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辞职信 > 研究农村教育的意义 农村教育的价值研究

研究农村教育的意义 农村教育的价值研究

来源:辞职信 时间:2019-11-10 08:03:57 点击:

农村教育的价值研究

农村教育的价值研究 农村教育的价值研究范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学而优则仕”、“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不同时代、不同地 域的教育家对教育的价值有不同的定位,有的指向未来,有 的关注当下,但是都隐含着生活的意蕴。教育只为生活,农 村教育也不例外,它指向更好的生活,不仅是未来的生活, 更是当下的生活;不仅是个体的生活,还包括群体生活;不仅 是物质享受,还包含精神追求。“农村”二字加在“教育” 之前意在强调,教育的价值取向必须与农村生活、农民密切 相连。农村学生面对着怎样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 样的教育对农村孩子和农村最有价值?一系列问题紧随着农 村教育,相生相伴,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生活,也影响着农村 社会的生活状态。

一、“离农”的价值取向 二、主体旁落的农村教育 2008年义务教育推行“两免一补”,并且首先在农村落 实的举措,大大减轻了农民家庭的负担,特别是偏远贫困的 山区。但是农村孩子并未因此而决定服务家乡,“走出去” 依然是坚定的信念,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市民比村民精贵, 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优越。这与传统等级观不无关系,成绩 优异者希望以考试为跳板走向城市;成绩一般者以基础教育为台阶,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后加入打工浪潮去改变农民身 份,古代是这样、近代是这样、至今还没变。农村孩子所经 历的农村教育也是如此―――以城市为中心,在农村教育中 渗透着偏向城市教育的影子。与城市相比,农村教师学历偏 低,民转公、代课教师较多且变动大。近几年,许多省市采 取了一些政策,让刚刚考入教师编制的大学生在农村学校教 学3至5年,本意是希望大学生留到农村,扎根农村教育,实 际上使得农村学校成为新教师的练兵场,一旦能力成熟便奔 向城市。与此同时,在职培训对于广大的农村教师,特别是 偏远农村的教师,更是可望不可及,常听培训之风,却总是 “春风不度玉门关”。

2010年6月,一个支持农村教育的基金会委托某高校进 行的甘肃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中,当调查人员 提出“到最贫困的乡村了解教师需求”的请求后,被该县一 位教育局副局长以“那里的老师没必要培训,不会给学校带 来多大价值”为由直接回绝,一种以分数为导向、急功近利 的教育观笼罩在农村教育的周边。农村教师的来源差、成分 差,继续教育条件少,城市教师学历高、经验丰富、学习机 会多;城市教育是强强联合,而农村教育则是弱弱相加。农 村教育材料与城市无异,均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材,但这些教材的编写一致以城市为中 心,以城市孩子的生活场景为视角,且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参 也忽视了农村教育基础的薄弱性,更多地顾及城市教育对灵活性的要求,多以方法指导的形式出现,对教学内容缺乏深 度剖析。另外,农村学校缺乏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管理 来看,城市学校会关心学生的吃饭、喝水等基本需求,而多 数乡村学校能保证孩子接受教育已是尽到本分。中午,在一 所农村中心学校,一个学前班的孩子在乌烟瘴气的教室津津 有味地吃着方便面袋子里泡的面,另一位打扫卫生的二年级 学生告诉笔者,学校不管学前班孩子吃饭。没有人关心他们 是否吃的饱,吃的健康

与此同时,合并农村学校是近几年持续推进的工作。苏 霍姆林斯基说,农村学校是农村最重要的、主要的、有时候 由于已经形成的条件还是唯一的文化策源地,它对整个农村 的智力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2]。

虽然整合农村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降低成本,短期可以使学生享受优惠的教学环境,但从长远 来看,一所学校的消失意味着文化氛围的离去。农村人民生 活在无现代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将是可怕的,它意味着封闭与 停滞。尽管农村教育在改善,但整个农村教育的环境依然呈 现出以城市为导向的教育思想。城市教育是制度的宠儿,而 农村教育是制度的弃儿,二者有明显的等级差异[3]。师 资、教学材料、资金等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并且农村的优质 人才也逐渐流入城市。

农村教育就是为城市服务,成为主体旁落的教育,失去 了自我的价值。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过程被城市占据,优秀的农村学生走向城市,农村教育最终还是脱离了农村。正如陶 行知先生曾说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 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做棉,做房子不造林;
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 的子弟变成书呆子[4]。农村教育的贫乏,城市教育的丰 富;农村生活的艰苦,城市生活的舒适;农民身份低微,市民 身份高贵,过程辛苦与结果的榜样渗透在农村教育的动态资 源中,日积月累构成了农民向往城市根深蒂固的愿望。

三、农村教育的回归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必须特别关注农村教育。

因为,农村教育是农村科技文化知识的集合点,是个体与群 体和谐发展之基础。回归农村教育本位,实现个体生活的改 善与农村地区发展相统一的核心在于“爱农”思想的培育, 促进农村地区物质、技术、文化等条件的改善。苏霍姆林斯 基曾说,如果我们不努力做到,使一个农村居民在少年时代 就以自己是一个种粮食、养牲畜的人而感到自豪,那么农村 学校的最优秀的学生还是要继续离开农村[2]。热爱农村, 以农民为自豪的精神培养是改变整个社会“离农”倾向之根 本。

当然,这种培养应渗透在教育生活的点滴中。首先,采 用具有乡土气息而非以城市为中心的教材呈现学习内容,但 并不是使反映城市生活的内容彻底消失,而是实现城乡的平 衡,给予学生生活价值取向最大、最长远的选择空间;此外,还应培养城乡孩子对农民、农业的热爱情感。与教材相辅的 是形成农村科技文化氛围,只有把土地、果园、菜园当成思 考的实验室,把单调的劳动过程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使人 享受到创造、研究和实验中的快乐,才能产生对农业劳动的 热爱[2]。一方面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的引领,加强农民运 用科技创收能力,从而为孩子们创设农业科技实验的学习、 研究氛围;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与生活 条件,吸收教育人才,以科技改善农村的文化与学习氛围, 增进爱农村、爱农业之热情,也使整个社会充满对农村、农 民的崇敬之情。同时,还应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村舍与校舍 建设、医疗保障、购物环境建设等,只有当农村的物质与精 神生活极大丰富时,“离农”的价值取向才不会是主流,城 乡在人才、资源、文化方面的互动才会成为生活的主体部分, 教育的过程与结果才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再回到“农村教育为何?”的主题,答案依然是能够生 活、更好的生活。只不过要在实然的“离农”价值取向与“为 农”的价值取向之间、在促进社会均衡发展中架设一座桥梁: 以“爱农”信念的培育、农村教育与生活环境的改变来实现 由单纯的“离农”走向个体与社会均衡发展的向度。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