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计生 > 涵养 [人文教育与教师涵养论述]

涵养 [人文教育与教师涵养论述]

来源:计生 时间:2019-11-06 07:51:37 点击:

人文教育与教师涵养论述

人文教育与教师涵养论述 一、中西互补:以人文教育为基石提升教师涵养的新向 度 从人文教育的视角研究如何提升教师的涵养,可以有两 个不同的向度,即“中国向度”和“西方向度”。它们是不 可分割、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两个组成部分。形成这两个 向度“双向互动”的研究格局,可视为研究以人文教育为基 石提升教师涵养的一种新向度。

(一)“中国向度”―――圣人人格、以德统智和内圣 修己中华文化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在理想人格的塑造 上主要指的是圣人。孔子把传说中的尧、舜、禹塑造为理想 的圣人,把他们视为与天同样伟大和崇高的师者。著名学者 章士钊曾指出,中国人有一种“动欲为圣贤”的文化心态。

对圣人的崇拜在民族文化心理中几乎是根深蒂固的。而作为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也正是在对圣人人格的追求中提升自 身涵养的。圣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过人的智慧,比如 通晓天地万物;
二是崇高的道德,即要具有圣人人格。在师 者如何处理好道德与知识的关系,以加强自身涵养的问题上,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重德色彩。梁漱溟先生曾言:“中 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道德代宗教,以伦理组织社会。

在先秦时期,道德的地位就比知识要高。”以“德性之知” 为本,以“闻见之知”为末;
德是目的,知是手段。这种德 知观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知识教学为辅,教育的重心在于道德。从教育目标来看,它强调德性的养成。

中国儒家之道德修养论尤其强调内圣修己对提升教师涵养 的作用。向内用力的特征十分明显,而且一以贯之。孟子强 调持志养气,反求诸己;
朱熹重视存养省察。因而在教学思 想上,强调居敬穷理、虚心涵养、切己体察的内在认识路线。

(二)“西方向度”―――自由人格、以智释德和外向 求理西方文化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所塑造的理想人格 类型是自由人,西方人普遍认为,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就 在于人有自由,不受外物和他人的奴役和支配。这一文化理 想渗透到从古希腊到今日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之中。自由是 西方文化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西方人的理想就 是做一个自由人,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对“自由人格”的 追求在西方人的教育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集中表现为一 名有涵养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品行是对“自由世界”的追求。

在西方文化史上,苏格拉底首次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 题。这一命题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提升教师的涵养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命题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其一,美德 从属于知识;
其二,美德要成为善,只有在正当利用时才能 达到,而这需要理性(智慧)的指引[2]210。“美德即知 识”从根本上肯定了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 肯定了美德是可教的,是后天获得的。这昭示以后的教师要 认识到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欲要身为人师,自己首先要有 良好的德行。在西方传统教育中,教师之为教师的前提是自己要成为自由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涵养的提升表现在对 “认识你自己”的追求上。然而,西方教育的主流是鼓励和 提倡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改造与征服。自由人依靠对客观规 律的认识与利用,也就是“理”,来蓄积自身的涵养,丰富 和提高自身的力量,进而征服世界。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清 楚,个人的自由就越充分。因此,西方教育鼓励教师通过“外 向求理”的方式以蓄积自身的涵养。

(三)“中国向度”和“西方向度”互补的研究格局“中 国向度”和“西方向度”作为从人文教育的视角研究提升教 师涵养的两个基本向度,是管理教育变革所应关注的课题之 一。笔者认为,这两个向度是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相互支 撑的两个组成部分。新时期深化管理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任 务是拓宽研究视野,形成这两个向度“双向互动”的研究格 局,它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石提升教师涵养的一种新向度。具 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从人格塑造的角度研究教师 涵养的蓄积。我国之所以会出现教师虐待学生的恶性事件, 其根源在于教师的人格存在缺陷。圣人人格和自由人格的融 合可作为避免引起诸如教师虐待学生事件的有效方法。“圣 人”是伦理道德的化身,虐待学生的行为与伦理道德的主张 格格不入。对“圣人”人格的追求植根于华夏儿女的心中, 虐待学生之类的事件理应不会存在。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发现, 圣人神圣莫测、高不可攀,以“圣人”人格作为蓄积教师涵 养的方式限制了教师的人格自由,与西方倡导的自由人格相悖。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倡导教师要行君子之风,原因在 于君子的人格结构是一种众趋人格,是大众能够实现的自由 人格,亦含蕴着圣人人格的精神特质。其二,从德、智关系 研究教师涵养的蓄积。我国传统的教育强调德行养成,尤以 注重德育为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 后,为适应社会经济大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 较为显著的转向,自然学科发展迅猛而人文学科相对缓慢。

再加上高考录取以分数为基准等外界条件的影响,长此以往, “以智释德”的西方教育观渐趋成了我国教育理念的主流, 这是导致当今个别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甚至自身道德品质 有待提升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以德统智”还是“以智释德” 的教育观,笔者认为均无法真正增强教师的涵养。要从源头 上截断虐待学生之类的事件发生,需要倡导邓小平提出的 “四有”公民,将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上。其三,从内外兼修的角度研究教师涵养的蓄积。中国“圣 人”人格的达成重在主内、主静,中国儒家之道德修养论向 内用力的特征十分明显,而且一以贯之。儒家的道德修养论 是一种先验主义的道德观,容易忽视对外在世界的关注,从 而导致教师自我中心主义、唯我主义思想的积淀。西方自由 人格的达成重在主外、主动。这种态度用之于个人与他人, 极易产生个体与整体的分裂;
用之于自身,则极易造成理性 与非理性的分离乃至对立。从内外兼修的角度增强教师的涵 养,可以弥合中西方“内圣修己”与“外向求理”关于人伦之理与自然之理(即情理与事理)的不足。

二、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的路径探求 加强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减少甚至杜绝发生诸如 教师虐待学生的负面事件,既需要教师后天的努力,更需要 社会的积极关注。笔者认为,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大致 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树立“人本”思想,转变教育评价理念施行人文 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人本”思想。“人本”思想在现实中的 表现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具体到学校, 就是教师要以善待学生为本,学生要以尊重教师为本。在传 统的思维定式中,教师相对于学生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在品行 上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加之近年来一些新闻报道的受害 者大多数是学生,因而很容易让我们将人文关怀的缺失归咎 于教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挨打,教育受辱”的 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个别地区还发生了血淋淋的弑师案件。

因此,在大力呐喊树立“人本”思想、增强教师涵养的同时, 也应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理念。我们要紧密结 合社会现实,及时转变教育评价理念。为了减少教师因个人 因素而导致的教育事故,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的培养,还要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知识水平和人文教育 水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教学工作评价等宏观管理手 段中,应该把人文教育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组建一支 兼具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优秀教师队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治理好校园内部环境目 前,人类面临着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压力。人们将绝大部分 的精力投在了维持生计上,而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由此 引发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中山大学艾云灿教授“精神屠宰” 博士生的案例就很具有代表性。艾云灿教授为人正直、治学 严谨,对自己的研究生要求严格,但由于自身承受的科研压 力大,又缺少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致使其经常侮辱学生,对 学生体罚打骂,甚至飞脚踹过自己所带的两名男硕士研究生, 女生则被训到晚上都不敢回寝室睡觉,还有的女生顶不住晕 倒了[3]。人文精神的凸现就其现实性来说,直接来源于 社会良知对于某些突出的社会消极现象的反应。因此,作为 走在教育前端的教育者,教师更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加强自 身人文教育,从而抵御不良社会因素对教学的入侵。作为教 师工作场所的学校,也应做好自身环境治理工作,确立教育 工作的中心地位,克服教师拜金主义和工作责任感减弱的现 象。加强教师自身人文教育,提升自身涵养,从而为学生提 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此外,学校要组织教师从人文关怀的角 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轻松愉 快地学习和成长。

(三)重视文化的传播功能,努力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 大环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剂。没有文化的进步,就不会 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传承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重视文化的传播功能,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不 同文化的融合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很大程 度上缓解因不同文化的碰撞所引发的社会冲突,使得我们可 以生活在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中。但文化的传承不应以经济 效益为标杆,因为过度地强调文化传承的经济效益,就会阻 碍文化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损害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的传 承重要的是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大环境。因为没有人文精神, 我们的社会交往就会存在障碍;
没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利己 性就会增加、利他性就会减少;
没有人文精神,我们就会更 多地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我们的文化传承就会受阻。人文 精神的火种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它能否薪火相传取 决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够被浓郁的人文 精神所笼罩,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是一家人,要相亲相 爱、相互尊重,伤害对方就是伤害了自己的至亲。教师对待 学生也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
学生对待教师也会像尊敬自己 的父母。推而言之,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会和谐、 融洽地相处。重视文化的传播功能,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大 环境,我们中国人期盼多年的“中国梦”不久就会成为现实。

三、结论 教师没有人文教育,好似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教师缺乏人文教育,也就难以称得上是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人文教育是教师涵养的蓄积,我们要 以人文教育为圆心,以增强教师涵养为半径,画一个管理教育变革完美的圆。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