维,很好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发学生寻找古诗文中的同类信息,形成了相似联想的互联。

关于“互联”,江苏青年名师洪劬颉曾做出这样的归纳和评 价:“李仁甫老师‘互联思维’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他为教师 应对学生的信息交流时提供了三类五种假定性互联方式:点 面互联(切点联面、切面联点);
彼此互联(切此联彼);
内外互联(切内联外、切外联内)。这为教师面对纷繁复杂 的学生思维提供了一种智慧的应对之法,是教学机智的技术 路径。” 如果说“互联”是放,那么“聚焦”就是收。所谓“聚 焦”,就是指在助学之时,教者从不同内容之间的多维互联 中提取出本质的东西(或精髓)。在生成课堂上聚焦无处不 在:课堂开始几分钟之后,进行一段时间之后,课堂结束之 时,都可能需要聚焦。它不是预设的固定性步骤,而是随着 学生学习进程的展开,为助学而预备的随机性环节。

四、以文带言,保持阅读本色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如何处理“言”与“文” 两者关系的问题。重“言”轻“文”,学生学到的只是文中 的古汉语知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流于表面;
重“文”轻“言”, 往往会造成对文本的架空分析,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会 落空。折中的处理方法是先“言”后“文”,就是先帮助学 生疏通文意,整理知识点,再引导学生理解内容,赏析写法。

这种教法非常程式化、固定化,难有意外生成的惊喜,对于 比较长的文章,这样处理非常耗时,效果也不佳。

生成语文的每一节课,都有学生课前预学的准备过程, 这个过程至少提前3天,学生要完成由浅入深三个级别的预 习内容。就文言文来说,教者在真正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学 生已经完成了对字词句的翻译,自行疏通了文意,不需要教 者再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机械讲解,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还针对文本内容提出了不少于3个问题。在课堂上,各个学生带 着课前自学的成果和问题,集中起来汇报、互相学习和交流 经验,进行课上汇学。而其中探讨的问题多是针对文本内容, 这样学习起来自然就将重点落在“文”上了,保持了文言文 作为“文”的阅读风貌。

在这两节课上,李老师遵循“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文言知 识”这一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文” 的情况,随机融进对“言”的强化积累。比如在探讨“孔子 拜师”这一举例论证时,涉及“圣人无常师”一句,李老师 随即追问:“‘常’什么意思?”以此来引起学生对该词解 释的注意。再如在讨论文章第二小节的对比论证时,针对 “‘师道’中的‘师’怎么解释?”发问,在学生确定为“意 动”之后,李老师趁势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出”“下”“耻” “圣”“愚”等词语的词类活用,顺道关注“耻学于师”的 句式特点,通过“所以”一词归纳出“所”的意义和用法, 在探讨“其皆出于此乎”一句中“其”的用法时,总结“其” 表达的几种语气。这样,以“文”带“言”,既能突出文中 重点的文言现象,又不破坏对“文”的整体赏析,达到了一 箭双雕的效果。

以上四点是笔者对这节课的主要评价,当然在这节课上 李老师还表现出平等的教育观,在助学过程中大量使用鼓励 关怀性的言语,用委婉的方式纠正学生的知识性错误,因势 利导地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等等,不仅彰显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友善,也保护了学生踊跃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在 自信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学习和交流,从而产生一次又一 次的课堂精彩。黄厚江老师认为:“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 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 化。”在两节课上,李老师做到了四者的自然融合,通过学 生丰富的学习活动,在不断生成中达到了“四文”统一的境 界。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