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竞岗演讲稿 > 人口较少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基础教育的现状

人口较少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基础教育的现状

来源:竞岗演讲稿 时间:2019-11-06 07:51:10 点击:

人口较少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人口较少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一、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除普米族、阿昌族外,其余6 个民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 过”民族,新中国成立前基本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新中国 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这样一种社会发育程度低、经 济与教育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党和国家对云南较少民族 教育事业给予了大力扶持和帮助,较少民族基础教育得到了 较大发展。

(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云南较少民族教育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步入规范的国 民教育创建和发展时期。如1950年,梁河县二古城办起了德 昂族地区的第一所小学,学生12人,其中德昂族7人;
1956 年8月,布朗山新曼峨寨开办了第一所小学,首届招收了32 名儿童就读,使布朗族儿童开始有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云南较少民族基础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规模校点逐 步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8个人 口较少民族聚居的35个县(市、区)共有小学3794所,教学 班数29876个,专任教师55130人;
有普通中学457所,教学 班数8678个,专任教师27034人;
有普通高中106所,教学班 数2283个,专任教师8170人。

(二)“两基”攻坚成效显著 “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云南省自1986年起开始实施“两基”,2002年,省委省 政府制订了《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振兴山区、 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2004年全省进入“两 基”攻坚阶段,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两基”攻坚以来,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入学率、升学率稳步上升,青壮 年文盲率持续下降。2010年,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县全部实现 了“普九”,使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青壮年文 盲率达到云南“两基”验收标准,较少民族群众人均受教育 年限逐步提高,基本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两基”攻坚取得 历史性成就。

(三)“三免费”和“两免一补”全面落实 从1980年起,云南省就开始兴办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半 寄宿学校,由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向学生发放生活补助。

2002年开始,云南省政府拨出专款对边境地区学生实行免教 科书费、杂费和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2005年,云南省 把“三免费”与“两免一补”(免费教科书、免杂费、提供 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对接实施。2013年,云南省级财政下达 8个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1552万 元,补助8个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6.21万名, 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每人每年1250元,初中每人每 年1500元,有力地解决了较少民族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四)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十五”以来,云南省大幅增加教育投入,推进实施了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小学校 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一轮全面改 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新一轮 “兴边富民”工程等一系列改善农村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办 学条件的重大工程,优先支持25个边境县一中、117个边境 沿线乡镇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支持边境民族地区乡镇中心 幼儿园建设,将8个人口较少民族、4个深度贫困民族聚居乡 镇优先列入各项工程予以扶持,将更多公共教育资源向较少 民族地区倾斜,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建立一支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较少民族基础 教育的关键。多年来,云南省除了通过普通师范院校外,还 利用国家、省的项目以及开展对口支援等多种途径对8个人 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教师进行培训。2008年开始,云南省教育 厅每年对8个人口较少民族教师进行培训,2012年首次开展 民族小学或乡镇中小学的民汉双语教师培训,已有上千名较 少民族教师及民汉双语教师参加了培训。云南省还积极实施 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并下拨专项 资金,委托较少民族聚居州、市、县教育局对较少民族教师 进行培训,提高较少民族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较少民族基础 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教育起步晚,教育基础薄弱,其发展水平仍然滞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辍学现象仍然存在,人均受教育程度低 较少民族大多居住在云南边境一线的山区、半山区,受 自然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种植、 种养业,经济处于十分贫困的状态,很多农村家庭还是负担 不起孩子上学最基本的费用。除经济因素外,观念因素也成 为辍学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不管是初中、高 中还是职业学校毕业,基本上都回到农村,造成群众对教育 的现实功效的否定和怀疑,读书无用论悄然抬头。此外,人 口较少民族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虽逐步提高,但仅有6年左 右,基本达到初等义务教育的标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普遍 较弱。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分布在边境一线的高山峡谷中,是云 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较少民族地区州、市、县各 级财政十分困难,财政自给率低,各项社会事业、基础建设 任务繁重,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所需资金 缺口大。特别是在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后,国 家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贫义工程”、 “两基攻坚”、“校安工程”等系列专项资金项目都明确要 求县级财政给予资金配套,对于老、少、边、穷的人口较少 民族县来说,县级财政压力过大,几乎不可能完成相应的配 套任务,教育经费缺乏长效机制保障,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仍然较差 较少民族地区多是偏远、落后乡镇,教育点多、面广、 战线长,是穷乡办教育的典型,学校办学条件还远远达不到 国家和省规定的最低标准要求,且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学生 相对集中,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逐年增多,致使许多学校校舍、 教室、文体设施、图书资料、计算机、学生宿舍、食堂、厕 所以及安全的生活饮用水等设施设备尚无法满足教育教学 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尤其是一些学校校舍简易破烂,危房面 积比例仍然较高,师生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寄宿制学生宿 舍面积不足、床位不足,教师住宿条件恶劣,很多是D级危 房并还在使用。

(四)教师数量不足,总体素质偏低 较少民族聚居区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校点分散, 办学形式特殊,师资数量不足,一师一校或一名教师给2~3 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复式教学的现象在较少民族地区依然存 在。由于较少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整体水平较低, 难以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即使是当地培养出来 的优秀骨干教师,也因待遇低、条件艰苦、职称提升困难等 因素流向城镇中小学。受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学校布局、 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的影响,较少民族地区教师参加培训的 机会普遍较少,在职进修缺乏条件,基层农村中小学教师专 业素质普遍不高,优秀师资缺乏。(五)双语教学发展缓慢,教育教学质量偏低 双语师资力量的缺乏是现阶段我省较少民族双语教学 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省还没有建设起一支数量充足、 质量过硬的双语师资队伍,双语教育人才缺乏。现有的较少 民族教师中既懂汉语又懂少数民族语言,既有丰富的教学经 验又有良好语言修养的能够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相当 匮乏。此外,我省8个较少民族中,仅独龙族和景颇族有双 语课本,其他民族一般采用汉文版教材。脱离了本民族的语 言环境,学生难以迅速适应汉语并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的 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受到限制,给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 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从纵向上看,云 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基础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从横向上 相比,与其他民族和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发展较为滞后。当 前国家正在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在这样的机遇面 前,我们应在了解云南较少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继续在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教育改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基础教育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