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感谢信 > 【关注每一个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关注每一个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来源:感谢信 时间:2019-10-30 07:56:16 点击:

关注每一个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

关注每一个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突显“关注每一个” 的理念,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为此,需要基于差异,建 构针对性的分层教学目标;
基于个性,落实可发展的多元教 学目标;
基于实效,确立可测量的精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 心和灵魂,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功能。设计科学 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测量与评 估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和关 键环节。

当下,小班化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实践并推广着。小班 化教学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 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 从而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 “关注每一个”,即注重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 与情感激发等。

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才能突显“关 注每一个”的理念,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一、基于差异,建构针对性的分层教学目标 “关注每一个”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拟订教学目标时根据 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 应该通过课前的观察、调查和分析等确定班级教学目标,并 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升降班级教学目标,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比如拟订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 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不同层 次的提高。

(一)分层目标 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无论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是以中 等程度学生或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为基准来设置 的。这样的教学目标一般只有一个层次,是全体学生必须达 成的。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一般是笼统的、统一的,明显 不符合“关注每一个”的理念。我们应该基于学生的个体差 异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处理。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一课 常见的教学目标为:(1)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高。(2)认 识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对应关系。(3)会画三角形的高。(4) 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对此,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层处理:
将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分为:(1)基 本层次:直观地认识画在三角形内部的高是垂线线段,是顶 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
知道一条底上只能有一条高;
能在简 单的图形中找到画在三角形内部的高;
能正确地量出画在三 角形内部的高的长度。(2)提高层次:透彻地理解画在三 角形内部的高与垂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在复杂的图形中 找到、找全画在三角形内部的高。(3)体验层次:认识画 在三角形外面的高;
知道画在三角形外面的高与垂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将教学目标“认识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对应关系”分为:
(1)基本层次:认识画在三角形内部的高与其底的对应关 系。(2)提高层次:认识画在三角形外面的高与其底的对 应关系。(3)体验层次:能找全三角形的三条底所对应的 高;
能在作高的过程中感悟到三条高交于一点。

将教学目标“会画三角形的高”分为:(1)基本层次:
会使用三角板和直尺画三角形内部的高。(2)提高层次:
会使用三角板和直尺画三角形外面的高。

将教学目标“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分为:(1)基本层 次:会使用三角板和直尺画三角形的高,让动手操作能力得 到一定的锻炼。(2)提高层次:会灵活使用工具画各种不 同情况的三角形的高,让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有针对性的目标 对于教学中已有初步区分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需要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从而在课堂上设计不同问题考查 (追踪)不同(每类)学生的学习情况,落实因材施教。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表》一课 的教学目标可以增加以下设计:(1)AB类(较好的)学生 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逐步熟记乘法口诀,理解 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在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 CD类(较差的)学生进一步熟记1~9的乘法口诀。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口诀表的具体内容时可以让CD类学生回答,而涉及 口诀表的内在规律时可以让AB类学生回答。

二、基于个性,落实可发展的多元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学者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特质和闪光点。基于“关注每一个”的理 念,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元地展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都蕴藏着 学生宝贵的个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在合作中发展交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学的一个重大优势,也是“关 注每一个”理念的一个重要策略。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根 据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服 从组长安排;
分工合作,为小组探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组内意见相左时,学会协调、折中等。

(二)在操作中发展动手能力 数学学习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操作实践能让学生充 分理解、内化数学知识(尤其是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 学生)。比如,在低年级,整数的计算教学多半是由小棒操 作展开的,学生借助小棒直观认识相加、相减;
而到了高年 级,分数的计算教学依然离不开画图这样的直观方式,在操 作过程中学生对算理的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数学教学的目 标设计不可缺少操作方面的条件前提。

(三)在欣赏中发展审美能力“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目 标不能仅是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这类的数学学习目标, 还应包括结合图形之美设计一些欣赏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 能力。比如,《有趣的七巧板》一课,除了可以让学生利用 七巧板拼出学过的基本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 形象造型,自由创作造型(这使学生更有兴趣)。又如,《轴 对称图形》一课,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 过程中直观感受对称美,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设计体现对称美 的图形。

三、基于实效,确立可测量的精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检测学生学的情况, 评价教师教的情况。为此,教学目标设计要可测量、有测量。

(一)目标陈述可测化 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目标的陈述需要克服 模糊性,提高确定性。可以采用行为目标、认知与行为相结 合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

例如,有教师设计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倍数 与因数》一课的一个教学目标为:使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 意义,知道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教学目标从本质上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其行为 主体一定是学生而非教师,不应出现“使学生”的字样;
其 次,上述目标陈述中“理解”和“知道”这样的内隐性行为 动词是模糊的、抽象的、不明确的、不可控的,没有指出学生到底要“理解”到什么程度,如何观察到学生是否“知道”;

再次,上述目标陈述缺少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样泛化的 教学目标必然导致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不利于教学时的把握 和评价时的运用。

因此,首先要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 标,强调学生的“做”,比如“说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行为动词“归纳出”“讲出”“区分”等都是可观察、可测 量的,能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要增 加行为条件,说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的表现行为,比如“通 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最后要叙述表现程度, 比如是“全体学生”还是“全班80%的学生”。

由此,上述教学目标的精确陈述应为:通过操作活动得 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全体学生能说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二)目标达成可测化 教学目标设计好后,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对应目标的反 馈练习。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中。

每节课都应该留出部分时间,选择有针对性的反馈练习,运 用自评、互评的方法,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量化呈现。对于 反馈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及时辅导,避免“一步跟不上, 步步跟不上”,实现“堂堂清”“人人清”。

例如,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一课,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区分1元以内的人民币。

(2)会将元与角、角与分换算。(3)初步说出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

对于第一个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以下提问反馈:(1) 同学们,你们认识人民币吗?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或用过人 民币?(2)在桌上也有一些人民币,你们能和小伙伴们一 起认一认吗?(3)谁来把你认识的人民币给我们说一说? [本文转自 第—论文网代写教育研究论文] wWw.dYLW.nEt 对于第二个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以下提问反馈:(1) 练习本1元1本,小红说“我付10角”,可以吗?为什么?(2) 你准备怎样付这1元钱呢?你是怎么想的? 对于第三个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以下提问反馈:(1) “小小商店”里都有些什么?它们的价钱各是多少?(3) 我们都有1元钱,这1元钱你准备怎么花?(3)用这1元钱最 多可以买到几件不同的物品?你有什么好方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