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卫生演讲稿 > 喜福会第一章 从家庭教育角度谈喜福会中母女矛盾

喜福会第一章 从家庭教育角度谈喜福会中母女矛盾

来源:卫生演讲稿 时间:2019-11-06 07:53:01 点击:

从家庭教育角度谈喜福会中母女矛盾

从家庭教育角度谈喜福会中母女矛盾 从家庭教育角度谈喜福会中母女矛盾范文 《喜福会》(TheJoyLuckClub)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 (AmyTan)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该书于1989年一经出 版即在美国各界引起轰动,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 销书排行榜,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在 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后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25种文字。

小说以“喜福会”为线索,描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 和其出生并成长于美国的女儿们的故事,是研究美国华裔文 学不可忽略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作品可供研究的元素众多, 如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关于东方主义的思考,从文化 批评角度或后殖民角度讨论作品的文化身份问题,或从女性 主义角度分析小说的女性意识,或关于作品表现形式上的象 征主义手法运用等等。新的时期重温这部作品仍然带给我们 新的触动和启发。本文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对作品中的 母女冲突加以探讨,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

一、关于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和经验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说来,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 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 整个社会。不仅是教孩子学习处理家庭关系和掌握生活技巧, 家庭教育在与孩子性格相联系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长辈对家 庭里的儿童和年轻一代的教育,同时也是所有家庭成员之间 的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生教育。[1] 10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三个主 要方面,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据统计,在中国, 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70%,学校教育占20%,社会 教育占10%。而在美国,家庭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占50%,学校 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30%。[1]102可见不管是在国内还 是国外,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占最大部分。家 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侧重于对人 进行情感教育、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这种教育对人的一 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 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人 的性格、思维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法都与其所接受到的家 庭教育密不可分。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教育不能脱离环境。由于中美两国在历史背景、社会文 化价值观以及个人思维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差异,中美的 家庭教育必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结果 等多方面有所不同。结合影片分析的需要,笔者这里只简要 涉及两点:家长角色认知不同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中国 的家长很少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内心深 处,他们认为孩子是依附于自己的,只有在自己的照顾管制之下,孩子才能长大成人。大多数中国家长扮演着控制安排 子女命运的角色。而在美国,家长会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 自由的个体,父母会把孩子摆在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位置上, 注重平等交流,凡事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需要。这种家长角色 认知的不同根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中国自古就有“父道尊 严,慈母必恭”的家训,注重家长权威,尊卑等级。美国的社 会制度和文化观念是在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所以摒 弃了原宗主国等级森严的封建传统,重平等,崇尚自由,个人 主义得到了强化。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家庭中就是家庭教育 氛围比较民主,尊重人格的自由发展。[2]除了在家长角色认 知上的差异,中西方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同。中国文化 的价值取向追求“天人合一”、“天德合一”,强调个人服 从集体,注重言行的规范化和自我控制,反对独立意识和锐 意进取,主张用诱导和压制的手法迫使儿童循规蹈矩,顺从 听话。所以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压制和保守来形容。

父母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

中国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不许”、“不行”。而美国 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个人潜能和创造性,认为个人高于 集体,集体应满足和尊重个人的合法需求。因此美国家长注 重个人的自由发展,对儿童的要求相对宽松,能够考虑到孩 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美国父母通常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对周 围环境进行探索,学会坦率地表达自己。美国家长多采用引 导、启发的方式,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try”,“go”。[3]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思考《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 (一)《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喜福会》 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 之间的故事。四位母亲在贫苦战乱的旧中国经历了种种不幸, 最终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期待,她们移民到了美国。

“喜福会”是四位中国母亲麻将聚会的别称,也是她们的精 神寄托。母亲们以“喜福会”的形式相聚一处,共享中国食 物,玩中国麻将,用中文闲聊,讲中国故事。在美国,作为 移民的母亲们看似建立了新生活,事实上她们从来都没有完 全融入美国社会。她们没有学会流利的英语,也没有忘记在 中国的时光。相反,女儿们出生在美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崇尚并追求美国的一切而蔑视母亲所代表的一切。在她们眼 里,母亲是落后和愚昧的,母亲所讲的有关中国的故事是不 可思议的。所以,在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之下,母亲们与女儿 们之间的存在隔膜,尤其是当母亲试图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 育方式来对女儿进行教养的时候,母女关系就变得异常紧张, 甚至冲突不断。在旧中国受尽磨难的母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 在了女儿的身上。影片开头的那根羽毛表达了母亲的美好愿 望:“待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很像我。但是, 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一出世就是在 美国,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会遭人白眼 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她会体谅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番苦心,我要将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比我所能期 待的还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贵漂亮的天鹅!”[4]然而女儿 并不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母亲吴素云一心要把女儿吴精美 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童星和钢琴家,而精美不但不配合学琴, 而且还用考试不拿A档分数、不当班长、不上斯坦福大学等 行为来表示反抗。她公然宣称“我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又 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希望女儿“一生完美无缺” 的龚琳达为了把女儿薇弗莱培养成为全国闻名的象棋大师 也是费尽心血,但薇弗莱强烈反感母亲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 的棋艺,认为那全是自己个人的本领,与母亲无关。

(二)启发和思考 “喜福会”的母亲们自然是爱女儿们的,女儿们也深爱 着自己的母亲(吴精美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深刻地意识到这一 点)。然而中国式母亲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母爱却是美国 式女儿无法承受的。所以从小女儿们就不得不为了自己一丁 点的独立和权力与母亲抗争。母亲要把女儿培养成为神童, 女儿却偏偏选择做个普通孩子。这种母女间的冲突自然有客 观的文化因素,但也不乏母亲自身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 题。吴精美一味反抗母亲的意愿,在联谊会上故意把钢琴演 奏得一塌糊涂。然而回到家后,母亲吴素云却一反常态缄口 不语。面对母亲的沉默,女儿的反应是“失望”。“沉默就 像长在母女心中的一块肿瘤,把双方都折磨得痛苦不堪。” 当薇弗莱不满母亲的炫耀而放弃棋艺时,母亲龚琳达也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沉默态度。结果在以后的比赛中她应得不到母 亲的指点而一败涂地。母女之间的关系从此陷入了僵局,沉 默这把利剑使得双方在感情上伤痕累累。[5]母亲的沉默 态度是对女儿的回击,然而正是由于母女双方都采取了反抗 和回击的方式,而不是积极沟通和相互理解,才使得深沉执 着的骨肉亲情蒙受了无可奈何的隔膜和怨恨,也导致了最终 的尴尬局面:女儿不了解母亲;
母亲只能感叹“她似与我隔 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天下父母无不“望 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如果教育方式不当,结果只 能事与愿违。结合目前国内的现实情况,一些调查统计信息 值得我们思考:在对上海部分父母的调查中,对子女教育问 题感到困惑的占86.4%,感到非常困惑、苦恼的占15%;
对江 苏常州700户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在孩子“最不喜欢 的人”当中,自己的父母占到了54.4%;
在湖南人民广播电 台举办的《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稿活动的500多份来搞中, 90%的青少年表示对父母不满;
北京市教科所对1242户家庭 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较好 的家庭教育。[6]可怜天下父母心。可父母的辛苦换来的 却是孩子的不满,是我们的父母观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家 庭教育方式不恰当?这的确是值得所有中国父母深思的社 会问题。

三、结语 《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带给我们关于家庭教育主题的启迪与思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一 个人一生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如今这个经济和 文化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面临 着矛盾与困惑。每一位中国父母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 素质,更多地了解和反思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足和弊端,吸收 西方教育理念的精华。如果父母善于和孩子沟通,鼓励和引 导孩子培养自信心,同时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自由发展 孩子的个性和潜力,就能建立和谐、平等、友好的亲子关系, 就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培养出符 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