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元旦 > [传统语文教育下义务教育论文]传统语文教育

[传统语文教育下义务教育论文]传统语文教育

来源:元旦 时间:2019-11-07 07:56:13 点击:

传统语文教育下义务教育论文

传统语文教育下义务教育论文 一、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 作为一种母语教育,古代语文教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传统。简言之,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语文学习和经学、历史、伦理学、百科知识合为一体 古代语文没有单独设科,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和经学、历 史、自然百科知识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的。从先秦的《诗经》, 到三国魏晋时期的《急就章》《千字文》,直到后来的《三 字经》《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学习内容都是综合性 的。隋唐以后,直到清末,学校教育和科举有密切的关系, 包括官学、私学和半官方的书院呈现出双轨制的特点:一部 分人由蒙学学习,然后学习经学、史学、地理、诗赋及其他 经济之才(经世济民),直到最后走科举道路;
而更多的人 只有机会在蒙学阶段学习。从汉代到明清,儒家学说成为各 类课程的指导思想,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塾、乡学、书馆、 经馆起着指导作用。语文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识字―读书” 教育,培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

所以,所有蒙学语文教材都贯穿这一思想。

2.语文学习重视基本训练,主张循序渐进 首先,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识字教学。这是由汉字特点决 定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经必先识字”被奉为原 则。因此,文字和音韵的训练被认为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蒙 学以集中识字为起始,在较短时间内让儿童掌握两千多字,然后再教以阅读、吟诵。从秦汉开始,历代有数量众多的识 字教材出现,如前文提到的《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 林》,其选编形式为韵语、历史故事、诗歌,句式整齐、音 韵谐调,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和记忆。其次,传统语 文教学重视写字教学。由于汉字独有的图案美,书法成为国 粹,并从隋唐以后进入考试范围。可见,传统语文教育对写 字十分重视。再次,传统语文教学重视朗读吟诵和背默。汉 字之四声使格律诗成为语文教育一部分。历代教育者对诗歌 教育都非常重视。“诗教”成为中国历代教育奉行的原则。

从三国时董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到宋代朱熹的“读 书须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诸多格言强调:读的 目的是为了记忆。所以,读以后还要诵,更重要的是背。为 了有利于背诵,熟读以外,还要求反复涵泳,深入体会。这 种背诵记忆的训练一方面是“诗教”的需要,一方面也着力 于将语感转化为写作能力。当然,这种强调记忆背诵的学习 方法也存在一定弊端,即片面重视感性、重视实践,往往忽 视理解,也不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明清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结果学生“死记经 书、熟诵注疏”,扼制了智力、能力的发展。这一点受到历 代有识之士的诟病。最后,传统语文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反 对学习过程中的“凌节”“躐等”的做法。先秦的《学记》 里就有“杂施而不孙(顺),则坏乱而不修”的说法。宋代 以后,各种学校都有比较严密的“学规”“章程”,详细规定了从小学生到成人的课程内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3.语文学习提倡“质疑”“问难” 古代语文教育虽然被批评有“死记硬背”的弊端,但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优良传统值得肯定。例如, 从孔子的“学思结合”“启发式”到孟子的“多问则裕”“君 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再到宋儒提倡“读书存疑”“于 不疑处有疑”,都是传统教育中优良的地方。从宋代一直到 清代,书院经常有师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辩驳的活动,如著名 的学海堂、诂经精舍等。当然,这种“问难”“议论”一般 都出现在年龄层次较高的学生中,并没有广泛地运用到蒙学 中去。但是,这体现了传统教育中“问难”的特点。此外, 清代的一些教育家在语文教育方面创立了许多有效的方法 和原则。例如,唐彪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互相辩 驳;
王筠则认为对不善言辞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诱导。

4.语文训练注重读写结合、博约兼济 基本上,传统语文教育中,口语和书面语教学是脱节的。

一般人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来学习读和写的。所以,学校教 育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首先,强调多读。读得多,才能记得 牢、思考深入,写起文章就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杜甫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苏东坡的“博观而约取,厚 积而薄发”被读书人奉为圭臬。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 分年日程》用史蒙卿的话概括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为:“读 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其次,强调读与写结合,从模仿到独创。从隋唐开始,传统写作可 以称为“双轨制”:一方面,学写古文,主要以秦汉文章和 历代名家之作为榜样;
另一方面,学写应试文章,如唐宋读 书人学习写策论、诗赋,明清写“制艺”(也称时文、八股 文)、策论、试帖诗。无论哪一级学校都要教这类文章。著 名的教育家颜元(习斋)反对程朱理学,但是在他办的学校 里也有“帖括斋”(帖括就是学习八股文和试帖诗)。除了 上述几条,传统语文教学还有许多特点。例如,读书要将精 读、略读与泛读结合起来;
重视声律、音韵、修辞、训诂, 轻视语法,等等。这些传统都和汉字、汉语本身特点有关, 也和汉族的思维习惯有关。

二、传统语文教育对当下教学的启示 现代语文教育是从1904年开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受到很大的冲击。相当一段时 间以来,传统语文教育好像就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其 实,正像朱自清先生在《古文学的欣赏》里说的:“历史是 连续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母 语学习的历史也应该是延续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 人在母语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我们要加以研究,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笔者认为,从今天小学语文教育的实 际情况看,我们完全可以从传统语文教育中获得启迪,来纠 正当前一些不当的做法。

1.强调识字写字教学,培养良好习惯汉字是我们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字。过去有一种否定汉字 的倾向―――所谓“汉字走拼音化道路”。殊不知,这是一 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这一倾向带来的消极影响至今仍然 没有清除。再者,当今社会电脑普及,许多人提笔就忘字。

同时,字写得不好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些问题的根子在于小 学语文教学。传统语文教育强调识字、写字,从临摹开始, 到自己写字。这不只是写好了字,更重要的是养成做事认真 的态度。宋代理学家程颢说,我写字时很恭敬、认真,不是 要字好,只是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做学问。但是,现在的小 学教育似乎对识字写字教学有所忽视了。其实,在文革以前, 写字教学还是很受重视的。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提写字教学, 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2.反对躐等而上、陵节而施,提倡循序渐进 据我观察,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一种超越学生能 力的训练。流行的“阅读分析”练习题,以及一些观摩课、 公开课提的问题大多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叶斯帕森说:“语 言学习要让孩子们到语言的海洋里游泳。”可是,我们往往 不让他们“游泳”,偏要让他们在岸上不断分析、解释那“游 泳动作”如何漂亮、如何合理,而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 就是记住了也只是一些教参和考卷上的答案(充其量是一些 名家的“意见”,连知识也算不上)。但是,由于所谓的“标 准答案”不可捉摸,学生总是答不到点子上,所以不断遭受 挫折。传统语文教学要求背诵、默写都是有明确要求的,循序渐进就可以一步步学会阅读和表达。那种以“发展学生思 维”为名,其实不着边际的满堂串问可以休矣。

3.强调记忆背诵,增加知识积累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背诵古诗文被认为是“死记硬 背”。其实,什么叫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同遗忘做 斗争,没有记忆一切都无从谈起。德国维茨堡学派认为,在 语言学习保持学习材料的效率上,带着记忆目的去背诵比不 断重复学习更加有效。无论外语学习,还是母语学习,都需 要记忆,尤其是口语和书面语不一致的文言文古诗词,不背 诵等于没有学。朱自清认为,与其读十本诗集不如背诵三百 首诗。这叫“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然而,现在流行的标准化选择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 就是鼓励学习过程中的“再认”,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回 忆”,即记忆背诵。有的教师经常埋怨学生不会写作文。其 实,学生不会写作文的根子在于读书少、缺少积累。这犹如 造房子没有砖瓦一样,基础薄弱怎么谈得上建设恢弘的建筑

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例如传统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 方法、质疑问难,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况是我 们自己老祖宗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