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春节 > 虚构与真实透视出对世界的观照_虚构与真实

虚构与真实透视出对世界的观照_虚构与真实

来源:春节 时间:2019-10-14 07:54:23 点击:

虚构与真实透视出对世界的观照

虚构与真实透视出对世界的观照 杨大忠 博尔赫斯的作品常常以新奇的构思、奇异的情节以及深 奥的哲理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使读者产生奇妙的感悟, 这是博尔赫斯作品能够享誉全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方 面,《沙之书》可谓代表。小说讲述了一个故事:“我”从 一个神秘的奥尔卡达群岛人手里买到一本神秘的“沙之书”, 想要穷尽书中的秘密最终却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最终不得不 将这本带来无限烦恼的“沙之书”放入图书馆。“沙之书” 在小说中代表了“无限之物”,可以对此作出多种解读:“它 可以看做是对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做是无限时间空 间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以看做 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见 《教参》第142页)但在笔者看来,小说《沙之书》其实展 现了渺小的生命个体面对未知世界无穷无尽的知识时的无 奈与困惑:想要探索却无从下手,想要穷尽却无可奈何,最 终只能怀着畏惧的心理远而避之,但这种躲避并非消极,而 是自身的无能为力,只等留待他人或后人对今人未知的世界 继续进行深入探究,这是明智的做法。

这本“沙之书”有两个神秘之处:(一)特征神秘;
(二) 来源神秘。许多教学同仁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到“沙之书”的 神秘特征,却忽视了它的神秘来源。“沙之书”的神秘特征 可以概括为:“像沙一样,无始无终。”具体说来可分为七个方面:1.具有异乎寻常的重量;
2.里面的文字,“我” 根本不认识;
3.页码的排列根本不按正常的数字顺序(逢 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 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
4.曾经看过的图案却再也找不到 (铅笔绘制的铁锚);
5.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 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
6.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无尽的,没 有首页,也没有末页;
7.里面的插画没有一张是重复的。

与特征相比,“沙之书”更为神秘的则是它的来源。“沙 之书”是“我”从一个奥尔卡达群岛人那里买来的。“我” 是哪里人?小说中没有交代。“我”当然不是阿根廷作家博 尔赫斯,但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远在南半球南美大陆的一个 阿根廷人。而奥尔卡达群岛却是位于北半球高纬度的苏格兰 北面,与阿根廷隔着数万里之遥。为了强调这个奥尔卡达群 岛人是来自遥远的北半球,“我”先是说“乍一见面,我就 觉得他是外国人”,然后又说他的金黄色的头发呈现出“斯 堪的纳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特征,须知斯堪的 纳维亚半岛也是位于距阿根廷非常遥远的北半球的高纬度 地区。“我”在这里一直强调卖书人来自非常遥远的北半球 的高纬度地区,是为渲染“沙之书”的神秘性蓄势铺垫的。

“沙之书”的神秘之处尚不止此,卖“沙之书”的人虽 然来自遥远的奥尔卡达群岛,但这本书却又不是出自奥尔卡 达群岛,而是来自另一个更加神秘的东方国度印度,具体来 说,是来自印度的比卡内尔。卖书人告诉“我”: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 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做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 姓;
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 “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博尔赫斯本就对东方文化充满兴趣。在他眼里,古老的 印度文化是神秘而深邃的。他曾写过一篇小说《永生》,颇 具东方的宗教色彩,讲的是印度斯坦的宗教轮回说。“沙之 书”的名称就是来自印度的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谁踩着 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的首陀罗之口。当然,在博尔赫斯 看来,奥尔卡达群岛人从这个首陀罗之手用低价买到这本 “沙之书”也是理直气壮的,因为他曾说过:“把一本书置 于一个无知者的手中,就像把一柄剑放在一个顽童的手中那 样危险。” 最初出自印度一个小村庄的“沙之书”,被卖到了一个 奥尔卡达群岛人手里,后辗转流徙,最终跨越重洋来到非常 遥远的南美大陆的阿根廷。这就是“沙之书”的神秘来源。

那么,这本特征与来源都非常神秘的“沙之书”在现实 生活中究竟存不存在?作为读者,我们当然不会认为世间真 有这么一本书,但博尔赫斯却在小说中一再强调“如今人们 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
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 不假。”当买到这本“沙之书”之后,“我用一面放大镜检 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尤其在小说 的结尾部分,“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更是符合博尔赫斯本人的生活实际。言下之意,这本 “沙之书”是绝对存在的,是“真实”的。这该怎么理解? 其实,这里忠实地表明了博尔赫斯对待文学“虚构”的 看法。在《论惠特曼》一文中,博尔赫斯说:“一件虚假的 事可能本质上是实在的。”在博尔赫斯看来,“人们”主张 文学贴近生活,一再声明贴近生活的创作才是真实的客观反 映,但这样的作品往往显得不可信;
而他的故事虽然看起来 可能是虚构的、荒诞不经的,却往往透露出生活的“真实”。

“对博尔赫斯而言,虚构是艺术创造的根本点,是抵达更高 实在的方式;
通过虚构,写作这门活动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 接近心灵的复杂活动。”也就是说:虚构决定心灵活动的真 实。

博尔赫斯力求使我们相信,他虚构出来的“沙之书”虽 然特征与来源都很神秘,但却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并 不是说世间真有这么一部神秘的书,而是指由“沙之书”的 故事折射出来的心灵世界对外部世界的观照与看法是客观 实际的,由此可以衍伸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追求。那 么,特征和来源都很神秘的“沙之书”的故事究竟映照出博 尔赫斯的什么思想呢? 虽然博尔赫斯一再强调“沙之书”是真实的,但他还是 较为隐晦地透露出这本“沙之书”绝非现实生活中的物体。

小说的前半部分说该书“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但书 买到手后又对其进行了探索。这两者显然存在矛盾:既然里面的文字都不认识,又何来探索?由此可知,博尔赫斯只是 想通过“沙之书”传达一种思想而已,小说的重点绝不是要 证明“沙之书”在人世间存在的客观性。

得到“沙之书”后,“我”对它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过程:
幸福的占有感,然后是钻研探索,发现对它钻研得越多,就 越发发觉自己的渺小,未知的领域越发扩大,于是深陷其中 不可自拔,由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恐惧感,由恐惧产生敬畏, 不得不远而避之,将这本“沙之书”诅咒为“诋毁和败坏现 实的下流东西”,最后为解脱无穷无尽的烦恼,将这本晦气 的“沙之书”放入图书馆。

在博尔赫斯笔下,沙子常常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在《两 个国王和两个迷宫》中,巴比伦国王最终死于阿拉伯国王的 沙漠迷宫里,这座沙漠迷宫是由无穷无尽的沙子构成,“没 有阶梯可爬,没有门可开,没有累人的长廊,也发有堵住路 的墙垣”。博尔赫斯认为:“同一份沙粒不断地循环轮转, 那流沙的历史也将永无尽期,就这样,不论你高兴还是伤心, 那恒动不会改变自己的节奏。”所以有学者认为:“无穷无 尽的性质移植到内容和篇幅均是有限的书本身上,这本书便 成为一个无限的涵盖一切的庞然大物。”“与沙子紧密相连 的这些文学意象表达了博尔赫斯关于‘无限’的人生哲思。” ——“无限”是“沙之书”最主要的特征,小说《沙之书》 其实反映的是个体的人面对“无限”世界时心灵的真实深度。

“无限”的内涵、范围实在太深、太广。“沙之书”体现出的“无限”不是特指某一方面,而是人类面对的所有的 未知领域。“沙之书”与世间平常的书完全不同,上文提及 它的七个特征是非常神秘的,非“我”所能看透,其实暗示 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迷茫与无知;
它的来源也非常神秘,发 现于印度,却辗转于南、北两大半球,其实暗示了人类对未 知领域的迷茫与无知是普遍性的,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存在。

这就是博尔赫斯一再渲染“沙之书”特征神秘与来源神秘的 根本原因。

面对“无限”的“沙之书”,“我”想要穷尽它的奥秘, 却发现最终陷入了无法自拔却又不得不尽早脱身的尴尬境 地。人的个体与固有知识在“无限”面前该是多么渺小啊! 在代表“无限”的“沙之书”面前,“我”最终妥协了。

随着对“无限”的恐惧逐步加深,“我”觉得“无限”的载 体“沙之书”也日渐可怕。“我”没有办法穷尽其中的奥秘, 哪怕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最终只能将“沙之书”放人同样 代表“无限”知识的图书馆。于是,有学者认为:
“沙之书”是某种神秘之物小说主人公“我”对待它的 态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得越多,就 发现不了解的更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 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惧,最后是逃避。这个过程前面 的几个步骤和人类科学探索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 步:是逃避还是坚持显示了博尔赫斯与崇信科学的人的分歧 ——对于笃信科学万能的人来说,他们会用进取的心态坚持;
而对于相信神秘主义的博尔赫斯来说,在令人敬畏之物 面前,他会选择停步。

这里说博尔赫斯在未知的“令人敬畏之物”面前采取的 是逃避的态度:“选择停步”。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诚然, 《沙之书》中的“我”面对充满诱惑与奥秘的“沙之书”无 能为力,最后只能选择放弃。“沙之书”最终被“我”放人 国立图书馆。请注意小说中的说法:“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 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我竭 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离门口有多远。” “我”为什么“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离门口有 多远”?主要原因还在于:如果真的记住了“沙之书”被放 的位置,“我”怕自己禁不起探索的诱惑从而再来徒劳地研 究它,那样的话“我”将再次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也就是 说,“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既然 不能穷尽代表“无限”的“沙之书”的奥秘,“我”只能强 行阻断自己的探索愿望。“我”并没有因为这本“沙之书” 给自己带来烦恼而毁掉它,而是把它送人代表“无限”知识 的图书馆,那样的话,将来自然会有能弄清“沙之书”奥秘 的人再来研究它。

所以说,表面上看,博尔赫斯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选择 了停步,但这种“停步”其实是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愿望被 阻断的烦恼;
在个体不能穷尽“无限”奥秘的情况下,博尔 赫斯选择了一种留待他人或后人作进一步研究的方法。——在对待“无限”领域的问题上,博尔赫斯是进步的。

“沙之书”无疑是虚构的,世间根本不存在那样的一本 神秘的书;
“沙之书”又是“真实”的,这种“真实”体现 在个体面对“无限”领域时候,那种无助与徒劳是真实的, 更体现在个体对“无限”充满困惑而无法解决时,那种将希 望寄托于后人的想法是客观、科学而真实的。在艺术手法的 探索上,博尔赫斯竭力想抹去虚构与现实的界限,让虚构存 在于现实,现实体现出虚构,两者互为一体,从而创造出生 活中的“神迹”。《沙之书》可谓这种艺术主张的代表。

杨大忠,教师,现居浙江桐乡。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