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销售 >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互联网时代如何做教师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互联网时代如何做教师

来源:销售 时间:2019-10-05 07:51:44 点击: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今天,“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引擎, 它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 响。“互联网+”也重新定义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给教 师队伍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1.知识储备有限。“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极大丰富, 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形式多样、数量巨大的信息 资源。但是,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大量时间被繁重的 教育教学工作占据,缺乏与外界足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共 享、互换信息与资源的机会有限,容易导致教师的知识储备 更新缓慢,从而形成教师的“信息孤岛”。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不少教师的知识储备基本以本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理 论知识为主,且更新较慢,缺乏对最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发 展信息的学习。很多教师甚至只是“瞳”得所教学科的基本 知识,对其他知识知之甚少,他们的知识面狭窄,知识储备 捉襟见肘。

2.疏于理论更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更新了教育 教学理论与方法。但是,不少教师教学理论疏于更新,缺少 对教育领域最新理念的学习。老1日、僵化的传统教学理论 导致教师思维缺乏创新性、思辨性,很难对教育的内涵以及 本质形成正确认识,难以发现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面对当前纷繁的教学理论与层出不穷的教学方法 很容易产生诸多困惑,从而陷入了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 的迷茫状态。一些教育理论“水土不服”,在一线教师中缺 乏共鸣,也加剧了教师专业发展上的迷茫。

3.拘于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习惯于某种认 知活动的范式化、稳固化意识路径”①。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很容易受到其思维定势的支配。固有的思维定势导致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成为教育革新的思想障碍,成为阻碍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互联网+”时代要求教师打破思维定势,以扫清教师 专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思想障碍。这需要教师对1日的教育 行为开展批判性反思,摒除已存在的认识误区,重新建立对 教育的认知,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自身的教育思维。

4.变革动力不足。由于高、中考等升学压力和现行学 校评价体制的束缚,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 的工作质量。教师的创新精神十分有限,他们“常常体会到 单调和重复,感受不到学生的生命脉搏和自己的成长,失去 了面对质疑、应变创新的机会,开始变得麻木,产生了职业 倦怠,失去了变革的动力”①。

变革是“互联网+”时代的主题,而变革会带来机遇, 也会带来风险。老教师已经获得了职称和经验,也很难改变 长时间的教学习惯,更愿意维持现状;
新教师忙于熟悉业务, 站稳讲台,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提升教学基本能力。许多教师不愿意超越自己熟悉的知识范围和工作经验,他们进行教育 变革的动力显得不足。

二、跨界思维: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什么是跨界思维?一般认为,跨界思维是突破传统思维 模式,跨越自身专业学科、行业领域界限,多视角、多关联、 多样化地看待问题,并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一 种思考方式。“互联网+”的“+”就在于跨界,跨界意味着 变革、创新、开放与重塑融合。

一是多视角性:持不同立场观察和思考问题。跨界思维 强调教育者的思维应该具备多视角性,能够以不同角度、不 同立场、不同出发点来审视教育问题,需求适合的教育对策。

人们由于视角的差异,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 不相同。对于教师而言,善于从多个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即要跳出教师的单一立场,全方面、多角度观察和思考教育, 避免看问题片面等弊端,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教育工作。

二是多关联性:多领域知识互相融合。跨界思维具有多 关联性,要求教师“具有对不同学科的综合归纳能力,善于 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加以融合”②。教育实践是一个系统的过 程,跨界思维统筹具有关联性的各教育要素,并融合教育者 所需的多领域知识,教育变革的效果才能凸显,才能适应“互 联网+”时代的教育要求。

三是多样性:多种思维方式的整合。教育教学过程具有 复杂性,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家庭环境、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这都要求教师具有借助跨界思维进行各种思维整合 的能力。“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不同思维方式的相互贯通 和整合,它要求教育者的思维不再是一维的、线性的,而是 多维、立体网络式的。解决教育问题时,要树立多样性思维 理念,多思路、多方向、多层面进行思考,以拓展教育实践 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系统地改进教育进程。

四是突破性: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业界限。“互 联网+”时代的本质是创新,而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行 业界限是创新的基本特征。教师需要突破已有的陈旧观念和 固化的思维方式,树立学习与合作的意识,还要与其他学科 专业相联系,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知识经验,拓宽视野和教育 内容的综合性。这对于转变教师的理念及思维方式,促进教 师专业发展十分有利。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获得更为丰富 的知识来源,更好地将各学科之间的内容加以融会贯通,拓 宽视野,改变僵化、单一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实现课改价值。

人类思想的创新、社会的进步,正是在不断突破原有思 想边界的进程中实现的。“互联网+”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 求是:善于对传统的思维观念进行扬弃,能够以新的思维方 式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互联网模糊 了学科乃至行业的界限,教育越来越倾向于跨学科融合以及 社会参与和合作。“互联网+”使跨界成为新常态,这种态 势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实践。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教师要树立跨界思维。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变迁、科技进步和多元文化交互的 发展,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成为时代的需求。跨界思维 也成为新时代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标签。但是,长期以来 文理分科导致的学生偏科,人才窄化现象十分严重,通识教 育十分欠缺。“T型”“全栈”人才的培养渐渐成为主流需 求。而且,“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更加多元性和综合化。

跨界思维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用更广阔的 视野、更综合的知识、更多元化的体验来整合教育载体,以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以适应“互联网+”的教育要 求。教师树立跨界思维,有助于搭建学科专业知识与社会的 桥梁,帮助教师全面理解教育改革精神,也有助于实现学校 课程的整合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显然,教师具有跨界思 维,方能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培育创新型人才,推动社 会的发展。

三、“互联网十”时代基于跨界思维的教师专业发展路 径 (一)跨界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和 积累,学习是促进教师丰富和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的有 效途径。“跨界学习”要求教师跨越自己日常工作的边界, 摆脱原有专业的局限,根据学习主题整合学习资源,多渠道 进行知识重构,从而拓展视野,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实现自 身的专业成长。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多学科的知识和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还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 与方法。

1.教师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纵观近年来科技创新和突破的领域,其获得者大都具有 不同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的背景。当前,教育理论与课程思 想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解构、重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 学习来充实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而应 该紧跟课程理论发展的脚步,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业 界限,增加自身理论积淀,真正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胜任新 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 与挑战。培育创新型人才,必然要求教师能够突破传统思维 的局限。“互联网+“技术加速了教育理论的更新速度,教 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将新思想付诸实践,才 能突破“教书匠”的简单重复劳动,适应“互联网--”的知 识要求。毋庸置疑,教师的“跨界学习”,可以不断更新教 育教学理念,在反思中修正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提升 自身课程创新的能力,建构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促进自身 的专业发展。

2.教师应跨越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界限开展学习。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 挑战、新要求。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学生不再是“一 张白纸”,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日趋淡化,教师不再是知识和权威的化身。“互联网+”背景下,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 应该具备“通识性知识”,知晓有关最基础层面的政治、经 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知识。因此,教师应跨越本学科专业 知识的界限开展学习。

教师学习的内容需要“跨界”,既要学习本专业学科的 专业知识,又要“知晓天下事”,学习各类有助于开展教育 教学工作、有助于自身专业成长的知识。例如,班主任要学 习心理学知识,学会利用心理学技巧进行班级管理;
语文教 师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用新媒体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优 化教学效果;
历史教师要学习美学,会从美学角度阐释人类 历史中的社会美、人文美;
教育管理者要学习哲学,改善认 知模式,塑造学校执行力。此外,教师学习的途径也需要跨 界,不但要通过纸质书籍、期刊等传统媒体学习,还要从互 联网等现代媒体中学习。教师学习的方式也需要跨界,不但 可以个人自主学习,还可以参加专业培训班等群体学习。

(二)跨界融合:提升教师课程整合能力和信息素养 1.教师应提升课程整合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跨界思维的体现。

因为“核心素养”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和“知识”, 将教育的落脚点回归到“人”,是一种回归教育原点的整合 与升华。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域下,学科知识本身 并不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全部,使学生形成人文底蕴、科学精 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我们习以为常的 “界限分明”的分科课程及其教学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突 出整体观,摒弃“学科本位”观念,实现由“以知识点为中 心”转为“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强调各学科、各学段有效 衔接和融合的“课程整合”,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趋 势。

教师提升课程整合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思维的跨界融合。

第一,教师要突破旧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课 程整合不仅在于创建了新的课程本身,而且还在于唤醒教师 的创新意识,要求他们能够创新理念,跨界思考,围绕学生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重新整合,逐步培养和提升 自身的课程整合能力。第二,教师要具备基于“多视角性” 的跨界融合思维。课程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专业视野 的边界,决定了课程整合的深度和质量。教师不能再从单一 视角考量课程问题,而要从“多视角性”构建基于学生核心 素养和学校实际的课程方案。基于“多视角性”的融合思维, 教师才能多思路、多方向、多层面地重新整合课程,才能拓 展教育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系统性改进教育行为。

第三,教师还要具备基于“多关联性”的跨界融合思维。课 程整合的要义在于将原来分散的课程有机整合成一个彼此 衔接、互相融合的整体。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将多个领域、 多个学段、多个环节的课程予以融合,教师基于“多关联性” 的跨界融合思维对于构建与实施整合性课程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师应提升“深度融合”的信息素养。

“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更多可利 用信息,也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在“互 联网+”的热潮中,能否将海量信息与教育相融合,发挥大 数据的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功能,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 准确把握教学的指导依据,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互联 网+”时代,“教师不再需要凭借主观判断选择最适合教学 的书籍,大数据分析将指引他们选出最有效、支持进一步完 善和私人定制的教材。”①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信息素养 “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②。

“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关键在于信息资源 与教学实践能否实现“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信 息资源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不能再流于形式和停留在浅层次 的结合之上。信息资源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元素进入教学环节, 需要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重组与 再造,直至“深度融合”。第一,教师要树立获取信息资源 并有效利用信息的意识。“互联网+”时代,教师应提高对 信息资源的敏感性,积极收集信息资源。“互联网+”时代, 信息资源呈现“跨界”和“共享”特征。教师可以打破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跨学科、跨学校乃至跨地区、跨行业全方位 多层次收集教育信息,共享教育信息。第二,教师要具备对信息进行甄别和评估的能力。互联网迎来了一个“众声喧哗” 的时代,各种信息多元并存,良莠不齐。教师利用信息资源, 要对其真实性、健康性、可用性等方面进行甄别和评估。不 真实、不健康、不可用的信息坚决不能进课堂。第三,教师 要具备对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和 整合,将其融合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只有具备了上述信息素养,教师才能够积极改进信息资源处 理方法,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 所面临的新变革。

(三)跨界合作:构建协同互助与共享多赢的教师发展 共同体 “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也打破了以往相互隔 绝的状态。互联网技术使教师“跨界”成为可能。教师通过 同伴互助,向优秀的同伴学习,在优秀群体的相互借鉴和影 响中成长。跨界合作,就是要构建一个协同互助与共享多赢 的教师发展共同体。这种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一个以教师自愿 为前提,以促进教师专业化为共同愿景,以分享知识与经验 为核心,倡导合作文化氛围、引领交流学习的学习型组织。

它以构建协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和共享多赢的教师社群 为主要路径。

1.构建协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

“互联网+”时代,构建协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是应 对挑战的重要措施。第一,要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文化氛围。良好的教师成长氛围要求具备平等、民主、向上、互助等要 素。教师能够以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同 伴互助为方式,互相切磋,互相勉励,潜心研究,有效反思, 认真总结,共同提高。第二,教师要突破孤立和隔绝状态, 实现与同行之间协同互助的“跨界合作”。“互联网+”时 代为教师“跨界合作”提供了新途径。在与互联网的“联姻” 下,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可以轻易地实现教学资 源的共享。特别是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形式出现,教师之 间更容易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发展。第三,教师还要 善于同教育专家、学生家长甚至政府、企业、教育NGO组织 等方面进行“跨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构建协同互 助的教师成长机制,实现“跨界生长”。

“互联网+”时代构建协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能帮 助教师跳出原有的角色束缚,吸纳更多元的知识,拓宽其视 野和文化,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迸发更多的创造灵感。协 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有利于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和知识层 次,促进教师的学习与发展。

2.构建共享多赢的教师社群。

互联网具有开放、便捷的特点。“互联网+”应用于教 育领域时,优质教育资源便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整 合,并在广泛的范围内共享。一方面,教师基于跨界思维, 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促进自身所掌握的教学资源 的价值延展,与同伴之间实现共享,共同提升其学习效益。另一方面,教师基于跨界合作,能够有效突破“因地域、校 际、时间、经费、师资等传统因素导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突 出问题,使得基层一线的、边远地区的、薄弱学校的中小学 教师也能够与发达地区、优质名校的同行在同一个研修平台 共享共建优质资源”。“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构建城乡 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协同机制, 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精准扶贫”成为可能。实践证明,跨 界思维能极大地开拓教师的视野和知识,有利于教师创新教 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跨界合作,构建共享多赢的教师社 群,有利于一线教师实现资源层面的“共享”,进而实现教 师专业发展上的“多赢”。

总之,“互联网+”时代教师的跨界思维,不仅不会弱 化其专业性,反而有助于教师实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学习, 融合多方资源,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以思辨、创新的教学 理念与方法全方位整合教育教学。基于跨界思维,也有利于 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人才,做到既专业与精准, 又广博与通达。“互联网+”背景下,跨界思维与教师专业 发展相融合,是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系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课题 “城市中学帮扶乡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OPS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2016cqjwgz1002);
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 育科研规划课题“西部地区中学教师专业素养城乡协同发展 模式的建构研究”(课题编号1627070643B);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大型网 络开放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4-00-022) 阶段性研究成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