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年终述职 > [一堂好课的内涵特征及核心要素] 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核心要素

[一堂好课的内涵特征及核心要素] 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核心要素

来源:年终述职 时间:2019-10-31 08:06:28 点击:

一堂好课的内涵特征及核心要素

一堂好课的内涵特征及核心要素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整体面貌发 生了巨大改变,课堂改革进入到了一个非凡的活跃期,翻转 课堂、云课堂、无边界教室等全新教学形态纷至沓来。在新 形势下,如何界定什么才是一堂好课?好课有哪些特征?本 文通过梳理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代表性观点,试图发现实 践者和研究者眼中的“好课”到底是什么,为推动课堂教学 的深层次创新提供参考。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70年 代末至80年代初,以抓“双基”发展智力为目标的知识课堂 教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倡导发挥学生的主 体性,在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关注兴趣、情感、意志等非 智力因素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强调学生生活世界 和生命价值的课堂重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中小学课 堂教学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课堂改革进入到了一个非 凡的活跃期,翻转课堂、云课堂、无边界教室等全新教学形 态纷至沓来。在新形势下,如何界定什么才是一堂好课?好 课有哪些特征?本文通过梳理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代表 性观点,试图发现实践者和研究者眼中的“好课”到底是什 么,为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创新提供参考。

一、好课的内涵一般来说,“好”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品质。所谓“好课”, 即高品质的课堂。要想理解什么是一堂“好课”,我们就必 须深入了解“品质”的含义。在《辞海》中,“品质”具有 两层含义:一是人的行为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行等的本 质;二是物品的质量。由此可见,“思想认识”与“质量” 是品质的两个核心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思想认识”就是 在教学行为中体现出高品质的教育理想追求,“质量”就是 在教学效果上体现出高效率、高效益。从这个角度看,“好 课”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又要 彰显高品位的教育理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动态 发展中实现效益与品位的和谐统一。

第一,追求高质量教学效果。好课不是通过增加学习时 间、挤压思维空间、加大学业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而是通 过优化教学流程、消除低效或无效教学环节来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程 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高度提炼,精细化教学设计;找准教师 “必须教”的重难点,发现学生能够“自主学”的切入点, 明确区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和责任;充分相信 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知识,体验过程,实现对知 识的个性化建构;关注每一位学生,适时调控,既不刻意追 求教学的面面俱到,又不过度粉饰课堂的任何细节。好课就是通过简洁、清晰、平实的教学形式[2]来实现扎实、高质、 优异的教学效果。

第二,彰显高品位教育理想。好课不仅关注于知识的传 递,更关注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生命潜能的有效激发,无论 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 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 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任何一方都不是把对方作为一种对 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公正、 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 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遇而成长,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 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建 构[3]。

二、好课的特征 李秉德先生认为[4],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目的、课程、 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等七个要素组成的。其中,学生和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客体;目的、方法 和环境是围绕主客体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要素,共同形成 了教学活动的过程,可以统称为教学过程;反馈就是教学评 价,不仅贯穿教学活动始终,而且可以从系统角度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这样看来,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 括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五 个组成部分。一堂好课在这五个部分上都应该呈现出鲜明特 点。

(一)智慧 教师教学追求智慧,智慧是好课的前提。教学智慧[5] 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 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它表现 为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教学状态,表现为真正意 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 境界。在现实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升,知识量的扩大, 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反而在逐渐萎缩,问题意识、 批判意识在淡漠,而对教师、书本的依赖、盲从程度则越来 越严重。建设好课就是要直面传统教学的痼疾,切实提高教 师的教学智慧,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和途径,让 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与生命 活力。

(二)生成 学生学习关注生成,生成是好课的关键。“生成”是指课堂教学超越了先期预设,随着教学的展开而发生预期之外 的变化,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发生调整,甚至产生新的教学行 为和预期之外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

在传统教学观里,教学是一种目的性、计划性、达成性的活 动,把教学视为教学计划或方案的展现过程,忽略了教学过 程本身的开放变化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好课倡 导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丰富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展示空 间,引导学生逐步打开思维空间,在学习活动中发现新的问 题,获得新的思路,学会新的方法,最终实现生动、活泼、 丰富的课堂生成。

(三)丰实 教学内容趋向丰实,丰实是好课的基础。好课倡导改变 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明确教材并非教学内容的唯一表达方式,提倡积极 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 思考课程内容以及课程问题的自觉性。近年来,清华附小的 “1+X”课程体系、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等创新实 践纷纷将视角转向教学内容,通过对学校课程的调整、优化、 整合、重组,打破原有学科间的壁垒,有效地整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了一套丰富又灵活的 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实与发展。

(四)体验 教学过程重视体验,体验是好课的核心。传统教学将重 心放在书本知识的组织与传递,强调围绕书本知识的传递接 受来构建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并设计规范性的教学行为。这 种外在输入式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 的知识内容,也能够训练学生的分析性思维,但很难有效帮 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内在意蕴、发展个体的生命智慧。在一节 好课中,教学过程应该是一次丰富而愉悦的生命体验。学生 可以将外部知识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命感受进行有 机整合,以增生出独特的个体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于解决生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让知识真正从固化呆板的 “一潭死水”变为灵动个性的“一泓活水”。

(五)发展 教学评价着眼发展,发展是好课的目标。发展性教学评 价旨在促进发展,它要求教学评价对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 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具有促进作用,不但要关注结果性评价, 而且要注重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 创造的过程,目的在于全面地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发现并选择一切可能的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教育 环境,形成一种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好课应该建立一种 良好的课堂生态,使师生发展的可能性在充满关怀的氛围中 自由展开,让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 使师生双方在合作、对话、探究、反思的过程中获得整体性 提升。

三、好课的核心要素 (一)教师维度 1.热爱并尊重学生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认为 [6],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 全面关心他们成长的老师。除知识和方法外,学生从这些老 师那里还能学到生活智慧、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感受到人 格的魅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7],在教育的现实中, 允许老师不喜欢某些学生,但不允许不尊重学生。尊重是做 人的第一原则,也是教育的第一原则。

2.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以个别方式对待学生”是教 师教学应考虑的方面。台湾学者张德瑞等认为[8],教学中 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 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 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 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激励学生的学习 姚利民认为[9],“激励学生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重 要特征之一,包括“使学生热爱所学的内容,对学习内容感 兴趣,有认知的愿望”“教学中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 带有情绪感染力的讲授、提问等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 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教学, 向学生提出智力上的挑战,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 求解问题”等。美国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认为[10], “教学联系学生真正的生活,促进创造性学习的理解”是提 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维度 1.充分参与学习活动万伟等人认为“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得考查学生的参 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11];随 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学定教”已经成了评判一堂好课的基 本原则,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 况决定了这节课是否达到要求。明庆华等认为[12],有效学 习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教育者的种种努力,启发、 引导、传授、示范、督促、检查,都要归结到一个目的:使 学生知道应该学、怎么学、喜欢学、主动学,使学生离开了 教也能学。做到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实效。

2.知行意情协调发展 刘路认为[13],深度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人的相遇,即 知识与学生主体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包括学生对知识 的兴趣、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个性彰显与品德提升、认知能 力的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与同伴、老师交 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情感体验的丰富和个性 的积极发展。教师由此落实了教学目标,推进了培养目标的 实现。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出台,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形成共识,学业评价不能只是 体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方法以及完满人格的形成。(三)教学内容维度 1.重点突出,难点准确 陈雨亭认为[14],有效教学必须做到“重点突出”,即 花较多的时间去学习较少的关键内容。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 候,如果能配以充分的练习,就能促进深层次的学习,使学 生能体会或者观察到知识的深层结构,从而有利于这些新知 识在后续学习中的迁移。

平均用力、告诉学生所有可能考 点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表层结构, 很难帮 助学生建构起该学科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著名特级教师靳家 彦提出好课的标准之一为“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疑点 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15];优秀的教师往 往善于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 的学科知识,这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

2.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刘志军认为[16],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内容包 括“关注教材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 实际,教师正确理解和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教学 内容与学生当前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 生活;很多地方的教学评价标准都强调,“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容量恰当,注意知识的拓展,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3.教学内容更加统整 王鉴等认为[17],教学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教学内容越 多越好,而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现在课堂教学内 容之所以越教越多、越学越多,主要在于知识的分科与考试 的无限扩张。分科教学使知识林立,使教材内容庞杂,使学 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所以国际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在于课程 的综合化,使教学内容通过课程综合而达致有效组织。分科 且单一的教学内容不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使教学 内容产生累积效应,就必须将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之相 互强化。

(四)教学过程维度 1.丰富的学习支持 万伟等认为“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 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 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是课堂评价的一项重要 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 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一方面促进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 学习环境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使用软件 工具支持问题解决活动,如认知工具、交流工具和情感支持工具等。学习支持工具通过转变学生的心智模式、增强学生 的自我监管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8]。

2.流畅的教学环节 靳家彦认为,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 流畅、疏密有致。吴永军认为[19],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以及节奏、语言、形象、机智、变 通等“生成性”的因素往往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课堂组织 的明确性是课堂的基本要求。余宪认为[20],课堂教学应该 “有低密度、多空间的教学过程,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活 动,有较长时间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活动”。

3.积极的情感体验 崔允漷将“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视为好课的标准 之一[21],应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营造一个师生 共同建立的、具有愉快心理气氛的课堂教学环境。王光明等 认为“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黄友安等认为[22],师生深度交流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就能够逐步克服惧怕 心理,勇于表达、乐于交流、敏于接收,对思维活动也有积 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有助于课堂师生交流的持续与深入, 教师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从而能更富有激情、 更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智慧地创设教学活动。

(五)教学评价维度 1.评价标准的适度多元杨学良认为[23],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 学生,教育应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 需要培养的是“全人”或“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某 一方面只得到片面发展的人。课堂评价要密切地观察到每一 位学生,教学评价应该从规范统一转向百花争艳,一支独放 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也都 是各有优势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得到关注。评价不仅要关注 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特 级教师靳家彦提出好课的十条标准之一为多元评价,追求适 度的多元评价是提升课堂品质的重要策略。

2.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发展性评价与新课程理念一脉相承,是新课程改革理念 在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必然选择。钟启泉等认为[24],教学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 个体的处境,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 现其自身价值。徐朝晖等认为[25],发展性评价是以发展为 尺度的评价,注重的是个体经过教育以后在量和质上获得的 增长。而传统的教育评价强调预设目标的达成,强调发展的 最终结果,生成性目标几乎难以立足。

小结 总之,任何一堂好课都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 律基础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既彰显高品位的教育 理想,又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实现质量效率与品位追求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目标引领,又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 一种境界追求。实际上,在每个教师的内心,都有一堂好课 的标准,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养、气质内涵以及人格特 征都会有形无形地影响着课堂的质量与品位。所以,能否上 出好课,关键不在于是否掌握一些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模式与 方法,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独到理解、对知识的深刻体悟和 对学生成长的殷殷关切。真正的功夫在课外,一个有情怀的 教师自然会创造更好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金云.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8(4):46-60. [2] 龙宝新. 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 意蕴[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3):19-24. [3] 张天宝. 试论新型教与学关系的建构[J]. 教育研 究, 2001(10):35-40. [4] 李秉德. 李秉德文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99. [5] 田慧生.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 教 育研究, 2005(2). [6] 刘长铭. 我所理解的好课标准[J]. 当代教育论坛, 2014(1):17-18. [7] 于永正.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J]. 人民教育, 2015(1):77-78.[8] 张德瑞等. 发展性教师评鉴系统[M]. 台北:五南 图书出版公司, 1996:9. [9] 姚利民. 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 当代教育论坛, 2004(11):23-27. [10] 林华清. 什么是一堂好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述评[J]. 中小学教育, 2004(6):23-26. [11] 万伟. 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 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 2004:46. [12] 明庆华等. 有效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5):32-35. [13] 刘路. 符号之后是什么——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 [J]. 当代教育科学, 2015(2):52-54. [14] 陈雨亭. 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理念与策略[J]. 当代教育科学, 2014(2):
27-29. [15] 靳家彦.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J]. 语文教学通讯, 2004(18):16. [16] 刘志军.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J]. 中国 教育学刊, 2000 (2):55-58. [17] 王鉴等. 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 教育研究, 2015(3):112-118. [18] 单美贤. CSCL 协作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习支持工 具研究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 (1):55-60. [19] 吴永军. 试论课程改革视野中的好课观[J]. 当代教育科学, 2003 (7):19-21. [20] 余宪. 好的课堂教学应充满生命的活力[J]. 语文 教学通讯, 2004 (28):22. [21] 崔允漷. 有效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7. [22] 黄友安等. 有效教学须重视课堂深度交流[J]. 教 学与管理, 2015 (24):103-105. [23] 杨学良. 关于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J]. 教 育探索, 2006 (7):45-47. [24] 钟启泉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 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