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档案 > 师说教学实录一等奖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教学实录一等奖 [《师说》课堂实录]

来源:档案 时间:2019-10-13 07:58:39 点击: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江苏省盐城中学李仁甫(特级教师) 第一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劝学》,今天这节课我们一 起来学习《师说》。这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 是议论性的文章,而且说的都是关于学习的事情;
不过,侧 重点不一样,一篇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谈的,另一篇是从老师 的角度来谈的。现在请同学们将这两篇文章比较一下,说一 说你更喜欢哪一篇。(很多人说是“第一篇”)我们来举手 表决一下,喜欢第一篇的请举手。(超过半数的同学举手) 喜欢第二篇的请举手,有没有?(没有学生举手)哎呀,一 个都没有,只有我举手。(众笑)既然大家是一边倒,都喜 欢第一篇,我们就称这部分人叫“荀派”吧。那喜欢《师说》 的,就是我李某人,我就叫“韩派”吧。大家刚刚都表决了, 那么就请你们说一说为什么更喜欢第一篇,要能说出理由来。

(一男生举手)请。

男1:我认为这两篇各有利弊。

师:各有利弊?那你刚刚举手了吗? 男1:没有。

师:现在出现了第三派——“辩证派”!请你说说,两 篇文章的“利”分别是什么,“弊”分别是什么。

男1:《劝学》用了许多比喻,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和 接受。《师说》大篇幅地运用议论和说理,还夹杂了一些例子。

师:什么地方有例子,你能不能告诉大家? 男1:第一组是拿“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 族”来具体论证,第二组是孔子和“郯子之徒”的举例对比。

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能不能 叫做例子?(很多学生小声说“不能”)为什么?通常说这 个内容是个例子,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比如说一个道理, 通常会有人说,你能不能就这个道理中的某一点举个典型的 例子。所以说,例子是一个点,是相对于面来说的。那从这 个意义上讲,“士大夫之族”是一类人,而“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也是一类,也就是韩愈把社会上的人按照学习的标准 分成了两类,你觉得这里是不是举例? 男1:不是。

师:那么,根据我们刚才说的标准,哪里 是举例? 男1: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好,你说这个叫举例,同学们,你们同不同意?(一 男生举手)请! 男2:读多了。

师:读多了?应该读哪些? 男2:从“圣人无常师”到“其贤不及孔子”。师:从数量上来看,这里举了几个例子? 男2:一个。

师:就是以孔子为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 学的,他有七千弟子,贤者七十二人。这样一位老师,是不 是一生下来就是老师啊?不是的,他也曾经向老师学习。他 以哪些人为师? 众: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这四个人,课本注释里详细介绍了。请大家好好看 一看,争取以后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用到这些例子。第一个 例子如何概括? 众:问官(板书)。

师:就是学习官制,孔子不懂官,所以向郯子请教,经 过学习之后,他就明白了。第二个例子可以概括为—— 众:问乐(板书)。

师:苌弘是一位音乐家,孔子向他学习音乐。好,官、 乐都学习了。孔子什么知识都要,什么都学习。接下来的例 子如何概括? 众:问琴(板书)。

师:琴,也是音乐,不过更具体了,是一个具体的乐器。

接着如何概括? 众:问礼(板书)。

师:老子当时是周朝专门掌管周礼的官员,相当于今天 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众笑)孔子一共拜四个人为师,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向这些入学习,这样就证明 了哪句话? 众:圣人无常师。

师:“常”是什么意思? 众:固定的。

师:没有固定的老师,哪个好他就向哪个学习。原来, 举例就集中在这几句上,而下面一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众:引用论证。

师:这一段又是举例子,又是引用,韩愈用这个来讲道 理,道理有没有空?没有,论证也落到了实处。在这里,我 们来拓展一下—举例子有什么作用。

女1:用一个具体的例子论证道理。

师:那为什么要举例呢?它有什么独特的作用。(女1 沉默)谁能来帮她补充? 女2:更加可信。

师:大家记一下,这里有一个答题的方法,“举例子更 加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可以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

既然举例子是这个作用,那么引用又有什么作用?你能不能 继续来说一说。

女2:也是具有说服力。

师:能不能更具体地说一说?它为什么有说服力?(一 男生举手) 男3:因为孔子的话比较权威。师:比较权威,比较能够说明道理,我们以后写作文的 时候,想说明一个道理,然后你说我们语文老师说过什么什 么,人家会说你们语文老师算什么,但是如果你说是孔子、 孟子等人说的,人家就会相信,因为他们是—— 众:权威。

师:注意,每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一定要弄清、记准。

好,请坐,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面向男1)你的任务还 没有完成呢,你是今天的主角——除你以外,其他同学都认 为《劝学》好,只有我认为《师说》好,所以你是我们两派 之间的交叉点。你刚才说,《劝学》大量地使用比喻,比喻 有什么作用啊? 众:生动形象。

师:形象地说理!你说韩愈的《币说》讲了许多道理, 而且道理也没有落空,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用术语 来说,是什么?举例论证就是例证法,请同学们记一下。那 么引用论证也用三个字概括一下,是什么? 生:引证法。

师:引证法!这样就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 这个道理。除了这两种论证方法,你有没有更有说服力的发 言,告诉“荀派”们,韩愈的《师说》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使得道理不落空。当然,你也不要有包袱,发现什么就说什 么。请继续发言。

男1:还是上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里,是通过学习与不学习的后果来论证的。

师:后果论证?有这种说法吗? 众:没有。

师:没有!只能说是从某个角度,不能说是方法。你想 一想,如果想不到就赶快坐下,千万不要有包袱。(男1坐 下)好,那这个就到这里。下面“荀派”们再站起来说一说, “韩派”反正只有我一个人。(等待了一会儿)“荀派”们? 你们的代表人物是谁,站起来说一说。(众沉默)难道“荀 派”这么容易就被打败了?那我们“韩派”和“辩证派”就 不战而胜了啊。有没有哪位同学来和我们辩一辩,你们支持 《劝学》总归是有理由的吧?除了刚刚说的那些,还有没有 其他的理由? 男4:我觉得《劝学》比《师说》好背。(众笑) 师:确实是,毕竟高考会考默写,背诵是一件很重要的 事情。那你说说,为什么《劝学》好背呢? 男4:(锄学》朗朗上口,读起来像顺口溜一样。而《师 说》是一大段一大段的,很拗口,背起来很吃力,所以我觉 得《劝学》比较好。而且《劝学》在讲道理的时候都是一环 扣一环的,还大量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很有说服力。

师:照你这么说,《师说》就不善于用正反对比啦? 男4:当然也有,但是…… 师:哦,也有,你能告诉我吗?(众笑) 男4:在文章的第2节。师:第2节,具体有哪些? 男4:“或师焉,或不焉”到后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一个是从师,相互学习,一个是不从师。

师:你在第2小节里面帮我,你是“荀派”,我是“韩 派”,所以你是学雷锋,做好事(众笑),你帮我找到了对 比,是—— 男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比。

师:那就是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和什么对比? 男4:贵族阶级。

师:“之”是什么意思? 男4:的。

师:不是“的”。注意,“之”是代词,是“这”“这 些”的意思。在文中还有一个这样用法的“之”,请你帮我 找一找。

男4:郯子之徒。

师:对。这两个“之”都是表示“这”“这些”的意思。

(一男生举手,随即放下)你还找到了什么? 男5:我等他(男4)坐下来再说。

师:你等他坐下。那你(面向男4)说完没有?说完就 可以坐下。

男4:没有。(众笑) 师:好,那你继续说。

男4:《劝学》的比喻比较多,我觉得比较贴切,比较巧妙。至于说怎么学习以及一些学习的方法,我觉得比较实 际,对我们比较有帮助,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

师:好,我同意你说的这些,但我没有向你投降。关于 《劝学》的文风,你刚刚说是语言朗朗上口。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效果啊? 男4:因为句式比较整齐。

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众:对偶。

师:还有? 众:排比。

师:这些句子我们把它叫做偶句。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西汉的司马相如借鉴荀子的这种文风,写出了赋,大家听过 赋吗?这种文章的用语更加成双成对,更加对称。(下课铃 声响起)好,剩下的我们下节课再讨论。下课! 第二课时 师:昨天的现场民调是这样的——除了一位同学持辩证 看法外,其余同学都喜欢《劝学》,都是“荀派”。就我一 个喜欢《师说》,是“韩派”。同学们通过讲事实、摆道理, 点出了荀子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特点,而《师说》却不便 于朗读,文辞也不优美。如果我们将荀子的文章用一种联系 的、动态的视角去观察,我们便可发现,荀子等人的这类文 章,到了西汉时发展成大赋,代表人物是司马相如。两汉结 束之后,是什么时代啊?众:魏晋南北朝。

师:魏晋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北方移到南方。

在江南水乡的熏陶之下,形成了新的文化,文体也从赋进一 步地发展成骈文。六朝以来,南京成为南方的政治中心,这 对文风、文体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相比汉赋,当时的文章 更加注重形式美,几乎找不到单句,都是偶句,这就是骈文。

什么叫做“骈”啊?(板书:骈文)就是两马并驾,两匹马 挨在一起。骈文大量地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我们知 道,当文章有表达上的需要时,我们用这样的形式是恰当的, 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表达上的需要的话,那就是—— 众:不恰当的。

师:所以骈文为了追求形式美,往往牺牲内容,落人了 形式主义的怪圈,因辞害义。而荀子的优点不仅仅是只有双 句,除了整句、偶句,也有不成双成对的。在荀子那个时代, 文章大多以奇句为主,比如《春秋》以及为《春秋》作传的 (佐恸蚣羊恸俗梁恸等。到了西汉,古文的代表是—— 众:《史记》。

师:这些著作就是古文,大多是散句、奇句,只是偶尔 会有偶句出现,相比后来骈俪的文章更大众化、生活化,也 更像人话。(众笑)六朝崇尚骈文文风,因此文章相当拘谨, 没有创新内容,没有真实情感。人们通常用华丽来形容它 ——“华丽”这个词还算比较好,应该叫浮华。这种浮华的 文风横行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几百年时间,结束这段历史的是隋朝。我们知道韩愈是什么朝代的人啊? 众:唐朝。

师:《师说》是哪一种文章的代表? 众:古文。

师: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代表,是古文的祖师爷。同 学们知道,唐宋有几大家? 众: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 哲、王安石、曾巩。

师:好,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这些人写的文章被 称作是古文?(等待了一会儿)好,我们这里来补充一下, 六朝以前骈文的风气很盛,什么风气不盛啊? 众:古文。

师:先秦两汉时期流行古文、散体文,而韩愈呢,因为 不满六朝奢靡的文风,所以复兴古文,向古代先秦两汉学习, 模仿古文。《师说》主要是以奇句为主,不像《劝学》那样 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可是我们能不能因为这样,就说奇 句读起来不朗朗上口呢?(等待了一会儿)不妨以第2节为 例,大家预学了这么多天,应该已经背上了吧?哪位同学能 够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要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和古代汉语 的魅力,谁来尝试一下?(等待了一会儿,走到一位同学身 边)你来试试。(该同学表示身体不适)哦,没关系。大家 知道我为什么让他来读吗?因为我看到他早读课在读《古文 观止》。(众惊叹)这本书里面都是历代的好文章,“观止”就是“看到这里为止”的意思,说明这位同学对古文还是比 较喜爱的。好,那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嗯,你来,只读第2 小节。

男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停顿了一下)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你先等一下,你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重读这一句? 男5:因为读错了。

师:那应该怎么读? 男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应该在“也”后面停顿。

师:嗯,也就是“也”要跟着前面一个句子吧?那么,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也”在这里是一个语气 词。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的“也”是语气词? 众:“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其下圣人 也”…… 师:嗯,第1小节还有一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也”跟着前一句读,就能够将尾音拖长,就能够使句子读 起来朗朗上口。好,你接着读。(男1朗读,读完后)嗯, 读得还是可以的,但是仍然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大家看看这 段里面有哪些标点符号啊? 众: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 众:耻学于师。

师:不愿从师,不愿意做学生,也不愿做老师,嘲笑教 师这一职业,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风气。那么,这一小节,分了几个层次来描写呢?来,我们一起把这一小节来读一下。

(齐读)昨天我们有同学评点《师说》,说到这篇文章有举 例论证、引用论证,除此之外,还有这一小节中的对比论证。

大家来看看这一小节有几组对比? 众:三组。

师:谁来说说? 女3: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板书)。

师:大家注意,“众人”说的不是数量上的问题,而是 指普通人。还有吗? 女3:于其身和于其子(板书)。

师:继续。

女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板书)。

师:好,请坐,我们来看这三组对比。先看第一组,就 是第2小节的第一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什么叫“师道”?这个“师”怎么解释?(等 待了一会儿)是使动还是意动? 众:意动。

师:意动,也就是“以……为师”。“师道”就是“以 道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这两句里面的“之”是什么意思?“师道”“人”是主语, “不传”“无惑”是谓语,那么这个“之”是什么?连接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好,下面我们接着看。“古之圣 人,其出入也远矣”,这里的“出”是什么意思?众:超出。

师:“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是什么 意思?原先的“下”是一个方位名词,表示上下方位,现在 什么意思? 众:落后。

师:什么用法? 众:名词活用为动词。

师:“耻学于师”,什么字活用? 众:耻,以……为耻。

师:“耻学于师”是什么句式? 众:状语后置。

师:所以,我们翻译的时候应该把语序调整为我们现代 汉语的正常语序。再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这句话 呢,注释很详细,大家自己看一下。注意:第一个“圣”是 名词,第二个“圣”是形容词,第一个“愚”是—— 众:名词。

师:第二个—— 众:形容词。

师:“所以”是什么意思? 众:……的原因。

师: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板书:所+以)“所以”后 面可以加介词,例如“从”“自”。当然更多的是加动词, 比如看到的、听到的,叫做——男6:所见所闻。

师:通过刚刚的例子,大家想一想,“所+动”整体上 如何理解?换句话说,整个词的词性是什么? 众:名词。

师:哦,名词。所见、所闻、所听、所学,我们概括一 下,“所”字翻译的格式都是什么啊?都是“……的”,是 名词。同样“所+介”也是“……的”是—— 众:名词。

师:好,那么我们来看这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这里的“所以”是什么意思? 众:……的原因。

师:“所以”在有些句子里需要翻译成和现代汉语里面 “所以”一样的意思,而在有的句子里面则需要翻译成“… …的原因”。这里的概念一定要清晰,再强调一下,“所” 后面加的词,除介词之外,一般都是动词。可是有的古人在 写文章时偏偏要在“所”后面用一个名词,那么,这个时候 我们应该怎么去解释? 女4:名词活用为动词。

师:这个解释很好,谁能来举个例子?(众沉默思考) 我来提醒一下大家。初中有一篇古文叫《陈涉世家》,里面 有一句“所罾鱼腹中”,根据我们刚刚说的规则,这里的“罾” 怎么解释? 众:捕。师:好,下一句“其皆出于此乎”,这里面哪一个词应 当要注意? 众:其。

师:怎么解释呢?(众小声地说着)注意,这里的“其” 没有实在意义,它是一个语气副词,在上下文中表大概、猜 测的语气,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概都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吧”。

再问一下,这里的“其”是一种特殊用法,它是不是代词? 众:不是。

师:那是什么词? 众:语气词。

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气词都表示猜测,比如“尔 其无忘乃父之志”,这里的“其”是什么语气?(众沉默思 考)什么语气?你说。

女5:祈使语气。

师:对,祈使、命令的语气,翻译成“一定”,这句话 的意思是“你可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愿望啊”。再比如说 其他语气,例如你和朋友逛街逛累了,你会说“吾其还也”, 这里的“其”表示的就是“还是”的意思。分析完了第2节, 下面我们把这一节一起朗读一下。(齐读)前面我们讨论过, 《劝学》主要是双句为主,《师说》主要是—— 众:奇句为主。

师:那么韩愈还注重“言必己出”,就是话不要学别人, 一定要是自己的话。还有一个是“唯陈言之务去”,注重语言的创新性,我们以第1小节为例,对“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句进行仿写,看看我们思 维的力量。例如今年的高考题《青春》,普通人认为青春就 是容貌上的年轻,像我这样的人,有些人认为已经没有青春, 更不要说有童心了,但是我们可以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活力之所存,青春之所存也”。这就是透过年龄这个现象, 看青春的本质,今年的作文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真 知灼见。再比如说爱情,我们说“无朝无暮”,就是爱情不 在乎一朝一夕,爱情要的是“真心之所存,爱情之所存也”, 这就是秦少游揭示的爱情真谛,超越了一般人的眼光。像这 种思维,我们可以继续发散,比如什么是知己。我们认为知 己就是天天在一起的,但是唐代诗人王勃是怎么说的啊?他 说—— 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就突破了时空的距离,意味着即使远在天涯海角, 友情也依然存在,不在于分隔多远。你看,这样一来,诗歌 中的胸怀就显得十分宽广,就不落俗套。请你们按照“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句式,也仿写 几句。

男7:无远无近,思念之所存,知己之所存也。(鼓掌) 师:再举个例子,什么地方有美丽,平常人认为美丽就 是我们平常时候看到的那样,而那些哲人的看法常常是异于 常人的,所以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新人耳目。谁来按照“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句式,仿写几 句? 女6:无贵无贱,无富无贫,灵魂之所存,美丽之所存 也。(鼓掌) 师:“唯陈言之务去”,像这种创新的句子在《师说》 中还有好多。比如,关于老师,文章是怎么定义的? 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当时的“众人”认为老师就是做什么的啊?(众小 声议论) 师:就是教书认字的,这就是浅见。而韩愈就有洞见, 他说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那么“传道、受业、解惑” 这三个词,哪一个是老师的常规工作啊? 众:受业。

师:也就是教师就是“受业”,就是讲课、讲知识,教 儿童识字的,而现在韩愈提出的最重要标准是要“传道”, 传古人之道。这里补充一下,韩愈有一个关于文章的主张, 叫“文以载道”(板书),就是文章像船一样,而“道”就 像船上的货物一样。“解惑”,就像我们的课堂上,同学们 经常提问交流,这就抓住了课堂的本质。还有关于老师和学 生之间的关系,韩愈也有不一样的见解,我们看第3小节, 一起来读一下。

众: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不必”是什么意思? 众:不一定。

师:和我们今天的“不必”意思一样不一样? 众:不一样。

师:今天的“不必”是什么意思? 众:不必要。

师:我们说这样的词是什么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 什么词语现象? 众:古今异义。

师:韩愈说,我是老师,我懂得的道理比你们先一步, 你们比我迟一步,但是将来你们的知识一定会超过我。这是 一个规律,荀子也说“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篇文章,我 们最后来总结一下,你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什么,还像第 一节课的时候一样吗?我们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透 过常人的眼光,看到非常之人才能看到的东西。确实,经过 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师说》的与众不同之处,谁来说一 说? 男8:议论文要能够善用对比。

师:我们知道除了荀子的文章之外,韩愈的文章同样用 了大量的对比。除了对比论证,还有没有其他论证方法? 男8: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师:这是第一个收获,还有没有其他收获? 女7:我们要学会从师、拜师。师:要善于向他人请教,无论是向老师问,还是向同学 问,不要羞于开口,所以我们的课堂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倡要 有问题,要敢于提问,要有一颗童心,要不怕出错,你只要 带着一颗童心投入这个课堂就行了。要把我们这个课堂看做 是与其他课堂不同的,比如上一堂课是其他学科,可能要求 大家比较冷静(我这里只是假设),但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就一定要转换角色,要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要处于一个 自由、兴奋的状态。还有其他收获吗? 男9:荀子的语言比较有整齐美,而这篇文章,句子并 不整齐,但是也有一种美感。

师:这种美感叫做什么?句子有长有短,叫什么美? 男9:自然美。

师:自然美,也不是不可以,但更确切一点儿,可以说 成“参差美”。一个是整饬美,一个是参差美。当然,《师 说》中也有整句,比如—— 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男10:整散美。(众笑) 师:整散美,整散结合,是一种灵动美。这是语言风格, 同时这也符合韩愈“言必己出”的主张。还有没有啦?我们 说韩愈在行文过程中,非常强调内容,而内容要“务去陈言”, 就是要摒除陈旧,要能够创新,要有新人耳目的地方。这在 《师说》里面也是很明显的。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在三 个方面的主要收获,当然个别同学可能还有不一样的体验。下课!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