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清明 > [地方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途径]什么是基础教育改革

[地方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途径]什么是基础教育改革

来源:清明 时间:2019-11-15 08:24:06 点击:

地方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途径

地方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途径 摘要:地方师范院校与地方区域基础教育相互依存、互 促互进,服务区域基础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履行基本功能的 具体体现,在区域基础教育领域中具有“研究基础教育、服 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促进区 域基础教育改革,地方师范院校可通过提供理论支持、传播 改革思想、培养培训师资等途径,实现服务地方区域基础教 育改革发展的功能。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基础教育;理论指导;思想传播;
培养培训 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其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 国民的综合素质。基础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劳动者 的特殊领域,必须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 而做出变革。面对现代科技、政治经济发展的新要求,2001 年我国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学 科课程标准》等文件的颁布为标志,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全面发 展”。地方师范院校应在区域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理论引 领作用,服务区域基础教育,使基础教育改革沿着正确的方 向发展。

一、地方师范院校与区域基础教育的依存关系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 传承等四大社会职能。为社会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这既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外部动力,又是高等学校实现自我社 会价值的基本路径。高等学校增强服务地方发展意识,发挥 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既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开拓发展空 间,也能够开阔教师的思维与视野,在教育实践中使理论研 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找到理论滋生的“土壤”;使自身得 到基础教育的更大支持,取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信息 化社会中,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必须依靠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 质和科技进步而发展。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基地、人才 培养的摇篮,必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智力支 持和帮助。地方师范院校结合自身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与地方区域基础教育相联系,将地方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实践 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自己知识创新的内容,开展研究、 探索和实践。主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是地方高师院校存在 的条件和前提。地方师范院校承担的主要社会职能是为地方 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随着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我 国社会全面转向市场经济,科技引发的社会变革必然对劳动 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地方师范院校是区域基础教育领 域师资力量培养的摇篮,所培养的师范生毕业后将成为基础 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力军,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专业理论 和教学技能影响着区域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地方高师院 校应以地方区域基础教育的发展为立足点,研究基础教育教 学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理 论上的支持。同时也将必然促进自身的改革,从而更好地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加强地方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合 作与交流,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办学新机制,是 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基本途径。基础教育学校应成 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开展教育实习的基地,为实习生配备 指导教师,既可帮助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也可 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地方师范院校在培养 师范生的同时,也应做好职后教师的培训工作,将职前教师 培养和职后培训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教师培养 培训体系,真正履行好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职能。地方高师 院校还应加强与基础教育学校中教育科学研究的合作,基础 教育学校作为高师院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验基地,双方 联合组建研究团队,就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深 入进行研究,既解决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又 培养锻炼了双方的师资队伍,对双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均有 积极的作用。

二、地方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子系统,是高 等教育体系中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学术组织机构。由于特殊 的区域位置,地方师范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的关系更加密切。

提高服务基础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影响着高师院校的人才培 养质量,从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地方师范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层次、实质性的变革。随着基础教育理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同时也引发了公民教育从“终结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 的转变、学校教育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的转 变、教师培养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一体化、专业 化”方向的转变等等,这些教育形势的变化都“对传统的师 范院校造成了很大冲击,大到师范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结 构、人才培养模式,小到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毕业 实习、招生、就业等具体问题,甚至领导、教师、学生的心 理意识,也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种不适应,危机意识也与日 俱增”[1]。因地方师范院校与区域基础教育是一种共生 共长的依存关系,地方师范院校应紧密依靠区域基础教育, 紧紧抓住“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根基,应对这些挑战和 冲击,谋求自身的发展。区域基础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服 务对象。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如果脱离了基础教育, 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2]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 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地方师范院校依然按照传统的教 育思想、教学模式培养师范生,其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课 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严重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培养的毕业 生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 冷静、审慎、理性地思考基础教育改革,检讨自身与基础教 育改革实践之间存在的差距,创新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关系,探索两者之间的合作方式与 途径,进而拓展与基础教育的合作空间,对地方师范院校和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在区域基础教育 中“研究基础教育、指导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重要 地位和作用均有重要的意义。

三、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途径 (一)改革教师培养模式 改革教师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 师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学 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都提出了全新的标准。为培养适 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合格师资,地方师范院校改革自身的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

地方师范院校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打破以学科培养人才 的教学模式,正确处理好教师培养中学科分离和融合、学科 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训练、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特色,科学合理 地构建学科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理论、科学人文素养和教师 专业技能四大课程体系。加大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课程的教 育,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构建起文理兼容的学科专业知识和 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为将来从教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地 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者”应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 深入基层教学一线,深刻体验和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 中心的做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倡导启发 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2],使师范生在本科教育阶段接受和感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 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掌握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地方师范院校的 教学改革要充分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内涵,构 建由学科专业训练、教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三大模块 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特别注重教学实习和见习、综合 设计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与基础教育实践 紧密结合的训练。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专业 理论、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应 用型人才,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二)加强学科和团队建设 加强学科和团队建设,提高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层次和 质量。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与一 定的知识相联系,以一定的组织结构为依据,是师生活动的 主要领域,二者都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学科是专业发展的 基础、源泉,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3]。

学科在高等学校发挥着积聚人才,培养锻炼师资和提升科学 研究能力的重要作用,是专业培养人才的基础。地方师范院 校要紧随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突出教师教育学 科专业优势为主导,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育学科和学 科教学论团队的组织结构,形成以教育学科和专业学科相融 合的学科群,组建以学科课程教学论为主干,学科课程为辅 的科研教学团队。树立和强化教学学术意识,引导教师对地 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使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科和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适应区域基础教育改革 发展的需要。学科和团队建设应与基础教育学校和教育行政 管理部门联合建立产学研联盟,以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 主题,利用高等学校信息、资源优势,与中小学联合开展基 础教育科学研究,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活动,使地方师 范院校的教师具备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能力,能够 熟练开展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 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具备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指 导的能力。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专 业素质的发展,以增强专业学科课程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 培养。既可促进区域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又可推动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

(三)加强教师新课改培训 传播先进文化,为基础教育改革培训教师。在基础教育 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是改革的核心和骨干力量。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教学方法和行为、教育的使命感和 责任感是影响基础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在其 发展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不同的文化类型加以一定程度的 整合,并会经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传播活动及创造性活动 或多或少地带来文化上的变革。”[4]地方师范院校服务 区域基础教育,也体现在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中。先进教育 教学理论是文化随时代发展产生的新成果,地方师范院校应 当发挥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的社会职能,结合区域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到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中去,及时将人 类创新发展的教育理论新成果传播应用,使中小学教师掌握 先进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 理论。帮助地方基础教育学校明确改革方向,协助解决改革 中的难题,是地方师范院校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之 一。地方师范院校积极承担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探索 构建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模式。“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历史 发展的实践表征,其本身隶属于文化范畴,是作为一种文化 现象存在的场域,是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是随 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历史活动。”[4]地方师范 院校应发挥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创新教师教育培训模式, 改变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应用、教师被动接受的传统培训模 式。在培训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和教 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改变培训授课的方式,注重发挥教师的 主动性和参与性。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于解决教师 在新课标背景下产生的教育教学困惑为重点培训内容,重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采用交流互动、对话讨论、自主研修 等培训形式,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实际价值。通过切合新课改 教学实际的培训方式,让教师亲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 究学习的过程,通过亲身实践理解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三 种主要学习方式,真正抓住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提升自 身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做到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 地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开展校本研修和研发校本教材 发挥教育科研优势,联合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和研 发校本教材。地方师范院校拥有雄厚的教育科研资源,但高 校教育科研如果脱离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就不能为 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所需的特色服务,将会失去其指导、引领 基础教育改革的地位。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联合开展校本 研修,即可克服高校科研脱离实际的倾向。在共同开展校本 研修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专 业发展途径得到有力保障,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得到良好的 师资资源的保证。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科研人员通过深入基 础教育实践,可发现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为高校的教育科 研不断提出新课题,从而促进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科研工作持 续健康的发展。要真正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应在理论指导下认真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以 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重新审视现在执行的课程标准和教 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基础教育学校要 结合自身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有利于改变学生的 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 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 师专业发展及学校特色形成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中小学校 本课程开发需要与外部环境合作,得到大学研究者的帮助。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学校与高校、其他社会单元联系起来,促进共同的交流与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校本研究,使“教师即 研究者”的理念得以实现,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五)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与基础教育学校联合举办家长学校,教育家长树立正确 的教育观。“家长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认识不清或存在认 识误区,将会引发社会舆论的偏差;家长代表着社会组织各 个层面的声音,家长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和反应就是社会 舆论的反应。”[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缺乏社会支持, 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家长若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和实施路径缺乏认识,就会 出现学生同时接受两种理念的教育,思想和思维出现矛盾, 也会加剧学校素质教育的压力。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要 联合家长的力量,使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步调一致,促进基础 教育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积极参与中 小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为学生家长开设辅导讲座,使家长 清楚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具体目标和路 径、改革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以及 如何评价和教育学生等等。家长改变了教育教学观,将会关 注孩子的兴趣和情感体验,注重孩子能力的训练,鼓励孩子 大胆创新实践,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籍。这样基础教育才能 真正有效地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能真正实施以人的 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使基础教育改革走向良性循环 发展的道路。参考文献: [1]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 教育研究,2003,(6). [2]江家发.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 [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3]季芳芳.新时期地方师范院校学科建设策略研究 [J].教育探索,2013,(7). [4]何海翔.地方高校应主动融入区域文化传承创新 [J].中国高等教育,2015,(6). [5]卢丽华.浅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家长参 与问题[J].教育探索,2012,(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