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管理方案 > 利用媒体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跳跃欢乐的艺术音符|音符跳跃

利用媒体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跳跃欢乐的艺术音符|音符跳跃

来源:管理方案 时间:2019-11-08 07:59:40 点击:

利用媒体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跳跃欢乐的艺术音符

利用媒体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跳跃欢乐的艺术音符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尤其是网络普遍覆盖使青少年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宽, 我在《雨霖铃》诗词教学中借助媒体资源,尝试让充满现代气息的学生能领略诗 情画意,使他们在经典美文的方寸之地领悟拓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艺术品味, 收获实用有效的课堂效果。

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相差甚远,学生感觉乏味难懂, 学习兴趣与教师想象的差距很大,读不懂诗歌更别提品味鉴赏,而背诵默写更让 他们感觉焦头烂额。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感觉难懂难学难背,这让我的教学陷入 了困境当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使得古诗词教学在 欢乐的课堂气氛中收获实效于是,我在课堂上不断地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形 式。学生平时的阅读时间欠缺、阅读空间狭小,网络和手机的冲击造成了阅读品 位降低。学生喜欢接触新事物,走在潮流的最前端。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 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老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 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倘若我们的语文课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许他们的创造 性思维会得到发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添加现代流行的元素,迎合学生的口味使 得鉴赏诗词成为他们的一种能力。因此,我在《雨霖铃》的教学中实现了这一想 法。

一、教学过程 (一)导:播放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 “你们喜欢唱这首歌吗觉得它好在哪里”“旋律好听!“歌词有意思,容易 打动人!”“感情忧伤,让人产生共鸣!”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我提出了既然是 语文课,便要针对“歌词”进行分析到底好在哪里。科代表徐颖加胸有成竹地站了 起来:“歌词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自己伤痛之情,而是通过借助‘油桐、落花、孤 燕’等意象描写了很多写景的句子,那句‘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直接点题了。”课 室里顿时雷鸣般的掌声比我高度的评价远远有力多了。

(二)思议:整体感知 1、请找出表达本诗词感情主旨的中心句子。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请分析词中“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提示从内容、特点两方面考 虑。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呢 全词从此句开始想象到离别后情景。离别后会怎么样 (三)展评:引导提升 1、科代表徐颖加回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是表达诗词感情主旨的中心 句子,‘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是《寂寞沙洲冷》的点题的句子,从某种意义上, 《寂寞沙洲冷》就是现代版的《雨霖铃》”。我及时表扬她分析得很准确,只是 词人柳永把《雨霖铃》的感情描写得更加的含蓄、细腻和真挚。借景抒情和情景 交融的表现技巧,正是我今天我们学习的《雨霖铃》主要运用艺术手法,而情人 别离的痛苦也是这首词抒发的情感。下面让我们一起鉴赏《雨霖铃》是怎么唱的, 体会其中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接着播放童丽演唱的《雨霖铃》。“自古以来,我们很多文人雅士早 已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词,《雨霖铃》就是柳永离开京城,告别恋人时所写。

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中有“景语”“情语”之分, 我请学生分小组从词中找出“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提示从内容、 特点两方面去考虑,并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完成。

(1)刘炼小组展示景语 (景物描写) 内容: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特点:
凄美 (2)赖伟健小组总结情语(情态、情事) 内容: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特点:缠绵 (3)朱恩妮小组归纳情感 内容:多情自古伤离别 特点:凄凉 (四)课堂小结柳永是婉约流派的代表,词风婉约细腻别具一格,为人行事流风倜傥。

“凡有进水处,皆有柳永词”。我想,这也是柳永把词通俗化,口语化带来的影响, 正是《雨霖铃》的独特魅力,以至于童丽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课堂 上我们解读了文本,触摸了柳永的情感脉搏。在课堂结束之前,我们跟随着童丽 的歌声,反复地深情背诵柳永的《雨霖铃》。

二、教学反思 《雨霖铃》的教学是利用媒体资源,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听” 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抓住 了学生感兴趣的心。无独有偶,在教其他课文如粤教版必修一《上邪》、必修二 《再别康桥》、必修三《虞美人》等,我都借用了经典诗歌改编流行曲的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课堂的活跃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 喜欢学习,容易背诵,准确默写,实在让我收获了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是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城乡结合部利用大 众传媒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编号:zc2015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万飞飞(1983-),女(汉族),广东广州,广东省广州市增城 区新塘中学,高中教师,本科学位,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