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卫生演讲稿 > 【谈《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群体探究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校本课程与教育哲学

【谈《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群体探究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校本课程与教育哲学

来源:卫生演讲稿 时间:2019-10-13 07:47:02 点击:

谈《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群体探究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群体探究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是一名来自昆明市南站小学的教师,我校自1997年首 次引进《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运用“群 体探究”的方式,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不同发展 阶段的认知能力,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话形式和富于哲理 的故事以及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思维 训练,采取问答的形式引起儿童的思考,从而培养儿童哲学 素养和思维能力。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解决来自孩子们头脑中的悬念,诱发 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多年以来,我校 鼓励广大教师把《儿童哲学》——“群体探究”模式推广和 运用到语、数、英、美、科等多学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培 养儿童思维的规律性,思维技巧和推理能力,培养儿童的创 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新意识培养是现代数学教 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首先需要关注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 如何在数学教学推广和运用“群体探究”模式,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呢?多年实践证明:尝试运用“群体探 究”,是培养儿童思维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多年来, 我也做了不少尝试,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借此机会谈 谈如何让学生在尝试“群体探究”中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 识。一要寻找到“一个个需要探究的有效的问题”,即创设 有效的问题情境。

每一节儿童哲学课会通过讲述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让 儿童提出围绕故事主题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最感兴趣的问 题入手开展讨论,在群体探究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得到系统 的思维训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一 个或几个有群体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帮助孩子们 提供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和情境,教会孩子们运 用一系列数学学习方法,从而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 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这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本 节课教学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问题产生和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所 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的内容转换成 “一个个需要探究的有效的问题”,在学生新旧知识之间制 造矛盾冲突,把学生引入一个迫切想知道“为什么?”的问 题情境中。

如:在第一次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先用一个 玻璃容器盛满了水,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放入一个铁球 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水会溢出来,这是为什么?”,使 学生了解了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当铁球挤占了玻璃容器 里水的空间时,水就会溢出来,所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 叫做物体的体积。接着我又设计了第二个环节,拿出一个比铁球大很多的气球,问学生“谁的体积大?是不是轻的物体 体积就大?重的物体体积就小?”,学生很容易就判断出气 球体积大,铁球体积小,并且又进一步了解物体体积和物体 的重量没有关系。这时候我接着出示了一个和铁球同样大小 的乒乓球,问学生“现在谁的体积大?”由于用肉眼不好判 断,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答案,有学生就提出要进行测量, 从而引出体积单位和体积的测量和计算的教学。学生在测量 木球和乒乓球的体积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原打算把铁球 和乒乓球放入盛满水的玻璃容器中,比较溢出的水就可以得 知谁的体积大,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铁球重,可以沉入水 底,乒乓球轻,直接漂在水面上,无法测量,新的问题又产 生了,怎样比较体积大小呢?经过“群体探究”,有学生提 出把水换成沙子,还有学生想出在铁球和乒乓球上粘上口香 糖增加重量,还有学生说可以做纸盒子来装铁球和乒乓球, 然后用沙子填满,比较沙子的体积,想法新颖、独特,正当 学生高兴时,老师趁盛追击,接着又出示了一个土豆,让学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土豆的体积,这就解决了后面的 “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的教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富有 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 激发学生“寻找一个或几个有群体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欲望, 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尝试“群体探究”过程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给学生提供“群体探究”的机会,注重学法指导,培 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是重要的方法。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围绕前面提出 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在群体 中交流,思索,探讨,说服别人和被别人的观点说服,不断 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群体探究”的学习环 境,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 实验、猜想、验证、比较、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在这 一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充分 的熟悉和把握,对教学进度有充分的掌控,要给学生自由探 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刻意的追求课时的完整,要鼓励学生 大胆的猜想,不要人云亦云,要引导学生不断自我评价,自 我矫正,自我调整。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我没有按照以前的按部 就班的内容——通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互相倒沙子的 实验得出结论来进行教学。而是对学生没有什么要求,就是 让他们玩“倒沙子”游戏。我给学生提供了四组等底不等高、 等高不等底、底和高都不相等、等底又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 器,若干沙子,让学生自由支配,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带着 玩一玩的心情,在不停的倒沙子的过程中,猜测、验证、自 我矫正、再猜测、验证、自我矫正…在这往复不断的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探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底和高 都不相等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看不到任何联系,在等底不等高 或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之间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了一点 联系,最后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才发现了实质的联 系,这样的过程虽然对老师来说比较费时,也需要老师花费 大量精力准备教具学具,指导学生实验,但是这个“群体探 究”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宝贵的经验啊!不单单获得 了新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科学研究的方法,锻炼 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 尝试“群体探究”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群体探究”也注重把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运用 到实践中去,学会解决问题。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 学会应用。也就是说,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碰 到的数学问题。

这里的解决问题,并不是解答各类练习题,搞题海战术, 而是学会应用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也 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和弄清实际问题的 各种关系,进而用数学关系表达出来,得到某种结论,使问 题得到解决。教师在设计“群体探究”的环节时,要考虑必 须发挥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素材不全, 结构不良、条件不全的情境,需要学生自己去课外收集、整 理、加工…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 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有学生在直尺上滚一圈,有的学生用 线缠绕一圈等等,方法多样,最后发现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 的关系。

又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计算学校校园圆形 花坛、手表钟面、警示牌的面积…这些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 圆形物体,没有圆心,直径和半径都不能直接获得,因而不 能生搬硬套公式,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了“群体探究”过 程,终于想出了借助工具—绳子或软尺,甚至把红领巾解下 来系起来当作测量工具,用绳子绕一周得到周长,用绳子拉 直找直径,用纸临摹下来对折找圆心等多种多样的方法,使 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在猜想、尝试、操作、交流、计算等 一系列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群体探究”活动过程中, 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实践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可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是靠 学生“做出来的”。因此,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寻找运用数学 知识的机会和平台,充分运用“群体探究”这一手段和方法, 注重把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会解决 问题,同时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以上“寻找一个个需要探究的有效的问题”——“给学 生提供群体探究的机会,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把通过 探究得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三个环节组成了一个借 鉴《儿童哲学》在数学学科中开展“群体探究”学习活动的体系,每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自主的,由于学习方 式的改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 了学习的主人,正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人类社会处 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2012.6——王保卫《换个角度 打量小组合作学习》 [2]《小学数学教育》2014.3——胡开勇《基于游戏 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 [3]《小学数学教育》2010.12——顾长明《数学小组 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中国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实验教材》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