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情书 > [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脉络及趋势] 什么是研究脉络

[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脉络及趋势] 什么是研究脉络

来源:情书 时间:2019-10-09 07:56:27 点击:

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脉络及趋势

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脉络及趋势 20 世纪末期,伴随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 大学本科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也迅速扩大,并进入快 速增长期。硕士研究生的招生量一直处于大幅增长阶段,但 是2009 年以后增长率有所下降,增长趋于缓慢,1997 年招 生规模仅为5 万左右,发展到2014 年则将近55 万;
博士研 究生的招生量在1998-2004 年间有明显增长,2004-2014 年 间略微增长,从1997 年的近1.3 万增长到2014 年的约7.3 万。至此,我国已步入世界研究生大国的队列,但是规模的 扩大并不必然代表质量的提升,反而学界普遍认为研究生的 质量在下降。规模与质量的失衡使得学界对于研究生教育的 研究极为重视,数量上日渐增长、相关领域纷繁复杂,因此 有必要厘清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脉络,明晰基本主题, 探测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问题。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研究生教育”隶属于“教 育”的“高等教育”,分类号为G643。在中国知网(CNKI) “ 高级检索”中通过“ 中图分类号”检索2000-2014 年的 文献,经筛选剔除新闻、会议报道等无效文献,共得到24843 条有效文献,以Refworks 格式导出所有选中文献,作为分 析的原始数据,采用CiteSpace III(3.9.R7.64-bit.)软 件进行文献计量与信息的可视化分析。

二、研究的基本概况(一)时间分布 科学知识的产生、更新通常与积累知识量的多少密切相 关,积累的知识量愈多,新科学知识的产生愈快愈多。而科 学知识量的增长及其规律与科学文献的增长及其规律又是 紧密联系的,科学文献数量变化直接反映了科学知识量的变 化情况,科学文献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和某研究领域发展 情况的重要尺度之一。[2]因此,反映科学技术领域知识 量的最明显的指标即是科学文献的数量。研究发现:研究生 教育研究的成果量与研究生的规模大小成正比,随着规模扩 大,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研究成果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反 映了研究生教育领域知识量的迅猛增加,知识更新速度比较 快,学术研究愈来愈关注实践问题;
另一方面揭示了当前我 国研究生教育仍处于探索发展期,研究生教育研究关注的是 研究生教育理论和实践等相关问题[3],研究生规模与培 养质量的失衡,引起学者对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高 度关注,研究生教育领域一直是各界学者尤其是教育学学者 倾心关注的热门领地。

(二)核心机构 在CiteSpace 中选择机构(institution)为分析单元 (Node Types),设置时间切片为1,阈值为前50 位高产机 构,运行之后得到428 个结点及34 条连线(如图1 所示)。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主要由各大学的教育学院进行,集 中在教育学领域;
结点越大,表示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越多,也是学科力量的主要集结之地,以厦门大学教育 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为主要代表;
结点之间有无连 线,反映机构间研究主题的相关度,图1 的连线很少,尤其 在主要研究机构间,说明各机构均有自身的研究主题与特色, 但是彼此间未注意到学术资源的整合与学术团体的合作。由 于部分主要机构如浙江大学、东北大学等,有些文献的机构 信息未具体到二级学院,因此对同一大学的二级学院进行合 并后,梳理发文总量排名前10 的大学,可以发现主要研究 力量均为国家重点大学,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高校较为集 中的中部及东南部的一线城市(见表1)。

(一)研究生的素养 21 世纪以来,对研究生群体的研究从类别上讲,主要 分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毕业研究生,其中关乎硕士 研究生的研究最为居多。整个主题可以概括为研究生的素养 研究,体现为能力和素质两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有少量的 研究涉及考研、就业等主题。

1. 研究生的能力 研究生能力研究是21 世纪研究生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 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三方面。研究生阶 段是进行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因此, 核心能力就是科研能力。近年来大量的学者如孟万金、段丽、 王彩霞等探索分析了科研能力的结构要素、评级指标体系及方法、培养过程等。其中孟万金关于科研能力结构的研究影 响力较大,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生基本综合 科研能力的主要结构要素包括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 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5] 创新能力,作为科研能力的核心部分,是研究生教育研 究的热点问题,呈直线上升趋势,已成为重中之重;
通过分 析高被引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从构成、影响因素、评价、 如何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袁本涛等学者在调查研究 生的教育质量后,发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差, 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

[6]孙朝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性不应该空泛化,而应 通过特定的就业指向以及与之相关的学科结构和学术水平 来体现,集中体现为对学科前沿领域的知识创新。[7]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密切相关,实践是科研 创新的基础。起初主要关注于应用自然科学领域学生的科研 实践能力,后来随着重视实践和应用的专业学位的兴起,也 开始逐渐重视人文社科类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此时研 究的重心也不再局限于笼统地进行理论探究,转而注重各学 科领域的分类探索,如工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 依其培养目标与职业需求的不同,实践能力的内涵与培养过 程也千差万别。

2. 研究生的素质 关于素质的研究主要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品质等,其中道德品质主要是学术道德成为近年研究的热 门话题,缘起于研究生扩招之后学术界学术失范行为的频发, 谈及的主题围绕:如何建立健全培养机制,防范学术不端, 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

在政治素质方面,已有研究直接涉及的不多,多数是从 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表明需要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而对政治素质的内涵、表现维度、评价、具体对策等则缺乏 系统深入地探究,其中学者张晓京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 性质建立了衡量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 三个维度:实事求是、使命感和批判精神。[8]研究生心 理健康品质的研究在国内现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方面 学者们主要是借鉴心理学的相关量表对研究生尤其是硕士 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压力方式等进行了测量,理论研究中 注重心理健康标准、特点、原则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其中林 金辉学者制定的衡量硕士生的心理健康标准[9]影响较为 广泛。

(二)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主题,除了对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 题、对策及改革进行宏观论述外,也从相对微观的层面重点 研究了研究生培养、教学及学位论文,并且以研究生的培养 作为重中之重。此外,还涉及到师生关系、研究生教育成本 分担及学位制度等内容的研究。

1. 研究生培养2. 研究生教学 3. 研究生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直接反映。对研 究生培养质量的关注,使得近年来学位论文的研究成为热点 议题,学位论文的频次除在2006-2009 年间轻微地下降外, 近年来又开始上升,主要关注于学位论文的选题原则、研究 主题、研究方法、参考文献、质量评价等,通过对学位论文 的计量分析来映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王道红对学位论文 质量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王钰通过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 分析来考察教育管理学研究方式的嬗变,朱旭东对开题报告 的构成及逻辑进行了深入研究,陈洪捷等学者通过学位论文 质量的视角对中国博士培养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吕巾娇等 通过对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来探究未 来的研究取向,等等。

(三)专业硕士培养 专业硕士是一种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具备:
特定行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较强的解决行业 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对解决行业问题能力的 关注,使得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 社会,关注行业,需要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自2009 年扩 大专业硕士招生以来,学者们对校企联合培养已展开了大量 的探索。由于在研究生教育中一直以来开展的多是理论教学, 因此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研究并不成熟,部分学者们着重研究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但是对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方 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案例研究。

“双导师制”是指校内导师与校外实践基地的指导人员 共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得到很好的转化。

我国专业硕士学位尚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模式尤其是联合培 养还很不成熟,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的“双导师制”根本没 有充分发挥作用:首先,校内导师的知识结构无法达到培养 专业硕士所需的条件,目前的专硕指导老师大多仍与学术型 导师通用,实践工作经验与行业背景的缺乏使其无法展开实 践或案例教学,教学方式偏向纯粹地理论式授课,也无法精 确把握行业领域的实际状况与前沿问题;
其次,校外导师制 度不完善,致其或缺乏或流于形式;
再者,校内外导师之间 缺乏沟通与合作,各自职责定位不明确,责任分散,培养方 案得不到有效执行。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初步揭示了21 世纪以来我国 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主要脉络:研究主题表现为研究生的素质 及能力、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教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专业 学位培养;
热点领域主要为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 养、学术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学位论 文质量、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等方面;
未来研究的前沿领域 主要在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机制尤其是实践教学与双 导师制的完善。这些领域都是紧密围绕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地展开理论与实践探索,是我国研究生教育 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仍有几处有待改进:第一,加 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学术谱系的传承与发展, 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与学派的形成;
第二,由宏观的“形 而上”的理论研究转向微观的“形而下”的实践探索,促进 研究成果的转换应用,如对研究生教学的研究,不应当再局 限于教学理念与原则的论述,而应该结合培养目标与学科性 质,深入探索案例教学的具体步骤、策略、方法等;
第三, 加强对发达国家间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在借鉴国外 经验的同时,需要谨慎结合具体境遇,注意研究生教育研究 范式的本土化与特色化。

参考文献:
[1]肖明. 知识图谱工具使用指南[M]. 北京:中国 铁道出版社,2014:130. [2]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7:40-55. [3]薛天祥. 研究生教育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1:5. [4]张淑林.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理念嬗变与实 践创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2):9-12. [5]孟万金. 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 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1,(6):58-62. [6]袁本涛,延建林.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2-21. [7]孙朝. 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 高等教育 研究,2005,(8):62-65. [8]张晓京. 衡量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 素质的三个维度及其培养方式[J]. 思想政治教育,2010, (3):101-104. [9]林金辉. 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教育 [J]. 教育研究,2003,(8):84-87. [10]胡玲琳.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从 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1]谢安邦. 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03,(5):68-72. [12]罗尧成,付莹莹. 回归本质:研究生教育课程设 置的问题分析及改革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9,(7):
35-37.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