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公安演讲稿 > 中医学体系 论中医学的意象体系

中医学体系 论中医学的意象体系

来源:公安演讲稿 时间:2019-10-30 07:56:33 点击:

论中医学的意象体系

论中医学的意象体系 能否学好中医学的一个条件就是看学者对中医学是否有悟性,这种悟 性体现在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古人曰:“医者,意也。”《易经·系辞上》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由于中医学脱胎于“易”,以阴阳五 行为理论基石的特点,“意”与“象”成为其重要思维方式。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昭显着典型的意象神韵,表现在人与天地相应,与万物共其意、通其理,其象可 比类,并由此展开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全意象体系。该意象体系是中医学的实质 内涵,深刻领悟、把握该体系是提高临证水平的重要途径。

1中医学意象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的意象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引下,感知机体细微变化的感觉体验 与类比想象。中医学的意象体系包括对阴阳五行、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升降出 人、寒热虚实及中药之性味归经等意象的领悟。

2中医学意象体系的内涵 经典论著对中医意象的体验描述最为原始真切,最为接近中医意象的 本质。对中医意象体系陈述最为完备的当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黄 帝内经》所论述的都是对中医意象体验的描述与分析,从首篇《上古天真论》开 始,即详论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等之详理。《黄帝内经》第二十三卷 四篇,教人为医之准绳,《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指出了对医生建立意象体系的 要求,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 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 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证九候,诊必副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 寒杂病论》,观运气流年,四时节气,察表里虚实、出人升降之机,理法方药, 逻辑谨密,所宜所忌,药物切制,如何煎煮,巨细无遗。其在序中指明了中医学 的意象体系,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 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并批评当时的医生未解经旨,诊察不当,曰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 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 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 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其言虽时隔逾千余年,犹如明师提耳。

其所描述之粗医形象,便是未建立完备的中医意象体系,未得经旨,从而行医粗 浅。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开篇亦提出对医生建立意象体系的要求,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 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 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 《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3中医意象体系的偏移与继承 由于历代医家对意象领悟的偏移,因此形成各家学说。清代名医王清 任是近代中国解剖家,由于对解剖知识的掌握,所著《医林改错》更偏离了中医 学之意象体系。近代,已经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如张锡纯已能熟练使用一些当时 的西药与中药相结合治病,并从当时的西医知识解释中医中药机制,说明由于现 代医学知识的介入,在清代、民国时期出现了偏离中医意象正轨的萌芽。近代也 有难得之合乎中医意象思维正道者。如民国年间著名医家彭子益,在理中丸证治 意义的阐述中说:“言脾胃必称脾土胃土者。因脾胃秉造化之土气而生。脾胃病 湿,因土气为湿也。脾胃病寒,因土气根于相火,相火少故中土寒也。中土运动, 是为升降。脾胃秉土气,故脾经病则不升,胃经病则不降。如只言脾胃的肉质, 则湿寒升降,皆无根由矣。”说明了必须牢牢掌握阴阳五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的中医意象。到了21世纪,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在现代中医的学习与临 证 过程中,需同时学习与掌握西医学,按照西医学框架进行中医学科研。由于西医 学可见可触可量,自然容易接受,并因此而大大影响了中医学的意象思维的形成。

而辨证,是通过意象思维推导的结论。有学者指出,中医之证的本质是中医学在 藏象理论的前提下,由主体所建构的一种具有整体性质和新的有意义的知觉完形, 而不是一种可以用做实验研究的实体。把中医学的一切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 灸按摩导引纳入了西医学的理论体系,产生纯粹采用西医药理的指导开出中药处 方,已经脱离了中医学的意象体系。

4形成中医意象体系的方法 通过形体、气色、舌脉、声音气味、所喜所苦,透视人的脏腑经络之 虚实、气血之盛衰、邪之所处、升降出入之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受现代 医学的解剖、病菌感染、病理等干扰,完全按照中医意象思考方能为真正之中医。

李可指出:“临证之际,不必在病名上钻牛角,不但不考虑西医的病名,连中医 的病名也无须深究。胸中不存一丝先人为主之偏见,头脑空明灵动,据四诊八纲 以识主证,析症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遺方、用药,如此,则虽不能尽愈诸 疾,庶几见病知源,少犯错误。”其言直指中医学的本质、实质,即以中医之意 象体系为明察病情之据。其在书中多次出现的病证之“格局”、“变局”提法,是把中医意象融会贯通,展开思维的体现。中医名家对中医深信不疑,并切实地通过 中医理论的指导,熟练运用针药,治好了无数的病例,并能治好西医所未能解决 的疑难病症。而粗医及对中医学不屑者,由于没有对中医学之体验,更谈不上在 此基础上的“悟”,以至于完全不能理解中医学的境地,即使一日为病,亦不能体 悟。张三丰曰:“夫鱼在水中,不知其为水也。人居气内,不知其为气也,此譬 喻当潜心究竟。”中医易学而难通,为何难通,就因为其是通过意象来学习和领 悟的。由于不可见不可及,只能意会,难以言明,并且因有所得而秘之不言者众, 导致中医学习继承及建立意象体系之难。更何况现人类汲汲于名利,喜怒不节, 声色滋味不禁,思虑不止,神营于外,如何能静心体验己身阴阳之变化。对机体 的细微变化产生影响的,对患者而言自有体验,但患者并不能系统理解这些感觉 体验;
对医生而言,是尝试中药、针灸的体验如李时珍亲制、遍尝百药而著《本 草纲目》。如能加上疾病的体验,领悟就更为深入,因此有久病成良医之说,而 观历代名医成长,多数自幼体弱有疾,方入医门。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 中曰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馨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

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说明了其自幼体弱从医,终身手不释卷的过程。

5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中医学之根基在于其意象体系,若专心一意从该 体系入手,则《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深奥经典,立即变为浅显,字字 明白,诸直言譬喻,处处教人明理,无一处赘言。假以时日,即可彻悟。为继承 发展中医,故献己所得,望同道斧正。

作者:刘远声(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