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实习总结 >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来源:实习总结 时间:2019-10-13 08:01:51 点击: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摘 要】品德课程是养成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帮助其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综合课程。

在品德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相关主题形成核心目标,展开 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 问题的价值取向。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假如 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学会换位思考;
“我离不开你,你 离不开我”,形成生态观;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形成 共赢观;
“同忧愁、同快乐,互相关心”,形成分享观。价 值取向的培养,让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自治的人。

小学品德课程作为养成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 其社会性发展,帮助其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综合课程,注 重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 行为选择能力依赖于他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基本的待人处 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指的是一 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 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 价值取向。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 前,小学品德课程中,关于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取向缺 乏系统的研究和认识,笔者根据多年的品德教学经验,对现 行的《品德与社会》三至六年级教材内容进行了整理,明确小学生人际交往中价值取向培养的方向。

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是 宽容、理解和信任,更是一种关爱。现在的学生从小受到家 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有的已习惯于“只知受爱,不知 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 尊重、平等对待,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在冲突情境中,学生 往往依据这件事对自己产生的结果来判断好坏,总是站在自 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很好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想法。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能力,对于学生人 与人之间的交往极为重要。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 求,学生要“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

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

基于此,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学之间》一课中, 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美好回忆,引导 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验同学间友好相处的美好与幸 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感知生活的美好。第二板 块:同学间遇到不愉快或矛盾怎么办?学生在积极体验与消 极体验两方面的对比中,明白同学之间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多么重要。笔 者改变了以往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行为并给出 正确做法的教学设计,而采用以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的人 际交往技能方法为主的教学设计。首先,情景再现,引导学 生懂得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要学会宽容。其次,告诉 学生学会宽容最好的办法是换位思考,进而提出换位思考三 步曲。换位思考第一步:假如我是你,我不希望……第二步:
假如你是我,你希望我怎样……第三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 想,落实到行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 换位思考三步思维训练,告诉学生原来换位思考是有方法的。

通过改变学生遇到冲突时的思维方式,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方 式。

又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想想他们的难处》一 课,笔者采用了模拟活动方式,“假如我是盲人”——模拟 盲人行走,“假如我是肢体残疾的人”——模拟残疾人穿衣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角色体验,在“假如我是你,假如 你是我”中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 付出的努力,从而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 极主动帮助他们。

无论是换位思考三步思维训练,还是角色扮演模拟活动, 都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体验和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多一份宽容,多 一份理解。学会换位思考,终将成为学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最佳润滑剂,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形成生态观 品德课程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具有 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的人,更要培养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生 态型共生关系的人。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压 力剧增。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 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总能胜人一 筹。但是很大一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这使得孩 子的生活圈子变得更为狭小,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要求, 忽略了孩子需要在社会中成长,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 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 然的,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 向。这就需要教师在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人与人之间、 人与集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设置 了《我的劳动感受》《多少人为了我……》两个课题。在《我 的劳动感受》一课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我做这些 事情的时候” (主要针对家务劳动、班级的服务岗位),体验自己劳动的情形和感受;
接下来通过对学校内不同岗位 的认识,引导学生感知为了他们的快乐与健康成长,学校里 有许多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
最后帮助学生选择校 内岗位进行实践体验,在劳动中有所思、有所想。《多少人 为了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一天中有多少人为我 们辛劳?”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把这些悄无 声息辛苦劳动的人们从幕后推向前台,以“假如(自来水厂 工人都停止了劳动、环卫工人停止了劳动)……”的讨论, 让学生感受到“人人为我”,逐步树立“现代生活谁也离不 开谁,一个都不能少”的现代生态观。

在品德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不仅是一个独立 的个体,更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与他人之间相互 依存,从而建立起“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的生态观。

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形成共赢观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集体之中。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人 际关系发展的社会化,更要在集体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协作, 取得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品德课程通过加强集体主义教 育,使学生明白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需要大 家共同的努力,树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共赢观。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班级》一课的教学中,以“我们长在同一棵树上”为主线,班级是一棵大树, 我就是树上的一片叶子,我们每片叶子都从树干上汲取水分 和养料,同时,我们也为大树的成长制造养分。在“咱们这 棵树长得怎么样”“我从集体中得到了(懂得了)……”“我 在集体中的特殊贡献”三个教学板块中,引导学生把建设集 体当作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才干奉献给集体,与集体同呼 吸共命运,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反过来优秀的集体也能促进 学生成长。只有集体好,才是大家好,也只有大家好,集体 才会好,从而树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共赢观。

在现代社会,合作才能共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 合作,学习需要合作,游戏需要合作,体育比赛需要合作 ……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会说“合作”, 但真正合作起来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其实合作还是有方法 可循的,教师更需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合作。

因此,笔者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合作》一课的教学 中,采用了心理团体辅导课的模式,以指导学生学会合作、 掌握合作技巧为教学目的。课堂教学围绕“雨后春笋”这一 个合作游戏展开,在游戏中,学生体悟到合作不仅需要明确 的分工、沟通与配合,还需要一致的目标,相互的鼓励,在 遇到矛盾时要学会为了共同目标而妥协让步。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通过游戏、体验、实践活动等方式,相对道理说教而言更能使学生养成集体观念,形成“大家好, 才是真的好”的积极情绪体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价值 观。

四、“同忧愁、同快乐,互相关心”,形成分享观 进入小学中年级后,随着集体生活的逐渐适应与心理发 展成熟度的提高,学生已经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他人、关注 群体。他们寻找同伴的需求变得非常强烈,更希望建立亲密 的关系。从儿童对择友依据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阶段学 生交朋友所重视的标准占第一位的都是“同忧愁,同快乐, 互相关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你高兴,与你分担》一 课,正是从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这个角度来促 进学生相互理解,增进彼此的友谊,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

在本课的教学中,“分享别人的快乐”,引起回忆,展开辨 析;
“让我们一起分享快乐”,体会分享快乐的心情,注重 学生个体内在的情感体验;
“体会朋友的痛苦”,引导学生 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真情传递”,引导学生互助合作, 真情宽慰。通过教学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当你同别人分享快乐 时,一个人的快乐就变成了许多人的快乐;
分担别人一份痛 苦,痛苦也就减少了许多。就像盲人古诺说的那样:光明对我而言是很重要,但是将光明带给别人同样重要。教学中笔 者放弃教材中列举的事例,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学 生自己的生活事件,真正触动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通过主 题讨论、现场采访等创设情境氛围,强化情感体验,围绕回 忆快乐、感受快乐、体会痛苦、分担忧愁,引导学生学会分 享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 不断构建,从而达到自主的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 己的实践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得到道德情感上的提炼和内化,不断 完善自己的道德生活。“换位思考、共生共存的生态观,集 体共赢观、分享观”等价值取向的形成,可以更好地使学生 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 发展自我、教育自我,促进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的提升, 成为一个能够自治的人,在与人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和谐的人 际关系,为今后的幸福人生起航,为生命奠基。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21500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