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年度总结 > [还原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源头活水]源头活水

[还原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源头活水]源头活水

来源:年度总结 时间:2019-10-07 07:46:52 点击:

还原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还原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中提出,对文学作品的 解读、分析,如果满足于作品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那这只 是一种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如今在课堂中无效分析已经成 为制约语文教学水平的瓶颈,而对作品的有效分析是检验语 文教师能力的试金石。阅读教学要紧扣矛盾进行还原,把阅 读文本的内容还原成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感的、方 法的等,通过生活还原、语境还原、场景还原等,想象语言 文字背后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探求欲望,创造 出与文本情境相融的教学情境。

一、还原生活,万般深情尽其中 美国教育家怀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 等。”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要打破语文与生活 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接壤,在传授语 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 与时代的活水。还原生活就是借助音像视频、图片文字、实 物模具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或生活印象,把语文教学过程还原为学生的生活过程或 经历,将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引领学生观察生 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还原生活需要教师寻找语文教学 与生活之间最佳的结合点,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 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学生充分体验 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平时生活离不开 语文的大语文观。

有一位教师在教授一年级课文《菜园里》时,为了让学 生认识了解各种蔬菜,还原了现实的生活情景,将语文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联系起来,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 金钥匙,展现语文教学的真谛。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围坐,每三人为一小组,每大 组中间摆上许多新鲜蔬菜:白菜,卷心菜,红色、白色的萝 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 还有细长的豆角…… 课伊始,播放音乐课件《买菜》,学生齐唱歌曲。

师:你们说这些可爱的蔬菜长在哪里? 生(齐):菜园里!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菜园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 蔬菜,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跟小组同学说说这些蔬菜的名称、特点,好吗? 生:好!(兴奋、齐声) (学生们纷纷看、摸、闻各种蔬菜,并与小组同学议论。) 师:下面,老师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 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找出写有它名称的卡片,大 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教师首先举起黄瓜,学生们迅速在摆放的卡片中找出 “黄瓜”卡片。) 生:黄瓜、黄瓜…… …… 师:把你刚才观察到的蔬菜说一说,愿意说哪一样,就 说哪一样。

生1:我刚才摸了茄子,它的皮很光滑,它是紫色的。

生2:我发现卷心菜的叶子一层一层地卷着,像卷发。生3:辣椒有红的,还有绿的。

生4:我尝了一口西红柿,甜甜的,酸酸的。

生5:豆角长长的,像绳子。

…… 生活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个 支点。《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 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 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将生活引入了课堂, 还原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探 究生活,让生活成为学习语文的金钥匙。生活化的情景、儿 童化的歌曲,还原了学生记忆中的菜场场景,将教学内容指 向生活,课文中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生硬的方块字,而是 学生们急于认识的朋友。“看实物,找卡片、读词语”这一 环节激起了学生们的好胜心,课堂活跃起来,人人动脑动手 动口,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教室,学生们在这样充分自主 的活动中,牢牢记住生词。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通过看、 闻、摸,加强生活体验,自然明白了蔬菜的特点,这是他们 独自研究的伟大成果,他们沉浸在自主探究的惊喜与自豪中,学习兴趣浓厚,语言也在认识和研究中得到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 死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教育的情境,还原文本 中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引领学生身临其境,去观察、 体验、感悟,拓宽学习的视野,提高教学的效果。现代课堂 呼唤生活的回归,强调课堂应该从科学世界回到感性的、具 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世界中来。还原生活不是走进一 个外在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概念世界,而是要与充沛、旺盛而 又丰富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课堂这一生动的天地里, 领略到现实世界所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生活处处有 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二者密不可分。以课堂为起点来还 原生活的语文教学加强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联 系生活、亲近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引导学生更 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二、还原场景,情到浓时显本色 所谓场景就是对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范围内人物生活画 面的描写,在文本中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 综合运用的体现,也是自然风景、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 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就是一个场 景。”场景描写一般是为表现人物服务,尤其是为突出人物 的形象服务。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咀嚼品味文字的基础 上,通过还原文字所呈现的场景,带领学生走进画面场景中, 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下,与文本中的文字相融,并在想 象和补充中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感受也更真切、深刻。

我在教授《船长》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船长这 个伟大人物的形象,我扣住“英雄”这个词,因为这是这篇 文本的基调。在设计时,我一直考虑的是如何在合适的情况 下引出船长这个人物,这自然与当时的情境紧密相关,也是 很关键的,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就会对“英雄”这个概念变 成一种求证性的阅读。于是,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寻找文本 中描写场面混乱的语句,场面越乱,也许对船长的阅读期待 就越强,也许对船长伟大的人格有更为深刻的领悟。文本中 对场面混乱的情节有两处描写,这样的文字学生是不难理解 的,但是灾难来临时的恐怖氛围、紧张心理,学生是没有体 验的,他们很难进入到那种情境中去。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 的。

师(谈话导入):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诺曼底” 号被撞了,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呀?课文中有这样的文字描 述吗?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自主阅读、圈画,教师指名学 生发言。)出示一:“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 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 船舱。” 出示二:“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上的绳索。大家一窝蜂 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 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师:读一读,想一想,再体会体会,你的眼前看到了什 么? 生1:船上全乱套了,人们都在拼命逃生。

生2:人们只想到自己的性命,其他的什么也顾不上了。

师:让我们来看一段电影的视频,也许你看了以后会有 更深的感受。

(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片段。)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文字,你又有什么感受?生1:我感觉人们非常害怕,灾难突然降临,死神一下 子来到身边,人们一个个逃到甲板上,感觉是多么无助! 生2:我感觉到场面是那么可怕,人们在灾难面前束手 无策,他们是那么渺小。

…… 师:看着这样的场面,读着这样的描写,你想到了哪些 词语? (交流:乱七八糟、不可开交、混乱不堪、恐惧吓人、 不可收拾、一塌糊涂、杂乱无章、纷乱如麻……) 师:是啊,这样的场面真是一片狼藉、混乱不堪呀! 学生读着文本中的描写,对于场面混乱的感受还只是浅 表化、概念化的,而借助媒体对场景的还原,通过对他们感 官的刺激,他们的体会才深入到心灵中去,对文本的理解才 有了自己独特而富有个性的体验,因为学生们自己并没有这 样的亲身经历。当然,成人中也很少有人经历过大灾难或突 发性变故,不过成人的生活体验是可以迁移的,生活中的很 多积淀、体验是可以从书本或别人的讲述中间接获得的,而学生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在实施这个内容的 教学时,我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截取了一个片段,帮助 学生体验那种氛围,感受那种混乱与恐怖,同时也为下文体 会船长临危镇定、伟大光辉的形象埋下了伏笔。还原与文本 语言相融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语言的咀嚼 品味中揣摩,在场景的画面欣赏中想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 生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也能训练学生语言能力。

三、还原语境,身临其境悟其义 许多古诗词由于时代遥远,与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有一定 的距离,因此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要想 办法缩短这种时代的距离,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原 诗人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这有助于学生理解 诗歌,感受诗情,领悟诗境。薛法根老师在教授白居易的《夜 雪》时与学生展开对话,将一首小诗演绎得情趣盎然,言意 尽得。

师:夜雪,就是夜里下雪。当时诗人在哪儿呢? 生1:诗人应该在窗前看到下雪,不然怎么知道夜里下 雪了呢?生3:我补充,这还不是一般的冷,是冰冷冰冷的,“讶” 就是冷得让人惊讶。

师:雪夜寒气重,衾枕忽觉冷。这是从触觉上知道下雪 了。

生:夜里漆黑一片,窗户照理是黑乎乎的。“复见窗户 明”是说现在明亮起来了,那是雪光映到窗户上了,不是天 亮时的亮光。

师:对呀,雪光映照在窗户上,泛出白色。这是从视觉 上判断下雪了。

生:诗人从竹子折断的声音中判断下雪了。竹子上积了 很多的雪就会折断,“时闻折竹声”,诗人不时地听到竹子 折断的声音,就知道下雪了。

师:显然,折断的是竹梢,或者是整个竹子。这是从听 觉上知道下雪了。生:诗人说“夜深知雪重”,这个“重”就是积雪压断 了竹枝,发出清脆的声音,由此就知道下雪了。

生:雪积在松枝上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风一吹就一 颤一颤的,好像很重的样子。(赞叹) 师:啊,你能凭借生活中的经验来体会这个“重”字, 真会读书!这是从知觉上知道下雪了。诗人从“触觉、视觉、 听觉、知觉”上判断出这是一场雪,那么,诗人知道这是一 场小雪还是大雪呢? 生:(热烈讨论,略) 上述片段中,薛老师利用还原的语境,让学生与诗人 通过作品跨越了时空实现了情景对话,生成了特殊的语境。

这种语境使诗句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 诗句、与诗人之间的距离,读来别有一番韵味。“当时诗人 在哪儿?”“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这是一场小雪还是 大雪?”一连三个问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触发 了学生的类比联想,展现了诗人当时可能的生活场景,实现 了语境还原。通过还原语境,使学生透过诗句感受到了诗人 的一颦一笑,看到、体验诗人在“雪夜难眠”的情景和心境,也使寻常的字词瞬间有了无限的张力,“冷”“明”“重” “折”,无不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语言只有在特定的语境 中才能焕发出独有的韵味与表现力,还原语境正是促进学生 对语言表现力的真实触摸,潜移默化中磨砺了他们对语言的 感觉。

四、还原历史,于无声处振弦音 历史总是具有厚重感,小学生理解起来很沉重,如何让 传统的历史文学作品在无声处振弦音,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地 还原历史。苏教版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经典名著中的历史故事, 这些故事由于时间跨度长,加之学生对时代背景知之甚少, 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适度地还原历史还是有必要的。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面对洪教头挑衅时,却只 说:“不敢,不敢!”这是文章中第一次描写林冲的语言。

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凸显了人物性格,如果对这样的语 境加以还原,就轻松实现了对小说人物特点的感悟和品味, 教学活动也自然丰盈。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抓住“不敢”对人 物进行了深入的还原,让人物的品性不再是简单的“谦逊有 礼”和“武功高强”,而是变得更加真实、丰满、立体、感 人。

师:说起林冲,你们一下子会想到他最典型的语言,是 哪句? 生:(朗读)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师:难怪有人说语言再现性格,你们一下子就猜到了这句话。那么,有谁知道这“不敢”后面还藏着怎样的故事? 生:我知道《水浒传》中有一个环节,就是他买了一把 宝刀,被人引诱迫害,说他进入白虎堂要杀人,就给抓起来 了。

师:是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中的情节,听说高衙内调戏自己的妻子时…… 生:(朗读)林冲赶到跟前,喝道:“调戏良人妻子, 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

师:古人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可结果呢? 生:(朗读)先自手软了。

师:这表现中藏着什么? 生:不敢。

师:是啊,又是一个“不敢”。

生:在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中,林冲一而再、再而三遭受董超、薛霸的伤害。

师:大丈夫士可杀不可辱啊。当鲁智深解救了他时—— 生:(朗读)林冲却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 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 他两个,也是冤屈。” 师:林冲的话语中又藏着什么呢? 生:还“不敢”! 师:你又在这“不敢”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冲,又 有怎样的发现?生1:林冲太善良了。

生2:林冲太忍让了。

生3:我读到了一个胆小的林冲。他怕大官,也怕坏人。

…… 师:朗读至此,面对这种和黑板上截然不同的评价,你 作何感想? 生1:要是我的话,哼,这高衙内霸占我的妻子,我咔 嚓一下(学生用手做刀,在脖子上抹了一下),毫不留情! (掌声) 生2:林冲的确窝囊,刚才我们说大丈夫士可杀,不可 辱,我必须以牙还牙。这才像个男人。

生3:林冲有些懦弱,但是他必须忍辱负重,英雄是不 一样的,尽管如此,林冲在我心中就是个英雄。而且,对待 洪教头,没有把他打瘸、打伤,说明他是善良的,点到为止。

生4:做人要厚道,要谦虚,但要看对什么人,林冲对 任何人都是忍,就过了。

“还原历史”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要把文本中 的研究对象放到产生这些作品的年代中,还原到当时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环境中去品析、赏悟;
而另一种就是像窦老师 那样把人物放到自己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中去,再综合品 读和感悟,使之更加全面化、深刻化、真实化。在这样的还 原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独特和富有个性的心理体验,在赏读、 悟读中不断地入情入境地交流,深化了文本,内化了语言,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不断的活化和创新,思维品质也得 到了有效的提升。还原历史,如同让学生重返文学的现场, 在还原的历史语境中,人物本真的形象得以复活,那些隐藏 于言语中的人物的性格显露了出来,为学生更充分、更真实、 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保证。还原历史,让文学作品 中的人物形象有了历史之美,也让历史有了真实之美。

“还原”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课堂教学需 要有的放矢地还原,努力寻找适合文字还原的点,彰显文本 的特征,这样就能不断提升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密度与深度,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回归生命的本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