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清明 >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研究|城乡规划专业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研究|城乡规划专业

来源:清明 时间:2019-11-15 08:26:56 点击: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研究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研究 摘要:借鉴科学哲学理论,对专业认同危机、学科本体 讨论等当前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进行剖析.认为 城乡规划学科确立的意义是通过超越物质规划框架而取得 的历史性进步;
实质是在我国社会形态向后现代社会转型过 程中,由“封闭的现代学科”向“开放的后现代学科”发展. 根据学科概念和现代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城乡规划学 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应建立在不同科学共同体的团队协作基 础之上.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恪守“空间性”的专业特质, 并实现从“小而全”式的精英教育转向“多专业、大而专” 式的教育.如此我国城乡社会发展才能实现由“少数精英意 识主导的现代规划与发展模式”向“不同科学共同体有机协 作的后现代规划与发展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城乡规划;
学科;
知识生产;
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 08-9497(2016)01-108-07 2007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对我国的城乡规划提出了新 的原则和要求.2011年城乡规划确立为一级学科,学科 建设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关键节点;
2011年我国城 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市时代”的到来与城乡社会的 统筹发展,对城乡规划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正式出版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 对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办学条件等提出 了全面的指导意见与要求.在诸多学科领域内重大事件的发 生均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因此,辨 析当前学科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探明学科走向并架构新时 期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 国城乡社会形态与规划学科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城乡规划学科与专业的认同问题分析 1.1学科与专业的认同问题 近年来,“城乡发展”已成为相关学科竞相研究的领域, 规划师也开始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借以形成“更科学” 的规划方案.但是,我国客观的发展经验显示:几乎很难找 出一个完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既定目标发展的城市,控制性 详细规划80%以上都需要修编[1].学科“竞争”与专 业“困境”使我国城乡规划在取得巨大成就与发展的同时, 专业认同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学界就城乡规划学科本体的 讨论可分为两类观点:其一,认为学科核心领域模糊或不存 在,应对城乡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城乡规划的价值所在;
其二, 认为学科核心领域是物质性的城乡空间环境,“学科核心理 论应向空间化回归”[2-6].客观讲,上述2种观点并 不矛盾,前者注重城乡规划的应用学科属性,强调了城乡规 划教育及“专业人才生产”的方向;
后者是对城乡规划学科 “知识生产方式”的讨论.关于学科本体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重要议题.这是关于“规划的理论”的探讨,对其 求解需要借助于科学哲学. 1.2认同问题的科学哲学辨析 根据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的范 式理论,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既有框架内进行的科研 与实践将面临发展的瓶颈(即反常和危机).此时,需要通 过范式转换才能实现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科学革命”意 义的范式转换并不是一种预定目标明确的进步,而是通过背 离既往运行良好,但不再能应对新问题的旧框架而取得进步 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伴随学科与专业不安全感的情况[7]. 从这一角度看,专业认同问题与学科本体讨论的出现,说明 我国城乡规划正处于学科范式转型(或升级)的过程之中.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一级学科的确立、专业规范的出版,从 国家层面与学科高度说明:我国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已极大超 出了“物质形态”的学科范畴.既往物质规划框架下进行的 研究和实践已无法应对城乡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因此, 城乡规划学科的建立具有“科学革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前 范式-反常-危机-新范式”的发展过程.应该认识到,城 乡规划已经确立为一级学科,但是距离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见图1)因此,城乡规划升级为一级学科的 意义在于:摆脱遭遇重大困难的物质规划框架的进步,而不 是朝向预定目标的进步.学科本体和专业价值的探讨都是对 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积极推进.2现代学科的发展分析 学科与专业并非同一概念.但是,在我国城乡规划语境 中,学科与专业常被含糊地替代引用.正确认识学科的概念 及其发展规律,对促进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具 有重要意义.城乡规划的学科发展与社会形态转型、主流意 识演进密切相关.因此,应在更广阔的研究域探讨学科与专 业的发展问题. 2.1学科的概念辨析 “学科”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现代科学与社会 的发展,学科的内涵不断发展、演化.总结国内外关于学科 的定义,大致可分为2个类型(见表1).综上,学科概念 有2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指一定科学领域(或其分支), 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物理学等;
其二,指教学与科研的功 能单位,是对教学与科研范围的相对界定.据此,学科的意 义在于一定领域内的知识生产和专业人才生产. 2.2现代学科的发展走向分析 现代科学的产生及学科划分可追溯到以理性主义为哲 学基础的启蒙运动.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科技理 性在科学研究中逐步确立了主导性的地位.至20世纪初, 科技理性倡导的功能主义使以实验为基础的经验学科成为 现代学科的基本形态[14].此时,学科强调研究领域的 不可替代性.不同学科各司其职,专注于特定领域内的知识 生产和专业人才培养,不同学科(或专业)之间分工明确、边界清晰(见表2).机械化的学科划分曾极大促进了现代 科学和工业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绝对独立的学科形态逐 渐强化并形成一种“自说自话”的封闭学科语境.研究视野 狭窄、专业协作困难,进而导致学科与专业的认同危机广泛 出现[8].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逐步进入后现代 社会,中产阶层逐渐取代少数精英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伴 随这种社会形态的转换,学科边界逐渐被打破.在20世纪 70至80年代,西方城市社会研究领域出现了学术范式从 “计量革命向政治经济研究方法”的转型[15],在公共 政策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由“数量与行为地理学范式”向“人 文服务区位理论范式”的转换.尤其进入20世纪后,从不 同学科角度研究同一对象和研究不同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 知识生产方式大量出现[13].由此,现代学科的发展从 “封闭系统”转向了“开放系统”.例如:以20世纪60 年代为界,之前西方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物质空间的规划 设计;
之后城市规划逐渐由技术性活动转向社会、经济、政 治等关系的协调活动.这一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专业认同 危机的问题,同时,城市规划的学科领域与职业范围也相应 获得了拓展.开放、融贯的学科发展趋势,从本质上改变了 绝对独立的学科发展样貌.较之绝对独立的学科形态,这一 趋势不再强调学科研究对象的排他性,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由 单一学科独立完成转向多学科协作完成. 3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走向研究3.1学科形态的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城乡规划确立为一级学科,并不是学科 等级的简单提升.其本质是:在我国社会形态从现代社会向 后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由“封闭的现代学科”向“开放 的后现代学科”的升级(见表3).在开放的学科发展趋势 下,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对象与生产方式也必然具备新 的内涵与特征. 3.2学科领域的探讨 现代学科发展的规律显示:研究对象的“排他性”与学 科“独立性”之间的必然逻辑联系已被打破.因此,作为一 个开放系统的有机体,城乡规划学科已不必强调研究领域的 排他性.相关学科开展“城乡研究”的主要价值与意义在于 对城乡发展问题及机理的揭示,而具体实施城乡空间发展指 引和决策,最终仍必须依靠城乡规划.正如“检验科”之于 “外科”的关系,前者在于病因、病理的揭示,而手术的实 施则必须依靠后者.同时,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并 不是完全取代强调物质空间的城市规划学科.研究领域也不 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应是由既有框架的核心“点”(物质 空间)向更具开放性的“面”(城乡要素的空间性)的拓展 [6].因此,根据后现代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物质空 间”应从城市规划学科排他性的研究对象(或生产对象)、 生产工具乃至生产目标转变为城乡规划学科独特的“生产工 具”(见表4).3.3学科知识生产方式分析 作为开放系统的有机体,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 应建立在不同科学共同体的团队协作基础之上.科学问题是 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科学认识主体提出的关于科学研究与 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乡规 划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求解应答域必然不同.随着我国城市 化的发展,城乡物质形态背后的经济动因、社会动因、环境 动因等已成为城乡规划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学科知识生产的 重要内容.“城乡研究”已成为时代“显学”,开放、融贯 是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因此,城乡持续健康发展及其规律、 趋势、对策的研究,需要不同学科共同体的团队协作.目前, 我国的城乡规划(或规划主管部门)成了各种城乡问题的主 要责任承担者.究其原因是“城乡规划”承担了许多不能也 无法由其独立完成的任务.这就涉及城乡规划的知识生产模 式和城乡规划实践的组织模式.城乡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是 城乡规划学科“自己的事”,也绝不是依靠城乡规划学科“一 己之力”所能实现.事实上,作为第1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 市规划思想体系,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就综合了经济学、 社会学等多种理论与思想.基于对我国城乡社会与规划学科 发展的整体把握,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开放性”科学系统的 构建,为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城乡规划的发 展应建立在不同学科共同体系统整合的基础之上. 4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走向分析4.1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城乡规划学科”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密切相关却又 不同的2个概念.作为应用学科的“城乡规划专业”应是根 据社会发展与专业分工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其概念与学科 社会价值相关联.因此,城乡规划专业的意义在于根据我国 城乡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服务于城乡发展的专业人才. 城乡规划专业建立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同时,城乡 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城乡规划专业存在的基础,离开城乡发展 实际的城乡规划专业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城乡规划专业 是城乡规划学科与社会分工的交集,当存在多个交集时,意 味着应存在多个二级学科和专业. 4.2专业教育的多元化趋势 在传统物质形态规划的框架下,要应对城市“复杂系统” 的各种问题,规划师需要个人完成对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的 集成,并以社会精英的角色来解决城市问题、主导城市发展. 但是,个体的规划师所实现的只能是“有限的、片段的学科 交叉和融合”.随着我国“城市时代”的到来,城乡规划学 科的研究目标和求解应答域呈现极度丰富和多元化的特征. 显然,传统的全才式、精英化的教育与科研模式,已不能适 应我国城乡社会与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对学科间深度交叉和 融合的要求.专一学科的精进和不同学科的深度合作既是学 科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城乡规划设计、管理、实施中应有 的组织模式.一方面城乡发展问题的复杂性使“城乡规划专业”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多个交集;
另一方面,城乡 规划学科发展也需要和相关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的“对话”, 这就要架构与多学科顺畅对话的专业桥梁(见图2).因此, 城乡规划的专业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小而全”式的精英教育 模式升级为由多专业构成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如此才能实现 由“少数精英主观意识主导的规划与发展模式”转向“由不 同科学共同体有机协作的‘大而专’式的城乡规划与发展模 式”. 4.3从空间到空间性―――专业教育内核的拓展 城乡规划专业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离开社会实际需 求的专业没有存在的意义.城乡规划的应用学科属性与我国 城乡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都要求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恪守 “空间性”的专业特质.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美 国城市推行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建设,到20 世纪80年代,城市建设转换为“自下而上”的模式,即通 过社区、政府、市场的协作,实现城市的综合发展,而非单 纯的物质形态建设.因此,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不能局限于物 质形态的规划设计,而应注重城乡社会诸要素的空间属性及 相互关系.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地区发展的差异 性使我国对城乡物质空间规划的实际要求广泛存在,同时我 国城乡规划教育也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发展的不均衡特 征(见表5).根据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网站资料的不 完全统计,至2013年全国设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共有263所.不同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产生于不同的学科背景, 如建筑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甚至是农学、林学等 学科.如果没有统一的专业基本教育内容,不但无法确保各 地规划专业的教育质量,而且会导致因专业教育背景差异巨 大而不能顺畅交流的问题.如此,城乡规划学科内部尚不足 以形成统一的话语体系,更罔论与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了. 因此,为确保规划教育质量、适应城乡发展实际的要求,并 使不同地区的城乡规划专业具有统一的专业语境(或平台), 应要求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恪守“空间性”的专业内核.必须 清醒地认识到:城乡规划学科对社会、经济、环境、管理等 相关学科的研究与融合,其目的是从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 实现城乡规划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学科知识的生产,并最终回 归城乡空间环境规划、决策与管理实施. 5结语 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初立,其历史意义在于:摆脱遭遇重 大困难的既有框架(物质规划)的进步.在开放、融贯的现 代学科发展趋势下,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生产方式需要建立在 不同科学共同体的团队协作基础之上.我国城乡发展实际与 城乡规划专业属性,都要求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恪守“空间性” 的专业内核.城乡规划的专业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小而全” 式的精英教学模式转向由不同专业构成的多元化教育模式. 如此才能实现由“少数精英主观意识主导的规划与发展模 式”转变为“由不同科学共同体有机结合的‘大而专’式的规划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段进.控制性详细规划:问题和应对[J].城 市规划,2008,32(12):14-15.DUAN Jin.Regulatoryplan:Issuesa ndresponse[J].CityPlanning Review,2008,32(12):14-15. [2]石楠.城市规划科学性源于科学的规划实践[J]. 城市规划,2003,27(2):82-83.SHIN an.Thescienceofurbanplanni ngcomesfromthepracticeofs cientificplanning[J].CityP lanningReview,2003,27(2):8 2-83. [3]邹兵.关于城市规划科学性质的认识及其发展方 向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1):28- 30.ZOUBing.Recognitionofth enatureofurbanplan-ningst udyandconsiderationofthed evelopmentofur-banplannin gstudy[J].UrbanPlanningFor um,2005(1):28-30. [4]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2-10.WUZhiq iang,YUHong.Developmentdir ectionofurbanplanningdisc ipline[J].UrbanPlanningFor um,2005(6):2-10. [5]段进,李志明.城市规划的职业认同与学科发展 的知识领域―――对城市规划学科本体问题的再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2005(6):59-63.DUANJ in,LIZhiming.Theprofession alidentityandtheknowledge domainofurbanplanning:Cont roversyontheontologyofthe disciplineofurbanplanning [J].UrbanPlanningForum,200 5(6):59-63. [6]张庭伟.梳理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作为 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J].城市规划,2012,36(4):
9-17.ZHANGTingwei.Cardingp lanningtheory:Planningtheo ryandurbanplanningasprinc ipalacademicdisciplineinC hina[J].CityPlanningReview, 2012,36(4):9-17.[7]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KUHNT.TheStru 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 on[M].Beijing:PekingUniver sityPress,2003. [8]杨天平.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J].大学教 育科学,2004(1):13-15.YANGTian ping.Changeanddirectiveoft heconceptofdiscipline[J].U niversityEducationScience, 2004(1):13-15. [9]陈传鸿,陈甬军.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校核 心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4 -7.CHENChuanhong,CHENYongj un.Changeanddi-rectiveofth econceptofdiscipline[J].Ac ademicDe-grees&GraduateEd ucation,2003,(3):4-7. [10]刘德发,王方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我院学 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 13(3):90-93.LIUDefa,WANGFa ngping.Suggestionsadhereto thescientificdevelopmentandstrengthenourcollegecon struction[J].JournalofLuji angUniversity,2005,13(3):9 0-93. [11]袁军,胡中功,袁正明,等.以科学发展观指 导地方高校学科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7,4(1):164-165.YUAN Jun,HUZhonggong,YUANZhengm ing,etal.Subjecttothescien tificdevelopmentconceptto guidetheconstructionofloc alcollegesanduniversi-tie s[J].JournalofHubeiUnivers 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 ndSocialSciences,2007,4(1):
164-165. [12]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 育出版社,1998.LIUZhonglin.Mode rnInterdisciplinary[M].Han g-zhou:ZhejiangEducationPu blishingHouse,1998. [13]金薇吟.学科交叉理论与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 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JINWeiyin.StudyonDiscipline-Crossi ngTheoryandCross-Discipli naryConstructioninUnivers ities[D].Suzhou:SuzhouUniv ersity,2005. [14]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法兰克福学派论 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SASSI nstituteofPhilosophy.TheFr ankfurtSchoolWorks[M].Beij ing:TheCommercialPress,199 8. [15]黄燕玲.指标的抉择:概念、方法与应用[J]. 国际城市规划,2012,27(2):4-15.WUA NGYanlin.Indicatorsatthecr ossroads:Ideas,methodsanda pplications[J].UrbanPlanni ngInter-national,2012,27 (2):4-15. [16]姜涛.关于当前规划理论中“范式转变”的争 论与共识[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2):
88-99.JIANGTao.Theargument sandconsensusonthe“paradig mchange”incurrentplanningtheory[J].UrbanPlanningInte rnational,2008,23(2):88-99. [17]何明俊.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对中 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8,32(2):71 -77.HEMingjun.Paradigmshif tofurbanplanningtheo-ryin westerncountriesanditsimp licationtoChina[J].CityPla nningReview,2008,32(2):71- 77. [18]吴志城,钱晨佳.城市规划研究中的范式理论 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9(5):28-35. WUZhicheng,QIANChenjia.Ast udyonthepara-digmtheoryin urbanplanningresearch[J].U rbanPlanningForum,2009,(5):
28-35. [19]王丰龙,刘云刚,陈倩敏,等.范式沉浮―― ―百年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构[J].国际城市规 划,2012,27(1):75-83.WANGFen glong,LIUYungang,CHENQianm in,etal.Upsanddownsofparad igms:Areviewandcon-structionofwesternplanningtheory systeminthelatestcentury [J].UrbanPlanningInternati onal,2012,27(1):75-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