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幕式 > 论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

论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

来源:开幕式 时间:2019-11-07 07:56:20 点击: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 第1篇:从教育方式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 造成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和结果,中西 方在教育体系上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本文从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的差异来浅谈两 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1.产生中西方教育方式差异的原因 1.1思维方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 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 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
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1.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 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 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 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 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1.3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 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 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 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2.中西方教育方式差异的表现 2.1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历来重视传统的教育,古代就运用科举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 官员,考生需要阅读背诵大量的复习资料,掌握理解大量的知识,教师总是要求 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是金榜题名。今 天的中国教育,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枷锁。我们都是按照家长的要求来规定 孩子的教育,没有注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家长们总会说:“为了你们的明天,今 天的你们要付出一些代价。”学校的老师实行“题海战术”,一遍一遍地讲,不厌 其烦。中国学校的课外活动有限,认为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大量机械重复的 作业和练习,大量枯燥无味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 和兴趣爱好,也完全忽视了每门课程自身的特色。在这种教育体制的长期熏陶下, 学生会不会找到学习中的乐趣,而完全当成是一种任务在完成。中国在教育体制 中以知识目标为基础,强调于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把“社会定向”作为价 值基础的核心,以让学生升入名牌学校、成为名人为最主要的目标。在教育中突 出强调学生成绩,对道德、习惯、协作等品质缺少评价办法,学习好的学生“一 俊遮百丑”。教师以找缺点为主要评价方法,其最常用的话就是是“你不行,你还 需努力”。

西方的教育以权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的是实用人才的培 养,以主流的社会认可、职业发展成就,作为教育的目标。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 个性,教育在千方百计考虑如何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在外国的一些学校,他们 很多课都可以自由选择,家庭作业不会很多,他们认为:孩子现在就是需要玩的。

学生每天不仅仅是学习文化课的基础知识,学校更注重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体育 锻炼和社会实践等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的老师还会带孩子们做一些 社区服务,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西方的教育把“个人定向”作为价值 基础的核心,强调“适合就是最好的”。西方的教育重点是培养个性的教育,以挖 掘人的优点为主要目的,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把爱国、奉献、协助 等方面表现作为学生重要的表现加以评价,而文化知识的得分知识之是占综合评 价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用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最好的”。

2.2课程设置的差异 在中国,课程设置的特点在于整齐统一化。学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统一的教学进度表,学校是哪天开学,哪天放假,都是从教育主管部门得到的具 体指示和安排。教师的日常教学,是把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知识,完整无缺地装 进学生的大脑。评价教师水平的主要标准,是学生参加各种考试时的成绩。这些 成绩会反馈给学校、家长,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知识更有效率地灌输给学生。也正是这种现象而造成了许多学生厌学,一味枯燥 的学习而没有时间来进行放松的课外活动。

和中国完全不同,西方的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全 国统一的教材。每个学校所开课程及课程难度是由学校及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而确定。西方从基础教育开始在课程设置上就显得十分灵活,富有个性, 达到的标准各不相同。从小学开始就实行选修和必修的课程,实行其学分制。必 修课的难度不是很高,但鼓励提高效率,例如,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到另一所 初中去学习课程,这样就节约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者在某 一个学科上有更多的精力来深造。西方学校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的内容, 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室、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场所,都为全天开放,这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2.3教育方法和评价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方法为传授式,以课堂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考试为 目的封闭式教学,是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育的评价机制采用百分制,在 基础教育中以满分为最好,这种评价机制显得有些滞后。比如一个所有任课教师 公认的好学生,平时成绩再好,老师的评价再高,但只要在升学考试时发挥失常, 那怕差一分,也不会被好的学校录取。这种教育方法对学生来说,只要是升学考 试需要的科目,各科都是重点,一科也不能少。对于升学考试中不需要考试的内 容,则全部不是重点,可以不被了解。为了避免升学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再 优秀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平时也会要求他们努力努力再努力,勤奋勤奋更勤奋。

只有把所有需要考试的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只有对教材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 可能的得分点全部了如指掌。只有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大多数试题不用思考也能 马上写出答案的学生,才不会在升学考试中出现失误。

西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是 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的气氛,通过学 生互动,师生互动,民主的讨论来培养孩子的独立、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力。据了解美国的高中开设“批判性思维课”,鼓励学生有批判性的思维。老师 布置的作业多是开放式的以个性论文为主,没有机械的作业,修养的是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此外,学校的老师还会带孩子们做一些社区服务,为 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 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 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 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

2.4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家庭教育的方式为传统的、封闭式的家庭教育,也带有一些溺 爱的教育,过度保护孩子。目的是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 在顺境中度过。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 领就越大。就算是大学,也不是自由独立的,做什么都是父母安排。孩子从小到 大都是在父母的“翅膀”下长大,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在这种 教育方式的影响下,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 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
缺乏适 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但西方是放手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 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条件。目的是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创造 精神以及能力加上知识的双向型人才,认为孩子只有快乐就好西方家长更注重自 由与平等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父母注重培养孩子 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父母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因此他们从小就做 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父母注重孩子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他们要学习的是 生存的办法,是一种谋生的道路,是对人生有用的本领。父母至始至终都是以孩 子的独立生存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为主体。美国的孩子有句口号:“要花钱自 己挣”。举一个例子,中国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 行,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 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 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因此,西方的儿童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

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 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 少。同时,他们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和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 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 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 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3.结语 虽然中西方文化在教育方式上有着这么多的不同,但我们要有一种彼此尊重、彼此认同的观点。对于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我们都要承认其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都是适应其各自的需要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杨振宁教授在评价中美 教育时曾说,“中国的教育是严谨的,美国的教育在于创新,将中国的严谨和美 国的创新相结合,就可能创造出奇迹。”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在这些差异中找到一 个结合点,用一种“扬弃”的观点,借鉴适合自身发展的方面,对自身不完善的加 以修正,最终而使双方都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在这些差异 中找到一个结合点,用一种“扬弃”的观点,借鉴适合自身发展的方面,对自身不 完善的加以修正,最终而使双方都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第2篇:中西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传承下来,并且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和 意识形态。这种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取舍,继承中的扬 弃,即批判地吸收,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具体体现。任何一种传 统文化,都对人们现实的一切活动发挥着影响,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艺术 的,有的被我们感知,有的潜移默化甚至达到我们感觉不到的程度。

1、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等客观因素,必然使中西文化 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了综汇百家优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西方文化由于其自身产生的地理因 素使然,是以宗教为核心、以神学为精神支柱并渐融为一体的文化,并且是一种 具有扩张性和渗透性的文化。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在生活态度 上,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表现在绘画艺术中,传统中国画受 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泼墨写意,强调绘画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而西方 人不理解我们的抽象艺术表现手法,比如在西方的经典宗教题材画作中,为了说 明天使在飞,就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

2、中西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 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 观念。尊重文化可以理解为尊重传统、尊重民族、尊重一个地域的文脉。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也是人的精神体现,其深层含义就是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艺术设计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它代表人们所选择生活方式的设计,是 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以及潜含在其中的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作为生活方 式的创造者,所创造的决不仅仅是功能、即我们所看见的物质本身,还有精神因 素、价值尺度、意识形态的导向。要想在未来的艺术设计领域中渗透可持续发展 的思路,必须在艺术设计教育各学科中融入这种理念。

中西文化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依照学术界的观 点来说,一种叫伦理文化,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一种叫宗教文化,注重人和上 帝之间的超越关系。

3、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展望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 社会生活多元化决定了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元素具有先进性,体现在 民族与世界的沟通方式上表现为有机整合,这在艺术设计领域较为突出。这种整 合仍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传承。认知传统不是逆向回归,而是借助历史的纬度认 知自己。现代人的生活被世俗的知识与文化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淀,它们形成一 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导引出了现代的生活状态。科学与 艺术的融合,科学不应被简单地曲解为技术,艺术也不应该被单纯地视为审美的 形式要求,科学与艺术的指向是同一的,即和谐,也就是人类精神的解放,最终 倡导各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技术的融合。

在艺术设计各专业领域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色设计。建筑大师弗兰 克·赖特推崇中国老子的思想,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设计的落水山庄,追求的是 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环境问题是中西方、全人类共同关 注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艺术设计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关。展望21世纪,可以清 晰地预见到多元并立、共同发展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有中 国特色,要有能力在自己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自我更新,嫁接外来文化,成功 地进行变革,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艺术设计,即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必须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与 内涵。一个国家可以消亡,但是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设计成果却最终以各种 方式流传在世界上。古老的原始文明与现代先进文明最终融合并共同发展,才是 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艺术设计界对自然的回归,源自使用者和设计人对内心需 求的解读。随着人与自然的道德层面研究的深入,“天人合一”的理念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信提高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可以让世界大同、让人类永远和谐。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