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离任 > 农村教育的目标及教育课程创新_课程目标的特点

农村教育的目标及教育课程创新_课程目标的特点

来源:离任 时间:2019-11-10 08:03:37 点击:

农村教育的目标及教育课程创新

农村教育的目标及教育课程创新 农村教育的目标及教育课程创新范文 一、农村基础教育目标有些错位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 局的重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重 点和难点所在。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在于“质”,而不在于 “量”。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是农村社会经 济发展的根本性矛盾之一。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 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解 决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农村教育。中共中央、国务 院在《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明 确指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 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 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 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我国 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农村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适应农村居民劳动、生活的特点,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 的需要,适应当地的财力物力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和文化教 育的基础。据此,办学应坚持多层次、多种规格和多种形式”。

然而,目前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在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支配 下,很多学校还是定位在升学、“跳农门”,停留在“学而优 则仕”的应试进城教育上,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课程教材缺乏适应性和实用性,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的 相关性差,远离学生生活,学习的知识难以服务于当地经济 的发展。应试教育的课程模式是现行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主 要特点,课程在本质上还没有超出传统课程的界域,局限在 单一的、静态的、学科的、累积的框架中运行,而没有朝着 动态的、发展的、综合的、多样的、创造的现代课程转变。

在个性上,还缺乏农村教育的特色,不能有效地为农村的发 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其结果造成升学与就业的疏离、教育 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远离、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学生缺乏创 造性和一技之长。同时,由于现有的农村教育筛选高才生进 城,淘汰下来的众多人力资源留在了农村,数量供给充裕的 农村劳动力大军往往伴随着低素质,进而阻碍了农村发展的 进程。农村教育最大的“困境”在于其目标的应试性、城市 性、离农性。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重新认识农村教育、重新 构建农村的教育体系。

二、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是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信息条件,每一类 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发展都有其规定性。课程的功能在于通 过各种信息变量的恰当配置,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合 理的课程结构就在于恰当地组合各类课程,促使学生健康和 谐的发展。合理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必须扭转以 学科课程和学术性课程为中心的倾向,要依据学生发展的需 要和特点,实行各类课程的有机结合,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结合、学科课程和 活动课程的结合,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结合、学术课程和 技术课程的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学期课程和 短期课程的结合。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课程结构上的显著 差别在于结合农村经济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开设相应 的劳动技术和专业技术课程。这类课程一般都有较强的地方 特色。因此处理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和职 业教育课程的关系,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首要问 题。

(二)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基础性原则,要在 保证达到国家对普通教育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实施职业教育。

为了处理好普教与职教的比例关系,对农村中小学应当确定 一批规定学生发展最低标准的必修课程。确定国家、地方和 学校实行课程管理的比例,并实行相应的课程政策。课程评 价改革的关键在于与课程改革的目标相统一,在于建立多元 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和评价模式。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学基地的建设,建设中要紧 密结合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积极开发当地的各种教育资 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 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同时要注意结合农村教育的 实际。

(三)建立具有农村特点的中小学课程目标体系、构建具 有农村特点的多种类型课程结合的课程结构和农村教育模式。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素质教育 的要求,注重它的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课程 目标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把国家的一般性的目标要求具体 化、多样化。在思想教育的目标中要突出热爱农村、热爱家 乡、扎根建设农村的要求;把技术素质的教育作为课程的基 本目标之一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应 当有地方特点,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要有阶段性的 目标,以体现发展程度的差别。小学应增强与农村生活实际 的联系,初中应增强与农村生产实际的联系,高中应增强与 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相联系。为了便于对不同的 学生实行分层次施教,同一阶段的课程目标中应当区分最低 要求和较高要求等不同层次。

三、开发与利用农村课程资源 (三)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农村课程资源。充分发动 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给学校以较大的 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积极引 导,加强管理,以确保校本课程体系的形成,最大限度地利用 好农村优势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 需要为导向的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张 扬个性的现实条件,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学习活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 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的研究,探索新 知和生产教育知识;最后,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经验加以总结、概括,逐步构建出校本课程。

(四)因地制宜,创新、积累农村课程资源。农村教育部 门应根据当地实际,创办适合当地经济状况的学习活动;鼓 励教师根据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 有利于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积极从教育体制、 模式上进行创新,把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调起来。同时, 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 创造潜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改善教学环境,自制教学用 具,组织编写阅读教材,把开展研究性学习获得的成果和经 验装订成册,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教育资源。“教师对课程的 开发不仅指教师设计一个全新的课程,更重要的是指教师对 现有国家、地方课程的调适与重新编辑。”研究性学习的开 展,迫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创新者。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