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县域 > 【略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启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略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启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来源:县域 时间:2019-10-28 08:06:13 点击:

略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启示

略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启示 简要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理论—文化适应模 式,认为文化因素影响并制约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习 得者的习得水平,并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关于对外汉语教 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几点策略。

摘 要:
文化适应模式;
汉语;
文化教学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John.H.Schuman从社会和文化 的角度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提出了文 化适应模式,它开辟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角。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的“偏误分析”和“中介语”早在20世纪80年代 初就被我国学者鲁健骥引入国内用来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 言习得的研究,之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对外汉 语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对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的指导意义。那么文化适应模式也可以用来分析社会文化因 素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下文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特指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外国学习者的汉语习得)的影响和 制约,通过考察分析从而找到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有益启示。

文化适应模式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 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连续统中, 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
其中,”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 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

文化适应模式强调了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 得水平高低的影响,但文化适应模式在并不能充分解释第二 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运用的过程,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 但是目的语社会的一员并且在目的语群体生活了一辈子的 移民,却说不出几句像样的目的语。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外 在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学习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的效率和习得水平的高低,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 程中,学习者是否愿意或者能否把汉民族文化和二语习得者 本族文化的融会习得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习者学习 水平的提高,但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我们知道,外国学习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习得目的 是为了习得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语言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 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 言语技能,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熟悉中国国情和文化 背景,提高学习者文化修养。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 者的目的有着不言而喻的共同点—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语 言交际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包含了了文化因素,汉语是中 国文化的一部分,是汉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汉语和融 合在汉语中的文化因素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必须同时习得。

相应地,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同时导入文化教学,文化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使跨文化交往 得以顺利进行。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如何帮助外国 学习者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和水平呢?我们 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二、采用文化对比的方法,把中国文化和把汉语作为 第二语言的习得者的本族文化从语汇、语法、语用等项目加 以对比,指出其中的差别。让学习者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这些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交际问题,我们以英语和汉语的对比为 例来说明:
(一).汉语和英语存在许多指称同类现象和事物的对 应词语,如汉语中的“天空、大海、码头、石头”在英语中 则用“sky、sea、dock、stone”来表示同类事物。但并不 是所有的汉语词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例如汉语中某些 时代色彩鲜明的词语在英语中就没有,例如“红卫兵”,英 语直译为“Red Guard”,而我们知道红卫兵并不是真正的 国家军队,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产生的特殊群体,大都是 由学生组成,是一种特殊的群团组织。如果不解释清楚,外 国学习者是很难理解这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像 “红卫兵”这样汉语中特有的词,反映的是汉民族特有的文 化现象。再如,不同民族中对应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也不 一定完全相同,如英语中表示性感美女可以用一个词组 “cheese cake”来表示,“beef cake”则用来表示有吸引 力的男人,汉语中的“奶酪、蛋糕、牛肉“没有这种用法。英语中可用用形容词“hot”来形容美女,而汉语的“热” 却没有这种用法。

(二).语法系统的差异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 这也是一种文化差异。

汉语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 段,例如,“我的爸爸”和“我和爸爸”表示就是不同的组 合关系,而英语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 如大多数名词通过加“s”变成复数,大多数单音节形容词 加“er”来变成比较级,大多数动词加“ed”来变成过去式。

(三).语用中也体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常 见的例子比如汉语和英语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称赞和批评、 自谦和自尊、邀约和应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 在美国,如果有人打喷嚏的话,旁人一定会对他说“God bless you(Bless you)”因为他们认为打喷嚏时不吉利,灵魂会 离开身体,所以会说这句话,是上帝保佑你的意思,现在已 经成为西方人的一种习惯,一句客套话而已。在中国的话, 如果有人打喷嚏,旁人就会表示关切“你没事吧?感冒了 吗?”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用中的体现。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文化旁白的方法,在进行 语言教学的时候把文化因素融入教学内容介绍给二语习得 者。例如,当语言教学内容涉及端午节的时候,就可以顺便 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庆祝方法和习俗。这样可以引起学习者 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传统中国节日如“春节、清明节、 重阳节”等等的起源和庆祝的习俗。再如很多西方人喜欢的 中国传统食物—饺子,这种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美食,它 的产生有一个温情的传说。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 在冬至这一天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 他根据多年的经验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 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 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以后就有人 效仿此做法,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 “扁食”或“烫面饺”。时常讲些历史小故事有利于增强教 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幻灯片、电影等材料来 展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甚至冲突的 事件,然后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 电影《刮痧》,电影反映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差异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在影片中,刮痧本作为中国 传统的简易治疗方法到了美国却成了虐待儿童的行为,方大 同和简宁在美国甚至找不到一个“专家”来清楚解释刮痧。

影片向观众展示了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中国传统文化 难以融入西方现代文化。教师在观看完电影之后可以组织同 学们分组讨论,并和他们分享观后感。这样的方式比单纯地 开设文化理论课要有趣得多。

五、结语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习得者如果不了解汉语和 本族语在文化上差异,不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那 么也就不能正确理解汉语,不能正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那么也就不能实现习得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语言交际能力 的目的。所以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不言而喻的重 要性,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建立完整的文化教学方法,创造各 种有利条件促使二语习得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为二 语习得者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拉近习得者和目的语文 化的心理距离,尽力创造实际交际语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同目 的语群体交流从而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互相促进互相 影响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 果,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注重纵深发展,结合汉语的结构特 点提出崭新的理论,从而进一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使对外 汉语教学获得长足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反过来又能指 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7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00 [3]张斌.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2003[5]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 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