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环保演讲稿 > 训练思维能力的游戏_问题讨论教学法促进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训练思维能力的游戏_问题讨论教学法促进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来源:环保演讲稿 时间:2019-10-05 07:49:41 点击:

问题讨论教学法促进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问题讨论教学法促进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摘 要:问题讨论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激励学生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在课 堂讨论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讨论,以拓展知 识视野,提高历史思维。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问题是矛盾和思维的冲突,是 尚未被学生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思 考,学习也就停留于表面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 就是面对当时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组织,形成和发展认识 结构的过程。历史问题讨论教学法就是把学习内容以问题形 式显示出来,要求学生运用讨论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自己去发现知识的结构,找出问题答案。由于历史问题 讨论教学法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技巧等方面要求较 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比较费时费力,很难把握。因此,我 们在教学中应多实践,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一、开放开发,营造思维氛围 民主化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拥有一个思维活跃的氛围, 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和讨论之中。民主化学 习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把讲台变成对话的平台,把课堂变成表演的舞台。教学中,教师会常用到兴 趣小组讨论的方法。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人物都有自 己的关注点和理解点,教师可以以时间或中外历史为划分标 准,把学生分组,让他们收集整理史料,发表自己观点。

学生对抗日战争史有很大兴趣,但常常会忽略一个历史 人物,那就是汪精卫。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中出 现了汪精卫,而且以屠杀共产党员的形象出现。有的学生质 疑“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汉奸”,但教材为何没提及他 叛党叛国的事实。教师可以简述汪精卫叛逃越南后成立伪南 京国民政府的事实,以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学生 会提出问题:“汪精卫为何会变成汉奸?”这个问题是值得 教师重视的。在国共主流意识下,汪精卫叛国成为汉奸是历 史事实,既不能否认也不能为他翻案。既然学生关注到了汪 精卫,教师就不应该避而不谈,而应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寻 找汪精卫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足迹, 并对他进行客观评价。学生讨论后认为:汪精卫也曾是革命 者,他是反清、反北洋军阀的革命志士,抗日战争前期也主 张过积极抗战,但到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他丧失了胜利的 信心、民族的气节,叛党叛国卖国,组建伪政府,屠杀抗日 军民,做出了违背时代潮流的举动,必然为时代和历史所抛 弃。开放民主的教学和讨论,让学生在评价人、事、物时运 用了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具有 积极促进作用,更易于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二、求新求活,转换思维角度 心理学认为:人的正常思维过程具有连续性特点,一环 紧扣一环。然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中断的现象也会经 常发生,使得原有思路无法延续下去。学生还经常“跑题”:
有时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丢开中心议题,而就枝节问题展开讨 论;
有时对某个观点死钻“牛角尖”,白白浪费了时间;
有 时“偷换历史概念”,渐行渐远。对于这些教学中出现的弊 端,教师要加以解决,及时诱导启发,让学生变换角度继续 讨论,否则问题讨论教学就会变成“务虚会”,对学生的历 史思维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中的“动脑筋”评 价讨论题,不能一直纠缠于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 传统论题上,而要鼓励学生以发展的眼光从新角度、大视野 上评价辛亥革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历史发 展规律的角度看,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 要条件;
从社会政治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从封建君主专制帝 国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转变以及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
从社会经济近代化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近代 化提供的契机,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从社会思想解 放的角度看,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 想的基础;
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后中国近 代生活习俗发生的重大变化;
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角度看, 辛亥革命对亚洲各国的影响。如果要从革命史观来评价辛亥 革命,可以从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活动、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 有制没有改变、尊孔复古的逆流、脱离人民群众、资产阶级 革命派力量薄弱、资产阶级政党缺乏战斗力等方面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引导,又不能主宰学生思 维;
既要注重鼓励,又不能强制;
既要打开学生思路,使其 形成对问题的丰富理解,又不能提供固定答案;
既要支持学 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又不能偏离讨论主题,并让学生用史实 加以证明,真正参与到讨论中。教学实践证明:若没有教师 的启迪、诱导、鼓励、帮助,学生的交流讨论将成为不着边 际的漫谈和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

三、探究探索,深化思维层次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和探索 历史真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而学生的探究和探索,则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教师应教给学生 探究历史问题和探索历史真理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对历史问 题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研究。学生应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 联系,通过理性分析把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并使之上升为科学的历史观。

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中有一个“活动与探 究”环节,列出了国共力量对比表,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国 民党为何会失去大陆?”这个问题大家一直都在思考,是良 好的教学契机。一个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世界上最大 的政党,一个领导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使中国成为 世界四大战胜国之一的政党,为何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土崩瓦 解?这确实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教师可指导学生先从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收集史料,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课上进行认真探讨,四个小组轮流发言,每组从一个方面 进行阐述,要言之有理,具有说服力。通过总结学生的发言, 大致有以下观点:政治腐败论、党内派系斗争论、经济崩溃 论、军事指挥失误论、部队投降论、美国放弃中国论、民心 向背论等。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的发言,以资鼓励。教师还 可以提出“大家是否能从政党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性等方面再 补充发言?”学生可能一时讨论不出什么原因,教师可以补 充:“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家面临的是战后重建,而不是继 续推行战争政策;
当中日民族矛盾解决了,还面临着国内的阶级矛盾,特别是国共的阶级矛盾,因为国共两党的阶级性 不同,国民党仍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统治中国,没有缓和阶 级矛盾、没有解决民生问题,违背了时代呼声和潮流,最终 被人民所抛弃。”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任何历 史人物、政党若违背时代发展规律,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上, 则必然会被人民所推翻。

我们应该高兴地看到,这确实是学生自己的探究。当学 生的探究意识和证据意识增强时,他们的思维潜能就发挥出 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就体现出来了。当教师帮助学 生把历史结论上升到历史观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深 化。当然,并不是说学生的探究都是正确的,有的是主观臆 断、有的是胡乱猜想、有的是道听途说,难以切中教学主题, 所以,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引导学生运用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历史。

“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
行陆者,坐而至秦,有 车也。”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到达知识彼岸 的就是好方法。问题讨论教学法可以不作为讲授新课的首选 方法,但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它却是最有效的。要使问题讨论教学 法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创造性 实践和总结。参考文献:
[1]刘永兰.论历史课堂中的“问题教学法”[J].运城学 院学报,2006(2). [2]李祖红.“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基 础教育,2007(33). [3]唐秀英.中学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施[J].教育评论, 2007(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