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大 >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木兰诗》为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木兰诗》为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

来源:人大 时间:2019-11-02 07:58:29 点击: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木兰诗》为例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木兰诗》为例 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 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 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根 本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 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如何将传统文 化传承下去,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实现 以德育人、提高人文素质的教学目的;
其次,语文是我们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 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 的熏陶,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下面我们以《木兰诗》 的教学为例,谈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木兰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文中刻画了一个爱亲人、勇敢刚强、不贪图名利、热爱生活 的古代女英雄形象。

一、介绍花木兰以及《乐府诗》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一些渠道对花木 兰这个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再 对花木兰进行补充介绍。此外,《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 而汉乐府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于花木兰,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一是花木兰 其人;
二是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针对这两个问题,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之后,可对乐府诗进行详细的介绍。乐府始创于秦,是 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的机构。到汉代时,该机构并没有保 存下来,直至汉武帝时才被重建。乐府的职责就是收集民间 歌谣和文人的诗词来配乐,用以演奏,它所收集的诗歌就被 称作“乐府诗”。乐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与 《诗经》《楚辞》鼎足而立。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 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为了加深 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可以设置有奖问答的形式,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如“乐府三绝”是指哪“三绝”? 与《诗经》《楚辞》相比,乐府诗在艺术特色上有哪些不同? 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来回答上述问题,并对积极回答问题的 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关于乐 府诗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木兰诗》的创作背 景,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全诗。

二、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大致内容 相对于一般古诗词来说,《木兰诗》篇幅较长。但是全 诗朗朗上口、语言通俗,要理解其大致内容是比较容易的。

只是诗中出现了较多的生词,只有让学生先去预习,才能使 其更好地理解全诗的大意。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提出若干 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全诗,如全诗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按照全诗的发展顺序,它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各 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对于中学生来说,生词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理 解生词的发音及含义,才能更加快速地理解全诗的内涵。

《木兰诗》的课文注释主要涉及以下生词以及相关释义:机 杼(织布梭子)、可汗、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缰 绳)、燕山、胡骑(战马)、戎机(军事)、朔气(北方)、 金柝(打更用的梆子)、红妆(装饰,打扮)、著(穿)我 旧时裳等。这些生词涉及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比较少见的物品, 如机杼、鞍鞯、辔头、金柝等。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师可 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看看这些物品的具体形态,从而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

学生预习完全诗之后,在课堂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回答 教师课前提出的问题。答案是:全诗是按时间顺序来展开的。

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3段,其大致内容 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是第4段,其主 要内容是木兰经过长期的征战,最后凯旋而归;
第三部分是 第5、6段,其内容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与 家人团聚;
最后一部分是第7段,主要为诗作对木兰的赞美。

在教学时,通过这样的整体梳理,就可以帮助学生对全 诗的框架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其次,对生词的学习可以更好 地帮助学生理解全诗内涵。

三、解读文章关键字词,实现整体把握对于关键字词的把握,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就《木兰诗》而言,在对关键字词进行讲解时,应当适 量插入一些有关我国古代社会的常识性内容,以帮助学生实 现对全诗的把握。例如,文章的开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 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其中“当户织”“机杼 声”许多学生可能不了解是什么意思,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 时结合一些有关古代社会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木兰诗》的叙事性很强,语言夸张地交待了事情的前 因后果,“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 爷名”。其中“十二卷”一词就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这只 是一个虚数,是为了表明军情的紧急,从而显示出战争的气 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 征”表现了木兰迫于家中的状况,在仔细考虑之后决定代父 从军的情况。

此外,这首诗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第三部分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鞯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在购置物品时,是不是分别奔赴了东西南北四个市场? 教师在对该处进行讲解时,需要让学生明白木兰并非真的去 了那么多市场购买物品。此处写东西南北四个市场的目的是 在展现木兰在准备出征时急切购置物品却又井然有序的场 景。之后的“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 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前后一共四句,形成了对偶。

此外,还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全诗的内容层层递进,勾画了木兰的出征线路,描绘了路程遥远以及宿营地的 荒凉等。其中的“不闻爷娘唤女声”反映出了木兰离家越远, 思家愈切的心情。教师在对此处进行讲解时,应该结合诗中 的具体情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木兰复杂的心情。

另外,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若是去掉“但”字,文 章所想要表达的内涵是否会发生改变?若是换作其他词语 是否可行?替换之后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会发生变化? 与文章中的“但”字相比,哪个词更适合?这样的方式,不 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该句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到汉字 使用的博大精深。

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关键字分析的词句,可以 带领学生一同深入语境,从而准确地品读出全诗的情感,更 好地把握全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也不能忘记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最为有效 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髓。在此过程中, 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握好文本,搞清楚每篇文章的教 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分清主次,掌握分寸,以达到更好的教 学效果。譬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就可以把传统文化作 为一个辅助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全诗内容。当然,在对传统 文化的实际教学中,还有更多更为有效的方法,需要教师去 不断探索,以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更好结合。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