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安全演讲稿 > 农业教育服务农村建设的策略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项目

农业教育服务农村建设的策略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项目

来源:安全演讲稿 时间:2019-11-08 08:00:47 点击:

农业教育服务农村建设的策略

农业教育服务农村建设的策略 “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的重要内容,也是 一直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党 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 务以来,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和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关键因素在于广大农业农村人才素质的日益提高, 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教育和科技事业的逐步加强。高等农业教 育作为整个农业教育体系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必须 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 立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重新界定特色鲜明的发展定位,积 极构建与时俱进的教育体系,着力创新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 模式,努力探求保障有力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培养出 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理论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德才 兼备、全面发展的农业农村人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献计 出力、建功立业。

一、牢固树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办学理念主动为国家、 社会的发展服务,确立面向基层、面向“三农”、服务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是高等农业教育适应高等教育大 众化、市场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赋予高等农业教 育的神圣使命和根本要求。高等农业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 指导下,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规律,牢固树立服务新农 村建设的思想理念,突出以服务促发展、以质量上水平的发展意识,并积极吸纳借鉴全纳教育思想[1]、人力资源强 国战略思想[2]、“以质图强”理念[3]等新型教育思想 和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农业产业和农村经 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由科研创新型人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型 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共同构成的农业农村人才队 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二、重新界定特色鲜明的发展定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高等农业教育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在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方面能得到较快发展,在 办学实践和发展中必须努力保持“农”的特色,围绕“农” 字做文章,才能发挥好高等农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积 极作用。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努力成为五个中心,即高素 质农业农村人才培育中心、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中心、农 业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农业农村发展决策咨询中心、新型农 民培训中心。[4]从这些中心的建立着手,使高等农业教 育在发展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符合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教 育的办学规律,利于自身的发展而逐渐积累特色,形成高等 农业教育的特色化办学发展定位。

三、积极构建与时俱进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和科技,构建新型的农 业教育体系是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的抓手。新农村建设对农 业农村人才有多样性的需求,对人才培养途径也有多元化要求。[5]针对新农村建设对人才和人才培养途径需求的实 际情况,完善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1.要进一步健全以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农业大学和农业 职业院校)为龙头,以农村农业职校、中小学等办学资源为 补充,建立普教、职教和成教“三教”统筹结合的高等农业 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体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长期理论学习与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等符合新农村建设人 才培养需求实际的原则。

2.要借鉴国外社区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具体做法,充分 利用现有的基层农村教育机构的教室、设施等硬件教学资源 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等软件教学资源,积 极创办农村社区学院,从而解决农村居民的素质全面提升的 实际难题。

3.要积极参照国外农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由国家政府 拿出专项经费支持高等农业教育,将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建为 公益性教育体系,对农业大学、农业职业院校等农业教育和 培训机构实行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植,并对农科类大学生实行 学费减免政策。

4.要积极整合高等农业院校、地方政府及农业企业的 各自资源与优势。农业院校不断优化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结 构,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结合新农村建设需 求,发挥办学优势,提升办学水平,达到规模、质量、结构、 效益的协调统一。地方政府从资金投入、政策鼓励、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农业企业则通过提供 实验实习基地、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加强与农业高校 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 四、着力创新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教育 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 的中心而开展和完成。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教育和人的发 展。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基本依据主要是“三需求、一中心” 理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该是遵循农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为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范式;这里提到的农业 教育发展规律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 中心,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的创新上。[7] 1.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理 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拓展体系三个方面。

其中,理论教学体系主要是“平台(基础+专业)+模块(专业 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形式;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基 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等;综合素质拓 展体系一般有学科学术竞赛、科技学术创新、综合素质发展 等平台。

2.努力活化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因材施教,将刚性的 教学管理机制“弹性化”。主要包括:(1)采取分层、分级教 学制度,通过设立创新实验班、考研深造班、特长素质班等, 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采取分流培养制度,积极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进行试验,鼓励设立专业方向,并 实施辅修专业和双学位制度;(3)采取分段培养制度,积极开 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五、努力探求保障有力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积极贯彻 ISO9000系列标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全面质 量管理的核心是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是教育相 关机构(包括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相关机构等)通过教 育教学、教育评估、教育督导等各项活动进行质量设计和质 量控制,做到凡事有制度、有准则、有监督、有检查、有落 实、有整改;全员性强调全体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协同配合;
全程性要求在教育教学、教育评估、教育督导等各个环节都 要做好工作,保证整个流程的畅通,形成有机的整体。强化 全面管理,一方面要立足于人才市场的竞争环境,从市场中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认识到教育服务社会政 治经济发展的功能与属性,强调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 师为主导”和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学校发展”的理念;另一 方面要从“全面”着眼抓工作,要有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质 量观和人才观,要使全体人员都能从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考 虑,从大局出发,能在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中共同参与、发挥 整体凝聚力量,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维护质量、人人创 造质量的氛围与态势,要保证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高质 量人才。[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