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记诵 南怀瑾先生曾说:记诵是旧教育常用的方式,在旧教育 的理论上“有一种‘反刍’的妙用”,“因为从童年脑力健 全、思想纯洁时开始注入这些经书诗文,虽然当时理解力不 够,但一到了中年,从人生行为的日用上,和人事物理的经 历体验上,便可发生如牛吃草的‘反刍’作用,重新细嚼, 自然而然便有营养补益的用处了”[2]。记忆反刍常被用来 支持无理解记忆,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无需理解。的确,背诵 经典对于儿童心智训练、记忆增强有积极作用。但不求甚解的记忆弊大于利。笔者曾跟踪过一些小学时接受过经典背诵 教育的孩子,发现他们到了初中就因为缺乏“反刍”的寻回 学习环境,因为没有及时而反复的回顾,所学的经典自然被 遗忘了。可见,死记硬背的教育、被动的学习会让学生思维 产生惰性,甚至走向反教育。在许多学校我们都可以看到, 一年级学生整本背诵《大学》,尚能完成;
二年级学生整本 背诵《中庸》,就会被诸多“子曰”弄得头昏脑胀,难以继 续进行。同样,《千字文》等经典也因其文字古奥,文意跳 跃而让小学生大为挠头。
当前,背诵经典影响儿童心智的实证研究相对空白,但 来自第二语言习得专业的研究可供参考。一些研究表明:熟 读背诵外语课文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3]同样, 理解记诵相对于机械记忆会发挥更好的智力训练功能。理解 记诵使得经典所蕴含的多种信息,如文字符号、故事、史实 等激活学生的头脑,在大脑中建立更为活跃的神经联系。访 谈也表明,学生更喜欢理解记忆。他们普遍认为:“背是很 枯燥无味的,但如果知道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来背就容 易一些。”“刚开始有点难,老师讲解后就易懂了。”在某 些学校,每周通过开设一节经典讲解课,使记诵与理解交替 进行,学生经过“感知记诵——教师讲解——理解记诵”三 个阶段的学习,效果比较好。可见,要让经典发挥积极作用, 必须抛弃对其死记硬背的膜拜态度,强调理解记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先自学感知,之后讲解,最后理解记诵。
记诵的材料需精选经典,以《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诸子 百家为辅,次序则可以如朱熹之设想,先读“论”“孟”, 次及诸经,然后看史[4];
无需整本记忆,可以选择圈画最 精彩词句,供学生记诵。
二、学问思辨 经典所承载的道德价值需要道德主体将抽象的精神与 当前社会、个人生活产生联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之后,才能“笃行”。针对经典承载的价值观念进行学问思 辨,能推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由浅层而深层、由抽 象而具体、由零碎而整体的转变。王阳明言:“知之真切笃 实处即是行。”进行学问思辨,就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结合个人体察提出问题。之后,师 生合作条分缕析,解疑释惑,以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笃实之知。
笔者收集了一所学校“知行合一国学班”学生的学习心 得。从中可以看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精神的智 慧,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故事讲道理,非常有助于学生 提高认识。如“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就引发了学生多 方面的理解:“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地位、财富、学历不如 自已而瞧不起他,或者不把他的话语当一回事,更不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的言论都认为是对的。”“不论是什么人,都能 让我们学到东西,而有些很有知识的人或工作很好的人,说 的话也不一定是全对的,不能盲从。”可见,优秀传统文化 与现代价值是一致的、兼容的。
“知行合一国学班”还创设了一条师生直接交流、对话 的渠道。学生们真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提出了诸多困惑, 涉及到交友、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思想认识等多个方面。
如有的学生思考:真正的成功,到底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还是拥有一颗仁德的心呢?乔布斯是否是君子呢?学生通 过反思性学习,将国学经典与现实社会、个人生活紧紧地联 系在一起,利用儒家经典的基本原理与精神对当前社会现象 与生活实践进行反思,在师生论道对话的过程中,加深了对 儒家精神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自我省察 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克己省察,注重道德主体对个人行为 的自我反省与自我纠正。当前,使用功过格来要求学生反省 一日得失比较常见。某校每晚要求学生花十分钟写功过格, 围绕“日行一善、日行一恕、三省吾身”进行自我反省。笔 者收集了此校五到八年级学生书写的323份功过格,并围绕 功过格的使用对相关师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教师对于功过格的作用多持肯定态度。
“学生不需写太多字,这是一种倾诉的方式,对话的方 式、交流的方式,学生不会觉得是完成任来。老师的评语也 很能鼓励学生,如‘老师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你’,并不像 改作文的评语。” 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明确表示喜欢与非常喜 欢写功过格的比例为61.9%,但对于书写功过格的态度差异 较大,一些学生说,“功过格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
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功过格没有存在的意义,写来写去每周 都是那几件事”;
还有一些同学则表示,“一开始做好事是 为了写功过格,时间一长就成了习惯,会帮助身边同学”。
从学生提交的功过格来看,“日行一善”完成情况相对 比较好,周一至周五出现频次较多的善事为:“捡垃圾”“借 东西给同学”“关水龙头”“扶摔倒的同学”等;
“三省吾 身”栏,学生主要反省自己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个人修 养方面的过失,如学习不专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马虎、 迟到、看书少、上课表现不好等。
“日行一恕”栏,则主要涉及在学校处理与同学的关系、 在家里处理与兄弟姊妹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典型事例为:
宽恕骂人行为或推拉碰撞误伤行为、不计较未按时归还物品行为或指责批评自己的人。总体来看,学生对于“恕”的理 解相对较弱。
研究发现,学生经历了不断学习适应、越写越好、越写 越真实、越写越深刻的过程。随着活动的持续发展,变化不 止发生在一个同学身上,若干个同学身上都会出现,他们的 态度更加坦诚了,书写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生动了,对于自身 生活和学习的反省更为深刻了,思考也更加深入了。他们共 同的特点是:袒露胸怀,不对教师或同学设防;
不是绞尽脑 汁地写几件事,而是比较具体地写一件事情,从中或者领悟 到人生道理,或者反省自己,或者感恩他人。
上述研究表明,功过格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学生反思的工 具,值得推广。
四、事上磨练 王阳明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 动亦定。” 所谓“事上磨炼”,指在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 的道德修养,反对离开具体事务,空谈道德。其目的在于达 到“不动心”的境界,即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能够始终保持 内心的稳定、平和,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事上磨 练的基本途径是:生活教育、家校合作、服务性学习。
其一,从生活教育开始。学校要注重“洒扫、应对、进 退”的生活教育,“洒扫、应对”是每日的基本生活劳动, 学校应注重让学生养成自己叠被、打扫卫生、饭后擦桌等行 为规范,帮助孩子养成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
“进退”,则要学习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教导学生懂得待人处 事的礼节,在班级中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些学校倡导学 生“日行一善”,有的学校设立爱心储蓄账户等,都是很好 的引导学生求善行善的做法,发挥了传统德育中激励人向善 的因素,强调人的自觉性,而避免将注意力放到学生行为的 错误方面,避免了惩罚的泛滥。
其二,注重家校合作。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行只有得到家 长的支持与认可,才能持续深入。学校可利用“告家长书” “家长会””家长课堂”等渠道,向家长宣传传统文化教育, 明白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另外,一些学校举行的“周 行一孝”活动中,孩子为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给父母捶背,得 到了学校与家长的表扬,从而形成一种正向的激励,激发学 生把偶然的行为变成经常的习惯。长久下去,孩子会变得更 加懂事,家长看到自己孩子身上所发生的变化,能够切切实 实地体会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处,加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 解与认同。布置“亲子共读经典”作业也能让学生跟家长一 起接触传统文化,密切亲子关系。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家 长对“周行一孝”和“亲子共读”教育方式支持度比较高:
66.7%的家长认为“周行一孝”非常好;
对于亲子共读,家 长选择“好”和“非常好”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其三,开展服务学习。学生有着强烈的走出校园、服务 社区的愿望,但遗憾的是,学校因为种种理由,往往没能提 供充足的渠道,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和体验独立。如果将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就会使得社会 实践活动具有更强的文化支撑和更好的序列性。
总之,经典诵读须得走向知行合一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的精神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财贵.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人格完善——儿童经 典诵读工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20-24. [2]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81. [3]丁言仁,戚焱.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外 语界. 2001(05):
58-65. [4]张瑞幡.中国教育哲学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 教育出版社, 2000:
209.中小学德育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