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合作协议 > 傅统先教育哲学理论的结构比较研究基于《教育哲学讲话》与《教育哲学》的文本分析|哲学讲话

傅统先教育哲学理论的结构比较研究基于《教育哲学讲话》与《教育哲学》的文本分析|哲学讲话

来源:合作协议 时间:2019-10-08 07:52:56 点击:

傅统先教育哲学理论的结构比较研究基于《教育哲学讲话》与《教育哲学》的文本分析

傅统先教育哲学理论的结构比较研究基于《教育哲学讲话》 与《教育哲学》的文本分析 傅统先(1910-1985),中国著名教育学家,主要著作 有《教育哲学》《知识论纲要》《中国回教史》《美学纲要》 《教育哲学讲话》等。他先后接受了宗教教育、黑格尔学派、 杜威学派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教育学、哲学与宗教学 领域均有建树,尤其是在教育哲学学科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 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傅统先的教育哲学思想演进 傅统先先生的早期思想源于他的穆斯林家庭背景,先生 的家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在其只身赶赴上海进行高中阶段 学习期间,坚持早晚做礼拜与听取教义,并且在夜间学习阿 拉伯文,打下了深厚的宗教基础。此时先生受到回教学者刘 介廉的影响,被其《天方典礼》与《天方性礼》两本书深深 吸引,在其思想中种下了泛神论的种子。1926 年6 月,先 生同上海穆斯林知识界同仁共同创办了“上海回教青年研究 社”,并且出版《回教青年》月报,此时先生年仅16 岁。

1927 年先生转入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在这所基督教学校 中仍然坚持伊斯兰教信仰,并且选修了宗教课程。先生能够 进入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主要由于先生的夫人——蒋富庄, 傅夫人家境富足,但由于是回族的原因,其配偶只能在回民 中寻找,并且一心希望找到一位知识分子共度一生。先生通 过亲友的介绍与其夫人相识并完婚,自此先生便得以进入当时在上海最优秀的中学之一——圣约翰中学。而夫人自此之 后一生与先生相伴,直至建国后夫人去世。

在高中毕业后,先生直接升入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 辅修教育学,开始了新一层次的学术进程。大学期间,傅统 先先生首先被布鲁诺和斯宾诺莎的哲学所吸引,“布鲁诺曾 把上帝当做是一个永存的实质,这种实质的开展便产生了无 数物种与人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法则与关系。他在一切事 物之中,一切事物也在他之中。斯宾诺莎主张,上帝是无限 的,他不能有人格,因为有人格就要受到限制,而上帝是无 限的……他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他。”由于这种学说与伊斯 兰教的泛神论神学基本一致,所以先生与这种观点极为契合。

由于先生的宗教学修养,他于1939 年为商务印书馆写了一 本《中国回教史》,在宗教界至今仍具影响。

随后,先生又开始接触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并且为 自己找到了真理。对其影响最大的著作是黑格尔的《逻辑学》 《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以及美国黑格尔学派哲学家罗 伊斯的《现代哲学之精神》。先生主要接受了其4 种论点:
(1)宇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 相联系的;
(2)这个变化过程乃是一个不断前进的整体, 而它的变化是按照正反合的辩证法进行的;
(3)在这个正 反合的辩证过程中,正和反的综合具有一种扬弃的作用,即 不仅继承了正的成分,也抛弃了反的因素中不合理的部分而 吸收了其中合理的部分;
(4)这个连续演进的整体乃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正是由于对黑格尔的学习,先生在圣约翰 大学哲学系毕业一年后(1933 年),根据黑格尔的观点编 写了一本20多万字的《知识论纲要》。

傅统先先生得了一场重病,在家休养了3 年时间,但是 仍然坚持读书。在此阶段,先生接触了一个新的领域,阅读 了大量新出版的自然科学著作。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 罗素的《物质的分析》、布里吉曼的《现代物理学的逻辑》、 波尔的《光谱与原子结构》、薛洛丁格的《波动力学文集》、 霍尔丹的《生物学的哲学基础》、洛布的《有机体是一个整 体》、苛勒的《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 论》等书,对先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是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真 诠》和琼斯的《科学的新背景》。对科学著作的大量阅读给 予了先生新的思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认了时间与空 间的绝对存在;
从量子论与波动力学否认了物质的固定性和 它的存在;
从生物学证明了生命的完整性和进化过程;
从完 形心理学证明心理活动的完形性及其结构的变化。”利用当 时科学最新成果论证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并且于1936 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哲学之科学基础》一书,其翻 译的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与波林的《心理学—— 一本根据事实的课本》分别在商务印书馆于1937 年和1938 年相继出版。在此阶段,为中华书局写了一本《美学纲要》, 于1939年出版。

1948 年8 月先生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第一年的学习中旁听了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至 1949 年夏再次取得文学硕士学位,随后便进入研究生院专 攻哲学,师从兰德尔教授学习思辨哲学,从艾德曼教授学习 美学,从内格尔学习逻辑学。先生的博士论文题目是《道德 判断的方法论》,在论文的撰写期间影响最大的是米德和伍 德布里奇。1950 年,获得哲学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后,立 即回国加入祖国的建设大军当中。

1950 年秋,先生回国后进入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 开始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对列宁的《唯物主义与 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学习过程中开始反思青年时期发表的 《现代哲学之科学基础》一书。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开始翻译 杜威的系列作品:《人的问题》《经验与自然》《自由与文 化》《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等,以供批 判之用,这项工作对杜威著作的引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 治研究院结业后被分配到济南市山东师范学院任教,1953 年 任系主任并且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 委员,后来被改选为常务委员。在此期间,先生编写了《儿 童品德教育讲话》和《教学方法讲话》,于1954 年在山东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5 年于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怎 样教育子女》一书。

先生校对并润色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几位老师翻译的《学 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1980 年先生受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邀请,以私人名义出席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教育专家会议,讨论了普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的问题。在生命的后期,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结合我国当时存在的教育实际问题进行哲学分 析,与华东师大张文郁先生共同编写《教育哲学》一书,但 由于环境原因在先生生前并未出版。1985年3月2日,傅统先 先生在上海病逝。

在1942 年出版的《教育哲学讲话》中主要包括教育发 展与其时代影响、教育哲学的科学基础、教育中的哲学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教育哲学的中国实践几个部分,而 在1985 年出版的《教育哲学》一书中傅统先先生负责撰写 的分论部分主要包括了价值论与教育、伦理学与教育、认识 论与教学、美学与美育、当时西方哲学的新发展几个部分, 前后相进行比较,后期的《教育哲学》一书更为细化与深入 的从哲学角度入手对教育与哲学进行分析与探讨,按照西方 哲学的学科体系对该书进行结构的划分,并且坚定了以马克 思主义的视角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批判。

二、傅统先教育哲学与中国教育哲学的比较 《教育哲学讲话》的教育发展与其时代影响部分中,关 于希腊教育理论与启蒙运动教育哲学的论述是在当时较为 先进的,此外“寺院教育之理想与基督教生活”一节具有鲜 明的特色且较为少见的,张怀编译的《教育哲学》一书中的 “圣教会教育的功绩”一章中较早出现相关论述。《教育哲 学讲话》中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与教育哲学的章节在当时的教育哲学书籍中都有所论述,当时西方民主思想刚刚流入中 国,在教育哲学界也受到相当的重视,如萧恩承的《教育哲 学》就有“平民主义与教育”这一专门章节论述,吴俊升的 《教育哲学大纲》中亦有专门一章对社会主义与教育学之间 的关系进行论述。

《教育哲学讲话》中关于教育哲学的科学基础一部分是 独具特色的,傅统先先生早期对黑格尔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研 究学习为这一章的撰写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此书出版 之前(1936 年)所出版的《现代哲学之科学基础》便已为 这一章节定下了雏形,在《教育哲学讲话》一书中着重论述 了教育哲学与心理学、社会性、生物学之间的关系。在此之 后崔戴阳的《教育哲学》中再次对教育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 了论述,在傅统先先生对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与教育哲 学之间关系的论述之外加入了政治学与教育哲学关系的论 述。

在对教育中的哲学问题的论述方面,傅统先先生从5 个 关系进行引入——人类与自然、行为与思想、感觉与理性、 个人与社会、人生与美感经验,而其后对教育的本质、目的、 方法、价值的论述,在当时是教育哲学书籍较为普遍出现的 内容,姜琦的《教育哲学》中对教育本质论、教育目的论、 教育方法论以及教育价值论有了详尽的论述,包括后来张栗 原的《教育哲学》一书内容更是主要由这四部分组成。值得 一提的是傅统先先生在这四方面内容之外加入了对教育的资料的论述,引入了大量杜威的观点,对教育的资料进行了 界定并且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对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论述 中,傅统先以一种利于初学者理解的语言方式进行探讨,不 同于姜琦所著的《教育哲学》中对教育哲学研究方法论述的 中规中矩,在此更能显出傅统先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

建国初期有少量西方哲学流派的相关书籍流入大陆,教 育哲学真正地开始快速发展始于70 年代末期,并且是以建 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学科为目的,傅统先与张文郁 所著的《教育哲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书的。在此只对 傅统先先生所撰写的分论部分进行探讨,该部分是以马克思 主义观点出发,以哲学问题切入,对西方哲学的不同流派进 行批判,傅统先先生引用了大量杜威的观点,对教育哲学问 题进行解释,所以也突出了该书的特点——阐述杜威观点并 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批判杜威观点。

先生在对价值论探讨的部分有鲜明的体系建构,框架更 为清晰,并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每一个问题的指导 与研究的出发点,减少了引导性的话语,更多的出现了概念 性的文字,这正符合当时重建教育哲学学科的要求。在对教 育价值的探讨方面,以往的教育哲学书籍多有涉猎,但多以 介绍西方哲学不同流派思想为主,如姜琦的《教育哲学》、 陆人骥的《教育哲学》等多是以对西方教育哲学思想引入为 目的,而傅统先先生的《教育哲学》多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 进行的概念性规定,这也是贯通全书的一大特点。在对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中,与傅统先的《教育哲学》相比较,林礪儒 的《教育哲学》、张栗原的《教育哲学》、姜琦的《教育哲 学》等书都有相关章节,但是均没有从教育目的的特殊性与 一般性、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维度进行论述,同样也忽 略了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

在对伦理学与德育探讨的部分,在对道德教育与伦理学 的不同流派观点梳理的基础上突出了道德的继承性问题,并 且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了辩证分析,成为了中国道德教育 理论上的一个突破。对认识论与教学方面的探讨,认识论作 为哲学学科体系的重要一部分,被引入教育哲学领域解决教 育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论述中既包括对认识论的理论 介绍,也包括对课程计划、知识结构、教学评价、教学方法 等具体教学方式的详尽分析,这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以往的国内教育哲学书籍中较少出现这种写法。

在美学与美育的部分是极具特色的,影响了后来很多的 教育哲学类书籍的撰写。在此之前涉及美学与美育方面的教 育哲学书籍并不多,其中范寿康的《教育哲学大纲》便是早 期相关著作的代表,相较而言傅统先的《教育哲学》美育一 章则内容更为丰厚充实,由于傅统先先生早年所著《美学纲 要》一书使其对美有了深刻的理解,加以晚年时期通过马克 思主义思想对以往的美学理论辩证思考,才促成了“美学与 美育”一章的完成,完善的美育理论在80 年代是具有对时 代教育理论进步的推动价值的,在此不仅对美的理论进行论述,同样对美与美育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填补了建国后中国 教育哲学理论中美育部分的空白。

傅统先与张文郁所著的《教育哲学》一书肩负着建国后 重建教育哲学学科体系的重任,是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奠 基性著作,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还涉猎广泛, 对杜威等西方主要思想流派观点进行辩证吸收,对中国教育 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意义。

三、傅统先教育哲学与西方教育哲学的比较 先生的《教育哲学讲话》在内容上更贴近民国时期的社 会现实,在建构上也更为符合民国时期同类书籍。与国外教 育哲学教材相比较有较大的差异,虽然涉及内容广泛,但是 对教育哲学几个核心问题的阐述则是浅尝辄止,并不深入, 所起到的是帮助读者入门以及引发思考的作用。

傅统先晚年所著的《教育哲学》相较前著建构更为严密、 哲学气息也更为浓郁,由于傅统先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接受了系统的哲学训练,对西方哲学的把握与之前不可同日 而语,且更为深入的了解了西方哲学的写作范式,所以《教 育哲学》与西方的同类书籍相比较仍具有很大的价值,并且 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从价值论出发对教育的目的与价值进行探讨,使《教育 哲学》的价值论部分拥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并且增加了问题 探讨的理论深度。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这一内容是西方教育哲 学类书籍中较多出现的版块,早期Peters 的《教育哲学》中的第一板块就对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探讨,以及在Frankena 的《教育哲学》中在对教育目的探讨的板块中收录了Dewey、 Whitehead、Maritain、Peters 关于教育目的与本质的论述, 包括当代Siegel 的《教育哲学》也在第一部分对教育的目 的进行了探讨。以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哲学的导入符合西方教 育哲学著作的传统范式,并且无论是傅统先先生的《教育哲 学》还是西方的教育哲学著作,在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中都大 量的引用Dewey 的观点。但是傅统先在此之上运用马克思主 义哲学对传统理论进行了批判,这是一大区别。

傅统先的《教育哲学》在道德教育的论述中以伦理学作 为理论支撑,这种论述方法在当时是超前的,不仅对德育与 智育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并且对道德的发展进行了规律性的 总结。相较西方的教育哲学专著,傅统先在有关德育的论述 中更为强调对规律的总结与理论层面的思辨,以马克思主义 伦理学为出发点,对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加以批判吸收。

Siegel 的《教育哲学》中同样有一板块是道德教育,但多 是围绕情感、性格等方面与德育关系的探讨,相较更为贴近 实践与生活,是更为细化的应用性探讨。

西方教育哲学著作中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论述是颇为 重要的内容,Siegel 的《教育哲学》中以思考与推理引入 对教与学的探讨,Peters 的《教育哲学》引入Hirst、Hamlyn 以及Hamlyn的观点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Curren 的 《教育哲学》更为详细的对教与学进行了探讨,分别从如何教,纪律与关心,询问、理解到建构,批判性思考,考试与 等级这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教育哲学 著作对于教与学的理论发展是不断细化与深入的过程,当代 的著作已经能够多维度的对该问题进行辨证探讨。对比分析 下,可以发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傅统先先生对于教与学的 认识是具有超前性的,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先生分析问题 的指导性作用是巨大的。傅统先的《教育哲学》中的教与学 部分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支撑,既对教与学的辩证 法进行了前提性问题的探讨,又对教与学进行了应用性问题 的论述,从课程计划到课程材料编撰、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到 教育评价,多个维度的对教与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这个 部分内容的建构上能够看到现代西方教育哲学著作的影子, 傅统先在教与学的论述上是具有超前性与现代性的。

傅统先先生对于美育的论述不仅在国内的著作中是独 具一格的,在国外的著作中同样是具有特色的,Hirst 与 White 所编撰的《教育哲学》对艺术与教育进行了简要的论 述,而傅统先先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身深厚的美学修 养对美育进行了独到的哲学层面论述,并且将美育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对美育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高增德,丁东.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M].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2]傅统先《. 我的思想发展过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3]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4]傅统先.教育哲学讲话[M].上海:世界书局,1942. [5]张怀编译.教育哲学[M].光启学会、傅信书局, 1936. [6]萧恩承.教育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7]吴俊生.教育哲学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 [8]崔戴阳.教育哲学[M].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1952. [9]姜琦.教育哲学[M].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3. [10]张栗原.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联合发行所(生 活、读书、新知),1949. [11]陆人骥.教育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2]林礪儒.教育哲学[M].上海:开明书店,1946. [13]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3. [14]R.S.Peters.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Oxford Universi?ty,1913. [15]William K.Frankena.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MacmillanCompany,1965. [16]Harvey Siegel.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Oxford University,2009.[17]Paul H.Hiret、Parricia White.Philosophy of Education[M].Routledge:1998. [18]R.S.Peters.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M]. Oxford Universi?ty,1913. [19]William K.Franken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 Macmil?lan,1965. [20]Harvey Siegel.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Oxford University,2009. 其第一板块“Aims of Education”中收录了Emily Robertson 的“The Epistemic Aims of Education”、HarryBrighouse 的“Moral and Political Aims of Education”、Martha Nussbaum的“Tagore,Dewey,and the Imminent Demise of Liberal Education”3篇文章. [21]道德教育板块收录了Michael slote的“Caring, Empathy,andMoral Education”、Marcia W.Baron 的“Kantian Moral Maturity and theCultivation of Character”、Elijah Millgram 的“The Persistence of MoralSkepticism of Moral Education”3篇文章. [22]收录P.H.Hirst 的“What is Teaching”、 D.w.Hamlyn 的“Hu?man Learning”和“The 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Learning”3篇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