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国旗 > [指向运用像教数学一样教语文]数学4像什么

[指向运用像教数学一样教语文]数学4像什么

来源:国旗 时间:2019-10-14 08:04:03 点击:

指向运用像教数学一样教语文

指向运用像教数学一样教语文 沈荣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226100) 摘要:数学教学往往是“清清楚楚一条线”:“教”“学” 对应,“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语文教学则 经常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只“学”不“用”,或“学什 么”与“用什么”不对应,教师不清楚“教得怎样”,学生 不知道“学得怎样”。对朗读教学、词语教学、段意概括教 学进行分析,发现转变教学思路,聚焦学法;
精选教学内容, 聚焦重点;
稳定教学情境,聚焦运用是重要途径。

一、源于数学课堂观察的思考 观察数学课堂,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学过程都基 本相似,即:围绕一个目标,教学例题,完成练习,总结经 验,再次巩固,直至达成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学” 对应,“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教学效果往往立竿 见影。这样的效果反过来又能很好地推动了学生成功感、自 信心的建立,激发其积极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因此可以说 ——“数学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

语文课堂则有些不同,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虽然较为明 确,但大多数的教学过程是:从整体教学到分段教学,然后 再到整体教学。两个“整体教学”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前 者往往侧重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后者常常关注写作方法、特色总结。“分段教学”的步骤也大致是:第一自然段教学 “总起句”,第二自然段教学“想象的方法”,第三自然段 教学“人物的语言”……总之,几堂课下来,经常都是只“学” 不“用”,或者“学什么”与“用什么”不对应,教师不清 楚“教得怎样”,学生不知道“学得怎样”。因此可以说 ——“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

有人也许会说,语文和数学的课程性质、目标任务、体 系编排、练习设计等不同,教学方法自然不同。不同学科的 不同点我们自然都清楚,但也要明白:优质的课堂教学,不 管是语文还是数学或是其他学科,有一点是相通的,即通过 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实质性的发展——从“不知”到“知”, 从“不会”到“会”,从“不用”到“用”,从“生疏”到 “熟练”……总之,这种“发展”是可观察、可检测的。《义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 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那么,如何让学 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获得实 质性的发展呢?一句话,像教数学那样教语文,做到“教” “学”结合,边“教”边“学”,边“学”边“教”;
“学” “用”结合,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下面 从几个教学片段说起。

二、指向“用”的语文课堂观察(一)在品读感悟中学会朗读 学会朗读当然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反复读, 进而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若能在引导朗读的 过程中适当渗透 方法指导,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片段1】 一年级《咏华山》的长句朗读教学 (屏幕出示长句: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登华 山。指名读。) 师每一字都读正确了。但老师有个建议,如果注意停顿, 就能把句子的意思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了。再试试。

(再指名读。) 师真棒!这样读,我们就清楚地听出来了:古时候,谁 去登华山啊? 生有个小孩儿。

师他去干吗呀? 生登华山。

师他是一个人去的吗? 生不是,他是跟着先生一起去的。

师(屏幕出示: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登华 山)对呀! 在这两个地方注意停顿,就能把句子的意思给读出来了。

(学生自由练读,小组交流,领悟方法。) 师(屏幕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句话也很长,比较难读,练一练,注意停顿哦! (生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由“教”到“学”,适时引导得出方法,明确“停顿” 对于朗读的重要性;
由“学”到“用”,趁热打铁进行朗读 巩固,自然达成学会朗读长句的目标。

(二)在自学交流中学会理解词意 在一篇课文中,往往有几个词语可以用同一种方法理解。

此时,若能通过“举一”牵引出理解词语的方法,然后引导 学生“反三”,展开触类旁通式运用,则能帮助学生在理解 词意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

【片段2】 四年级《黄河的主人》一课中的词语教学。

师“胆战心惊”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可以查,先 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生“战”的意思是害怕,“胆战心惊”的意思是:心里 感到害怕、惊慌。

生“战”有担心、害怕的意思,“惊”有惊慌的意思, 也有害怕的意思,所以“胆战心惊”的意思是:心里感到非 常害怕。

……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理解这个词语,我们用了一种方法, 谁来给它取个名字? 生难点字理解法。生关键字理解法。

师同学们起的名字很有针对性。是的,“胆战心惊”这 个词语中最难理解的字是“战”,它是理解整个词语的关键。

老师也给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取了个名字,和大家的很相似 ——“关键字突破法”。好的,现在大家已经了解了这种方 法。接下来我们一起理解“惊涛骇浪”“如履平地”的意思, 大家能运用“关键字突破法”自主学习吗?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生“惊涛骇浪”这个词语中最难懂的是“骇”,所以我 先查了这个字,它的意思是“惊吓”“震惊”。所以,整个 词语的意思应该是:让人感到害怕、惊吓的波浪。

生“如履平地”这个词语中“履”是关键字,我查到它 的意思是“踩”“走”,所以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像踩在平 地上一样 。

生也可以理解为:像在平地上走。

以“用”促“学”,为了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想到了 逐个击破的方法;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学会” 的同时加强运用,循序渐进地走向了“会学”。

(三)在梳理提炼中学会段意概括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是2011年版课标对学生做出的要求。段意概括是达成这 一要求的方式之一。在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抓住文本 整体以及段落局部的表达特点进行方法提取,进而开展适时的巩固训练,对于养成快速、准确概括段意的能力很有帮助。

【片段3】 五年级《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概括段意的教 学。

师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板书:着迷)围 绕“着迷”,课文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分别讲了什么呢? 先来看第一件事。

生法布尔发现了一只纺织娘,后来找到了。

生法布尔在草丛中找到了一只纺织娘。

……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都知道概括一件事首先要弄清楚是 谁、做了什么事这两点,但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尔“着迷”;
第二,检查是 否做到了语言简洁通顺。再想一想。

(学生思考,练说。) 师现在谁再来试一试? 生法布尔花三天时间找到了纺织娘。

师很好。能用刚才的方法概括另一件事吗?先自学,再 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生法布尔尽逮一些“没用的玩意儿”。

生我补充,再加一点“不顾父母的责骂”,因为这反映 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生我也补充一点,应加上“放鸭子时”,因为在“放鸭子时”法布尔却尽逮一些“没用的玩意儿”,从这里可以看 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师对呀!现在谁能准确、简洁地概括第二件事的意思? 生放鸭子时,法布尔不顾父母的责骂,尽逮一些“没用 的玩意儿”。

师真好!看来,掌握了方法,大家的总结就能做到准确、 简洁。

利用段落相似性的特点,以第一件事的概括作“例子”, 第二件事的概括作“习题”,“教”以导“学”,“学”以 致“用”,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无穷无尽地列举下去,内容可以 是学用字词句篇,可以是学用听说读写以及语文课程涵盖的 其他领域。

三、指向“用”的教学策略反思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怎么才能灵活运用这样那 样的“方法”或者“思路”实施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呢? 我认为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转变教学思路,聚焦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得 到文本的“微言大义”,而是掌握文本的学习方法。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学《咏华山》,大致经历 了“举例教学,渗透方法”“自由练读,领悟方法”“迁移 方法,实践朗读”等过程;
教学《黄河的主人》,大致经历了“举例教学”“小结学法”“迁移运用”等过程;
教学《装 满昆虫的衣袋》,大致经历了“概括第一件事”“总结学法” “运用学法概括第二件事”等过程。无论是朗读教学、词语 教学,还是段意概括,都有法可寻。梳理一下,转变教学思 路,聚焦学法的步骤可以是:第一步,蕴藏学法的案例教学;

第二步,总结学法的分享交流;
第三步,迁移学法的实践运 用。

分析其中之义,第一步就如同数学教学中的例题教学, 第二步就相当于数学教学中的通过练习总结经验,第三步就 如同数学教学中的巩固练习。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 法”。数学例题中的“学法”往往由编者设定,明确、具体 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而语文教学中的“学法”受“教无 定法”思想的影响,一般由教师设定,受个人素养的限制, 其随意性很大,很容易出现“伪学法”,如很多教师经常错 把“读”“思”“议”等学习思路当成学习方法。

全国知名语文教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也曾 指出,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少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可以提 高学习质量;
第二,可以迁移。以此观察、对照,有助于我 们辨识“伪学法”,从而确保聚焦学法的语文教学能够有效 服务、服从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精选教学内容,聚焦重点 在2011年版课标的指引下,语文教学内容应聚焦“学习 语言文字运用”的认识已被广大教师普遍接受,这似乎解决了长期存在于语文教学中“内容偏差”的老大难问题。但实 际情况是,在面对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时,关于“语言文字运 用”的教学内容又何其多,反而让许多教师面对遍地皆是的 教学内容而无所适从,导致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课堂 教学频频出现,看起来教了很多,其实什么都没教,学生什 么也没学会。

回头再看看数学教学,一般情况下,都会围绕一个知识 点,呈现一道例题,对应练习一组题目。目标单一,重点突 出,效果也比较明显。当然,数学教学这样进行是由教材的 编排决定的,语文教材没有这样的编排,或者说即使有这样 的编排也很模糊。那么,该如何选择这样的“点”呢?从上 述三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朗读教学把“停顿”作为扫除朗 读障碍的一个教学点着力进行破解;
词语教学将“理解关键 字”作为理解整组词语意思的支点进行重点突破;
段落大意 概括教学把“概括段意”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其余 的时间,则用来教学生字词和整体感知。如此,就能确保在 40分钟的课堂时空内,像数学教学那样,把“流利朗读”“顺 畅理解词意”“准确概括段意”等教学内容“教”得通透, 学生也能“学”得扎实,快速达到触类旁通,真正促进能力 的实质性提升。

有关精选教学内容的论述多如牛毛,归纳起来无非是要 从考量课程任务、文本特质、年段要求、学情特点等因素出 发确定。然而,依据笔者多年的实践与观察发现,还要再加一条——一节课选择1个核心教学内容即可,总量不宜超过3 个。如此,能很好地避免课堂教学面面俱到、实则效果甚微 的不良后果。

(三)稳定教学情境,聚焦运用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是用来学习语言文字 运用的。倘若只是跟着教师“学”,而缺失自己“用”的经 历和磨炼,那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就是单薄、肤浅的,无法 实现累积和运用,无法获得语文能力的增长。

笔者曾在《读者》上读到一个小故事,大意是:一只蝴 蝶正艰难地从茧上裂开的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几个小 时过去了似乎没有任何进展。

有个“好心人”看到了,便用剪刀将茧破开,帮助蝴蝶 从茧里爬了出来。他期待蝴蝶能张开翅膀飞起来,却看到蝴 蝶只是拖着萎缩、瘪塌的翅膀在爬行……这个好心人并不知 道,蝴蝶的挣扎是在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以帮助它能 在脱茧后展翅飞翔……如果生命没有障碍,它就会很脆弱, 将永远不能飞翔……的确,生命的成长是这样,学习也是这 样!也需要“挣扎”,需要经历痛苦、充分的学习磨炼,才 能学会“用”,并达到运用自如。

数学教学提醒我们,除了在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意 “例子”与“习题”的有机结合以外,还要注意教学情境的 稳定。结合上述教学片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教学情境的稳 定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从“教”到“学”的目标、要求一致,整个过程不枝不蔓,在同一个“点”上引领学生尝试、 总结、运用,如讲求“停顿”就是为了达成流利的朗读的目 标,突破“关键字”就是为了理解整组词语的意思,理清叙 述步骤就是为了学会准确、简洁地概括;
第二,确保学生有 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如上述教学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 自主练习、自主讨论、自主提炼方法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凭 借自己的领会和练习学会运用;
第三,组织交流时依然紧扣 目标展开,如小组交流“停顿”时,紧扣流利朗读的目标进 行,交流“关键字突破法”时,紧扣准确理解词义的目标进 行,交流“概括方法”时,紧扣简洁概括段落大意的目标进 行。教学情境的稳定,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感悟、 体验、反思中实现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可能常常会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 化的个人理解而导致教学过程的枝节横生、多元转换。但指 向“运用”,用数学的方法教语文,则能在有效帮助教师实 现有目的的“教”,帮助学生实现有方向的“学”方面发挥 积极作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实质性增长。当然,如何 更深入地把握学习本质和课堂教学的本质,值得做更深入的 探索。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