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电力演讲稿 > 研究生课堂【研究生美感课堂的构建】

研究生课堂【研究生美感课堂的构建】

来源:电力演讲稿 时间:2019-10-07 08:01:11 点击:

研究生美感课堂的构建

研究生美感课堂的构建 研究生课堂旨在将学生从以前的个人偏见中解脱出来, 当前我们强调要提高研究生创造活力,其实创造力的灵感来 自于美感教育

一、教育美感 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的世界中所获得的无限空间,是在 从属关系中所获得的短暂自由[1]。它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 基于客体形成的一种能动的心理反应,主体对美的感知既是 自我审美标准的内化,也是客体内在美感的外化,所以它是 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 既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也体现了客体的美学价值。

在感受一项美的事物的时候,主体不但享受了美带来的 视觉冲击和心灵感触,还从以前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教 育是教会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2]教育是一门艺术, 艺术是有美感的,是可以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心灵愉 悦的美感的,既然教育是有美感的,那么作为教育的构成部 分的课堂也应该是有美感的。

二、有美感的研究生课堂的构建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 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 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 哲学般的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3]。从怀特海的叙述中我 们可以看出,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对美的欣赏和内化,最终可以达到创造美的结果。作为一种素养, 教育中的课堂美感不是用来实现的,而应该是一种尺度,用 来衡量教育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的尺度,通过这把尺子我 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现实中的研究生课堂有什么样的 问题需要改善,这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并不在现实里,而是存 在于课堂的美感概念里。

(一)美感的强度 美感的强度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研讨式的头脑风暴,以 一种密集式的信息刺激研究生的大脑,形成一种强烈的美感 感觉冲击。这种美感的强度一方面取决于导师课堂教学表演 的真诚性,一方面取决于研究生真实性的参与。

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课堂就是舞台,作为一 种即时性表演,学生更加欣赏那种既有表演欲望,又能够把 教学表演得有声有色的导师,这种通过肢体语言表露出来的 美感是一种对于学术发自内心的向往,这其实就是一种美感 的传递和释放。

其次,教学是思想火花的碰撞,这种碰撞不是一种形式 主义走向另一种形式主义,也不是从一种呆滞的思想走向另 一种呆滞的思想,而是研究生真实性的参与,在这里强调真 实性,是因为目前研究生课堂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即研 究生为了配合导师假装学习,这是一种充满了表演意味的学 习方式,它不但不能有助于研究生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还 会贻害研究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这种假装学习表现为研究生在课堂上只是就事论事,而对于某一件事情内在的逻辑没 有实质性和深入的思考,看似是主动参与,实则是一种低效 率的勤奋。研究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力的活动,如果只是一 味的参与但是最终却没有把其中的哲学思想内化为自身的 行动,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这种课堂就是不成功的, 是必须摒弃的。

(二)美感的持续性 美感的持久性即每个成员在课堂中获得的幸福感、荣誉 感、对社群的认同感会随着课堂的结束而增加,是社群成员 所感受到的美感的平均程度的提升,它是研究生为了维护课 堂这个社群而自愿为此付出努力来维护社群的稳定。一个没 有社群意识的课堂是一个没有任何吸引力的课堂,只有每个 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贡献其才能、智慧和资源,这样的社群 才能维持更久,也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这里,这种平 均程度的美感的提升主要是以课堂分工的形式来实现的。

首先,社会分工的形式会影响到社会成员们的“集体意 识”,现代社会的集体意识要求成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而 当个人主义成为了支配性的主流规范的时候,成员之间的有 机联系不只不会减弱,却会像高等的生物有机体一般,各分 子的个性越显现,那有机体的一致性就会越强。人们能够在 分工中保持统一的形态而不分裂,应该归功于细致的分工与 协作,协作一经产生,不仅会使社会纽带变得更加牢固,而 且也会使社会更加具有完备的个性,从而用另一种整合形式代替了原来的整合形式。”[4]术业有专攻,合作先分工, 这里的“专攻”应该是集体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产生的巨大力 量,这种力量更多的来源于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的整体发力。导师按照研究生的“专攻”分配任务,这种教 学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之间学术力量的相互吸引和相互融 合,最终使得整体教学任务如同拼图一般衔接,从而实现教 学有效性的最大化。

其次,分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产品的 增多,生产越是分化,分工给我们提供的资源就越多、越优 质。人们需要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人们占有的财 富越多,幸福感就越强,在自然而然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就 可以认定,“分工的来源就是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 望。”[5]每个人对课堂的需求都千差万别,但是每个人的 理性有限,知识不对等,信息不完全,所以课堂在这里的作 用就是通过平台尽可能改变个人信息不协调的状况,使得知 识资源通过共享得到最大限度的调配和分享。同一知识可以 被多个人同时占有和使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消耗它, 只是利用它,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知识。这种新 的知识一方面体现在分工能够提高整个群体的学习能力,因 为这种课堂上的协调分工提高了整体的课堂效率,而这种高 效率又促进了每个成员发现知识、扩散知识并且利用知识优 势不断进行动态交流、应用的能动行为。另一方面分工会带 来共同优势,细致的分工使成员习得在合作中分工,在分工中高效合作的体系,这种由知识的体系化而形成的制度一旦 内化到我们的行动当中,在课堂上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就不仅 会构成我们的知识结构,还会形成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结 构。研究生课堂的存在就是旨在形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在 重复使用过程中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形成就是基于美感 得到扩散的基础。

(三)美感的丰富性 美感的丰富性主要指的是在课堂中每个人都应该作知 识的交换者,通过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群体之间的互 动提高整个社群的丰富性,从而达到思维的深度挖掘。

课堂上的知识交流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交换,符合社会交 换理论。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并且应该成为引起对话的 人,这不仅是展示个人存在感的必要,还是对他人主动分享、 交换知识的回赠,导师不能因为对课堂上的某个话题有专业 知识上的优先权而使得研究生在这个领域没有相应的作为。

社会交换,指的是人们被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并且一般来 说确实也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的回报所激励的自我行动[6]。

知识的交换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个体有限的 认知能力迫使主体承认其他主体对其他部分知识的权威性。

在课堂上,知识的交换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交换参与者的 “自愿性”,从交换中分享得到的种种利益又构成了社会成 员之间能动地扩展交换关系的重要激励制度,这种知识的互 补性导出了最基本的收益递增律,迫使整个课堂趋于一种更有活力的丰富。因材施教不只是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对学生进 行私人订制,更是让每个人都抓住机会展示自己与别人的差 异,当每个研究生都主动向同伴甚至导师展示自己,每个人 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课堂整体的学术氛 围也会因为这种自我效能感而得以丰富。

其次,交换所意味着的对交换双方的好处诱导交换双方 按照对方对自己福利的边际贡献来对待对方,这更加有利于 整个课堂在知识领域的资源配置和共享。交换会不断积累新 的知识和对知识的新的权力,出现新的不平等的格局,但是 只要导师不把维持交换关系的课堂有序制度打破,原有的知 识累积和知识交换能力的发展必然会积累起足够大的收益 递增潜力,使得恢复交换关系越来越成为不可抗拒的选择。

多人研讨胜于一个人独自思考,其原因就在于多个人相互交 流可以相互补充,丰富思想,使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完整,研 究生的课堂主要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思维准确的前提是表 达准确,多个人以“棋高一着”的讨论会使得每个人对问题 的思考更加趋向于问题的本质属性,所以以交换的方式促进 课堂的井然有序符合教育艺术美的内涵和课堂多元化、结构 化的趋势,任何一种结构如果能够以一种符合教学形式与教 学内容完美结合,并得到导师恰到好处的制约、控制和协调, 它就能够使研究生进入思考与创造的美学境界。

(四)美感的节奏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有节奏的,课堂是教育的一部分,理应有专属于自己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性表现在导师和 学生之间有梯度的交流。教学法中强调“举一反三”,起点 在“一”,在研究生课堂上这个“一”就是话题的初始观点, 如何对初始观点进行有力度和效度地探究,是由“一”走向 “三”的重要节点,也是课堂节奏性升格的重要途径。集体 通过对一些细微问题的剖析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再从一 般到具体,最终形成“一小时作业”和“一生的作业”的效 果。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靠导师或者教材上的间接经 验形成的,而是通过研究生个体自我探究、自我反省得到的, 这种课后思考的源泉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对问题节奏的把握, 先解决什么问题,以什么为中心来探究问题,再怎样进行探 究,需要哪些信息和资料,如何获得这些干货,最后如何甄 别这些信息的有用性,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抽丝剥茧地得出结 论,这些都是需要形成的思维节奏。

参考文献:
[1][德]雅斯尔斯;
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 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1997:71. [2][3][英]怀特海;
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 上 海:文汇出版社,2012:6,1. [4][5][法]涂尔干;
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 店,2013:235,189.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