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清明 > 【农业学校人才培育问题与策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学校人才培育问题与策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来源:清明 时间:2019-11-08 08:00:49 点击:

农业学校人才培育问题与策略

农业学校人才培育问题与策略 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是指高校、企业以及其他参 与主体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为寻求共同发展而将生产、教 学和科研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 式。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始于 20 世纪 50~60 年 代。半个世纪以来,国内高校与工厂、企业、科研院所开展 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已取得了不少成绩,对促进学生认知社 会、认知生产,提高动手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 年, 教育部在 77 所部属高校着手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 作,内容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行业、地方与高校 共建;
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通过产学研结合,进一步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农业的行业特色要求农业 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 能力,还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素质和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的精 神。因此,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 力的重要手段。

一、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可行性 近年来,我国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并积极引导和支 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地方政府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一项 重要任务,大力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借助高校教育和科技优势,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大量智力和技术成果,增强企业自 主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些为高校产学 研结合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高校将产学 研结合工作作为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并 逐渐意识到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2012 年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引导农业高校成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 鼓励农业高校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 务,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基地建设,推动高校农业科技人才 培养[1]。实践证明,农业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创 新人才在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全能够发挥出它 独有的优势。农业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农业专门人才,是 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齐全的 学科专业等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 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管理制度,但其人才培养模 式比较单一,过分强调专业教学的局部系统性,造成了农业 领域内各专业教育之间相互割裂的局面;
而涉农企业、地方 产业和管理部门则直接面向市场、面向农民,了解农民的技 术需求,拥有广阔的农业生产基地,但缺乏人才和技术。产 学研结合培养农业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是对农业高校科研 和教学功能的完善和补充,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 源合理配置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二、 目前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 伴随着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农业高校深刻认识到社会对农业人才培 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也深刻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在培 养创新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近年来农业高校积极开 展产学研合作,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农业创新人才,以满足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一)“红色 1+1”科技行动 该行动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发起,即一个博士党支部联 系一个村党支部,一名博士生党员帮扶一个农户。通过这种 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的教育,鼓励研究 生到农村、到基层,走进农户,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服务农 村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建立专家工作站 南京农业大学近年来把专家工作站作为培养农业创新 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在种养基地建立专家工作站,高校专 家为种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的同时,组织本科生 从事教学实习和实践活动。通过专家工作站,把本科生、研 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科学研 究、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不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素质和热 爱农业、献身农业精神,而且增强其实践能力。2006 年以 来,南京农业大学积极争取相关省市县地方政府的人、财、 物的支持,并在教育部有关项目的资助下,在江苏南通、四 川绵竹、安徽凤阳、云南永胜、海南乐东等地相继建立和完 善了16 个专家工作站。(三)“111”计划和“双百”计划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年启动了“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 县”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 (简称“111”计划)和“百 名教授进百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行动计划(简称“双百” 计划)。通过“111”计划,围绕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学校 优势学科,组织广大师生深入乡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 地;
通过“双百”计划,组织师生,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 关系,以项目为纽带,促进企业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

(四)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按照“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 流”的原则,近年来依托学校学科优势,面向区域主导产业, 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实习实践和信 息监测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永久性的农业科技示范基 地,成为科教人员的“露天试验室”、农民家门口的“示范 田”、人才培养的“野外实践基地”、农业信息的“采集源 和辐射源”。2005 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白水 苹果等 8 个试验示范站,建立了海南作物育种等 20 余个 示范基地。这些示范基地(站)为学生实习、实践和创业锻 炼提供了场所,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野外实践基地的功能。

(五)搭建校企科技创新平台校企科技创新平台是利用学校 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以及企业的资金优势在企业内部联合 建立的重点实验室,或在学校联合成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等。目前许多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并充分利用平台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了亲手操作的机会,使 他们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工作态度、分工合作能力等方 面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高。譬如,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新天 地氨基酸肥料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 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183 名, 培养博士生 28 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首先,目前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高校科研人员重纵 向、轻横向,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水平、轻科技成果的 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农业高校也不例外,导致农业科技成 果产出少、成熟度较低,实用性较差,涉农企业与农业高校 缺乏紧密合作的基础;
其次,产学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而农业科技成果所呈现的转化周期长、风险大、稳定 性差、社会公益性强、商品性弱以及转化条件选择性强的自 身特性又无形增添了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难 度;
由于我国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 校科技成果往往需要“带土移植”,即科技人员需要随成果 进入企业,并需要根据企业及市场的需求对技术做进一步的 完善和改进,但目前高校的科研体制限制了科研人员的有效 流动。从高校层面上“,学”和“研”不能和“产”紧密结 合,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缺乏平台和载体。

(二)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形式重于内容目前,农业高校已深刻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对学生培养的 重要性,并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以及农业产业部 门展开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尽管出于利益驱动,农业科 研院所、涉农企业以及农业产业部门可以和农业高校走在一 起进行合作,并将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作为重要的 合作内容,但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更加注重同学校开展技术 合作,对学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了 解,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目的,对学生的能 力、素质也知之甚少,加之合作主体各自的责任、职权和利 益不够明确,不能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 体,致使合作一般流于形式,真正实施的不多,实施的效果 也不好。

(三)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缺乏制度保障 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 人才过程中,高校与合作单位所产生的科研成果的归属权得 不到明确,时常发生纷争,使得产生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进 而推向市场,严重伤害了双方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联 合培养人才的有序和有效开展;
由于产学研合作主体缺乏明 确的权利和义务,在合作过程中,高校把学生送出去后就把 有关学生的事务也全权交由合作方负责,而农业科研院所往 往把学生作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研发助手,企业也 往往把学生作为较为廉价的“打工仔”,出现了产学研联合 培养学生过程中学生去科研院所、产业部门(企业)后“没人管”的现象,使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对策和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政策环境 建立和完善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产学研合 作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通过调动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积极性, 维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性和紧密 性;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政府、高校、企 业等创新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农科教紧密 结合;
加强农业高校的校企合作创新平台、校地试验示范基 地建设,进一步推动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创新服务模式;

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 题,改变重纵向轻横向、重理论轻应用、重论文轻发明的状 况,把产学研合作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 “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人员走出校 门,积极同企业和地方开展合作,并将人才培养放在这一合 作过程中,最终通过以“研”促“产”,达到以“产”带“学” 的目的。

(二)丰富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内涵 目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主要体现在企业为高校设立 奖学金、奖教金,安排学生到企业或基地进行教学实践和毕 业实习等形式上,缺乏实质性内容。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农业高校应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吸引涉农企业 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包括鼓励企业对农业高校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宝贵意见和建 议;
推动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规划,参与 毕业设计的制订和调整,以及共同设立人才培养计划、全程 参与学生培养等[ 2 ]。进一步拓宽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通 过与企业联合培养农业工程硕士,使农业高校科研人员将自 己掌握的理论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结合在一起,为培养农业创 新人才积累丰富的经验;
通过建立农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和农 业工程中心,将科研、教学和产业融为一体,使学生提前得 到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实战锻炼,增强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竞 争优势;
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通 过参与技术合作的谈判、技术合同的拟订和实施,以及让学 生承担研发工作等,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对于 培养农业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

(三)建立配套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和学生发展测评体 系 高校教师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了大量的实践型和创新 型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而现有的人事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 很难体现这些劳动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培养农 业实践创新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对从事产学研合作工 作的教师,建立配套的绩效考评体系,在职称评定、绩效考 核等方面,要充分考量他们指导学生的人时数、参加一线科 技服务的天数、撰写的科普宣传资料数量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同时,建立学生发展测评体系,以验证产学研结 合培养农业人才的效果。通过测评,及时发现问题,为调整 和优化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同时为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自身发 展提供参考依据。在建立学生发展测评体系时,学校要注重 企业的参与,由于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和标准比高校有着更 加透彻的了解,建立学生发展测评体系,测评学生发展情况, 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中的作 用 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涉及多个不同的参与主体,具 有不同的利益归属,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分歧和矛盾。

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过程中的推 动、协调、监督和管理的综合职能。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 力度,增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的能力建设和条件建设,并为 学生走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业园区等开展形式多样教 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
其次,健全相 应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企业、高校及其他参与主体在产 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产学研 结合培养农业人才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再次,政府把产 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的成效纳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和地方各级产学研结合培养农 业人才的奖励机制[4];
此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 补偿机制,激励和规范涉农企业为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