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年终述职 > 培智幼儿案例 [培智班发展现状与问题的案例研究]

培智幼儿案例 [培智班发展现状与问题的案例研究]

来源:年终述职 时间:2019-10-05 07:54:47 点击:

培智班发展现状与问题的案例研究

培智班发展现状与问题的案例研究 一、 引 言 自现代化进程以后,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的受教 育权利,其特殊教育发展经历了以宗教为主的前现代阶段、 融入教育体系的现代阶段到全纳教育的后现代阶段[1],并 从完全隔离到不断前进融合的过程[2]。融合教育自20世纪 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的主要发展模式,在 1994年经典的萨拉曼卡会议以后,有部分学者认为尽管融合 教育模式的效果仍未有被有效地证明,但首先的影响是导致 对传统的隔离特殊教育体系的全盘否定,并形成垄断的话语 体系[3]。西方各国特殊教育的实践经验表明,融合教育迅 速成为主流模式,而另一方面,包括特殊学校及特殊班的隔 离式特殊教育学校体系基本上已经崩溃[4]。

融合教育模式被全球各地包括中国所复制,我国随班就 读则是其实用主义式的体现和实践。借鉴西方推行融合教育 的经验,1994年《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 行办法》颁布以后,我国大力发展“以特殊学校为骨干、大 量附设班与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的随班就 读模式,务求在特殊教育体系的初始发展阶段以提高残疾儿 童的普及教育率为原则,注重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与健全儿 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①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我国随班就读发展迅速,其 体现的教育公平理念体现出教育政策的合法性,并成为其重要的实践路径[5]。特殊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开设培 智(特殊)班逐渐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三大模式。三大 模式既依循各自的发展道路,同时亦有相互制约的影响。现 阶段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亟需解决两大问题,其一是把特殊学 校的专业性与随班就读的融合性简单对立问题。据邓猛的调 查发现,尽管多数普通学校教师赞同融合教育的观点,却更 愿意选择特殊学校作为特殊儿童的主要教育模式[6]。另一 针对特殊教育管理者的调查亦指出特殊儿童选择特殊学校 抑或随班就读,应根据当地实际条件来决定[7]。实证资料 反映出无论前线教师或管理者,皆就专业性或融合性的发展 道路上摇摆不定。若把特殊学校与随班就读理解为相互排斥 的选项,继而否认它们可互补并存的可能性,则会忽视如何 在随班就读中增加专业性,及如何在特殊学校中加强融合性 等更为迫切的问题。

相关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培智班模式的发展道路 上。相比针对随班就读与特殊学校的大量探讨,更加具有实 用主义色彩的培智班模式却并未得到学界的应有重视及讨 论,而是简单把其理解为一种发展的过渡性安排。在为数不 多的对培智班进行的研究中,以教学方法[8][9][10][11]及 班主任在特殊班中的作用[12][13][14][15]为两大主要内 容,缺乏对特殊班案例的全盘考察。撇除培智班在特殊学校 学额仍严重不足的现实下对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促进作用 不论,其在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中已被证实行之有效[16],而不仅仅是作为特殊学校或随班就读的替补选择。因此,从 我国现实意义去考虑,培智班模式理应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

从理论脉络的角度出发,培智班模式的地位更不容忽视。

最少受限制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LRE) 是美国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安排的基本法律原则,而无论从 传统LRE原则下的瀑布式特殊教育安置体系,抑或泰勒 (Taylor,SJ)所提倡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新特殊教育连续安 置体系[17],培智班都占据一席之地,发挥着安置未能融入 普通班学生的重要作用。我国学界依循西方的理论发展脉络, 相继提出“双流向多层次特殊教育服务体系”[18]及“梯形 特殊教育安置模式”[19],而在普通学校内的培智班作为学 习环境受一定限制的场所,能满足残疾程度较高儿童的学习 需要。我国特殊教育服务模式,应呈现倒三角的服务体系 [20],包含最多数量的普通班随班就读,较少数目的培智班, 与及最少数目的特殊学校,三者并轨发展。

在培智班模式长期得不到学界重视的背景下,本研究以 汕头启莹小学②培智班为个案,从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内容与方法、家长参与及停办趋势等几方面了解其发展 状况,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目 的除了基于学界对培智班模式严重缺乏关注的背景下,通过 案例研究收集第一手的实证资料外,更重要是通过对培智班 案例的微观分析,把研究发现的现状与问题放到宏观的特殊 教育管理与多层次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中进行理解,为培智班模式的发展与改革提供参考。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启莹小学成立于1965年8月,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学校, 亦是市内六所设有培智班的公办小学之一。1987年9月,为 响应国家增加残疾学生普及教育率的号召,开始招收学校半 径范围内具有自理能力的智障(注:后来加入自闭症)学生。

学生入学前需到区医院进行智力测试,智力在48-65间的方 可办理入学手续。

培智班刚开始成立时,分为大班及小班两个班级,大班 10到11人左右,小班5到6人左右。培智班学习年期为八年一 届,每届约12名学生。截止到2015年,约有120名学生毕业。

自2000年以后,由于市内的特殊学校建成并投入收生,加上 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分流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导致培智班 每届学生数逐渐减少,现只开设一班,在读学生7人。

(二)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被广泛运用在质性研究领域,具有深入、动 态、呈现本土概念及建构主义的特点[21],但同时往往被定 量研究者批评为主观、非科学性、无代表性等缺陷。案例研 究的权威学者殷明确界定它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经验 研究,其目的不在于验证命题或假设,而是发现与建构理论 [22]。吕力进一步指出案例研究具有现实的解释性及理论的 探索性特质,并通过对案例的典型性的深刻描述,为理论发展带来启发性[23]。对于案例研究不能满足实证科学的“4R” 要求,布洛维提出“拓展个案法”,以反思性科学的原则, 通过研究者从观察者拓展到参与者的身份,致力发掘社会隐 秘,从而达到从案例到理论的拓展[24]。卢晖临等指出拓展 个案法将社会事实看作过程,从而理解构成行动者情景知识 的各种元素[25]。

本研究运用启莹小学培智班作为典型性案例加以分析, 基于几种因素的考虑:(1)开设培智班近三十年,时间跨 度长,基本与我国设立培智班的历史同步,反映了社会事实 的全过程;
(2)启莹小学虽位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先进地 区的广东省,但远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当地的经济水 平更能反映全国性的一般状况;
(3)基于方便抽样原则, 位于笔者所在城市,有利对其进行持续的追踪观察。

(三)资料收集 具体资料收集方法包括参与观察、访谈和文本资料收集。

(1)参与观察。笔者任教学校的学生志愿者社团长期 与启莹小学保持合作关系。自2014年9月起,笔者针对培智 班的教学过程,亲身多次到启莹小学进行调研,观察与记录 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此加深对培智班现状的理 解。另外,笔者任教学校学生会定期到培智班进行包括慰问、 外出探访、支教、小组游戏等形式的志愿者活动,针对培智 班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安排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观 察及记录,以此进一步了解其课外学习状况。(2)访谈。访谈法被广泛运用在质性研究领域,除收 集基本的事实资料外,能够深入理解受访者对培智班教育的 感受、经验及看法,并探究社会事实对其的意义建构[26]。

本研究分别对两位培智班的专职教师、两位学校主任、三位 学生家长及一位学校校长进行深入访谈,共收集八个访谈记 录,务求分别从前线教师、特殊教育管理者及学生家长等不 同角度,了解不同的主要参与方对培智班整体教学状况的认 知与态度。

(3)文本资料收集。除参与观察法及访谈法的运用外,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收集与培智班案例相关的文本资料,其 中主要包括:有关启莹小学的新闻报道、志愿者社团的支教 教案、培智班的教材、教案、课程时间表、学生作业等。文 本资料的收集不但能作为上述两种方法的补充,同时有效避 免研究效应的影响,提高案例研究的科学性。

案例研究法作为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与量的 研究同样关注效度检验问题。本研究运用三角检验法(相关 检验法)对资料进行检验,务求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在质性 研究中,最典型的三角检验方式是同时结合访谈、观察和文 本资料进行比较和相关检验[27]。本研究一方面通过对访谈 资料与观察记录的对比,检验受访者话语的可信性,同时根 据访谈资料所得分析课堂与活动观察所体现的行动意义;
另 一方面,文本资料不但能作为访谈资料的佐证,亦能成为反 映现状的基础性资料,指引观察的对象与内容。三、 结果与分析 (一)培智班的基本状况 培智班成立近三十年来特教队伍共有过20位教师,其中 12位是高级教师,8位是一级教师。培智班采用人民教育出 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并进行改编, 按照普通学生的标准开办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美术、音 乐、手工、卫生等。学生个人资料编入档案系统进行记录及 管理。学校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为培智班配备活动设 备、教具、游戏玩具、饮水设备及图书角。培智班学生人数 少,但同一班级里有不同的年级,教师采取复式教学,一节 课可能会同时用上第一、三、五册的教材。③ (二)经费投入 培智班设在废置的教学楼的五楼,与普通学生的教室相 距甚远。培智班的陈旧教室大概三十多平方米,极其简陋, 并无任何电脑或视频设备,无法开展多元化的小组教学活动。

在实地调查中可发现,培智班的教学条件严重滞后于普通义 务教学校的建设标准,无法满足教与学的需求[28]。

培智班教室的设备简陋直接源自经费投入不足。启莹小 学校长解释,培智班创立初期,教育局对特殊需要学生与普 通学生进行1:1的教育拨备自2010年开始调整为1:5。校长进 一步表示,至2016年9月,相关拨备比例有望调高至1:8。但 除政府拨备外,培智班的教育经费来源单一,无任何其他经 费来源。究其原因是培智班的办学规模小,亦不是专业的特殊学校,社会关注度不高,难以吸引社会人士捐款。

1:5甚至1:8的经费拨备比例是否不足,可从国际比较及 政策执行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日本早于1987年已对特殊学校 的小学生及中学生分别进行1:9.5及1:9的经费拨备[29]。

在政策执行上,国务院于1994年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 第44条规定:“残疾人教育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 予以保证,并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加而逐步增加”。广东 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开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提高特殊学生 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特殊学校学生按普通生十倍的经费标 准拨备,省内珠三角地区更按1:15的标准拨备。④启莹小学 培智班的经费投入显然远离政策规定的拨备标准。

1:5的经费拨备比例,实际并无全数用于培智班的教育 开支上。培智班每学期的教育经费并非专款专项,而是拨入 到学校的整体开支预算中。校长承认,由于公办教育的资源 紧缺,相关款项会被挪用到学校的水电费及其他维修项目的 支出中。由于并无对培智班经费的区别划分,因此连学校管 理层亦难以掌握培智班教学开支的实际金额。

从培智班的案例中能够发现经费投入方面的两大问题, 一是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并无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 定对培智班作经费拨备,导致教学经费不足,影响教学质 量;
二是经费投入后并无实施专款专用管理,而是让学校自 行运用经费,造成学校把原本属于培智班的教学经费挪用到 学校日常开支的诱因,使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三)师资队伍建设 培智班成立近三十年来,共有过20人的师资队伍,但只 有过三位任教语文和数学的专任教师(其中一位已退休), 其余教师主要任教普通班,以兼任的方式为培智班教授体育、 美术、音乐等课程。所有教师都是接受普通教育的师资训练 出身,无一人接受过正规的特殊教育培训。特殊教育的教学 质量与师资的专业化程度高度相关,根据2014年制定的《特 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各省(区、市)要落实 特殊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具有特殊 教育师资训练背景的教职工。培智班的案例显然无法满足特 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要求。

培智班教师并无接受过特殊教育的师资训练,因此相关 知识的在职培训更形迫切。一项针对特殊教师的师资培训研 究指出,分别有91%及76%的特教教师认为“特殊儿童个别方 案的制定”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培训对教师提高专业化 程度至关重要?30?。然而,无论是两位培智班专任教师或学 校L主任均表示,除培智班开办早期曾经举行过座谈会或交 流会等形式的培训外,近十年来并无开展任何特殊教育的师 资培训。欠缺专业训练师资及在职培训,使教学工作更多依 赖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任教培智班二十多年的C老师具体 刻画她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很多比如自闭症的成因或者针 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学法这些东西,我们这些普通教育出身 的教师都不懂,只有自己慢慢摸索,凭爱心、耐心、经验,了解每个学生的脾性,慢慢调节,只能这样。” 培智班专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足,由三个关键因素造 成。第一,案例中两位专任教师已任教所在班二十多年,而 当时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并无任何专业资格要求;
第二, 专任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资格,可通过持续的在职培训 加以改善,但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前线教师无法获得足够 的在职培训,而只能以教学热诚与爱心代替专业性;
最后, 师资队伍建设困难来自难以吸引新教师的加入。培智班的两 位专任教师均表示学校曾尝试安排新教师到培智班授课,但 都遭到教师拒绝。对此,学校L主任表示教师普遍不愿意到 培智班任教。专任教师X补充自己多年来被就读普通班的学 生在背后指点,被形容为教“白痴”教师的经验,因此认为 社会歧视的因素让新教师却步。

案例中,可发现培智班招聘新任教师的两大问题,首先 是采取从普通班抽调教师到培智班任教,而非直接招聘接受 过特殊教育训练的专业教师的做法。普通教师对特殊教育的 误解可能导致自身的抗拒心理。另外,除每月几十块钱的补 助外,培智班及普通班教师在绩效考核及工资待遇上完全相 同,在工作量及压力明显较大的情况下,难吸引新教师到培 智班任教。因此,建立完整的教师聘用、绩效考核及福利待 遇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培智班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 培智班多年来沿用普通义务教育的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本的基础知识,其中语文课主要是认字及写句子,数学 课则是简单的数学加减算法。由于培智班学生的智力水平难 与普通学生相比,因此C老师表示会采取折衷策略,挑选部 分内容教,普通班教一学期的,培智班会教一学年。在特殊 教育教材完备的现状下,培智班继续沿用普通义务教育教材 不但与特殊学校的课程内容脱节,同时欠缺完整的教学内容 规划,不利于保证教学质量。

除教材以外,培智班的教学内容与传统基础教学近似, 着重传授相关知识点。培智班的课程表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培智班的课程内容与普通班并无分别,以 语文及数学为主要课程。笔者翻阅学生的作业本,发现语文 课的作业以写生字为主。教师会在课堂上把生字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抄写,但当笔者问及作业本上生字的含义时,绝大部 分学生无法回答。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数学课。当笔者向 学生问及作业本上的数学运算的算法时,几乎所有学生皆表 示不会算,而是由家长帮忙代算,再由学生把算式抄在作业 本上。相较传统教学模式着重知识点的传授,针对特殊学习 需要儿童的教学应更多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沟 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31]。从案例 中可发现,培智班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特殊学生的个别化学 习需要,亦与其实际生活脱节。

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培智班以讲 授型教学为主,师生间缺乏教与学的互动。根据笔者多次的课堂观察,语文课的典型教学模式如前文所述,主要由教师 在黑板上写上生字,学生在课堂上抄写,遇到不懂抄写的情 况,教师会走到学生旁边手把手地协助抄写。当被问及如何 评估学生是否能掌握生字的含义时,两位专任教师均表示无 暇顾及,原因是培智班采取混合班复式教学,当讲授某一年 级的课本内容时,其他年级的学生会因不明白课堂内容而不 耐烦,甚至离开座位在教室四处奔走。根据观察,一节语文 课会有四到五次基于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举动而被打断。在 一节数学课堂的观察笔记中有以下记录:“一辆车准乘70人, 二年三班有34人,四班有35人,两班同学可同坐一辆车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告诉学生两班加起来共69人,小于70, 因此可同坐一辆车,但当笔者向学生问及题目的意思时,所 有学生皆表示不能理解题目,亦无法把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 连接。

培智班的讲授型教学方法无法把生活情景融入到课堂 教学上,从而引导学生的参与及互动,激发其学习兴趣。为 加强学生的生活化技能训练,笔者所在学校的志愿者社团每 星期到培智班开展一系列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及沟通能力 为目的的活动,其中主要包括情景模拟、小组游戏、角色扮 演及叙事教学等。两位专任教师均表示每到周三下午学生都 会表现兴奋,对有别于日常教学的活动内容深感兴趣。学生 家长Y亦举例表示,自从志愿者开展了“红绿灯情景模拟” 活动后,孩子过马路时看到红灯都会停下,绿灯亮了才走,培养了行人的安全意识。从案例中发现,培智班的教学侧重 知识点的讲授,较缺乏生活技能、社交技巧、语言表达等多 元化培养。纵使日常教学以外的第二课堂或志愿者活动略有 成效,但由于志愿者所能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俱有限,显然无 法取代日常教学的重要性。

(五)家长参与 针对特殊学习需要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理想的模式 是由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及学生共同制定及参与[32]。

以往研究亦表明家长与学校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缓解家长 面对教养孩子困难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33]。然而,从案例 中发现,培智班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方式单一及交流程度不足。

家长与培智班两位专任教师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是接送学生 放学时的随意式交谈,其内容以学生的行为及情绪问题为主 线,绝少涉及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学习进度。由于交流时间只 有十多分钟左右,因此双方只旨在反映问题,而无法针对学 生的表现共同制定出任何改进计划以至后续行动。

针对家长参与程度,两位培智班教师及三位受访家长均 表示彼此的有效沟通有助学生教学计划的不断完善,并让家 长了解学生在校时的生活状况的同时,有利教师掌握学生的 基本状况、病史、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教育理念 及期望等重要讯息。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必须通过 多方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

普通学校常见的家长会,是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在培智班的案例中并无类似的沟通渠道或 相关安排。相关机制的缺乏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足, 针对学生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育难以实施。

(六)培智班停办趋势 在2014年,为了解汕头智障儿童的教育现状,笔者所在 学校的志愿者团队到市内六所开设培智班的学校进行走访 及调研,发现市内开设培智班的数目逐渐减少,甚至有完全 停办的趋势,其状况如下表2所示。

对于学校有意停办培智班的意愿,启莹小学校长表示学 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面向普通学生。无论从师资力量及财政 投入的角度,培智班的开设对普通小学而言都是沉重负担。

学校B主任同样以专业化程度作为有意停办的解释,认为将 特殊学习需要学生送到特殊学校是整体的发展趋势。特殊学 校的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学生或家长而言有利。

从受访者的访谈内容可见,学校管理者普遍赞成逐步停 办培智班,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提高特殊教育的专业性。然 而,对于如何解决学生就近就读、特殊学校数目不足及融合 教育理念等问题,受访者均表示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不 应由普通学校承担责任。培智班停办趋势带出的重要问题是 如何看待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专业性的冲突。融合教育的根 本理念在于促进全面接纳残疾学生的融合社会的建立,而融 合社会的实现,必须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因此,理论 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在推行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性,而非以专业性为原因,将相关责任推向特殊学校。培 智班的案例反映出普通学校管理者的看法与融合教育的理 念存在明显分歧。

四、 政策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是启莹小学培智班办学条件恶劣的主要原因,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大经济投入,解决培智班普遍存在的教育 经费不足的问题。基本的要求是尽快落实省办公厅文件的精 神,按特殊需要学生与健全学生教育拨备比例1:10的要求, 增加培智班的办学公用经费。另外,针对培智班经费被挪用 的问题,应在市范围内设立监管机构,定期到开设培智班的 学校进行财务审查,确保相关经费能够专款专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本研究反映培智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及专业化水平低的问 题,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一方面需聘用接受特殊教育专业 训练的学生为培智班教师,逐步更新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加 强对并无接受特殊教育训练的现任培智班教师的继续教 育?34?,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家校沟通 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是其必要的权利及义务。

案例反映培智班学生家长与校方沟通不足的问题,亟需改善。

美国早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出现由教师与家长共同组成的教育小组,通过双方的协调与配合,共 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问题[35]。通过家校沟通, 家长了解到劳技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 时通过理解劳技教育的整体规划及具体要求,更好地肩负起 教学过程中的职责[36]。学校与培智班学生家长的沟通平台 应更为多元化,其中包括教育讯息交流会、家长日、家访活 动等,同时更可建立家长代表制度,就培智班的教学内容与 教学方法表达意见,共同参与制定相关学校政策。

(四)关注培智班的停办趋势 从案例研究中发现市内逐渐出现培智班的停办趋势,而 开设培智班的学校管理者亦认为特殊教育乃特殊学校的分 内事,不应由普通学校承担责任。然而,在尊重校本自决的 同时,学校更应放到整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教育体制发展中 考虑自身的行动。在现实的教育改革趋势下,普通学校希望 回避特殊教育的进入所带来的整体性变革,显得不切实际。

在融合教育理念方面,培智班始终处于隔离式的特殊学校与 完全融合之间的部分融合位置,具有自身重要的理论及现实 意义。如前所述,在特殊教育的理论脉络仍处于激烈争论及 存在众多分歧的情况下,培智班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改 革方式、未来发展方向等诸多争议,仍需要更多的经验研究 加以论证,同时亦不能基于培智班现存的众多问题,全盘否 定它的现实存在价值。

注 释:①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要努力发展盲、聋、哑及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1986年 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9条明确规定各地 方政府要兴办特殊学校或班级为特殊儿童提供义务教育。

1989 年《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发,明确提出 “发展特殊教育要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随着特殊儿童的 义务教育不断发展,2014年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确定“到2016年,视、听、智残疾儿童青 少年的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 会明显增加”的总体目标。

②为保障学校隐私,学校名称以学术化名代替。

③资料来源:启莹小学L主任撰写的“让爱奔流,如水 流淌——我校创办培智班二十二年来工作回顾”。

④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办{2011}50号文件《关于进一步 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⑤为保障学校隐私,所有学校名称以学术化名代替。

参考文献:
[1]王培峰.西方特殊教育内涵的历史分析[J].工作实 物交流,2011,(10):225-232. [2][29]Stainback W & Stainback S., A Rationale for the Merger of Special and Regular Education?J?. Exceptional Children, 1984, 51(2):102-111. [3]邓猛.从隔离到融合——对美国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变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41-45. [4]邓猛主编.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王举动.教育公平:教育政策合法性的价值前提[J]. 当代教育论坛,2015,(1):58-61. [6]邓猛.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教师对融合教育态度的城 乡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61-67.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