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竞选演讲稿 > 我国科技场馆教育人员胜任特征的质性研究:胜任特征

我国科技场馆教育人员胜任特征的质性研究:胜任特征

来源:竞选演讲稿 时间:2019-10-07 07:57:38 点击:

我国科技场馆教育人员胜任特征的质性研究

我国科技场馆教育人员胜任特征的质性研究 一、问题提出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2015~2020)》指 出,科技场馆等非正式教育机构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促进 公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1]。科技场馆教育人员在促进科 技场馆教育功能的体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3]。与学校教 育相比,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具有独特性,它重视探究过程, 教学情境具有相对真实性和生活性,鼓励动手操作和社会互 动,重视培养参观者的科学兴趣、与科学有关的价值观和科 学信念[4][5]。所以,科技场馆教育人员在进行科学普及的 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

在科技场馆等博物馆中,虽然所有工作都或多或少与教 育相关,但并非所有馆员都能被称作专业的教育人员。比如, 从事展览设计或观众服务的馆员就不属于此类。美国博物馆 协会对场馆教育人员的角色定位最为权威[6]p6:博物馆教 育人员(museum educator)是帮助博物馆实现教育使命的 专业人士。他们充分了解影响博物馆学习的各种因素;
他们 寻求机会去促进个人或团体参观者在博物馆的探索过程,并 且对博物馆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记录;
他们为多元化的参 观者提供有意义的、持久的博物馆学习体验。

由此可见,场馆教育人员是参观者与博物馆之间进行联 系的纽带和桥梁[7]。他们的专业素质可能直接影响着参观 者的参观效果和参观满意度,也影响着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公信力[8]。

就工作内容而言,科技场馆教育人员需要以参观者为中 心,设计、组织和评估场馆教育活动[2][9]。他们在展厅内 进行讲解、表演实验项目,并向参观者提出有意义和有启发 性的问题。他们也对志愿者和学校教师开展有关非正式教育 的教学培训。除此以外,他们还承担着部分外联工作,通过 与其他社会教育资源的合作来扩大科技场馆的教育平台 [10]。

基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更好地承担上 述工作任务,场馆教育人员通常需要具备诸如高承诺感、创 造性、交流能力、多元知识、自我学习的能力等特征 [2][10][11][12][13]。高承诺感意味着从业者对场馆教育 工作的价值认同。选取场馆教育作为职业发展的方向,符合 大部分西方从业者的个人兴趣和职业理想,并且也能帮助他 们对工作建立归属感和信任感[10]。创造性意味着场馆教育 人员在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与学校教师相比,他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与参观 者互动(比如戏剧、故事、角色扮演和游戏等)[2]。交流 能力能够帮助参观者有效理解和建构展品或教育活动所传 递的意义[12]。大量的跨学科知识能够帮助场馆教育人员丰 富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自我学习的能力要求场馆教育 人员通过同伴讨论、撰写反思性日记、档案袋等方式获得专 业成长[13]。除此以外,幽默感、热情、多才多艺等都是目前场馆教育人员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12][14]。

虽然已有研究发现了场馆教育人员所体现的多项胜任 特征,但对这个问题的界定和研究还不够透彻。首先,已有 关于场馆教育人员胜任特征的研究还比较零散,未成体系。

其次,当前与场馆教育人员有关的研究大多在欧美发达国家 的博物馆开展,由于国内外科技场馆在单位体制、运营模式、 管理方式、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等实际情况存在诸多差异, 因此,基于西方的场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模式可能与我国的 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就我国目前的科技场馆发展状况而言, 根据《2013 年全国科普工作统计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 止到2013 年,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 平方米以上的各类 科普场馆1837 个,其中科技馆380 个,科学技术博物馆678 个,青少年科技馆(站)779 个,另有一批科普场馆正在建 设中[15]。但是,与蓬勃发展的科技场馆建设形成鲜明对照 的是,科技场馆教育人员的数量极少。

根据2013 年科普统计数据,在全国380 个科技馆中, 专职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只有715 人,平均每个科技馆只有 1.88 人,有280 个科技馆一个科普创作人员都没有[15]。

除了人员严重不足外,现有的科技场馆教育领域也比较混乱, 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16][17]。除此以外,我国还缺乏 培养专业科技场馆教育人员的师资力量和教育项目[17]。综 上所述,处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科技场馆需要有自己的研究, 急需建立适合中国科技场馆教育人员的专业发展模型,以体现中国科技场馆教育人员的独特性。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深度访谈为主的质性研究模式。与量化研 究相比,质性研究适用于探索尚未在社会中形成基本认识的 现象,并且基于个案调查的视角,质性研究能够从微观层面 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18]。由于本研究主题在我国 管理学、教育学、旅游学和博物馆学等相关领域几乎空白, 因此质性研究的视角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目的性取样的方式来招募和筛选被访者,对 来自全国5 所大中型科技场馆的23 名科技场馆教育人员进 行访谈。被访者需要达到三条标准:(1)被访者就职于与 教育相关的部门,诸如教育活动部、公共教育部和展览教育 部;
(2)主要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比如参与设计和组 织教育活动、负责与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络、 志愿者培训、教育活动评估、展厅讲解等;
(3)具有较丰 富的科技馆教育工作经历,如长期参与中央文明办、教育部 和中国科协于2006 年发起的“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等。

被访者基本信息见表1。

(二)访谈提纲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和 调研经历,编制了半结构化访谈提纲,通过预访谈对访谈提 纲进行修订,并最终形成正式访谈提纲。首先,收集被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工作年限、所在单位级别等基本 信息。然后,鼓励被访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反思并阐述 他们心目中专业的科技场馆教育人员的形象。访谈提纲提供 了基本的访谈框架;
在访谈过程中,依据访谈深度、研究者 与被访者的关系等因素,跟进了部分个性化的访谈问题,以 便深入了解被访者对科技场馆教育人员胜任特征的看法。

(三)研究程序 首先,研究者与被访者沟通研究内容、研究流程、被访 者的利益和权利、被访者隐私信息的保护措施等。被访者在 对研究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后,研究者在会 议室对被访者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访谈过程全程录音。访谈 结束后,从研究的角度对被访者教育工作的改进提出建议。

所有访谈录音资料均被逐字逐句转录、核查和校对,其中敏 感的个人信息均被匿名和编号处理。每一位被访者访谈持续 时间40~90 分钟不等。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混合分析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19]。混 合分析包含演绎式分析和归纳式分析。本研究开始于演绎式 分析,已有研究结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分析基础。比如前人发 现的创造性、承诺感、教学策略等均成为本研究的编码/分 类/主题。在演绎式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大量采用自下而 上的归纳式策略建构出研究结果,并通过三角验证以确保数 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三、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当前的科技场馆教育人员普遍认为,一名专 业的科技场馆教育人员应该具有四方面的素质: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专业技术和专业态度(见图1)。本文将结合具 体的访谈资料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专业知识主要包 含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相关的方法论知识以及与科学和技术 相关的内容性知识两个方面。

被访者认为,一名专业的科技场馆教育人员需要对非正 式学习、科学教育、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有基本了解。方 法论知识能够帮助教育人员更好地理解参观团体(学生团体、 家庭团体、行业团体或者其他散客等)的参观需求、兴趣和 偏好等,以便教育人员设计出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科普教育项 目。但是,这种方法论的知识不应该过度抽象或概括化,而 应以实践为基础。用被访者的话来说,就是“简单却不复杂 的知识”。比如,D01 谈到:
像教育活动这一块儿,你可能要了解一些简单的方法论 知识。太复杂的,我们可能也确实上升不到那样的理论高度。

但是很多,我觉得是在工作中积累来的。

从成人学习的角度来看,科技场馆教育人员对于方法论 知识的掌握应该是一种持续的、渐进式的、体验式的过程。

这种理论知识的集成体现了对直接工作经验进行升华的实 践智慧,而不仅仅是通过书本、讲座或者其他二手资料进行 学习的传统模式。专业知识还体现在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的内容性知识。与 教育理论相比,更多被访者认同内容性知识对于科技场馆教 育人员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并非像 科学家那样具有深度,而更应该具有广度。比如,A01 谈到:
我觉得就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不是要特别专的知 识,一定要很广泛,因为我们科技馆涉及到的学科门类非常 多。我在展厅里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观众向你提出的问题 是形形色色的,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就说你一定要知道的东 西要很多、很广。

也就是说,大部分被访者认为一名专业的科技场馆教育 人员应该在科学技术领域是一名“通才”,而非“专才”。

然而,在有关科学知识的认识论层面,大部分被访者仍然拥 有一种传统的认识论信念。比如,他们认为,为讲解进行准 备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记忆和背诵的过程。比如,“包括这 个讲解词的理解……因为不需要太多原创的东西,理解了, 实事求是讲,你背下来了,就可以了”(A04)。这种对事 实性知识的过多关注,反映了当前科技场馆教育人员在准备 和开展教育项目时,不太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忽略了 科学的持续性和建构性。尤其对那些目前认为自己科学知识 量不足或者仅仅具有文科背景的科技场馆教育人员而言,造 成了很大的压力。比如,E05 在提及面对观众的挑战时谈到:
学生问你一个问题,你要是对这个不了解,你可以说我 不懂,你自己参观的时候看看。如果第二个学生一会儿再问一个问题,你又说一会儿咱们再查查。好,这个课基本上学 生就失去了一半的兴趣,如果你在30分钟的时间内有三个问 题或者三个展品都不知道的话,可能老师和学生都比较不认 可你这个课。

与E05 相似,被访者大多认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够 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自我效能感、降低焦虑感。

(二)专业能力 科技场馆教育人员的专业能力体现在创造力、学习力、 灵活性以及自我反思的意识等方面。

在本研究中,被访者认为一名合格的科技场馆教育人员 应该具有创新的能力,需要通过各种创新的思维和手段来为 参观者带来新奇感,并激发他们的参观兴趣和维持他们的参 观注意力。被访者认为,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提升创造力 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场馆教育人员能够在科技场馆教育 和参观者的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以此促进参观者拥有有 意义的参观经历。比如,C08 对创造力的理解就是:
思维一定要灵活,要能够抓住社会热点,抓住现在大家 都关心的问题,了解大众,他们需要什么,精神上的,不是 物质上的……我在家里面喜欢看“探索发现”、“法制教育” 这些……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可以在里面发现东西,利用 [到工作中],所以你要不停地去观察。

除了关注社会热点以外,关注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教育政策、科技领域的前沿事件、人们的日常生活等,都被被访者看作创造力的表现方式。科技场馆教育人员不应该把 自己局限于场馆展品这一单一资源上,而需要打破领域的疆 界,发现新的资源,丰富场馆教育活动的形式,以此促进科 技场馆与参观者、学校和其他文化资源之间建立可持续的发 展关系。

学习力是指场馆教育人员具有广泛搜索、深入了解、开 放接受和批判应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技巧、教育资源的能 力。比如B01 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他对学习力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谦虚,谦虚是对于不同观点的包容的态度。

真正做科学教育的人,他的思考方式在我们大陆的传统教育 理念里是从来没有过的。他如何去对待这样一个全新的理念 和一些技巧?首先,他不要排斥;
第二个,他至少是有好奇 心的,那么这样的人表现出来至少是谦虚的。

科技场馆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较多差异,尤其是国 际上所倡导的建构式教育理念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之间 的差异更为显著。我国科技场馆教育人员受教育的环境大多 是传统式的,强调考试、知识灌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策 略。那么,正如B01 所言,对于希望开展建构式科学教育活 动、自己却是在传统教育下长大的科技场馆教育人员而言, 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学习心态尤为重要。

灵活性是指场馆教育人员处理应急和突发情况的能力, 以及在工作过程中对自我进行心理调适的能力。在开展教育 项目的过程中,他们常常遇到突发情况,比如展品突然不运作、期待的实验现象没有出现、观众突然离开、观众纠纷突 然爆发等。为了让教育活动有序进行,教育人员需要具有灵 活应变的能力。比如,A02 谈到:
包括带观众来参观的时候,前面的讲解铺垫特别好,讲 原理也特别好,但到那儿却发现,展品坏了……或者,我给 人们描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但它就是出不来了,我觉得这 种应急啊,或者说是这个应变的心理素质要有。

由此看出,面对突发状况,场馆教育人员需要迅速处理 自己在应急状况下的情绪反应,以免为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和 倦怠情绪。也就是说,灵活性是让自己保持积极工作状态的 一种重要能力。

自我反思的意识是一种对工作实践进行监控、评估和规 划的方式,可以通过记录工作日记、开展同伴分享工作坊、 进行自我对话等方式进行。正如A04 和C06 所言:
我觉得就是要记录下来每天做了什么,比如说我今天做 了活动,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每个月的月末再翻来看看, 这个也是对自己的提醒和总结。(A04)就是想能够更好地 去完善自己,自己特别想走向专家的这条路。(C06) 对未来专业成长的思考,是促进场馆教育人员从新手到 专家进行转变的动力和有效途径。总体而言,作为一种元认 知监控能力,自我反思蕴含着个体对自我、他人、自己所处 工作情境的探索,这对自身工作有促进,也是与其他同事进 行分享的基础。(三)专业技术 科技场馆教育人员应该具有交流技巧、教学策略和写作 技巧等方面的专业技术。

交流技能并非是一种独立的技能,而是蕴含在场馆教育 人员与他人的协调、合作和互动之中。因此,面对不同群体, 场馆教育人员应该使用不同的交流策略。比如,面对年幼的 孩子,他们应该熟悉孩子的常用语言、思维方式、爱好习惯、 生活经历等。通过孩子的语言体系与孩子交流,能够迅速建 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为其创造一个安全和被接纳的参观氛围。

除此以外,场馆教育者还应该敏感地去捕捉非言语的交流信 息。比如,D01 观察到,自己的表情、肢体语言甚至穿衣风 格等都影响到与参观者之间的关系。她发现过于正式的衣服 会跟孩子形成距离感,所以在对孩子开展的工作坊中,她穿 衣风格较为随意,比如体恤衫、运动鞋等。多数被访者都对 此达成共识。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公立科技场馆要求教 育人员着正装,而这可能会阻碍参观者与场馆教育人员进行 沟通的意愿。

有效的场馆教学策略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场馆教育的独 特性的理解基础之上的。被访者认为,他们需要将教育活动、 实验、工作坊和学习单等,设计在参观者的“最近发展区” [20]范围内。比如,E05 谈到:因为有的时候学生接受不了, 所以慢慢地,我们就是在找一个过渡的东西。就是说,(场 馆教育)不能太像学校的科学课,但是对于刚开始接触(科技馆)的学生,也不能完全按照(国外)科技馆里面那种开 展活动的方式进行。长期和我们合作的学生,三四年下来都 能够很适应我们的教学环境。刚开始接触的话,还是会偏向 于学校一点,然后开始慢慢地过渡。

E05 提到的有关“过渡”的思想,来源于她对当前的学 校科学教育现实和科技馆倡导的教育理念有着充分的理解, 这在中国的科技场馆教育中尤为适用。除此以外,场馆教育 人员在带领团体参观的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定的团队管理策 略,需要了解学生对场馆展品的兴趣点,并且有耐心和有策 略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和不同需求。正如D01 所言,“我 作为学生的阶段,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就变成那样的老 师,并且以那种方式来开展活动”。也就是说,应该培养场 馆教育人员的共情意识和能力,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成长经 历,站在观众的角度想问题,这也是发展“以参观者为中心” 的教育项目的基础。另外,被访者还提到,需要使用一个有 吸引力的开场白、具有启发式的提问等来吸引参观者的注意, 并需关注自己的发音、语言流畅性以及一定的幽默感。

场馆教育人员必须具有优秀的写作能力,以应对工作中 的写作任务(比如撰写课程大纲、学术报告、经费申请、媒 体报告等)。场馆教育人员的写作技巧与其学历背景、自我 反思的能力、个人兴趣等都有所联系。正如E02 所描述,“在 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会有很多有意思、有启发性的事情发生, 如果没有记录,这类事件转瞬即逝”。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出发[20],写作成果是一种体现教育人员实践智 慧的文化工具,能够支持、帮助和引导同辈和新手场馆教育 人员的工作实践。

(四)专业态度 场馆教育人员对场馆教育工作的一种积极正向的态度 体现在责任心和承诺感两个方面。

责任心是指场馆教育人员对工作的自我监控。大部分被 访者认为,他们需要一定的工作自由度,而非一味依赖领导 的决策和命令来完成任务。除此以外,少部分被访者认为, 责任心体现在与参观者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以及教育 活动的准备和参观后的活动反思环节,但这些被许多场馆教 育人员忽略。尤其是在学生团体参观前,场馆教育人员应该 有意识地与学校教师沟通活动目标、与学校课程大纲的结合, 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活动流程、学生人数等。参观活动结 束后,应该跟进分享交流,以了解学生参观的效果,这也是 场馆教育人员进行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

对场馆教育工作的承诺感体现了场馆教育人员对这份 工作的内在兴趣、激情和热情。它意味着个体愿意为这份工 作自愿奉献的信念和决心,也让个体始终保持对这份工作的 新鲜感和好奇心。承诺感有助于帮助场馆教育人员构建或者 重构对科技场馆教育工作的积极认同,这也是他们对科技场 馆和科技场馆教育工作形成归属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如 C04 所描述,“我们科技馆这边,人员其实流动性是比较大的,我能坚持这么久,说明我还是喜欢这份工作的”。

四、讨论与应用 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的方法探索了我国科技场馆教育 人员的胜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专业知识维度,科技场 馆教育人员需要具有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论知识和以科学 技术为基础的内容性知识。场馆教育人员掌握的科学知识面 的广度,能够增强场馆教育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但过于重视 知识本身也易导致对科学建构过程的忽略。在专业能力维度, 科技场馆教育人员需要有通过敏锐的观察而体现的创造力, 有通过对非传统的新思维进行包容和批判性接纳的学习力, 有对突发状况进行处理和心理调节的灵活性,以及对过去、 现在、未来工作进行有意识监控的自我反思能力。在专业技 术维度,科技场馆教育人员需要在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上 具有优秀的交流技巧,在面对学校参观团体时,需要具有团 队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开展方面的教学策略,以及一定的 写作技巧。在专业态度方面,科技场馆教育人员需要通过责 任心和承诺感来促使场馆教育工作的有效完成,以在此过程 中形成积极正向的工作态度。

揭示场馆教育人员的胜任特征是场馆教育工作专业化 的必要过程,是将场馆教育工作和其他相关工作(如学校教 师、场馆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区别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与 场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有关的实证研究几乎为空白。本研究 结果不仅印证了已有研究所发现的场馆教育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比如对教育理论的了解、创造力、沟通能力、 承诺感等方面[2][11][12][13][14],更重要的是,本研究 还系统地从知识、能力、技巧和态度等四个方面对科技场馆 教育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行了整合,可以为今后有关 科技场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

从应用层面来看,本研究结果可以对场馆教育人员的培 养、招聘、在职场馆教育人员培训和工作评估等构建一个可 操作化的目标参考体系。自2012 年起,我国教育部和中国 科协联合开展推进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首批 在全国六所高校和七家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场馆之间开展,以 培养专门的科普教育硕士[21]。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该项目的 课程设计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比如,由于本研究发现创造 力是科技场馆教育人员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因此建议在设 定科技场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该纳入创造力这一 指标。本研究结果为提升场馆教育人员的创造能力指出了实 践路径: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提高观察能力、对社会热点 的敏感性、对教育资源的熟悉程度等实现。本研究还发现, 科技场馆教育人员应该掌握专业的场馆教学策略,这表明科 技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差异性。如果在开展科技场 馆人员培训时照搬学校教师的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知识性、 抽象性、结果导向,以考试为主要评估手段,就可能会造成 人才培养产生偏差。除此以外,本研究发现的一些具体策略 (比如共情能力、班级管理技巧、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等)能够生成场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的具体培训主题。总之,本研 究结果在我国科技场馆教育人员专业化培养中具有较强的 理论和实践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是基于在职的科技场馆教育人员 的视角,通过对自身教育实践的体会、反思和分享而得出的 研究结果。由于当前承担科技场馆教育工作的员工背景较为 复杂,而目前我国场馆教育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因此,被 访者对场馆教育工作的理解和观点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个群 体。比如,被访者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事实性知识过分重视, 而忽略了对科学过程、科学兴趣、科学伦理、科学历史等其 他跨学科领域的探索。对科学知识的重视准确地反映了我国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当前的教育现实,但同时也反映了在推行 建构式场馆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冲突和困境。因此, 需要用一种审慎的态度来推广和运用本研究的结果。

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素质并非一个独立的变量,构 建场馆教育人员专业素质模型也并非一项独立的工作。对专 业素质模型进行有效检验的一个措施,即是对该模型和工作 内容的匹配程度进行检验。本研究所揭示的场馆教育人员的 专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相匹配,比如 写作技巧就与该项工作所要求的大量写作任务相联系,交流 技能、灵活性、创造性等就与为参观者设计、组织和开展有 效的教育活动相联系。但是,本研究所揭示的专业特征并不 能完全满足场馆教育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比如,Ji 的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科技场馆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教育项目 的评估,他们需要了解不同年龄层面观众的参观需求、偏好、 对某项目(展区)的喜好程度、了解程度、某项目(展区) 对参观者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等[3]。这些评估工作, 也往往由教育人员承担。因此,在场馆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 中,需要具备与评估相关的专业素质,比如与教育评估、教 育研究方法、观众研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等。然而,这 一部分素质却没有在本研究出现。因此,在未来构建科技场 馆教育人员专业素质模型时,需要采用360 度评估的视角, 在专业素质和工作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以此来验证专业素质 模型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五、结论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帮助公众有效 认识、了解和利用科技场馆资源,科技场馆教育人员应该承 担起连接公众和科技场馆的重要桥梁和媒介的职责。本研究 发现,科技场馆教育人员需要在知识、能力、技能和态度等 方面表现出专业的素质,才能促进场馆教育专业化的实现。

建设合理而专业的场馆教育人力资源,也正是将科技场馆建 设成为公民终身学习场所的最有效和最具可持续性的措施。

本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研究,希望以此为基础,未来有更多研 究关注科技场馆教育人员专业化的问题,最终帮助科技场馆 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 [1]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Tran, L. U. Teaching Science in Museums: The Pedagogyand Goals of Museum Educators [J]. Science Education,2007,91 (2). [3]Ji, J. Understanding Science Museum Educators in Chinaand Their Self-concept as Professionals [D]. University of BritishColumbia, Canada, 2015. [4]季娇,伍新春,燕婷. 探索职前科学教师专业发展 的新途径——非正式学习情境的促进作用[J]. 课程.教材. 教法,2014(3). [5]伍新春,季娇,曾筝,谢娟,尚修芹,胡艳蕊. 科 技场馆学习中社会互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 首都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Excellence in Practice:Museum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M]. Washington,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2012. [7] Jennifer, A. V. Engaging Young People: Learning in InformalContexts [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006(30). [8] Nolan, T.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Survey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The Museum-EdCommunity [EB/OL].http://www.museum- ed.org/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survey-results-and-implications/, 2009. [9] Anderson, D. Recogni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fessionalMuseum Educator in Todays’Museum Institutions [J].Bulletin of Japan Museum Management Academy, 2013, 17(1). [10] Munley, M. E. & Roberts, R. Are Museum EducatorsStill Necessary? [J]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006, 31(1). [11] Bailey, E. B. The Professional Relevance of MuseumEducators[J].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006, 31(3). [12] Grenier, R. S. Taking the Lead: A Qualitative Study ofExpert Docent Characteristics [J].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2011, 26(4). [13] Ash, D., Lombana, J., & Alcala, L. Changing Practices,Changing Identities as Museum Educators [J]. Understanding Interactionsat Science Centers and Museums, 2012. [14] Castle, C. Blending Pedagogy and Content: A New Curriculumfor Museum Teachers [J]. The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2006, 31(2).[15] 中国科技部. 2013 年全国科普工作统计分析. [EB/OL].http://www.most.gov.cn/kjtj/201508/PO201508 17345850932936.pdf,2015. [16]孟凡刚.科普人才建设任务及执行路径分析[J]. 科 普研究, 2011, 6(4). [17]任福君,张义忠. 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临的主 要问题及对策[J]. 科普研究, 2012(7). [1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学研究出版社,2000. [19]Fereday, J. & Muir- Cochrane, E. Demonstrating RigorUsing Thematic Analysis: A Hybrid Approach of Inductive andDeductive Coding and Theme Development [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2006(5). [20]Vygotsky, L.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J]. Mind in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1987. [2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加大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力度 [EB/OL].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593/n38815 /14558574.html,2013.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邮编:410083 100038 10087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