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离任 >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研究】3260精准扶贫体系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研究】3260精准扶贫体系

来源:离任 时间:2019-11-10 08:04:01 点击: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研究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研究 摘要: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十八大” 以来,精准扶贫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而教育扶贫则被赋予“阻 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教育 的发展仍比较滞后,可以说,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 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 (一)农村教育的概念界定 何谓“农村教育”?学界尚无定论。当前,主要存在三 种界定方式:(1)“地缘说”,认为农村教育即为农村地区的 学校教育。如,李少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教 育就是指县和县以下的教育,包括县、乡(镇)、村教育”[1]。

(2)“对象说”,认为农村教育是针对农村人口开展的教育。

如,陈敬朴指出:“一般把发生在农村,以农业人口为对象 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称之为农村教育。” [2](3)“面向说”,认为农村教育应以服务农村为宗旨。

如,1991年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农村教育被定义为“由 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和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所组 成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教育体系”[3]。笔者认 为,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域内的基础教育(包括义务教育 和高中教育),以及当前服务于农村的职业教育、成人培训 均属于农村教育的范畴。(二)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小学净入学率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九年义 务教育巩固率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40%”[4],教育发展的重心已从普及数量转变为提高质 量。但是,不可否认,农村教育生态现状依然令人堪忧。在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以城市为中心 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全国农村中小学为对象的撤点并校,一 场“城市包围农村”的“教育革命”拉开序幕,我国城乡之 间的教育鸿沟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严重, 许多地区的农村教育走向萧条[5]。1.学生方面:家校距 离远,孩子们不得不寄宿求学,导致乡土情结的淡化与亲子 教育、人格教育的欠缺。而进城读书,又缺乏安全感和归属 感,很多农村学生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学生辍学率上升;校 车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合并后的学校人满为患,教育教学质 量难以得到保障等。2.家长方面:教育观念滞后,一方面视 教育为逃离农村的跳板;另一方面,高昂的教育成本、渺茫 的升学希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读书无用论”在部分 农村家长的心中升温,他们宁愿让孩子在家务农或随其外出 务工,因此,在许多农村学校,存在普遍的“隐性辍学”① 现象。3.教师方面:或被裁退,或被转岗,面临巨大的心理、 社会压力,乡村教师的待遇亟待提高。“超编”和“缺编” 问题并存,师资结构(年龄、学历、职称等)不合理,部分学校十几年未新进过教师,优秀教师的流失,严重影响重要学 科的教学。4.学校方面:“巨无霸”学校的管理难度较大, 生师比攀升,生均教育资源减少。此外,如何完善硬件设施 建设,如何有效地整合师资力量,如何开设与农村生活密切 联系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亦是农村学校面临的难题。

二、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意义 (一)维系国家稳定大局,推进民主政治进程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一些传统村落逐渐衰败,这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但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国家城镇化水 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比重回 升,农村并没有消亡。2014年,义务教育的城镇化率已从2009 年的51.04%达到72.55%①,显著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

伴随教育资源向城市的大量聚集,我国农村仍有超过6000万 的留守儿童和3500万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城镇化率的快速 攀升显然是畸形的,有违教育公平、机会公平的呼声,不利 于社会稳定。因此,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的必然选择。“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他们无异于被剥 夺了自己做出决策、选举和参与政治过程、行使国家管理权 的能力。虽然我国的扫盲运动成效显著,但是还有超过5000 万的文盲半文盲。②相对来说,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穷的 农村地区,农民的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 水平,如何避免他们的子女成为“新文盲”,事关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建设、人民当家做主权力的落实。(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教育与经济密不可分,双向影响。如图1所示,国家经 济社会系统是农村教育的外部环境,为农村教育制定政策、 供给资金和师资;农村经济社会系统是农村教育的内部环境, 为农村教育提供生源、筹措经费。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 “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 金”,而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正是外部环境给予农民的投资机 会和有效鼓励。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本 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决定于知识的进步和 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产比从前更好的物质资本形式”,而知 识的进步和运用有赖于教育与培训。舒尔茨视教育,尤其是 学校教育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并指出初、中等教育 的投资收益率远高于高等教育。按照舒尔茨的观点,许多农 村地区之所以经济萎靡,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 农村孩子的受教育年限、质量均不如城市孩子,根本原因在 于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资欠缺[6]。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战 略的实施,势必会带动农村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遏制离农、弃农倾向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校教育服务于主流文化,教育 内容与乡土文化“圆凿方枘”,农村孩子处于完全被动的地 位,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教育实现“跳龙门”。另一方面, 教育内容与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处事准 则和风俗习惯格格不入,为了适应学校生活,他们不得不进行“再社会化”,从而加剧了“离农”“弃农”的倾向[7]。

城乡一体化固然要实现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市场 等要素的相互融合,但积厚流光的农村文化作为无可替代的 国家软实力,绝不能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牺牲品。在农村 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传承民间艺术的特殊功能,如编织、剪纸、 幺妹舞、皮影戏、泥塑等,注意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深情, 尽可能避免“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的悲剧,实现 农村与城市、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美美与共”。

(四)促进社会畅通流动,消除贫穷代际传递 在大多数国家,农村都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农民都处于 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往往寄希望于教育摆脱贫穷、走出农 村。依据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精英理论,社会分层结构 一直存在,但社会上层人员和下层人员的地位不能凝固不变, 保持精英循环路线的畅通是实现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8]。

非执政的精英人物上升为执政者,执政的庸才下降到非执政 阶层,如果循环受阻,将危及统治基础。人人生而平等,在 一个真正追求公正的社会,教育的确应该发挥促进下层人士 向上流动的作用(如图2所示)。罗尔斯指出:“为了平等地对 待所有人,提高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 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9]农 村教育精准扶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民和农村孩子在 教育上先赋条件的不足,为他们成为“精英”开辟出路,让贫穷不再代际传递。当然,帕累托所谓的“精英”是广义的, 泛指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取得突出成绩的人。通过在农 村开办多样化教育,不仅要使少数能升学的学生“榜上有名”, 也要使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孩子“脚下有路”。

三、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的建构 扶贫始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呕心沥血的伟大事业。1986 年,我国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策调整,陆续确立 了开发式扶贫、项目式扶贫、救济式扶贫等方式,诚然为扶 贫攻坚做出巨大贡献,但问题积弊,如许多贫困户消极地“等、 靠、要”政府救济金、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人情扶贫等, 这显然不符合扶贫的初衷,严重影响扶贫的进度和成效[10], 目前我国仍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③2013年,“精准扶贫” 的思想顺势问世。精准扶贫既重视“输血”,加大对贫困人 口的帮扶、支持力度,更强调“造血”,授之以渔,鼓舞他 们的志气和信心,实现自力更生。中国的“穷根”在农村, 教育落后是贫穷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整个 扶贫工程的“造血”系统。精准扶贫是相对粗放扶贫而言的, 重在“精”和“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进行价值、对 象、管理的精准定位。价值定位是通过观念引领行动。明确 农村教育的价值选择是有效实施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的 逻辑起点。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反映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 要的程度;而教育服务于社会和个人双重价值主体。当前, 我国农村教育在价值定位上存在“离农”和“为农”的悖论,这源于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 村教育应秉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宗旨[11]。对象定位就 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落实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的前提。

为彻底“拔穷根”,必须积极探索识别扶贫对象的制度、方 法,下定决心进行大规模的摸底调查和跟踪调查,建立精准 扶贫大数据库,彻底搞清楚哪里穷?谁穷?为何穷?是否需要 教育扶贫?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管理定位农 村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各级政府、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多个主体的责任划分,农户信息的及 时更新,扶贫项目的设置,扶贫资金的投放、使用、监管及 效率评估等。因此,必须明确事权、分工到位、精准管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 育,是一个逐级递进的长期过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一 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全方位的扶贫体系。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精准改造 义务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 点,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21世纪初,义务教务的普及工作 基本完成,但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仍较突出。义 务教育的属性,决定其必须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在精准定 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的基础上,应加大教育经 费的倾斜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扶贫项目,如农村义务教育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校车安全整顿计划 等,改善薄弱的教学设施,配备优秀的教师资源[12]。同时,要帮助农村学校精心开办校本课程,注入更多农村元素, 增强教育内容与农村文化的融合度。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的全 面普及和均衡发展。此外,在许多农村地区,高中办学面临 瓶颈,必须谋定思变。初三是农村孩子求学生涯的一个转折, 有能力升学的进入高中,剩下的学生该何去何从。“跳农门” “读书无用论”使得不少学生选择无奈辍学。事实上,中职 的就业率稳居高位,2015年达96.3%。①在农村教育精准扶 贫过程中,要对高中教育进行“精准改造”,一方面,努力 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另一方面,设法改变农民的陈旧 观念,如设立“教育观念引导中心”、制定中职教育协作计 划等,实现普高、职高双管齐下、并蒂开花。

(二)职业教育:打造特色、精准就业 农村教育存在“两头响声猛,中间受梗阻”的细腰鼓现 象―――现代职业教育的组织方式与农民获取非农生产技 术的矛盾[13]。具体来说,国家积极呼吁重视职业教育, 农村社会发展亟需职业教育,农民迫切希望通过非农技术摆 脱贫穷,但实际上,去职业学校学习的农村孩子并不多。根 据《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院校的毕 业生中,90%以上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3%为“农民与农民 工”家庭背景,并且这两项比例呈上升趋势。报告显示,高 职毕业生发展潜力逐步提升,月收入连续5年增长,以2012 届学生为例,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731元,3年后为5020 元,增幅达83.8%,这说明职业教育具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显著功效。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必须打破这一怪圈。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有关部门应积极协助职业学 校[14],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的水 平。1.办出特色:依托当地区域环境和经济资源,设置特色 鲜明、符合需要的专业,并配足设备和师资。2.保证生源: 深入贫困家庭,引导高中毕业生、大龄青年正确认识高职教 育,依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推荐就读专业。3.完善资助:在“奖、 助、贷、勤、补、免”多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上, 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并拓展扶助项目。4.技能培训:发 挥职教的技术导向优势,挑选业务精良、实践能力强的技术 骨干定期下村、下户,进行现场答疑、按需施教,培养新型 知识化农民。5.立足就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有针对 性的职业规划指导,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创 业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三)高等教育:提供机会、精准招生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城乡学生在高校入学机会上的 总体差距明显缩小,但在重点高校,农村学生的比率远低于 城市学生。据统计,2015年,在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招 收的本科新生中,农村考生均不到两成。这是为什么?与城 市孩子比,他们差的是机会。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必须重视 高等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站在 公平的起跑线上。2015年,我国吹响了“统筹推进两个一流” 的冲锋号,高等教育建设进入新阶段。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仍需要被置于战略高度。可喜的是,《教育部 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 求“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生规模为 5万名;继续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 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不少于学校本科招生规 模的2%;继续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由 各省(区、市)本地所属重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 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这表明国家对农村教 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其有效的贯彻落实必将推进农村教育精 准扶贫的进程。总之,实施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战略,补齐教 育短板,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属于每个中国 人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期待中国农村教育 早日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