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政府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优选6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优选6篇

来源:政府 时间:2019-10-13 07:56:33 点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优选6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优选6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一(1):
题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探析 运用“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全面辩证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 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认同。本研究以“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为视角, 着重探析问题的提出、梳理与解答的相关思路, 以期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提供一些实际的样本。

摘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问题解析式;
教学方法;
“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是针对学生提出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问题, 以 及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回应和有效解答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引导学 生提出问题、梳理问题, 然后解答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全面辩证的思维能力, 促 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认同。本研究以“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 中的运用为视角, 着重探析问题的 提出、梳理与解答的相关思路, 以期为“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一些实际 的样本。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提出的主体与路径 1. 提出主体。

师生之间存在的主体间性关系将两者置于平等地位上, 其主体性的形成过 程和结果都是双向的, 因而均可以提出问题。

一是学生提问。从课程性质来说, “基础”课本身就是紧贴大学生成长、成 才需要, 应当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明确要求, 也应当自觉 回应青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法治素质提升等方面表达的需要和提出的要求。

学生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各种问题困惑, 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更有真实性和针对 性, 更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及其成长发展的规律。“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最突 出的特点就在于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 要学”的转变, 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二是教师提问。应该说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 系统性与权威性, 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遵循。但是, 我们还需要将教材体系 转换成教学体系。采用“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要求 以问题方式提出来, 以问题建构教学体系, 由单纯地解决“是什么”的认知类教 学目标转化为背后的“为什么”及与此相关的“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 以 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实 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三是学生提问与教师提问互补共促。学生的问题根源于其生活世界, 与其成 长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因而其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同时学生的问题可能 没有章法、比较零散、缺乏一定的深度。而从事“基础”课教学与研究的教师, 具 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从现实中发现问题的职业敏感性, 因而教师的问题具有逻 辑性、内涵丰富性、立场鲜明性等特点。因此, 在使用“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 时, 要促进学生提问与教师提问相互补充, 共同发挥作用, 以促进“基础”课教 学取得实效。

2. 提出路径。

一是课前网络采集。有效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学生自主进行课 前预习, 并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疑惑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及网络论坛进 行发布, 同时还可以在线上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将学生的问题 及讨论情况进行汇总与分类梳理, 形成问题逻辑体系, 然后将典型问题带到课堂 上与学生共同讨论与解答。二是课中现场提问。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轻松和谐 的课堂氛围是进行课中现场提问的前提。好的课堂生态应该是融洽、互动的。只 有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 师生之间才能更好地进行互动, 学生也才能焕发精神, 踊跃提问。三是课后反馈提问。强调学生课后反馈提问, 有助于多层面采集学生 问题, 实现课内课外联动, 线上线下互动, 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问题链中, 我们通过网络社区、易班网络课程、微信班级群等对学生问题进行收集, 通过学生成就系统对大学生成长数据进行采集分析, 将采集的学生问 题、学生成长数据与教学问题链对接, 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 进而 以大数据思维探索个性化、定制化的教学方法。

(二) 问题的聚焦与提炼 1. 聚焦真问题。

一是要识别假问题。“真问题是准确反映和表达了实质矛盾和逻辑矛盾的问 题, 而假问题是歪曲反映和错误表达实质矛盾的问题。”[2]275假问题可分为以 下几种:假设不当的问题, 指在问题前包含附加条件, 而这个附加条件可能是违 背客观事实、规律或与结论相互矛盾的。如, 学生问 (以下简写为问) :中国梦 与个人梦的实现孰先孰后?两者若不同步, 如何取舍、平衡?将中国梦与个人梦划 分先后的假设实际上隐含了割裂两个梦的预设。事实上两个梦是可以同步实现的。

虚构两难的问题, 指提出的问题具有选择性, 同时两种选择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而在选择时产生碰撞。问:当代大学生是应该顺应社会潮流规划未来的人生发 展方向, 还是听从内心的想法, 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这是人为虚构社会 与个人冲突、两难的情况, 实际上顺应社会与听从内心并不矛盾, 二者是可以兼 容的。信息不全的问题, 指没有对特定的问题提供特定的背景和条件。问:在当 代中国, 我们更需要乔布斯还是钱学森?这个问题的提出必须预设是针对哪个背 景和系统, 否则问题就不恰当。“问题是否恰当是相对于问题情境和背景而言的, 也是相对于问题系统而言的。在不给出问题背景或不联系问题系统的情势下, 提 出一个孤立的问题也是不恰当的, 因为这样的问题是难以准确理解和正确解答 的。”[]我们要跳出二分思维方式, 限定结论的条件, 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加 以讨论, 将“该……不该……”“选择A, 还是B”, 转换为“这取决于……”的 提问方式, 以此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二是要清理伪命题。伪命题是指不真实的命 题, 它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者本身无意义, 无法判定真假。问:党大还是法大?这是 一个伪命题。党的本质是政治组织, 法的本质是行为规范, [3]30两者属于不同 范畴, 不具有可比性。并且我们说不存在党大法大的问题, 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 整体而言的, 是指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 具体到每个党组织、每个领导干部, 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4]228 2. 提炼好问题。

所谓好问题可以有3个标准:一是问题要有高度。问:大学生如何努力成长为 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在 价值观多元多变多样的当下, 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找准人生方向, 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将成长成才成功 的个人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连相通?这些问题是教材最重要的核心 问题, 它们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二是问题要有温度。有一 个关于志愿服务的视频。其中, 志愿者肖瑞琼在谈到自己在救助站为孩子们做志 愿服务的经历时, 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问题:孩子, 我拿什么来爱 你, 又拿什么来拯救我们自己?此问题蕴含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与觉解精神。三是 问题要有深度。问: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 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 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有何不同?这里要回答的是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总 之, 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提炼好问题的过程也是帮 助学生锻炼提高的过程。

二、问题的梳理 以上提出问题之后, 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梳理, 分析其提问的特点和问题的 结构体系。

(一) 问题的表达方式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有其特殊性, 它是要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与时代需要 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思想, 树立高尚的理想 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要培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因此, “基 础”课的提问方式大多以应然的问题为主。如, “应该, 如何, 既……又……, 是 ……还是……”等等。问:有人说“共享单车”是国人素质的一面“照妖镜”, 我 们应该如何提高公德水平?如何看“潜规则”?如何既坚守道德准则, 又能在这个 复杂的社会生存?理想与现实总是会冲突, 想做与该做的时有分歧。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是坚守理想, 还是接受现实?虽然, 学生们的问题常常显得彷徨、犹疑, 但总体而言, 关于“应该”的提问方式, 至少反映出学生们有自我的期待, 有向 上的激情, 从“既……又……”的表达之中可以看到学生们仍然想坚守的愿望。

梳理基础课提问特点, 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解答这类问题, 引导学生向上向 善。

(二) 问题的结构体系 我们将问题按照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 又按照问题深入程度的不同进行分 层, 以此建立起多角度、多层面的课程问题结构体系。

1. 问题的类别。

一是理论难点问题。“基础”课要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解疑释惑的育 人功能, 用其理论的彻底性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2018版“基础”课教材涉及 的理论难点问题有以下一些:人生观的内容构成、古往今来不同人生观的理论表 现及其评析、人生价值评价的尺度与方法、理想信念形成发展的规律问题、如何 认识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问题、当今时代条件下爱国主义面临的挑战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24字”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问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的问题、法治素养的内在构成及其形成发展规律问题, 如此等等。[5]这些 都是需要我们重点加以研究的问题。

二是社会热点问题。沈壮海教授指出, 据我们近年的连续调查, 大学生对于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的建议中, “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直排在首位, 建议 人数在总调查人数中占比达70%左右 (2015年为68.4%;2016年为69.0%;2017年为 72.0%) ;“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也一直排于前列, 建议人数在总调查人数中 占比在60%至66%之间 (2015年为63.6%;2016年为60.4%;2017年为65.4%) 。对这 些方面需求的关注和回应,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编写 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重要前提。[5]现实生活中每天的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 穷。“基础”课教学应该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入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与教学内容 有机对接, 这样能促使教学更有吸引力, 更具实效性。问:如何评价杨舒平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演讲?这是一个涉及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的问题。外交部新闻发言 人陆慷回应:“任何一个中国公民对于任何事情都应该作出一个负责任的表态, 这是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应该能够做到的, 不光是对于中国问题, 对于任何问题 都是这样”。杨舒平的演讲是在公众场合, 那么, 公共生活的道德要求必须是负 责任的话语表达。问:于欢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于欢案涉及天理、国法、人情 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它入选“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基础”课上引 入关于于欢案的讨论, 对于我们进行法律意识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是学生困惑的问题。学生大多会围绕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或切身感受展 开提问。问:人生在世, 怎样算有价值?考所名校, 谋个高薪, 组个好家不就实现 人生价值了吗?教材上所阐述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上认可的所谓成功并不完全对应, 如何看待这种落差?这是关于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的提问。问:如何看待“道德绑 架”现象?这是一个源自学生的非常感性的日常生活问题, 学生由于对这种现象 反感, 以至于对社会的道德现状感到困惑。

2. 问题的层次。

一是统合性的问题。这是带有形而上特点的、围绕本课程教学的根本性问题。

问:大学的意义何在?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何在?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怎样活着?应 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人为什么要有理想?当代大学生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如何担 当社会责任, 确立成才目标, 走好人生之路?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在统一性?大学生对实现中国 梦有怎样的使命和责任?怎样让中国梦激荡青春梦, 成为每个青年人心中关乎民 族复兴的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高大学生道德和法律素质有怎样的关 系?经济全球化时代, 是否仍然需要提倡爱国主义?如何理解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属于统合性的问题, 是本课程教学的一级层次的问题, 也是教学的 重心所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解析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课程脉络, 把握课程重点, 从而更好地内化课程要求。二是具象化的问题。这是比之前稍低一级层次的问题。

问:当我们步入社会后, 基础课上所讲授的内容会带给我们多大的助益?如何践 行友善价值观, 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假如一个人在国外做得很好, 难道只有回来才算爱国吗?人情与法律冲突时, 如何处理?法律法规之上是否有人情道义?民意 与法律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具象化的问题往往都是非常现实的、接地气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恰切回答,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的解答 提炼、梳理了好问题, 还必须给出好的解答。根据“基础”课的特点, 问题 解答时我们一方面要将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 使课程在具有亲和力的解 疑释惑中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把握问题解答的可能与限度, 真正 发挥“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的实效。

(一) 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 1. 把握培养目标的多层次性特点。

一是着力引导学生对更好成长的渴望。问: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个人 理想与社会要求不相同时怎样应对?这是关于理想与现实关系如何把握的问题。

首先, 我们应该重点激发学生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对于个体更好成长的渴望, 激励他们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其次, 我们也要给学生提出将理想与现 实有机统一的建设性意见。问:陌生人社会为什么要利他助人?首先, 我们要揭示 人存在的二重性特点。社会由个人组成,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个人进步和发展的 必要前提, 而个人的奉献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无私奉献精神是人类历 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 我们要阐明积极利他助人有助于促进个体人生境界的 提升和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二是全面把握学生多样化追求的现实。问:平平淡淡的人生有何不好?这是否 与“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的理念相悖?追求平凡的人生是否就是没有意义 的?确实, 社会生活是纷繁多样的,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建设者的定位来说, 追求平凡人生也是具有意 义的。因为, 每个人各司其职, 做好本职工作, 社会将是稳定、和谐的, 所谓“各 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但是, 平凡并非平庸, 可以平凡, 但 仍要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远离平庸。做平凡的人也是一种人生理想, 即使身处平 凡岗位, 仍然要认真过好每一天, 要把握追求崇高理想的必要性与过好平凡人生的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立足本职岗位也可以建功立业。此外, 即使承认学生发展 的多样性, 我们也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向善, 为他人、为社会行善, 向高远目标迈 步。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需, 让每个学生都有梦想。

2. 提高学生全面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往往以理想性的要求为主, 但是,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 实际生活。因此, 努力帮助学生直面现实生活, 在提高其全面分析社会问题能力 的基础上, 达到对理想性教学目标的认同, 这是我们教学的最重要任务。问:“基 础”课都说得很积极、理想化, 可是现实生活不是如此, 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的 负面问题?当前是否道德滑坡了?首先, 我们需要仔细梳理道德爬坡、滑坡等基本 概念, 指出判断依据的尺度、标准、坐标系。“实际上, ‘滑坡’与‘爬坡’之 争中真正重要的, 是关于道德判断的权力与标准的反思, 即道德评价是评价谁? 由谁来评价?以什么为评价的标准或参照系?等等。”[6]其次, 我们需要全面判 断社会的道德现状, 对道德现状的言说, 要尽量运用实证研究的资料作为论据, 避免以偏概全, 主观臆断。要培养学生运用学术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而非直觉 的感性表达。再次, 要正确评价道德困境的程度。我们要承认社会中存在道德不 完善的现状。但要强调政府正在努力改进现状, 由此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问: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 个人洁身自好又有何用?这是对社会存在问题的无力感的表 达。习近平指出, 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 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

……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 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 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7]我们要坚守底线, 每个人都要努力从我做起, 这个 社会就能改变。只要我们内心拥有光明, 我们周围的世界必将洒满阳光。

(二) 可能与限度 1. 解答的可能。

对于有解答可能的问题, 我们要积极予以回应。一是对于问题明确的, 教材 和学术界有定论的理论或实践问题, 要尽可能正面回答, 以此揭示理论的魅力。

二是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困难问题, 要通过解释困难的原因来回应问题。

三是对于历史上的难题, 通过提供开放的思考路径来回应。如, 关于李约瑟之谜,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 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 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后来延伸为“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 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这“是一个综合性 的复杂历史问题。”“对于综合性的问题, 即使能够把所有因素都找出来, 也有 一个对诸因素的关系、结构和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综合的问题;对于一个在历史上 发生, 在现实中不可能重演的问题, 存在着检验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的问 题。”[]我们不可能穷尽问题的所有原因,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 多角度的思考。

2. 解答的限度。

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解答。一是超出当前社会发展和 人们认识范围的问题。如, 随着量子卫星的上天, 当代科技最前沿的发展, 我们 发现我们的世界观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到底何为意识与物质?两者关系究竟如何? 也许这样的难题只能留待后人解决了。二是理论界有争鸣的敏感问题。有一句话 叫“研究无禁区, 但宣传有导向, 课堂有纪律”。平时我们在小范围的学术研讨 会上, 或者写智库报告时可以阐述的敏感话题, 在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 是不可以触及的, 这是必须要严格把握的授课尺度。三是单个教师知识与能力所 限的问题。我们的普通教师不可能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即使再学富五车, 也 会有知识的盲点。因此, 坦诚告诉学生回去补课也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1][美]Jackie Acree Walsh, Beth Dankert 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M]. 刘彦,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2]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 版社, 2015. [4]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十三个如何看待[M].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7. [5]本教材修订组, 沈壮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8年版) 》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 (5) . [6]李德顺.道德转型的足迹——对我国近30年若干伦理事件的评述[J].江 海学刊, 2010, (4) . [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新华 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2016-11-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一(2):
题目: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浅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很重要、很有用、很有趣的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对这门课程有反感情绪、教师讲授过程中照本宣科、 脱离学生实际,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教学现状, 笔者从教师角度提出了三 条对策, 教师必须“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理论, 必须讲授活的马克思主 义, 必须使用通俗、幽默、有时代感的语言, 将该课程真正上成“学生真心喜爱、 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摘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深入浅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课) 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 必修课。教育部曾多次强调该课程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要把 该课程上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 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 过程中, 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离教育部要求还相差甚远, 教学效果还有待在改进 中加强。鉴于此, 笔者从教学深入浅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重要问题。

1 对“基础”课程的认识 1.1 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2016年12月7日,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 题”,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可见, 作为 “基础”课教师, 只有将这门课讲好, 才不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1.2 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 1.3 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 (1) 讲授内容很有趣。该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选取历史、地理、哲学、文 学、艺术 (如音乐、电影、电视剧等) 等各方面的经典案例, 也可以选取老百姓 生活中的家长里短, 而且学生关注的、喜欢的、好奇的等等都可以成为讲授内容, 经典性与生活化并存, 吸引力与针对性兼具。

(2) 教学手段很有趣。在互联网+教育时代,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影响 着我们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师更是将多媒体技术灵活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之 中, 如运用QQ、微信、微博等软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课前课后交流互动, 运 用微课、慕课、经典小视频、微信公众号推介知识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 程网站上自主学习、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等,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提升了课 程的趣味性。

(3) 教学方法很有趣。在教学过程中, 改变了“一言堂”、“满堂灌”的教 学模式, 教学方法由讲授法、案例法变得更灵活多样,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内开展实践活动, 如演讲赛、辩论赛、主题讨论、任务驱动、主题汇报、道 德小品、模拟法庭等等, 课堂外实践活动, 如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多个教育基地 (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爱心教育基地、军民共建基地、学民共 建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乡村实践基地) 的实践活动等。

总的来说, 该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听得有趣, 还要让学生“做”得有趣, 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学”得有趣。自然, 也会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2“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 学生普遍有反感甚至厌烦情绪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础”课教学的一线教师, 在课堂中都会对刚进入大学 上这门课的新生问如下问题, 一是“对这门课的看法”, 很多学生答的是“又是 政治课”, 二是“想不想上这门课”时, 学生的答案很多是“都一样的内容, 从小上到大, 上烦了”, 三是“以前是如何上政治课”, 学生普遍都答“老师照书 讲, 我们背好就OK”。可见, 学生对“政治课”没有什么好感, 甚至听得出反感、 厌烦, 因此, 对读大学了还要上“政治课”时, 很多表现出来的是根本不打算听, 要听也只是对法律知识有点小期待。所以, 在上该课程时, 很多学生即使来了, 也早已安排好课堂中要做的事了, 如看课外书、看手机、睡觉等。

2.2 很多教师照本宣科, 影响了教学效果 部分思政课教师经常流露出这样的观点:“政治课最容易上了, 照着书讲就 行了, 再放点视频、讲几个故事, 就完成任务了”、“政治课人人都能上”。很 多教师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达给了 学生, 就是完成了党、国家交给的任务。其实, 这样“教条式”的传授, 不仅没 让学生正确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 反而让学生误解、反感马克思主义理论, 影响 了宣传效果。

2.3 部分教师讲授脱离学生实际, 忽视了理论的指导意义 当今, 进入大学的学生已经是“95后”、“00后”了, 与“70后、”“80 后”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们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具有强烈的时代 气息, 学习、生活对网络依赖感很强, 通过互联网接收到的信息非常多, 思维活 跃、视野开阔, 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新颖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但因依赖网络较 多, 而出现部分“95后”、“00后”将大量的情感世界寄托于虚幻的网络, 缺少 与教师、亲朋好友等人的沟通交流, 很多“95后”、“00后”家庭环境较好, 家 长也舍不得小孩吃一点苦, 受半点委屈和挫折, 抵抗挫折风险能力较差。而且 “95后”、“00后”学生所喜欢的、关注的、追求的也与“60后“、“70后”、 “80后”教师有所不同, 甚至差距非常大。因此, 很多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与学生 实际出现了脱节, 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起到很好的指导作 用, 让学生觉得理论就是理论, 理论就是讲“大道理”, 学这些书本上的知识也 就是为了考试, 我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完全是两回事, 严重影响了理论的魅力 和价值。

3“基础”课教学深入浅出的途径3.1 教师必须“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理论 俗话说,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基础”课在讲授理 想、爱国、人生观、道德、法律等内容的时候, 都是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 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础, 如第一章讲授理想, 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树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想信念, 第二章讲授爱国, 主要是让学生传承中华传统优秀 文化, 第三章讲授人生观,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相关内容, 具 备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章讲授道德, 主 要是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道德的相关理论,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革 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 第六、七、八章讲授法律,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 法律。可见, “基础”课不仅有知识的广度, 更有理论的深度。因此, 教师必须 “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 具备深厚的学识, 扎 实的理论功底, 较高的理论修养,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3.2 教师必须讲活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曾强调“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 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 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其实, 理论是一本“有字 之书”, 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实践活动是“无字之书”, “基础”课教师 就是要把这两本书结合起来, 讲国家大事中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新闻中的马克思 主义, 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马克思主义, 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 不是写在教材中, 也不是喊在口号中, 而是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言行举止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 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看待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法。这样,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做到“真学”、“真 懂”, 更能做到“真信”, “真用”。

3.3 教师必须使用通俗、幽默、有时代感的教学语言 习近平同志曾提出, 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 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 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 受”。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高考录取批次的最后一环, 因此高职院校的生源无论从综合水平还是整体素质都有待提升。教师只有运用通俗的语言, 把马克 思主义理论说得清、讲得明、教得活, 才能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实。但 通俗的语言并不能变成低俗、恶俗的语言。

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轻松愉悦的教 学环境, 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内容, 收获更佳的教学效果。

时代在变, 表达方式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现在, 教学对象都是“95后”、 “00后”这些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 教师也应该参与网络生活, 体验青年大 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学习、交流、娱乐的方式, 这样, 才能使用贴近学生群体、易 被他们吸收的话语资源, 使话语内容更贴近学生, 具有时代感, 增强了教学的亲 近感。

[1]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 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 2009-11-17. [2]韩剑尘, 周良发.通俗化语言:撬动理工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法律教学品质的支点[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6. [3]黄国庆, 田拥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魅力的研究[J].科 教导刊, 2017 (4上) . [4]李明, 余婧.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 方法创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4. [5]罗华丽.基于“95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概论”课讨论式教学模式探索 [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7.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范文6篇导航:
第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第三篇: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进行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分析 第五篇: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效果评析 第六篇:生命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价值体现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