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销售合同 > 农村问题与解决措施_农村教育当前状态研究及措施

农村问题与解决措施_农村教育当前状态研究及措施

来源:销售合同 时间:2019-11-10 08:03:36 点击:

农村教育当前状态研究及措施

农村教育当前状态研究及措施 农村教育当前状态研究及措施范文 2001年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的进一步实施和发展,诸多问题日渐 暴露。笔者通过对咸阳市礼泉县的基础教育个案的深人调查, 试图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新课程 实施背景下的现状和出现的新间题,探究新课程实施的影响 因素,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礼泉县位于陕西中部,全县共有中小学校165所,其中 农村中小学校共计138所,占全县基础教育总校数的80.36%。

笔者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 别对礼泉县东南部3所初级中学(降东初中、骏马初中、西张 堡初中)和5所小学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研究的基 本理念 1.清楚、深刻、全面地认识新课程改革是正确实施基础 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在调查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存 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和看法。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对 以往学科知识的更新、调整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或新的教 育教学方法的采用。有的教师甚至对新课程改革的总体实施 精神和具体内容了解甚少,并误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变革教 育评价制度,使其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的评价制度中的一部 分(小学的各类考试、测验和初中的“中考”及各项测验)。这就是说,在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和 思路,教育者自身的育人观念的建构是有问题的。这些情况 与农村地区的现有条件和农民群众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关 系。

2.精确、细致、到位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和核心理 念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和出发点 “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根本 出发点。教育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素质的体现 和反映,它始终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 生的一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育活动中 的不足,使教育朝健康的方向逐步迈进和发展。如果从教育 质的规定性这一角度讲,它探讨教师如何能获得正确的、积 极的、强烈而持久的自我价值感和主体意识;探讨和不懈追 求受教育对象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人性 化培育;探讨学生个性的合理化张扬和内在自我潜能的有效 发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感受和自我在各方面的 发展与提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必须面向所 有的受教育者,科学考虑各个地区(如城市与农村、发达地 区与欠发达地区、平原与山村等)的人文因素、社会因素和 自然生产条件的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充分发挥中央、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的合理、有效设置与配合,以适应不同地区的 学生和教师。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理解其实质和精神理念, 并落实到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来,使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共同参与到改革的具体活动中,并发展自身的各项素质和能 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3.结合本地教育实际,使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融合,运 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之中是基拙教育改革的落脚点 我国的实际现状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穷国办大 教育”。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造成了各地的教育差 异。如:教育设备、教育资源、教育传统、教育水准和教育 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速度、潜力的差异:地理 区位的生产资源、自然资源的差异等。这些因素就使得新课 程改革实施的地区、学校在实际的运转当中面临着一系列的 具体问题:一方面学校的师资水平、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和 生源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地区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人力资源等社会条件等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从本地的教育 实际水平考虑,以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为出发点,结合《关 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内容有特色地开展和实施 基础教育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l)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代的育人精神存在一定的 差距。教师的人才观依然滞留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教 学效果的生成性评价层面。(2)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热 情不足。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存在“教书、领工资、看小 孩”的思想,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3)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水平不达标。某些非师范教育培养的人员,通过一 定的社会关系,借助不正当的手段进人学校从事基础教育活 动,造成一定的教育事故。还有些教师知识陈旧,致使教学 活动质量差。(4)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差。许多教师知识面 狭窄,专业技能不强,甚至有的教师不掌握起码的信息知识 和计算机的简单操作与应用。(5)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能力 和创造思维能力不足。在教育设备不足或紧缺的情况下,许 多教师束手无策。

2.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带来的局限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环节旨在构建一种发展性 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以 往社会普遍形成的人才观和评价方式,使广大家长和学生形 成了“唯分”心理和思维定式,这与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体 系相抵触,无形中加大了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难度。

3.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三、对策与措施 1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宣传和实践工作,提高新课 程改革的影响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成败直接关 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前途,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有 着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 作用和舆论优势,大力宣传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 意义,从而有效地提高全社会对课程改革的了解和支持,有效地促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目的和理念的准确把握,提高新 课程改革的影响力。

2.树立正确的“学生学习观” 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要 创设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在教师的启 发引导下,学生相对独立地解决问题,同样能大大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让学生感觉到正在做有意义的 事情,并树立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 突出强调情境目标、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并把情意目标提到 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要特别关注学生的 情感体验和积累.并通过实践体验_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杰度、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提高。

再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有助于学生 “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唤 醒、挖掘与提升,这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应做到:第一, 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 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在“知 识”上留有余地,并提供适量时间让学生提问。第三,鼓励 学生大胆猜测。第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第五,培养学 生与人合作的学习精神。要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学生 之间关系的拓展上。若把教学现象仅当做教师与学生间的双 边互动过程来认识,则过于简单化。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 响都更强、更有力。

3.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改变评价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和侧 重于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的现状。要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 要注重对个人发展独特性的评定,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 绪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的评定;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 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强调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并存,改变 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学校、 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强 调要实现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移,要在形成性评价 的基础上实施终结性评价;强调要注重“质性”评价,改变 以往只重视“量化”的倾向,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 起来;要将课程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更多地 关注课程的发展进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历程、教师素质提高 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要落实评价过程动态化,还应将终 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 评价的主体、客体及评价的内容不同,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及反馈方式必然趋于个性化、多样化。如对教师评价结果的 描述,宜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反馈方式, 可采取像“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学生成长日记’, 这样的呈现方式。4.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机制,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 教师素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应以岗位培训为主,坚持 “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与培训结合’,的培训原则,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培训活动。

(l)坚持专题报告与示范课相结合。有关部门可以邀请 一些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 训并上一些示范课。(2)组织学校间的互相学习,各学校通 过协商的方式,建立“互访”制度,通过交流,相互学习, 提高教学技能。(3)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技术手段,开 展网上培训,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参加培训,提高教育教学 水平。(4)积极鼓励教师自发组织集体听课、评课、研讨等 形式,实现自我培训。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